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大软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2:10
民营企业在经济中地位是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步提升的,因此,民营企业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界、管理学界方兴未艾研究核心。一度百家争鸣,煞是喜人,各种企业家协会、研究会、促进会活跃非凡,这是好事。但是在表面的浮华之后,以个人工作,研究经验看,正如台湾的曾仕强老先生所说:我们对西方的管理研究还处于邯郸学步、简单模仿阶段,自己又没有总结中国本身管理之道。现在中国民营企业正在重复台湾80年代的老路,被架在中西管理的真空中。客观地说,在企业员工国际化趋势中,由于面临不同文化背景,单纯强调哪一方管理都是有失偏颇的,双方的融合也必然引发中西管理的联姻。这也许是后话,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还没搞明白,自己的中国管理又由于盲目崇外懒得去总结,及时总结后也记不得了,记得也会束之高阁。
尽管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不遗余力引进各类人才,试图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刺激改进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问题,但是,全球化的速度以让这种努力显得时间太长,再加上这只主力军还是那帮守旧老教授、老先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要想在短时间有所改观,理论上尚不可能,现实上更是天方夜谭。最为关键的是目前的企业家,守旧的家族企业治理观念还很浓厚,尽管媒体已通过各类调查数据鼓吹:企业家年轻化渐成趋势,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变观念上还尚需时日,等真正开始,这种等待还令人焦灼。
管理问题千头万绪,社会问题更层出不穷,聚焦到我们的企业今天该怎么办?有没有一个系统改进思路能供参照?本文正是写给那些有勇气第一个改进的企业家、有思想正准备创建一家企业的创业者、能摒除各种偏见真正愿总结一些有益思路提供给企业的研究者。一家之言,虽不足解万企之围,但能引玉,以期思想传播者,处客观之立场,能谨言,这样方更有益于企业,有益于中国经济。诚然社会的自由才会孕育各类灵感,现在情况是我们都有权利发言,但一部分是为了生计发言,像我们的一部分管理咨询师、培训师,只能每天说着客户满意的话来取得收入,似乎没人关心真相,还会有人比如一些学者为了出名大出惊人之语,还有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搞语言美化工程,他们都在干什么?误导企业。有人总结过说话专题,说是分为如下几类:懂的不说、不懂的瞎说、为了利益的会瞎说。
所以,在我接触到的为数不多企业家圈子里,我都是一再提醒他们,一定要锻炼区分能力,不要被忽悠。你们要多接触懂得愿意说的,哪怕是懂得不愿意说的,你还可以看啊!当然,说这话也并不意味着,我也是懂得那一类,想勉强做个企业家的老师,我只是想站在客观的立场,像个朋友一样,茶余饭后结合自己对企业研究和工作感受随便聊聊,所以,不管我曾说过什么话可别太当真,如果觉得还有点道理,以后就多关注,如果觉得不怎样,以后不睬我就行。
现在结合以上所述,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民营企业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很简单:只要学会做一只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变色龙。我们不能等,也没时间等,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摆脱中国名营企业3-6年的短命,就得适应,而且还得有速度。我曾在一家公司,也号称是上市公司,还是一家行业内龙头企业,也是做新能源的,当时也做区域经理,在生产型企业中待过的都知道,区域经理的职位,大多要求高密度出差跑市场,我早想到目前这个行业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是我却没想到,公司领导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我们招过来后,一直限制出差,还总有许多借口。从试用期到转正三个多月都干了一把不出差、不出业绩的区域经理。这在别的公司,会觉得极其可笑,既然你要做全国市场,设立区域经理职位,如果这点出差费用都不舍得投入,还做什么区域市场。如果区域经理连自己负责的区域都没机会亲自走一走、看一看,躲在办公室从网上搜集个客户信息就能把客户搞定,发展大批经销商,那我们肯定从事的是垄断行业,事实上根本不是。我记得当时去找领导谈过多次,大致说:别的公司都是到月底区域业务哀求领导能不能回来几天?我们公司是哀求领导能不能出去几天?咱们是不是做倒了?每次都说同样的话,每次也都是无果而终。看看业务情况,都挂零好几个月了,领导终于在业绩压力前顶不住了,大家也都有机会每月出差三五天,最后,又换领导,第一次开会就一针见血,做区域的,每月至少给我出去20天以上。大家心底都鼓起了掌。本来就该这样吗,记得和同事交流他们说那次开会是来公司最痛快的一次。我挺悲哀,不管怎样,这种脱离与市场决策后果,带给我们的是从头再来,看看日历。已经是接近销售淡季了。我不禁想起一位管理学家的名言:人是最大的成本。尤其是领导,按当时算如果做不开市场一年光工资费用公司至少损失100多万,再算算其他的令人乍舌。这仅是一例,大家想想这种速度,公司除了走向破产、被兼并、重组等方向,还能指望他持续盈利?
另外,在销售价格和营销政策问题上也显示的特别突出,一般而言,制定销售价格肯定是在调查了解同类产品价格基础之上,再结合公司战略、品牌定位等综合因素基础上制定的,尤其应该注意动态跟踪。而后来才从其他途径得知,根本不是,是领导根据几年前价格情况制定的,后来开发了一个新品还价格直追行业老大品牌,到底怎么核算的,我不知道,但是你想占领市场,尤其是在品牌知名度缺失的前提下更应该调研市场,绝不应该是办公室里几个领导互拍脑门,我觉得差不多就行态度决策。营销政策更要命,东拼西凑还算是高明,可惜公司的营销政策基本上是照抄6年前行业老大的政策,他们只知道抄,根本没去搞明白他们背后的东西,比如就拿广告来说,人家一年近一个亿的广告铺天盖地,你怎么没看见?人家区域招商的大规模活动你怎么也没看见?人家对每个经销商完善的服务、强大的支持力度你怎么还没看见?出差问题就耽误了几个月,刚讲的几个问题要实现突破,恐怕得等到退休了,呵呵,戏言。因此,我个人觉得,你不管开家或正在做服务或生产企业,信息一定要敏锐,反应一定要快,该变色时就赶紧变,只有这样才会让客户、让员工、让你的合作伙伴对你有信心,最大的好处在于实现企业持续经营,摘掉短命的帽子。当然我只希望那些真正做企业的人能有所感悟,也欢迎交流分享。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改进的思路?这一点我认为也很明确。如果我此时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比如也是本文的标题:什么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软肋?大家一定也会结合我刚才讲的众说纷纭,。其实,在激烈竞争市场上,假如你是客户,我是供应商,你最看重我哪一点?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不管你是卖产品,还是所谓的服务,最后卖的的产品一定还是服务。可以认为,一种是及时提供保质保量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一种是根据客户需求付出个性化劳动的服务。如果,我从网络上向一家供货商订货,事实上我不管他是不是生厂商、也不管他怎么运给我,甚至什么都不在乎,哪怕对方是一只狗在负责处理订货单,我只要求能保质保量按时把握所需要规格的货物提供给我。经销商从厂家订货也是如此,因此,我得出一个论断:服务能力缺失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软肋。
通常讲的服务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能满足客户一般需求的能力,所谓的一般就是比较容易满足。比如,你去超市能买到你想要的,这是超市的服务能力。你去人才市场,能了解到你想要查询的招聘信息,这是人才机构的服务能力,但关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已不再单纯的停留在一般的层次上,而是更显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等趋势。就从经销商和厂家关系演变来看,以前,厂家和经销商就是买卖关系,那时是买方市场,卖的人少,买的人多,因此厂家竞争一般。厂家具有主导权,你批量进货我给你低价,你回去赚差价,厂家能提供的其它服务也就是运输、包装等简单服务,但是今天,已转变成卖方市场,买的人少,卖的人多,厂家就丧失了主导权。厂家面临的竞争,不但有国内的企业还有国际知名大企业等。因此我们必须拿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思维来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
既然服务能力是我们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软肋,那么影响服务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便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首先在观念上,大多数的企业家,由于国内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尤其是在资金筹措方面面临很大压力,他们重心都不得已放在盈利上,如果侥幸到了发展中期,他们即使想改变,也由于长期以来对服务的忽视,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不愿意在短时间看不到钱的事上,大费周折。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客服部。即使有客服部的,也都流于形式,有谁见过多少个企业对客服不遗余力的培训,现在也有一些聪明的搞服务外包,这样固然省事,但却失去了你了解一线客户要求的权利。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客服部员工,老板从心眼里觉得客服部可有可无,都是一帮花钱的,你还有多少激情和兴致做好目前的工作?客户还能有多少机会感受到公司的服务能力?
如果,我们认为做企业就是在做一项事业,不单单是赚钱做生意的话,如果条件允许就应该从看完本篇文章就设立客服部。并大力招聘大公司的客服人员充实队伍,定期组织交流、培训。
其次在制度方面,大多数企业由于老板不关心,认识不到客服的重要性,也欠缺有效确保服务能力的制度,据我了解,一些公司的这方面制度,都是前台、文员按领导要求从网上荡的,做出来也是给人看的,说白了,属于企业形象包装范畴。这种动机下的企业还指望得了什么服务能力吗?
制度建设也不难,1.搜集至少5家有服务能力优势的知名企业制度作参考。重点关注客服招聘、福利待遇、激励政策、培训交流四点2.对目前销售问题进行活动跟踪,把业务和客服工作剥离开,真正做到岗位清晰,提升效率3.根据公司实际建立激励考核制度和设计职业通道。4.建立客服部各类仪式,大力表彰先进5.对客服工作定期总结,有业务副总建立跟踪评估系统。5.定期安排学习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引导学习提高。
最后在人才上,我们在职场里一致认为营销人员才是精英,他们给公司创造了大部分的业绩,给他们加薪、升职甚至送股份。但是我们别忘了,你要想持续的让公司盈利,没有客服员工精心的维护,只能都只是一锤子买卖。你想业务人员开发了一个客户,等首款之后,他还能有多少时间去耐心和老客户沟通。应当重视的一点是他服务的有可能是公司已离职人员的客户,按一般公司规定,该客户不产生任何提成费用的,你让业务人员去服务一个他自己得不到人和利益的客户,服务好的几率会有多大?因此,需要客服人员来做,确保公司利益这一层面,而且往往如果一个公司还算是重合同守信誉的话,可能还会有第二次交易、第三次交易等,因此,对待客服人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越是在激烈的市场,我们就越需要挽留我们的老客户,这才是持续盈利的根本,打造企业的服务能力,请先从认清客服人员价值开始。
其实在撰写本文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服务能力也许就是一个企业明天的风向标,也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多棱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的文化、管理员工团队、企业战略思考、企业家个人品质等内容,基本上可以说了解到评价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所需要的要素的全部。因为,我们的客户,只看终端-评价结果,我们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也要在提供满意服务的终端、结果同时,积极地去更新和改进我们的过程。带领一个企业,靠企业家能力,但打造企业服务能力就得靠企业员工领导所在组织的能力。
真心的期望,在企业组织中,如果你是老板,你就多听一下其他人的意见,其实你的工作很简单,你只需要给招聘来的职业经理人多一份信任,让他们多一份承担责任勇气,让他们为了企业的目标放手去博。如果你是经理人,就多一点大局思想,少一份私心,多从企业发展的立场去决策、去激励下属不打折扣的完成任务。如果你只是员工,就少一分抱怨,多一份勤奋,少一个借口、多一个方法借助公司发展平台,能真正有所收获,实现与组织的共赢。当然,你要是客户,也得提醒你在你的需求基本满足前提下,对走在蒺藜路途中的民营企业,请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