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谈“道可道,非常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29:56

李海波谈“道可道,非常道”

.boxes{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fff;border:1px solid #A6CBE7;}.boxes td, .boxes center{background:#E0F0F9;}.boxes center{list-style:none;padding:0;}.boxes a{display:block;padding:3px 15px 3px 15px}.boxes a:hover{background:#2f5fa1;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menubox{background:#EEFAFE; display:block; padding:0.5px 0.5px;color:#999;}.menubox td{background:#E0F0F9;padding:3px;}

作者:李海波 发表日期:2009-08-28 复制链接 收藏

标签: 李海波 道商 道家 道德经 终南先生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一)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句话。

一提到道文化,稍有了解的人,谁都会摇头晃脑地拿出“道可道,非常道”吟诵一番。但是,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老子会把它放在《道德经》第一句来开宗明意呢?

翻开了99%的对《道德经》作译注的图书版本,几乎所有的释义都将“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和表达的。能够表述的道,它就不是永恒意义的道了。

这种解释对吗?合理吗?能够概括出老子道学的真意吗?

借用老子的话来说:对,可以说是对,但不是真正的、完整的对。

那么,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哪里?值得质疑和推敲的地方,又有哪些呢?

 

(二)

道,确实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及一切有形的方式手段来描述表达的。

因为,老子在认识和定义道的时候,他自己也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识到了宇宙形成之初的最元始状态,是有物混成,真实不虚的。这种“物”,既有自己静态的独立性,又有动态的运动特性——周行而不殆。在天地产生之前,这种混成之物就已经产生和存在了,故可以为天地母。

我们智慧的老子,他在观测到这种混成之物后,为了表述的方便,只能勉强给取了个名字——“道”。

大道无名,强名曰道。

 

(三)

自从老子提出了“道”这个哲学概念后,中国人都以“道”为最高标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切事物,惟道是从。

但是,“道”真的有这么好认识和把握吗?古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连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也为道而困惑。

当年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是他到五十一岁时,仍然感觉自己未闻“大道”,于是率弟子南下拜见老子。

老子问他:“你得‘道’了吗?”孔子摇了摇头,说:“还没有。”老子问:“你向何处寻求至道,又用何种方法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数术来寻求,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没有得‘道’;又从阴阳来寻求,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仍未求得。”

听罢孔子的一番话,老子深有感触地说:“这就对了。‘道’是无影无形、无踪无迹的,它不象有形的财宝,可以凭借各种有形的手段搜寻出来的。如果‘道’像有形的财宝可以奉献的话,人们都会将‘道’奉献给君王,邀功请赏;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进奉的话,人们都会将‘道’进奉给自己的双亲;如果道是可以告之的话,人们都会将‘道’告之于自己的兄弟;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赠予的话,人们都会将它赠予给自己的子孙。但这只是假设,不可能实现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体道的关键在于看你内心有没有悟性。如果没有悟性,即使听圣人讲道,也如过耳之风,不能存留在心中。悟性之外,还要与外界相印证。心中有了悟性,得不到外界的响应,圣人不会将道告诉旁人;如果某人心中没有悟性,只是从外面听到一些表面知识,圣人也不会传道于他的。”

老子在这次与孔子探讨求道的方法时,提出了一个“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内外结合方能体道的问题。即既要有“道心”,有悟性,又要与外境的环境相印证。这样的人才能寻到至道。

 

(四)

真正的大道与至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及其他一切有形有为的手段来表达的。如果真能表述传达,那么,世人获得道岂非太过容易了?

为什么大道不能普传?难道是老子太过自私的缘故吗?

老子告诉我们:“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天生万物万类,各得灵根秉性;世人根器不一,不可一而概之。故道有三士:上士、中士、下士。而传道,则要因人而异、视人而授,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失天宝。故道又有三传:“上士心传”、“中士口传”、“下士身传”

世间之师,传道授业,多以身传为主,举手投足,一招一式,依葫芦画瓢,由此然后通彼,故得其皮毛者众。偶有口传者,苦口婆心,逆耳忠言,或密室相授,不传六耳,如鬼谷先生授兵法于孙膑。

至于心传、神传,则需机缘所致,师徒同心,心心相印,双方的思维意识在某一个特殊的时空点上达到融合,能量达到互通,成修真图之“情投意合”状态。在此等情境下,弟子心有灵犀一点通。如《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在孙猴子后脑勺上敲三下,孙猴子即心有灵犀悟出半夜三更入后门求道师父。这就是老子对孔子讲的,要有道心,又能与外界环境相印证。

师徒心传,妙不可言。道书上记载:以心传心后,师徒之间,或相视而笑,或抱头痛涕……实难言表。

 

(五)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之学,确实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

但是,这只是难以,并非不可以。

如果大道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那么,老子五千道德真言,岂非废话?后世千家注老,莫非多余?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素来平整直接,但是世人却好弯曲旁径。

如何突破老子在这里所摆的一个“迷魂阵”,走出“不可言说”的兜圈子,将自己从“下士”提升为“中士”,直入大道“口传”与“可说”的门庭呢?

 

终南先生李海波“论道”系列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

更多独特观点,待续……

 

 

本文作者:李海波,道学学者、知名商务策划专家、北京人文大学策划系客座教授、全国高校商务策划教程编委、《亚洲新闻人物》杂志社主任、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院长、上海道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策划、中国总裁培训网“总裁在线课堂”主讲嘉宾、中国道商智慧经营学知识体系倡导者。主要著作有《势—人生谋势之道》、《道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