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嬉笑怒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0:11

如今的大学,被人诟病谩骂之处多如牛毛,其原因归纳之为八个字“呈现效果不容乐观” 高下相倾才得此结果,何谓之?无外乎于古今中外这四个时空领域内的两相比较。君不见“暮然回首”之人有多少在“追忆似水年华”?

略懂大学历史的人,谁不怀念此前的大学精神?当我们谨奉的“唯物主义”在悄无声息中变化为“唯物质主义”时,原本就被打入冷宫的“精神”现在则更加形影相吊、惨不忍睹,不仅个体的精神面貌每况愈下,其主体的道德传统也分崩离析。精神的价值不仅在逐渐向面包的价格靠拢,其承载的主体——人,大脑也逐渐萎缩,只剩下一团肉体。而人区别于其他物的标志——“精神”也抽象化为“金钱”二字。

人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符号,金钱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符号,两种属性不同的符号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界限早已被模糊,到如今只见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在离婚成为时代的风尚时,他们的联姻竟美满和谐,不可不为之一叹也!有时候我竟明目张胆的呼喊他们早日分道扬镳,哪怕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呢!可我的呐喊最后只吐出了一个幻想的泡沫——属性在变,人性亦在变,怪不得现在的“变性”之势犹如巨山压顶,在“整容”之后亦步亦趋,而这些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不足为奇了。君不见:太监已绝,人妖如缕!

因为信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知识的价值判断和标识在于其实际应用的好处多少。如果说科学是老爹的话,技术可称其为儿孙,第一生产力全是科学这一家族的,其势不可谓不广,其利不可谓不多!然则“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沾亲带故的“七大姨、八大婶”的可不就随着“一人升天”而“仙及鸡犬”了嘛!“科学技术”位高权重,炙手可热,而其母亲“文学艺术”则孤家寡人、冷冷清清。怪不得中国的那句俗语“娶了媳妇忘了娘”流传了这么几千年,原来如此,如此这般,“怎敌他晚来风急”?!

几个世纪前,英国的斯宾塞提出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而引发了此后的学科分类——分类又交叉,最终却还是殊途终归——可现在竟有人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标明了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程度与民主的普遍关注。撇开这些,我不禁要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精神”?——“亮剑”的精神如果不是落脚点在军魂上,那么李云龙所帅的军团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义和团而已,打仗亲兄弟嘛!义气就是士气,痞气就是勇气!

于是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才有了“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建设”的集体亮相,其实此前的诸多理论也有过此提议,只不过因为穷怕了,所以才想赚钱想疯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精神在先富后富的浪潮中暂时无暇顾及,于是这些“精神们”一下子阉割成了“集体无意识”。而此间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多怪状,又何曾不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之历史再现?如果有此前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状》之存的话,那么现在大约也该会有所谓的《三十年目睹之怪状》出炉吧?只是不知道在“体制内写作”的御用文官之中,可否有此等才具之人,此等魄力之士记录下此等社会之咄咄怪事……

如今依旧健在的古稀之君,谁不追慕此前的大学教师。现在有人奚落“大师”之名出自此,似乎是但凡身居大学之中的教师,无论其学识才情如何——此等与靠论文发表,课题经费换来的职称毫无关系——均恬不知耻的鼓动着其学生冠名为“XX大师”,并佯装着不好意思的半推半就的承认之、笑纳之,尤其是搞文科的这些玩儿“虚”的老油条们更专此道!而与此同时,相对应的理工科、工伤科的教授们又如何受得了“冷板凳”的寂寞?看到人家“百家讲坛”的呼风唤雨、潇洒神气、财源滚滚哪个又肯做一个平凡的人而心甘寂寞呢,既然有机会利用其学生为其“出谋划策”并大行其道的撰书立说,何不也涉足于各种讲堂,挺靠其“资历”耍耍威风,赚赚名利。连已故的季羡林先生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人们所谓的大师,其他人又怎么好恬着脸去“争其名”或利用网络黑社会“自封之”呢?哦,原来是为了“夺其利”啊!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反正现在不时兴“举孝廉”了,“仁义礼智信”能换多少好处就换多少好处吧,因为我们都是忠实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牛鬼蛇神!所以只要我今生能够享受荣华富贵,管他娘的来生来世呢!“大师”一来,招摇过市,得名换利,多实在啊——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来,俺是多么一个实在人儿!偷偷的把“实用主义”偷换成“功利主义”,玩的不仅是文字概念,更是权术心机。因为自己是专家,所以诸多权威们树立了自己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刚猛形象。有的义正言辞、有的佯装谦虚、有的虚与委蛇,简直比迪士尼乐园的三只小猪都可爱、都好看!

师生之间的“大鱼前游,小鱼尾随”之乐亦消失遁形。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大师”们都忙着各地的巡回演讲、交流、访问;其次是因为现在的“?0后”眼中已没有任何的权威,有的只是偶像,没有任何的信仰,有的只是疯狂。有的星迷为了偶像甚至都可以将自己的爹给卖了,更别说什么老师了。恐怕老师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也不愿意做所谓的“天地君亲师”吧,唯恐避之不及呢!

“教授、学者、专家、……”这些称呼怎及得教师之位尊?前者之花哨让不少硕导、博导欣欣然、翩翩然呢,谁还看得上后者这位“糟糠之妻”?太普通了,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中国男人嘛,要的是个面子,哪怕是个噱头也不赖!而大学之师的博览群书之本、旁采众家之才、桀骜不驯之骨,哪怕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志向也好,可不提这还好,一提这,大批的人又该说我不了解现实,不务实了。

前天遇到一位同行,对此问题,他说道“兄弟啊,活着不容易啊,尤其在现在的中国,哪有时间搞你说的这一套啊,你说的是不赖,怪好听的,理论上也应该是如此,可事实上,我哪有多余的时间去读什么书啊,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基本上没时间读书了。我给你罗列一下学校的各种事项吧,你看看有时间做你说的那些事没:

除了最基本的讲学、讲座之外,学期伊始你开不开迎新大会?要不要布置接下来的工作任务?还有以后的每周之始你要不要开会宣布本周的工作进度?到周末了要不要开会报告工作总结?XX大召开之后,你学习不学习上级发布的文件精神?领导批示要开会你要不要准时参加?……除了大同小异的开会之外,按规定,一学期内,我还得弄几篇文章在报纸、期刊上发表,要不我的奖金、我的职称、我的评先何来?甚至我以后的课题申请、科研经费都与之挂钩呢!

等混够了级别,我还想申请出国做个访问学者啊什么的,而且要多去几个国家,那样的话,一来可以借着学习的机会多旅旅游见见世面;二来不管学成没学成,反正俺回来之后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海归了,也算是裹了一层‘洋金装’,自卑许久的国人谁不向往之呢?然后呢,随着寡人的资历愈来愈老练,城府愈来愈深壑,我一个月还不得参加它十几个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一年还不得参加几次本专业的学术年会?你问问空姐,现在的‘空中飞人’都是哪些人?除了经商的、做官的、娱乐的,剩下的就是教授了,反正是花的国家的钱,可以报销嘛,不花我自家的钱,不花白不花!

我混够职称和级别之后,在外面弄个兼职啊什么的,赚些闲钱再包养个二奶焕发一下第二春,弥补一下自己青春时的爱情,偿还每个中国人的皇帝梦,也算是犒劳犒劳自己的身体吧。兄弟啊,你别纳闷,往小的说是帮助国家缓解就业压力(怎么说,人家也是劳动者啊——床上劳动者),往大的说是为国家的GDP做贡献吧,刺激房产,拉动房价。如果我再有几个孩子——不是说高级知识分子可以超生吗?这是为了优化后代的人种质量!所以我生的理所应当、光明正大——还得抽时间教育他们呐!

再有,往小的说是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往大的说是为了学术的发展,总之是为了终究的发展,你说每个月是不是得花些时间陪同事、系领导、院领导、区领导、市领导……极其各级相关领导吃饭喝酒?再加上很多其他的七拽八扯的杂事,你说,我哪有时间去实施你刚才说的那些‘雄才伟略’啊!

如果你真的拿这些标准来要求俺的话,说心里话,可是真的有点强人所难了。说实在的,你如果一味的坚守这些什么原则啊、理想啊,就是不识时务啦,你得与时俱进啊,别老守着那些老思想冥顽不化的不听劝,有个词叫什么来着是说的这个意思?……哦,对!抱残守缺,抱残守缺!你如果以后想在大学里混的话,可不能抱残守缺啊!现在都21世纪了,都已经和国际接轨了!兄弟啊,老哥劝你一句话,随大流,心不慌,要不,你太突出的话,你还让其他人混不混了?不是还有句老祖宗的话说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别学的没眼力见,要懂得守拙藏锐。啊?我先走了,我还有个动员大会要开呢……”

听过之后,我哑口无言,茫然失措,只是此时,我脑海中隐隐约约浮现出钱钟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古今对比,惆怅不已。中外相较,前途殊料?自从与国际接轨之后,一直持续为我国人所关注的莫过于“诺贝尔”了,而与之相应的“事件”“效应”也在颁奖的前后时段内此起彼伏的上演,轰轰烈烈。事过之后,则如息事宁人,竟鸦雀无声了!哦,原来是国人一贯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家看的只是热闹,只不过由原来的“看热闹”升级到了“凑热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嘛!

七嘴八舌的闲言碎语难道不是在这个“过剩经济”的时代最为流行吗?吃饱喝足了,除了“思淫欲”外,不看些新闻,找点有水平的聊资,怎么能显示出自己的品味高贵、不同凡响呢?甚至稍有文笔之人,捉笔而来,洋洋洒洒几千文字,美其名谓之曰“论文”,而且要争取发表呢,就算发表不到期刊杂志上,咱还不能发表到我的“博客”上吗?——正如我一样的因空虚寂寞而不可收拾的自怜自恋,时常哀叹之“何世无奇才,埋没在草泽”啊!现在网络舆论的势力这么强悍,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舆论造名人”啊!俺虽然没那个什么姐姐那么不知廉耻的搞一些刺激人眼球和肠胃的节目,但说不定俺的博客经过一些暗箱操作,哪天就成了名博呢!俺除了守株待“点”之外,还会想办法投点机取些巧,比如交些钱,买个点击率机器什么的,助我快快成名!时长日久,如果逐渐能成一家之言或可在一报社谋一兼职,把没事憋发的牢骚、茂名爱国的激言、时下热点的评论等等变成“黑纸白字”发表一通,得钱事小,获名为大!

诺贝尔啊,诺贝尔,你现在在国人的喉中真是一块鸡肋,渴望吞之,但无能咽下,怨天尤人如泼妇骂街,而后自觉无聊,又搬出阿Q精神(这一精神,我国人倒一直矢志不渝的保持着,真是难能可贵。优良传统嘛,不必提倡亦浸染全身,不必模仿已惟妙惟肖!)告慰自己“俺有钱!有啥是钱摆不平的!?品味?品味是个什么位?反正不管什么位子,俺都可以拿钱买!”恰如范伟的“贵族”之求,最后求的不过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跪族”而已。经济的发展确实能使某些人腰板挺直,但反躬自问一下——这可是坚持学习毛泽东的“批判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不朽真理啊!“我们真正的硬起来了吗?”是不是还时常的提醒自己,在洋鬼子面前“站直喽,别趴下!”?再说了,如果真的硬了,“伟哥”又怎会如此的大红大紫呢?

隐藏在“贵族”名谓之后的气质,是一个家族血统、一个彬彬之士举手投足中所散发出来的骨气、志气,哪会是“富二代”的霸气、痞气!由此可以大致推出——富≠贵。“贵族”之词所以存在,起源于曾经的贵族阶层有条件为其子弟置备财产、聘请家师,培养之待人接物礼仪、训诫之为人处事道德、继承之家族传统基业。因此,在古代,贵族之士其学习、修炼科目无不繁多:外国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学、音乐;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规则、条陈无不严格(均体现在所学的科目里面及受人之托的教师、长辈),哪有现在所谓的“贵族学校”所幻想的简单便捷,企图“快餐化”的“贵族麦当劳”管饱管好,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均衡。

撇开贫困地区的大人、小孩,现在城镇都市的物质繁荣,每个人在满足了温饱之后,不分大人小孩、教师学生差不多均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获得之知识,可以充实一个萎缩的灵魂,也可以膨胀一个猥琐的灵魂。因而在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的“修养”足可以依靠个人的不断修持而渐进渐长。然则,“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道德”!一个人的“修养”不同于“教养”,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前者主要靠的是自己的奋力克制,而后者则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成长环境,这当然不是一个绝对的命题,因为不是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之说嘛!

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看的是(一)他的家庭生活环境及其成员素质;(二)他的结交朋友之种类、爱好。中国古人之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的素质,看他结交的朋友的素质即可,阳春白雪绝不会混同于下里巴人,尽管鱼龙可以混杂,然则,龙终究是龙,鱼终究是鱼,如若分不清,那只能怪观赏人的眼障或眼拙。

言谈表达的是他的学识修养,举止显露的是他的为人教养。反之亦然,词语的选择渗透的是他的教养,礼仪的规矩彰显的是他的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这是保存贵族传统的不二法门。“贵族”之精神不是皇亲国戚的骄奢淫逸,目空一切;而“精神”之贵族亦不是知识大佬的专断独行、唯我独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一份骄傲和荣誉(前者骄傲,后者光彩),“生的伟大,死的憋屈”则是一纸沾满血泪的诉讼(前者出身良好,后者满腹苦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说中小学学的是基础知识——这里面应该包括基本常识,然而我们的教师们应该反躬自省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言传身教?那么,大学是不是应该学的是高深知识?如果不是,那该如何与中小学作以区别?难道仅仅是知识的叠加,作为成长储存的阶梯,更上一层楼吗?——是上了一层楼还是原地踏步走?是走向了光明大道还是踏步的尘土飞扬?

撇开专业之外,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在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浸泡出一种异于中小学生的气质?——即修养;陶冶出一种异于不同于大学之外的道德情操?——即教养。现在的大学如此的轻易获得,知识可以大众化,但曾经为培养贵族所蕴含的精神又有多数人习得了?或者说有多少大学生知道大学之所谓大学的本来精神?“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对于文化与文明的保存、发扬功不可没,地位与功能只能在历史的范围内做以讨论、明辨。

中小学教育,我们大概只知事物其一便足矣,即足矣应付考试与日常生活所需。然则,大学教导给学生的则不能还是“其一”而应该是与“其一”相关的“其二”——做专业研究则需要溯本求源、查找正典、阅读原著和经典;以及“其三、其四”——学会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自学的习惯与方法;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判断,放弃人云亦云,学会批判,敢于质疑,不怕挑战,此则才是创新之源头;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培养自己开阔的视野与宽阔的胸怀。在一个大师纷纷陨落的时代,大学之大,如若无法觅踪大师的身影,那么我想就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大气、大度、大义、大道”上;培养良好的业余兴趣与阅读习惯,锻炼强魄的身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算这些“其三、其四”在某些专业人士看起来是旁门左道(上述诸多方法与途径看似与专业学习无关,实则万事万物,尤其是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最为紧密,如其学科间概念的相互界定,方法的相互借用等),这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品性养成、见识见解、思维角度是至关重要的。虽不刻求至真至纯,但实事求是是根本原则。对于文化与文明本身,我作如是下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而文明则是历史的辉煌;文化可以借鉴、文明却无法模仿;文化的遗产是全人类的共享,而文明的建设则只能是一个国度的意识。文化是超国度的,而文明则是有阈阀的。

思索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由此而喜欢上易中天的一句话“哲学是灵魂的拷问。拷问之后,是心安理得。艺术是灵魂的解放。解放之后,是心情舒畅。后者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前者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于是,哲学与艺术成为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两翼,亦是从小学连贯到大学应坚持的一种熏陶、培养、锻炼。只是不希望从神圣的大学走出来的学生们的两翼在金钱与利誉的引诱下,自甘沉沦、堕落,谁不知天使疯狂之后即是魔鬼?也不希望正在茁壮成长的中流砥柱在蜗居或蚁居长久后,两翼在负担和压力的挤迫下,无奈折断、扭曲,谁不知折翼天使与其痛不欲生不如魂归天堂?

从中学到现在,一直陪伴我左右的依旧是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我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更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诞生过厚重的托尔斯泰、豪迈的普希金、诡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还诞生了坚毅的奥斯托洛夫斯基——我敢大言不惭的评说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书,我一本也没看过,和其他人一样“无知者无畏”嘛!最近看消息说俄罗斯的发展有超越中国的趋势,我想这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意识不无关系。当我们在指责日本的无耻,不对历史作出诚恳的道歉时,我们这些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成长的XX后还有多少在乎那段残酷、屈辱的历史?

心中仍旧记得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情与鸿志,如若问“为何我眼中为何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静观落幕,且待下回分解之“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