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谈古论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2:17

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同胞背负家乡,外地求学时,那么,即将在我们眼前展开的该是一种怎样的画卷?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获得怎样的精彩呢?我想在未进大学之前,我们的心中都是怀着一份憧憬、一份期待、一份好奇、一份热情而纵横驰骋、浮想联翩、兴致盎然、志满天下的。

 

而我们辛苦求索的这些立足于“本地”的大学之教育是否能够把我们这些个“外乡人”教而化之,育而养之呢?所谓的教化不仅仅是传教予一种专业技能,掌握社会求生的本领,同样所谓的育养(不同于家庭的“养育”)也不仅仅是食堂之物填塞肚囊,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内化,文化道德的外彰——即如北大人所提说的“精神气儿”,是一种能够充足说明你曾经在此地、此校求学过的内修外显——比如每一所学校的校训,和每所大学共有的“大学精神”。

 

进而,大学之中的种种人和事、情与物能够在毕业后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在我们余生的回忆里,带来无限的韵味和欣然的憧憬;能够让我们觉得来此地、此校读书、求学、交友、拜师不枉此生的青春。何谓青春永驻?是爱,是眷恋,是那一览无遗的深情和赤子之心的诚挚。不然,我们不会因为年岁的流逝而伤感,亦不会因为业成的辗转而感喟,更不会因为功名的建立而念恩。此伤感乃多情而非麻木,此喟叹乃眷顾而非惆怅,此念恩乃感激而非淡漠。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所有大学生们之所以年轻的骄傲!

 

那么这四年,我们大学生对于求学之地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是否了然于胸、谙熟于心呢?这不仅仅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好学习、求上进之素质,更重要的是本地大学是否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举行了这方面的活动、辟拓了这方面的空间、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给予了这方面的机会、形成了这方面的风气……如果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我们学校与大学生各自的“内外兼修”。

 

举例来说,我本河南安阳人氏,假若求学于邻壁山东大学,那么我从此校毕业之后身上必流淌着齐鲁文化熏陶的那种气质,彰显着儒家文化培育的那种精神,而此气质与精神与所学专业无关,所学专业不过一求生技巧、方法而已(即“学术”之中的“术”),然素质教养乃以人本所立之谓(“学术”之中的“学”)。

 

古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诸多圣言遗训,《论语》尽述矣,余则将谨遵教诲,必身体力行。仅“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例而成《弟子规》,又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亦观中国历史自汉以来无不弘儒贬法,且“儒释道”儒位第一,非列尊贱,缘其情理明澈,微言大义,不立法像,不树宗门。而其后所谓“儒教分而有八,思孟嫡其真传”不过后人争名逐位,党同伐异,排斥不己罢了。孔子心有敬畏“不立文字”实乃大仁也,不过“信而好古”而已。编撰“六书”亦不过“上法古人”。古人之智,今人难明,欲望遮蔽,心何得赤?而其中释迦不设文字,实乃大觉也:文字诸像,皆生妄想,般若波罗,实若金刚。我相人相众生相,苦集灭道皆虚妄。殊不知,一切法皆为世间法,一切情皆是万物情。屠刀宰生,丢弃性命,岂非他者,实若自身。屠刀即掷,佛性即显,无用他渡,自不待然。因果循环,苦海无边,堕入轮回,谁可堪言。执迷不悟,业障法眼,拨云见日,原本如来。李耳仅著五千余言,实属无奈,亦有真情。大道盈冲,天空不虚。庄生梦蝶,亦幻亦真。觉悟明了,岂因醒分?道法天地,佛入梦醒。日月星辰,自明真心。儒释道杂糅互吸,而人生在世,即今生今世,于学校四年本求安命,仅记孔子之一言足矣,如若幸而得道,人生则始进入一大境界,此后幸乐,自不待言。于是,安身立命得之,澄心畅怀得之,终不枉大学之学而矣。

 

大学之中印象之深无非大师名流的演说讲课,然而除此之外,图书馆则是一修身获智极佳之处,亦可于此结交同仁志士,邂逅红颜知己。大师名流,时代之宠儿;古经典籍,历史之真龙。《大学》谓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旨恰如《中庸》所言“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缘何“其味无穷”?只因“大”“学”“道”“明”“德”“止”“至”“善”诸字之意蕴涵义莫不微妙精深,合而言之即变化无穷。“经史子集”不过互为注解,《说文解字》统而领之,杂而糅之,阐幽发微,可读得释。然其意味深长,全在天机巧合,个人修为。生为华人,实属幸哉,文字奥妙,远非拼音抑或英文可明、可解、可悟、可觉,还望诸国人自勉、自勤、自志、自强。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史是情有独外,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

 

中国几千年来皆为“家国天下”,做人学问皆从此出,然欧风美雨在坚船利炮的裹挟之下让国人“大开眼界”,获得如此的现代化,自然“大快人心”而并非“顺乎天道”,只不过是人欲的过度膨胀而已。然而西化的结果带来的除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外,世道人心也逐渐移其将位,此种位移绝非“温良恭俭让”中之“让”,而是不降自招之“退”。幸臾?悲哉!人欲的过多肆虐,所到之处,皆一片狼藉,政治依附于经济,亦为虎作伥。中国人讲究为伦理之重要因素乃为家族式之“大爱”,为修德积福荫及子孙,绵延不绝,一家之长从不敢擅自享用手中所有之权而享福贪乐,所以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古言“大树底下好乘凉”,指的就是“先人造树,今人乘凉”之意,然决非用尽子孙之所需以满足自己之私欲。如果“今人伐树,后人荒凉”,那么我们今生今世所造的罪孽是不是真的就太深重了?我们不相信地狱、不相信轮回,那么我们是否也不相信这么做会“断子绝孙”?子孙没有了资源和生存的空间,纵呼天抢地,亦自然寂灭。

 

自古中国政治依附于伦理道德,先言“天地君亲师”,又言伦理纲常,“伦”实乃谓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谓“五伦”,此乃依据天地造化、万物循环、自然规律而模仿置之。“伦”仅表秩序,象征规律。“天伦”之乐乃齐家融融之世间乐,“人伦”之正则如春夏秋冬四季归位。自古生老病死,人之大事,悲欢离合,人之常情。恩爱为首,伦理为辅,支架尔尔,撑佐四周。“纲常”不过是对规律的恭敬遵守,心有敬畏而不敢造次,行为有规章则不至于过度,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享其乐”,这个本就是源发自“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解说。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担负什么样的职务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老师的得像老师的样子,做学生的得像学生的样子,做爸爸的得有爸爸的样子,做儿子的得有儿子的样子,依此类推,小至家庭,大至天下。也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人。这不是不思进取之惰,而是“厚德载物”之基,只是要明白自己的角色而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榜样给相应的人看。在此基础上才可言“自强不息”。

 

“理”实乃“天理、人理、地理”之和合,如若违背“地理”之德,那么,自然“天理不容”!一阴一阳之谓道,“地理”(阴)如此遭到破坏,“天理”(阳)又如何获得常衡?所谓“天灾人祸”,实则人祸在先,天灾尾随。上有天文、中有人文,而下有地理,地理则根系水文。百物顺水而生,万物择水而栖,万木择水而林。木之不存,林之不覆,水没沿土,人何以居?(结合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中华鲟的危境,几十年罕见的大旱与大雨,黎民百姓的流离失所……我们可以想一下“三峡工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此我不愿多说,心如刀割,痛若滴血……如果说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话,那么我们除了心思忏悔,默认承受外,我想今生今世更多的是要做善事吧……自古功过谁无评?是福是罪乃果因。)

 

然有人批评政治依附于道德造成的人不自由,思想钳制,是封建迷信思想,然则我们反思一下,如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真的让我们达到了所谓的“人的自由”,似乎没有,因为马克思所预计的“人的全面的自由”前提是“机器生产的大规模化,从而给人创造出所谓的闲暇时间”,而我们处于所谓的“初级阶段”到底要多久,似乎无人知晓,永无天日吗?为何不返璞归真?

 

纵观现代科技,是否真的是造福而不是造孽?科技脱离了“原道”,则无所不入,无所不能,无所不侵,无所不斩。犹如脱缰的野马,犹如发癫的蜂蚁,犹如喷射的火山,犹如汹涌的洪水。核能突破了物质的极限,使人类能源之所需显露曙光,然其所用是对人类的福祉还是毁灭?是促进了人类的安全还是增加了人类的威胁?你能想象恐怖分子掌握了这些“高明的科技”后果是什么样吗?

 

1837年,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Horace Mann)坚持公立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发展理性和良心。他说:“教育的最高级和最高尚的目标与我们的道德品质相关联。学校应该做到德育先于智育。”没有伦理道德统率的知识比无知更危险。仔细想一下,有多少科技是真正的是用来福泽天下的?假如飞机因为加速了我们的旅行航程,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我们是该因此迅捷而觉得时间的宽裕甚至是自由啊!可实际情况呢?假如手机拉近了我们人类彼此之间的距离,即无时无地不可联系,那么我们该因此便捷而觉得友爱亲密甚至是温暖啊!可实际情况呢?

 

观照上述的“五伦”,我们今天的许多儿童(作为历史的孩子)已经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和鼓舞,没有了伦理的知道和约束。他们在发现自己是谁(依旧是柏拉图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或自己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因此,死亡并不是悲剧。那种没有道德信念、尚未奉献社会的人之死亡才是悲剧。

 

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指出:“经济竞争是如此地激烈,以至美国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家庭问题……每当这个时候,什么事情都总功近利。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经济活力……取决于人的素质。”如若人的基本素质不行,那么我们所谓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该有多牢固呢?一个个家庭的破败,导致的不仅是婚姻的枯萎和幸福的终结,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和道德伦理的失衡衰退。

 

著名社会学家阿利·霍赫希尔德(Arlie Hochschild)的研究表明:“工作文化(job culture)的扩展是以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的萎缩为代价的。”我们现代很多人只是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消费,而遗忘了我们心灵的归宿——家,忽略了我们当初的誓言——爱,丢弃了我们交流的欢乐——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不是利益的交换,而是心灵的交流,不然,我们何得其乐?也正所谓“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我们构筑我们的物质家园的时候,有多少时间去耕耘一下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内心的丰富而不枯竭贫乏,在于其灵魂的高尚而不猥琐卑贱,在于其信仰的坚定而不随波逐流。在这样一个理性发达的时代,感性似乎成为了一缕清末的长辫,不合时宜,中国的“家国天下”文化不复存在,悲乎!悲乎……

 

再言韩愈谓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往大师无不遵其言而躬身行。然又怕师者承天奉地,妄自尊大,荀子亦言“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中又言“道”言及“贤”“弟”“闻”“术”“业”“专”等诸字,获其真理,亦可翻阅《说文解字》而得其妙哉。

 

50多年前,马克·范多琳(Mark van Doren)曾经写道:“找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教育家们竭尽全力思考的问题。……当学生能够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事物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而我们所学除了锻炼身外之技艺,更多的是修养内心之德性。我建议每一所学校都要运用言语和行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诚实、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尊重他人等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要对儿童进行这些美德的教育,我们这些所谓的长辈、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我想,只有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而从根本上讲,要让儿童懂得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说过:“……每个人都能够因为奉献他人和社会而成为伟大的人物。”犹太人领袖亚伯拉罕·乔舒亚·赫谢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临终前,有人问他有什么话要留给年轻人,他回答说:“让他们记住,超越荒谬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让他们相信,每一件小事都很重要,每一个字都有其力量。尽管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荒唐事,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望,但我们能够——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来拯救世界。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记住,生活的意义在于把生活当做一件艺术品那样来构造。”

 

任何学问,我坚信的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与此相应的境界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然而,在这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社会,“板凳敢坐十年冷”的志士少之又少。——“敢”作而非“甘”坐。敢坐是因为君子之自强不息,甘坐只不过是小人的无可奈何。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可见一斑。

 

余深忧道统之失、学统之废、政统之乱,商统之假。百姓物质丰富而魂无所归,师徒浮皮潦草而欺上瞒下,官员腐败丛生而目无纲纪,商贩蝇营狗苟而伤天害理。故寄予黎民百姓以信仰,寄予广大学生以厚望,寄予众多官员以期待,寄予诸路商人以道义。继往圣之绝学,为生民而立命,此乃天道,此乃地道,此乃人道。

 

除了在求学之地栉风沐雨之外,我们的本地自生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是否能够因为自己的到来而与之为伍、与之交流也是大学生应该所考虑之一。我出门在外,每每人问起原籍,我皆会豪言谓之“河南!安阳!”不卑不亢,掷地有声!河南是省府,安阳为市地。然河南之名是国人早有耳闻的,或者说“臭名昭著”更恰当一些,不然前几年的“河南人惹谁了”也不会叫嚷的那么凶嚣。在此按下河南之论不谈,却说安阳。

 

河南昭然,安阳无恙,幸也?患也?除了2007年的“申遗”成功,似乎安阳这座古城一直是默默无闻、悄然无声的。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静而后能安”吧。然论起历史文化恐怕没有哪一个省有河南的厚重:“七大古都”独享三甲,安阳位列其一,却少人知晓!“逐鹿中原”之名,正所谓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原位置中国大地之致中,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河南简称“豫”,从其构字便可看出“豫”由“予”和“象”构成。在数千年前,河南之地还是森林遍地,猛兽遍野,至今在河南博物馆里仍保存着“黄河象”的古化石,去郑州的同胞们可以去观看之。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原厚土不仅涵孕了其物华天宝的质地材料,更造就了无数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此所谓“得天独厚”,大概即此。除了儒家的孔子、孟子没有在河南出生、发展外,道家的老子、佛家的禅宗皆源自中原大地。

 

隔壁的鹤壁市原也属于安阳,其云梦山乃纵横帷幄天下之鼻祖鬼谷子之深居之处。(电影《孔雀》中所谓的“鹤阳市”即选取“鹤壁”“安阳”之杂合,其中片中人物的口音则是安阳县人所属)在此按下中原传统文化不讲,知识学问,人皆可观读《史记》了然。然论起“六书”之中的《易经》,恐怕国人不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请问谁没有过“算命”的想法或行为?算命,不过求的是个人未来的福祸吉凶。然则,纵观历史,则可推知天下兴亡之事,“性命”不过规律而已。

 

《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即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道”“教”,一目了然!所以《三国演义》开篇点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此语众多人多熟悉,却不明其中暗含的深意。愚兄暂在此发隐一二。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沌天地,一分为二。阴阳和合,相克相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分一即为二,合二则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一二相依不可枉废即如此。

 

文王拘而演八卦,由伏羲八卦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从而安天而定地,参万物而得道理。文王此“太极八卦”思想之诞生地羑里,即是岳飞之诞生地——汤阴。除了“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小屯村(甲骨文、司母戊鼎、妇好墓皆在此地)之外,安阳的五县四区,各个县皆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暂举一例,历史上的“瓦岗寨起义”即在我家乡滑县的瓦岗寨乡,赵紫阳亦为我滑县人,对于当代历史人模糊的80后、90后们对此人物可能知之不多,尽可以询问一下我们的父辈、祖辈。与祖辈们的交流,可以从他们的口述中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近代史。“人工天河——红旗渠”即在西部的林县太行山脉上。安阳市北关区保有袁世凯的坟冢,其处地清冷,亦显幽静。《走向共和》差不多完全的复原了袁世凯的人物性格特点。历史上的人物的真相不是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盖棺定论”,历史教科书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控制,那么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或许会多一点真实感(对此,我建议可以从优酷上看《李敖有话说》栏目,李敖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以至珍藏,希贵罕见。其胆其魄,其才其情,令我钦羡之。面对十万部巨著,我只能说尽己之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有人批评过李敖,然而我在此劝奉此类人,铭记毛泽东的一句话“不读尽天下书,不可轻议古人;待读尽天下书,亦知古人不可轻议”。面对当下的评论大潮,我保持沉默,不是毫无见解,只源于现在的新闻真假难分,媒体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为吸引眼球,所言夸大其词,失真缺实。不过借此招徕广告增加利润而已。新闻的价值本身已经变味,真正坚持社会之公器的批判与揭露的少之又少。暂此不表。),关于历史上的袁世凯的真实面目,并不能用一个“窃国大盗”而概括之(安阳师范学院的张华腾教授著有《袁世凯传》,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读之),既然连孙中山这样的豪杰都可以为之信服,不管是其如何的巧言令色,终归是如曹操一般的枭雄,其后的蒋介石亦然。诸多的历史名流与为中华文化贡献的一分力量实在不是我这后辈所能全述之,实在是“仰之弥高”。

 

对于以上的安阳简介,有多少人是熟谙的,但却不知其本源,亦可哀之。我每与外人讲起安阳均以一种“天降大任”的沉重去讲述。然则,前段时间一个新闻即可完全抵消我之前的种种努力,打破了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有的尊重。原因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彩票最大获得者是安阳人,1.3亿元!!周围人均兴奋起来,纷纷询问我那个地方是不是我的家乡,我则淡淡的说是,甚至有一个人民大学的网友在得知此消息后连忙向我发消息询问中奖之人可是我,如若幸运,也是要分他一羹的,溢美之词,毕露媚态。披着知识分子的外衣振振有词曰谁让他是我的朋友呢!世人之爱,可见一斑。

 

看来经济利益花枝招展,尽施诱惑,使凡人趋之若鹜,无怪乎在深圳一网友(北大博士)告诉我说“女人在这里只是一件商品!”爱情没有分量,完全不及金钱。人品道德无关乎学历,只关乎信仰。对于另一在深圳做生意的朋友,他虽有家财,至今单身,其找女朋友的要求仅是“没谈过恋爱”,其意不言而喻。试问,谈过恋爱的女生有多少还是处女?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原因也不言自明了吧……他与我一样是双鱼座,对爱情依旧保持着往日那神圣的敬畏与美好的憧憬。分工虽异,然心意相连,所以我视其为自己一道德朋友。他虽身处污秽之地,然心地仍能如此的纯粹,难得!这大概和他曾经做过军人有一定的关系吧。

 

我有另一至交乃空军飞行员,其对爱情的诚挚与不敢亵渎其圣洁的恐慌亦让我感动不已。前段时间我有心介绍好友与他认识,面对如此美好一女子,他唯恐自己污浊了她的情感而不敢接受,这份至诚至真让我深受鼓舞。道德还不至于堕入阿鼻地狱不复返,只要有一人坚持,就必定能影响其周围,而其日后教养出来的子女亦定当成为有道德之人。

 

我亦有一兄弟乃中科大与香港科技的联合硕博生,他对爱情的信仰如我一般执着。爱人普通平凡,甚至与其地位身份不配符,然终没有离弃之想,我亦深受鼓舞!另有一哥们,其女朋友顽嚣,然其语“既然选择了人家,就不该抛弃人家”,中间虽有中断,但仍不离不弃,其深情大义,忠肝义胆,令我敬佩之!我在此提及我的诸多朋友,除了一方面是感谢老天让我周围有如此这般的仁人志士,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前文所述的“鼓舞、激励”。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不在远,近在自身。洞察世事,有何不觉?

 

 

 

 

张志华e-mail:7041671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