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的意义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1 00:19:52
我国教育的意义何在   文 / 孤独一狂
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情商与智商教育

中国的孩子在获得成功的道路上常常,只注意对智商的开发,但是情商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智商常被人们叫“IQ”,是英文缩写字,智商的全称应是“智力商数”。智商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公式是:智商=(智龄/实足年龄)X100。智商,人们认为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目前认为,智商也是可变的,即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可因疾病、营养不良、恶劣的环境及教育不良等,而使智商下降。由于智商是基于智力年龄的得分,当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智力不再增长时,年龄仍在增长,这时智商便不再有什么意义了。而情商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它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美国心理学家高曼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情商与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了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的:
1,了解自己的情绪。能立刻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2,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
3,激励自己。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超者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4,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觉。觉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情绪特征是生活的动力,可以让情商发挥更大效应。情商还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情商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

二、成功观念被人们曲解

在有些著名的学府里,“做研究”的才算是人才;在社会上,能挣大钱,有香车豪宅,出人头地的才是成功。相应的,乞讨博士,卖肉才子便成了失败的典范。过去的那种“能让卫星上天的是天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天才”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摈弃。由于这种社会风气的诱惑,致使教育的意义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
三、师生功利色彩越来越重

教育的方式,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有对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学生除了做学问的方法,还应学习一种精神境界。而今,师生间成了单纯的传递知识关系,忽视了对精神层面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目的出了问题,对学习成绩这样看的见的东西过分重视,而对心理状态等看不见的东西不够关心,对学生人格培养相当的欠缺。这是高端教育丢失了人格培养。

四、质教育的南辕北辙

素质教育目前没有思路,没有教育大纲,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素质教育把语文课变成情景表演;把数学课娱乐化;学习的老师和爹妈整天忙着塑造孩子,连认识昆虫都得老师和家长带着到自然博物馆。对人格的教育学校教的少,家长也教的少。从小就在孩子的心中有了凡是当前,为自己考虑的周全,却为别人、公众和社会考虑的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在于教育者将素质教育这一“经文”的重要性领悟错了。他们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花钱让孩子住进高尚住宅,以为孩子从此高尚。其实房子哪有高尚、卑鄙之分?再者,他们将一大堆根本算不上素质教育内容的东西当了素质教育,却把真的必要的素质教育给荒废了。
所以,要迈向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要在社交领域不断地锻炼自己。而不是认识昆虫都要到博物馆去,其实大自然中才是真正的去出。

五、大学生对文学哲学渐失兴趣

在校的大学生普遍对文学和哲学等文字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外语、计算机和一些专业等级证书,某名校的大四学生说他自己在大学四年都忙于考外语级别,以致连东西语文都要补考。剖析大学生对文学、哲学渐失兴趣的根源。青年作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光认定大学生外语、政治和计算机等公共课压力过大,就业压力加剧,社会信仰的匮乏三大原因所在。

六、读书成为一种奢侈生活

一项调查表明: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上网干什么呢?40%的男生和20%的女生选择打游戏,60%的男生和70%的女生选择聊天,同时调还表明:年轻人不再进图书馆,开始习惯在网上看书读报,使读书成为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这样的结果是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行动的人多了。这些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对此不管不问,装聋作哑。

对应的措施

一 、进行生命教育

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生长发育的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就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心理、青春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性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道德观念,培养责任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学阶段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成功教育来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积极、自信、同情、自省和胸怀等人生态度。最后还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用到追求理想、发展兴趣、有效执行、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基本生活中去。

二 、进行启发教育

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智力水平的提高很有作用,早就引起了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家的重视,许多人都标榜自己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这是好事。一般而言,启发式作为一种根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它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求新知,培养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同时,尊师爱生,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客观要求。
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和其它的方法结合运用,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进行素质教育

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
教育的本质
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脑海里,而是要让曾经谈过的东西启发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人格上,缺乏应该有的人格。就会在以后的事业发展道路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人格的培养就如同名刀是由名匠不断的锤炼而成的。人格的培养也要在经过千锤百炼,炼就人格的的名匠就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知识的接受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现在的教育名为教育,但不能算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性。传授知识,不能算是教育的目的。给成长中的人以知识是给他们兵器,兵器要碰到人才才能发挥它的功效。这绝不是教育的本身。教育的中心是以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以类的可说是附属教育。
在国家大力倡导“减负”的教育政策下,学校确实是履行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下,“减负”的实质成了“加正”。各种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置的学习机构应运而生。什么少年宫钢琴培训中心、什么幼儿园暑期绘画学习班、什么学龄前儿童外语补习班等等,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认为,小孩子要从小严加管教,不能放任自流,家长的这种观念无可厚非。众所周知,对子女从严要求是我国人民从古有之的优秀传统,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早就有“玉不琢,不成器”、“桑枝从小屈”的名句;《朱子家训》、《幼学诗》更是广为流传;“头悬梁,锥刺骨”更视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典范。所以,很多父母单纯地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四岁、三岁,甚至是两岁起,孩子就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接受某一种或是某几种专门的训练,星期天被各种课程占满,节假日被各种演出征用,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在这种家长“囚徒”教育体制下,不见得有音乐天赋的,被迫每天拉上两三小时的提琴;分明生性好动的,却被看成是大书法的苗子,硬要修心养性,每天练字不止;能演奏世界名曲的却对孕育出美好旋律的大自然一无所知;数学竞赛成绩优异者却常常因为生病而光顾医院。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囚徒”教育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又有什么不同呢?其结果是做法常常事与愿违,情况令人失望。方文是一个高级学校的教师,妻子在幼儿园工作。有一独生女儿方圆今年小学五年级。方圆先天较足,未满周岁就已经能说话走路,大概在方圆一岁半时的一天,方文正在写字,方圆吵着要写字,方文只当她闹着玩,谁知方圆接过笔后,嘴里念叨着“工----人”,居然歪歪斜斜地写出了“工人”两个字方文一看惊喜非常,试着把报纸给方圆看,要她把认识的字一一念出来,没有想到竟认得20来个字,方文马上把这一“新大陆”告诉给妻子,妻子说可能是女儿跟她在幼儿园时,偷偷地把她教给小朋友的字记了下了。对照女儿认识的字,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发现令他们兴奋了很久,以后方文夫妻就有意识的给方圆教学字、背诗、算术,到方圆两岁半时,已经认识了200多个字,背10多首古诗,还会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同时他们利用故事对方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做法是讲一个故事给方圆听,而后要她复述出来,并让方圆讲出故事说明什么问题,故事中的思想营养使方圆幼小的心灵懂得善恶美丑,潜移默化地培养方圆开朗、大胆有礼貌、不自私等良好品德。稍大,方文夫妇就让方圆自己读书,给她的礼物几乎都是书。6岁多,方圆已经看懂《外国童话选》并把其中的故事讲述出来,这使方文夫妇暗自高兴不已,觉得他们的女儿虽算不上天才,也是一个早慧的儿童,心里甚至想着方圆成了少年大学生的前景。
可是自从方圆读书以后,情况却令人失望开始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但是慢慢地成绩不突出了,老师给方文夫妇反映是方圆深刻不留心,作业马虎潦草等。开始方文还不在意,可是到了四五年级,方圆的成绩只能维持中上水平,更令人担心的是学习自觉性不高,课堂开小差,作业没有很好的完成等坏习惯一直难以扭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方文夫妇在教育方圆方式上是不是有失误?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幼儿的早期教育,认为早期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但方圆为何却事与愿违呢?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方文夫妇对女儿的早期教育是有得有失的,并且从方圆的表现看,这种早期教育是失大于得。
早期教育的成功之处书对孩子思想品德从小抓起,利用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教育,没有把孩子当成“小太阳”,避免了出现“小皇帝”“小公主”等家庭现象,因此使孩子避免了孤僻、自私、胆任性等不良性格,而是比较热情、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并养成喜爱看书的习惯。
然而,早期教育的失败在于使孩子的智力和成绩持续发展下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两个原因是最重要的。第一,学龄前过多地给予语文、数学等教育,使孩子入学后再让他/她在教室里听早已学会的课,孩子就会不耐烦,就会引起注意力分散,甚至自以为是,对做作业感到厌烦,逐渐 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应付的坏习惯;第二,上学后家长对孩子放松了要求,使家庭的早期教育与学校的整个常规教育之间发生了矛盾,加之上述原因一中形成的坏习惯难以克服,结果影响了常规教育的效果,这就好比盆景中的树经过精心培育,用刻意强制的方法,使其扭曲变形,从盆景的角度看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但如果用做木料,就十分糟糕了;而长在自然界里的香茅虽然是草,但未经雕琢,听其自然,任其发展,却长的十分茁壮!
所以,我认为有些父母片面理解早期教育的思想,形成过度教育,使孩子变成“囚徒”,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是与整个社会教育常规教育系统相违背的,至少可以说是早期教育与常规教育发生矛盾后时影响了常规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学龄前的孩子不要进行大量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育,而是要着重思想品德和对自然、社会初步认识的教育,不要让城市的孩子把小麦当作韭菜。同时兼一些音乐、美术、书法等的启蒙教育。在知识启蒙方面,不要主张进行专门培训,孩子还小,很难看出天赋所在,而且接触面广一些,知识面就宽一些,这对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有好处。所以父母应常常注意教会孩子一些常识,特别是自然界的有关知识,比如树为什么老是站着,小白兔总是奔奔跳跳,北方的冬天外为什么会下雪,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并经常给孩子们与自然界接触的机会,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体质,一个多病的孩子,那有精力去学习呢?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们美感、艺术感和良知最好的启蒙老师,而且要尽可能让孩子走在前面,父母跟在后面稍作指导,切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此话并非完美,但是我们的许多教育者为了海市蜃楼般的荣誉,还有那可怜兮兮的奖金,不惜做刽子手,消磨学生的生命。这样造成了现下流行的一种怪现象: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度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度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度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落后的教育观念像毒瘤一样,仍然干扰着社会,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和学校无形中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水平和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一张考卷定学生的终身。
我想,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必要学学美国,你看人家的中学校长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学生的:
有位美国的中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祝词:“得A的同学,我祝贺你们,国家的未来属于你们;得B的同学祝贺你们,国家的栋梁就是你们;得C的同学我也祝贺你们,学校的捐款等着你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学校里,得A的同学永远是少数,那些尖子生很可能成为将来主宰国家的精英,就像考取北大、清华的人,走出校门后常常出人头地,成绩斐然一样。得B的同学永远是多数,支撑国家的或某个企业的得靠他们——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得C的同学也永远是少数,并非学业不佳,或许他们天生就不适合学校的氛围,书本上的知识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人们已经注意到,走入社会后,放的开,赚大钱的就是他们这些人。这就难怪美国那位校长在祝词中颇有水准地以同等态度去对待他的学生。
可现在的许多父母不这么想,也有不少同学也不这么想,大家想的都是同一条道: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重点”有这么重要吗?没有!也就是说,人们都想去当精英,只是忘了得A的同学永远是少数。
其实,现今的环境对中学生是很残酷的,学校、家长、老师总是忽略同学的个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忘记了“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这一条真理。我们的教育代价太大了,牺牲许多人的发展机会来保证个别孩子的发展;牺牲了一个人很多方面的发展来保证其某一方面的发展,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我是谁?”“我将要做什么?”“在人群中我处在哪个位置?”
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年龄阶段,对学生来说是痛苦难熬的,本想上个好中学,却被电脑无情地派送到“三类校”;本来成绩优异,有十足的把握考上重点高中,谁想发挥失常,勉强进了普通高中;大学倒是上了,可自己偏偏被“调剂”到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叹息、沮丧、无助、担忧……在痛苦之中想到了自己是谁,我将要做什么,人在生活中何止一个变量,暂时的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坚信自己永远是一个人才,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努力。
所以说,韩寒的“人才”解释颇有独到之处,社会市场需要是人才,仅仅是人才,而全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今年以来,尤其是暑假,老师和学生过的都不是很“消停”。在广东省化州市、江苏省无锡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湖北省安陆市、陕西省渭南市等地先后发生了学生或学生家长残杀教师的悲剧,其中以“安陆杀师案”和陕西省渭南市“刘远杀师案”最为震惊,还有北京一所艺术院校学生“辱师事件”,一时间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那么,为什么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心中无师,并且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老师呢?而凶手中不乏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以上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有良知的我们摆出了几个沉重的话题:为什么这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日益凸显出人们精神贫弱?为什么物质的丰富却带来了道德的衰微?为什么教育水平提高了,而人的素质却没能随之提高,还有倒退的危险呢?我想:这便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高度的重视和有效落实的结果。
人格教育,它实际上与我国古代书院教育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培育人们精神品格的教育。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的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养成人格,塑造心灵”的核心课程,读的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圣经》、莎士比亚等西方经典,目的也在于培养人的精神人格和内在价值尺度,即我们所说的养成人格,塑造心灵。而后两年才学专业知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把教育人放在比传授知识更加优先、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明白:知识本身是客观的,通过印刷品和麦克风也完全可以传授。但人格的形成即培养真正的人、如何活用知识创造价值的问题,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的交流和接触,自然而然地刻印在生命上的。
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陷入了实利主义,这确实是可悲的。这种潮流会带来两种弊端。一种是学问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丧失了其本来应当具有的主体性,从而也就丧失了尊严性。另一种是由于仅承认实利的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从事这种学问的人们降低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人的精神的贫弱、道德的衰微、素质的下降和尊严的失落。
其实在人格教育问题上,李大钊是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于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因此,他要求教师至少于每小时授课之余,当授之以三、五分钟的人格教育,使人们相互之间都能以赤裸裸的真面目相见,而知识教育的效用也因此增进。这也就是说,人格教育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不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社会的价值规范便难以落实。譬如学法律的人未能很好的接受人格教育,他做了律师后,维护的可能就不是法律的尊严,而只是当事人的利益;同样的道理,医生就未必能够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推而广之,在任何领域都可能发生“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事件。
正因为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品格的教育,所以针对中学生开展人格教育是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中学生在生理上处于成长期,其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形成期。在此阶段,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说是其一生的指引方向。而我国的人格教育并不乐观: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目标就是中考、高考,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升学率转,这样的教育只是仅停留于再次表示和认定已经记住的知识,只能窥视到具有多种特性的学生的极少的一部分能力;中专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还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培养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就业。在教育环节中,并不缺乏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不缺乏传授谋生技能的教育。但是最缺乏的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今年许多地方发生的“杀师事件”、“辱师事件”的惨剧就是给我们的警示。
“心中无教师”的惨剧,可以说是教育者的悲剧,也是受教育者的悲剧。悲剧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挽回。但我们在悲剧的背后不难发现:忽视人格教育,忽视德育教育,教育出来的年轻一代将是危险品。
教育部最新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且不论此规定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后退,我们先来看看中小学的班主任我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组织领导者。班主任工作的成败是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明确的说明:“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不难看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其职业道德,是一个做班主任的最起码的规范或者说是责任或权利。既然如此,为什么教育部还要在最新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呢?这种做法使我想到为什么不规定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其实,教育部有此规定是与当前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关系。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有些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任性、放肆,更有甚者动辄离校出走、自残自杀……
新出台的《规定》从表面上使我可喜的看到了教育部终于开始重视“适度批评教育权”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但“什么叫适当?是不是以不出事为限?在管理之前谁能预见会不会出事?”这样的《规定》何时能够真正的起到实际作用效果,却是我所更加质疑和担心的。倘若因这样的规定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引起“以伤害其人格、影响其身心健康”为由,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相悖,又该怎么办?不行使批评权无疑是失职。
批评学生本来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权力,现在竟然出台这样的规定,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批评教育学生竟然要被“授权”,而且还只有班主任才拥有这个权利。这样的《规定》无疑是对老师责任的一个讽刺,“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疏导栋梁之才”,这些口号并不是喊出来的,是作为一名老师牢记的应该是一份育人的责任,而并非一纸《规定》那么简单的问题。这样的举措是当今教育的一大缺失,本身就说明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这样的规定和‘司机有权开车’之类的规定有何区别”?
生活常常以惊人的简洁、明了的公式启迪我们,就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样。骂人教会骂人、憎恨教会憎恨、爱教会爱、关怀教会关怀……俗话说,名师出高师。一个高素质的班主任,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力并不在于他的“适度的批评教育权”,而在于他的内在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班级建设的经营者,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保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武装自己,让学生感到你是取之不尽的“矿藏”,使知识成为联接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优秀企业家,让每一位学生在你的班级里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非靠一些看似“赋予的权利”来履行班主任的职责。这样做实际上为其他老师“放任管理”找到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