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2:35
——访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
刘德亮
黄荣怀,男,湖南益阳人,1965年2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教育、协作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保密通信。主要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柬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最近,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对黄荣怀教授(以下简称:黄)进行了专访。
记:教育技术学科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您是研究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您是如何理解我国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以及所在整个教育学科的定位?
黄:教育技术自诞生发展到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1963年,人们第一次对教育技术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其后,随着相关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们又给出过不同的定义,像美国AECT的 1972年定义、1994年定义,还有国内的有关专家也对教育技术给出过相关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教育技术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持手段一方法的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研究对象是手段和方法;有的认为教育技术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研究对象是理论和实践;还有的人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研究对象是媒体工具的技术及其应用。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属于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我个人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的技术特性及其规律性,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中的媒体与技术应用(如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行业的电子政务等)、教学的产品特性(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及技术知识的传播(如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的培育等)等方面。如果早期的“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才应用媒体与技术的话,那么如今的“教育技术”是因为在教育环境(整个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技术”已经渗透各个方面,教育教学中必然有相关“技术”问题,因而需要研究教育的技术特性及相关规律性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教育技术学是从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在新一轮的学科评议中,已有两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新的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没置中,一般是以一级学科为单位,唯有教育技术是按二级学科设立的,即“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见本学科的特殊性和国家对本学科的关注程度。
记:我国的教育技术是从电化教育起步的,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请您谈谈我国的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信息技术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
黄:“电化教育”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它最初是研究带“电”的视听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20世纪30年代,幻灯、电影、无线电广播等教学媒体开始应用于中国的教育教学,还有后来的电视,人们称之为“电化教育”(最初直译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该提法在国内一直沿用。后来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又强调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重点研究的是媒体应用的方法和手段。教育技术这个提法的发源地是美国。由于教育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本身的不断完善,现在人们更倾向于提“教育技术”。也有专家从强调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说法。因此,现在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三个概念并存,并且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所谓“顾名思义”,名称对于一个专业或学科来讲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一门学科的本质和内涵问题更重要。
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之间,应该是一种支撑关系,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教育技术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性服务,以达到学习者学习的最优化效果。
记:目前您怎样看待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以及演变过程?
黄:自20世纪30年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出现开始,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就一直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
那么,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讲,可以从哲学层面、基础理论层面、基本理论层面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哲学层面,也就是统领教育技术的基本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哲学、辩证法等。其次是基础理论层面,即教育技术赖以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这也是大家都比较确认的。此外,信息科学也应该算作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存贮、传输、处理和使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像信息科学中的“信息传播学”,专门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的规律,这些可以为教育技术研究如何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支持。第三,基本理论层面,教学设计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教育媒体和传播技术的研究)是教育技术学科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基本理论。
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视听教育运动是教育技术的起源,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都是在那个时期产生和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系统论、传播理论引入教育技术领域,教育传播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正式诞生。发展到现在,教育技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企业培训或人力资源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和理论以及新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都是新鲜事物,没有既定的东西可以拿来用,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创新,所以相应的理论,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绩效技术、远程教育理论、网络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发展得很系统、很完整,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记:据我们了解,目前各省许多学校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有的省份达到了十几所学校开设教育技术专业,请您谈谈您所了解的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情况?
黄:从1978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学位授予点,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博士点。到2002年,10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近3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因此,教育技术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就目前来讲,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含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管理、教育电视等方面。当然,各个院校还有一些自身的特色。
记:全国突然出现这么多的教育技术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如何分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黄: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认可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科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在理论层面上,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而言,他们必须具备有教育技术学的思想观念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需要得益于来自教育、心理、传播学、信息科学、学以及教育技术核心理论本身的相关理论与观念。其次,在实践层面上,他们应该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和评价利用资源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而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讲,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发展能力,像研究能力、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其实这也是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尤显重要。
记:全国各地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很不均衡,根据您的理解应该如何完善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黄:关于这一点,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就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基本理论发展不够成熟,因此,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其次,加强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现在,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的实践领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像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校通”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西部大学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等都是国家支持下的重要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同时,我们需要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也就是说,不仅要研究教育技术如何应用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应用的效益或效果问题。
第三,需要增加学科反省与学术批判意识。一个学科要发展,不能自我封闭,既要善于自我反省,又要善于接受来自其他学科的批评,要有忧患意识。尤其对于像教育技术学这样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其诞生就是源于学,科的开放性。学术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交流,学术批判是学术交流的形式之一,也是推动学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形式。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那么,创新的基础是什么?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是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想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建设还很不完善,需要大家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开诚布公地交流,树立一种公正、积极的批判精神,推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步伐。
第四,需要加强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来自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这种合作与交流不仅是一种区域范围内的合作,更强调一种大范围内的合作即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强调一种打破行业约束的合作。尤其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特殊性,更应该关注与心理以及IT业的沟通与合作。另外,拓展实践领域(尤其是面向企业的实践领域)、加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记:目前全国那么多学校开设了教育技术专业,到学生毕业还有一段时间,您怎样看待今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黄:关于这一点,我在《教育技术大检阅》中曾经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有几个重大趋势。
第一就是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教育技术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它融合各种思想和理论,并和信息技术一直保持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分析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现在已经有很多来自于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等领域的人加入进来,而且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大量的学科教师也在做教育技术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从人员上来看,已经走向了多元化。
第二就是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就是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和学习支持。现在国内外都很重视教师的培训问题,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今年3月份,我国教育部正式发文“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建设的意见”,把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而且全国目前已经在 100多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针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在实践过程当中,大家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培训方法,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应该是一个不断努力、逐渐完善的过程吧。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教育的设计和应用值得重视。现在,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代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慢慢发展起来,完全可以预测,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占据教育软件市场的重要位置。目前来讲,教育软件的设计开发思路存在一些问题,市场动作体制也需要完善。这些困难都有待于解决,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另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非常重要,相关资源标准的制订也是非要必要和紧迫的。还有一个学习支持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背景、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支持。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第三就是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这里面大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国家从政策上非常鼓励大家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那么,在研究层面也好,在实践过程中也好,有几点应该引起注意。一个是要强调应用的针对性,计算机对于不同的学科或者对象,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需要把握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二是要强调应用的条件,包括主客观方面的条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学校,在领导重视度、资金投入、教师基本素质、教学资源等方方面面都会存在差别。需要有区别地研究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三是要强调应用的有效性。一方面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另一方面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
第四就是关拄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是存在差异的,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存在差异性。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此,人们研究的将不再是一个技术简单应用的问题;而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问题。
第五就是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现代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过去,我们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事实上就是教的活动的设计},以后,应该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