陈志君:看得见的江河 看不见的冲突(南方都市报 2010-4-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9:51

看得见的江河 看不见的冲突

类别:社会民生   浏览量:249   版次:GB32   版名:视觉周刊 读图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03
作者:陈志君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密西西比河    过去的一万年里,密西西比河一直沿着200英里的海岸线漫步。在墨西哥湾,每逢一个千年,河流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分支。照片在2001年拍摄,显示的是Birdfoot三角洲,人类在这里居住已有600年。

    伊洛瓦底江    缅甸,伊洛瓦底江在孟加拉湾出海口处的这个三角洲出现数个分支,创造了理想的红树林生长环境。然而,为了种植水稻,很多红树被清理,许多地方失去了这些水下森林给予的抵御风暴的保护。2008年,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给这个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萨斯喀彻温河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萨斯喀彻温河三角洲有一个著名地带,它的形状像鸟的脚。河水带来的泥浆里包含了许多琥珀,它们来自8000万年以前,一直被保护在河底的沉淀物里。照片由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拍摄于2007年。

    尼罗河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她流过这片贫瘠的地区,给灰褐色的山区带来了一个长条形的绿洲。人们在绿洲上生活,发展农业。这是美国航空总局2003年拍摄到的照片。

    尼格罗河    尼格罗河是阿根廷的美丽典范,是南美洲最蜿蜒的河流。它还是一条会移动的河,照片拍摄于某年的1月4日,当宇航员传回照片时,河水已经离开原来的轨道,去雕刻新的路径了。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一直歌颂的江河———那自然而然的、开山劈石的、充满生机的、如血脉般的线条。

    但自从有了人,江河就再也不是单纯地流动。

    自古以来水资源的争夺就是一个重要战场,而近年来围绕水资源的冲突更显复杂交错。最近的西南大旱,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检验方式,让此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冲突除了传统以来的地域竞争———上下游地区的角力,水资源丰富与匮乏地区的争夺之外,还有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竞争、城市与农村的竞争。

    去年10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由于地方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而西南旱灾也反映出西南地区的水利建设过去三十年的真实状况:相比起“跑马圈水”的水电大坝热潮,投入大产值低的农业基础水利建设则备受冷落。很多国际N G O组织到西南地区扶贫,都需从打井、修水渠开始;为了经济效益,养护水土的森林被砍伐;工业企业在没有有效的环境法制约之下,将水当做免费资源来使用,导致了过量采用和严重污染。

    为了保证昆明用水,周边农村“守着一个‘大水盆子’却没水吃”的现状(《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则集中暴露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水资源分配格局。相似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只是很隐蔽:像十年前的丽江为保证景观供水而对上游水系进行改造,彻底改变了上游的农村环境。

    如今,一方面,水资源因为资本和权力而失去了公共性;另一方面,它又失去了传统以来的公共参与:在农村,水利系统作为公共设施,自古以来社区民众都有义务性投入劳力、资本与决策;而今随着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解体、土地承包、农民出外务工等因素,它反而成为了没人负责的烂摊子。

    天灾不可避免,但水资源分配的失衡直接加剧了后果。古语有云:善治水者能治天下。因为治水与治天下一样,都讲求“公允”、“公正”,平衡各方的利益冲突。今天,人们已无法再回避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的“公共性和有限性”被重新提出,同时得益于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环境容量”、“生态补偿”、“流域善治”等概念为水资源制度性均衡提供了可参考指标。这些概念反映了社会对于水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确认、以及对一种更注重约束、补偿和人人平等的保障制度的期待,此所谓“水的善治”。

    卫星拍摄下的美丽江河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照片中的有些地方已和拍照时有所不同,差异正来源于那些看不见的冲突与竞争,它已经改造了或正在改造它们:也许是有重重大坝的江河、流淌黑水的江河、疲惫无力的江河。作为依水而生的物种,我们与其说要拯救江河,不如说是拯救我们自己。 图/NASA 文/陈志君http://gcontent.nddaily.com/f/dc/fdc9538552329dc7/Blog/7c5/efad62.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10-04/03/node_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