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3:37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
(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

1)在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幻灯、电影和广播等早期的影音媒体开始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为教学传播增加了电子视听教学传播方式。
这一时期的媒体教学应用可以根据193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内电影、播音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成立为界,划分为民间提倡和政府推动两个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媒体教学应用的特点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先民间提倡后政府推动,先社会应用后教育应用的特点;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应用中以社会教育为主,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普及,对中小学教育影响甚小;早期的影音媒体的学校教育应用仅在我国部分省份和城市有所发展,没能在全国大规模发展起来。
2)在新中国建国初17年间,除幻灯、广播、电影外,录音、语言实验室等也开始进入学校教育。其中,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电影、幻灯和录音。从这一时期起,各种视听媒体根据它们的传播特征和社会的教育需求情况而具有不同的教育应用,即幻灯等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被大量地用于学校面授教育之中;而广播等远程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则用于远程教育。这时期的教学传播主要是视觉教学传播和电子视听教学传播。
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点是:在1958年之前以各教育机构、学校和教师的自发应用为主;在1958年以后,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下,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电化教育专门管理机构,推动了当地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的有组织的发展。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中应用的电子媒体逐渐丰富起来,除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和远程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外,还增加了计算机等交互式教学传播媒体。随着中小学教学中所应用的媒体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在教学中改变了单独使用一种媒体的方法,而形成了将各种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等相结合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学中也出现了网络教学传播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媒体教学应用重新起步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间,中小学的媒体教学应用以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为主,而计算机从1982年开始以课程形式正式进入中小学教育。在90年代,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仍保持着较好的教学应用;同时计算机教育应用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并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进入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媒体应用方式并存的局面:既有以各种常规视听教学媒体和计算机组成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方式,又有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各种个别化学习方式,还有基于网络的各种网络教学传播方式,以及以互联网作为教与学的工具的各种新的教学方式等。
从教学传播过程来看,随着各种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教学中也形成了各种以技术手段来划分的不同的传播方式,它们分别是:最古老的口语教学传播、基于文字的文字教学传播、书本教学传播、基于书本和直观展示媒体的视觉教学传播、基于电子视听媒体的电子视听教学传播、基于各种电子视听媒体和计算机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网络教学传播……从各种教学传播方式的关系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后一种传播方式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并且是与之前的教学传播方式一起共同应用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共同实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目标。
此外,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途径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涉及到教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呈现等不同的环节。根据各种电子教学媒体在这个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主要实现承载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
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电子媒体主要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主要用于为学习者存储和呈现各种视听觉教学信息,所用的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常规视听教学传播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等。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电子媒体主要是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相同的教学传播功能,实现各种视听觉教学信息的传递。从实现相同功能的角度来看,各种电子媒体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如在班级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全体同学展现教学材料时,主要是应用了它能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的特性,其在功能上可以将它看作是投影、录音等常规视听教学媒体的替代品。
2)作为主要的教学传播手段,主要实现传递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是教学赖以进行的技术基础
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电子媒体是教学赖以进行的技术基础,是主要的教学传播手段。如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远程教育,以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的各种个别化学习活动。
3)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主要实现教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的功能
这种教学应用中的教学媒体比较典型的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此时应用的是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交互性,以及互联网所具有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的特性。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这些特性是常规视听教学媒体和远程视听教学媒体所难以实现的。
4)构建教学和学习的资源环境,主要实现存储和呈现各种教学信息的功能
在这种教学应用中,各种类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包括电子媒体类教学与学习资源、非电子媒体类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按一定的方式相结合,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的资源环境。各种资源的结合方式,既可以按媒体技术特征结合,也可以按所表征的信息的不同类型相结合,还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教育与学习主题相结合。这种资源环境既可以为采用替代式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服务,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也可以为采用产生式策略的教学与学习过程服务,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别化学习或协作学习等方式探究知识。
2.媒体发展所具有的多种教学媒体组合应用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教学媒体种类日益丰富,各种媒体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多种教学媒体组合应用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媒体的应用将出现交迭,形成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的趋势。由于人的习惯因素、社会的经济因素等的影响,旧的教学手段、媒体表现出极大的留恋性,新的媒体又因其方便性和先进性而备受青睐。因此,旧的媒体手段在历史时域上的延展就与新的媒体手段呈交迭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迭越来越丰厚,形成了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的局面。[1]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如口语、文字、模型、视听设备到计算机和网络等)都可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找到其身影。
从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来看,新媒体无法绝对取代旧媒体,且一些旧媒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新媒体的功能可以涵盖原有媒体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如VCD在功能上可以实现录像机的视音频播放,使用者也能实现良好的控制),中小学中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有时也会使某种旧媒体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小(如在80年代,随着录放像设备的推广应用,电影逐渐退出了中小学校园)。但由于各种媒体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应用特征,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新媒体无法绝对取代旧媒体,新旧各有所用,彼此共存的一种局面(如电影虽然退出了中小学校园,但在农村教育中却能发挥其所长)。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旧媒体能以各种方式继续存在下去。一些旧媒体能以原有方式继续应用下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仍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媒体);一些旧媒体借助技术的提升以接近原型的方式继续保存下去(如从VCD发展为DVD);一些旧媒体其原型的应用虽然减少,但却能在新媒体中找到其踪影,它们以嬗变体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了(如从教学中常用的ppt软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先前的幻灯、投影的踪影)。
各种媒体具有不同的技术和传播特征,在中小学教育中不存在着一种能解决所有教育教学问题的万能媒体。当各时期的教育中出现新教学媒体的时候,常有人会预言教育将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些预言最终都没有实现。如对于电影,爱迪生在1913年就曾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 [2]他的预言很显然没有实现。对于各种媒体来说,它们之间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学校教育中所用的教学媒体,它们彼此之间是一个共存和自然选择与淘汰的关系,它们在教学中形成了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应用的趋势。
[1] 李艺. 教育媒体形式的应用及展望. 电化教育研究, 1998,(2): 22-26.
[2] 尹俊华等.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
(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
时期:1919-1949
特征:
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
典型事件:
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1923年晏阳初在嘉兴举办的千字课教学实验中使用了幻灯。
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发展特点: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而引入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且先在社会教育中,后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
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加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因此电化教育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只在南京、上海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会团体中有所开展,始终未能有大规模的推广。
早期电化教育的实质是视听媒体设备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当于美国的视听教育,从本源上说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时期:1950-1965
特征:
播音教育(举办俄语广播学校 、文化补习学校 、广播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广州等)
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开课(如:北师大1947年有电化教育馆,开设选修课);辅助教学
典型事件:
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
1950年中央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于推动各地电教工作。
1958年9月筹建北京电化教育馆(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相继成立电化教育馆)
发展特点
政府重视,因此恢复发展很快
电化教育无论是社会或学校都是由相应的领导机构来组织与推动
电化教育主要是幻灯、电影、广播、录音、电视等设备和传播系统的应用,实质是视听媒体的应用
由于文革的原因,受到严重的摧残,机构撤消,人员下放,设备散失,使电化教育事业在文革中处于停止状态。
(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
时期:1978-90年代中期
特征:
全国电教系统形成
电教实验与教改实验,电化教育深入课堂
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
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典型事件:
1978年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
1993年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发展特点
80年代,电教是一个高潮,发展快和宽,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领域产生明显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影响,视听技术、教育技术的系统观上升,影响视听教育的媒体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取代教育技术的趋势。
(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
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特征:
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校园网与教育城域网
教育技术学科迅速发展
典型事件:
1998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文。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 。
2002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Ⅰ. 教育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1978~1986)
Ⅱ. 教育技术从领域的应用转向对学科理论与专业建设的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1986~1996)
Ⅲ. 1996年以来的发展与变化
Ⅰ. 教育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1978~1986)
Ⅱ. 教育技术从领域的应用转向对学科理论与专业建设的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1986~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