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6-10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9:21
净空法师主讲
第六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第十四页:
【4、此经发起于日用寻常之事,是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现。是故善现见知开口便叹希有,继曰,善护念,善付嘱。即是大悲大愿之无间也。】
大乘佛法,最上乘法,无非是教我们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充满究竟智慧的生活。所以无上乘的大法,决定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身分,在出家人当中示现一个榜样、一个模范。我们从这个地方应当得到圆满的启示,那就是在我们各个人,自己生活之中,自分行业之中,来修菩萨道,来学菩萨行,这就是佛法。所以它的宗旨是教给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就在生活当中去学习,在生活当中去修得。所得到的,确确实实是真、善、美、慧幸福圆满的生活。
佛陀所示现的,在事相上示现守规矩、守法度,穿衣、持钵,这是礼节、守礼,次第乞,守法,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世尊每天都这么做,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今天须菩提发现了。其实须菩提也是古佛再来,他真的是今天才发现吗?我们要这样想,那就是低估了须菩提。今天在这个会上他提出这个问题来,是观察大众机缘成熟了。诸佛菩萨说法,是应机说法。看到机缘成熟,于是这个问题提出来,能令与会大众恍然大悟,对于自己的修学更深信而不怀疑,往后的行持更踏实。因缘成熟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善现,他见到、他明白,「开口便叹希有」。什么希有?原来无上甚深的妙法就在穿衣、吃饭,就在这些事上,这真是希有。接着他又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就显示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有情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没有不关怀的,没有不护念的。佛的慈悲广大而无边际,永远没有间断,佛恩之大,没有人能知道。
【5、乞食奔走同凡夫,不住佛相,显示无我相。不说一字,显示无法相。三空理彰,此谓之『善付嘱』。是乃身教也。】
我们观察世尊的行持,「乞食奔走」。根据经典记载,祇树给孤独园到舍卫城有五里路,诸位要晓得,五里路要步行,步行走得快也需要半个小时,佛与弟子们很注重威仪,所以走路决定是不快也不慢,表现一个很正常的,这也是一桩辛苦事情。每天都要往舍卫大城去托钵。「示同凡夫」,《金刚经》教我们离一切相,佛成了佛,不住在佛相上,他的生活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不住佛相」,成佛不住佛相,「示现无我相」,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不说一字」,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没有说,「显示无法相」。须菩提赞叹释迦牟尼佛,希有世尊,那个希有就从这儿来的,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无我相、无法相。可是事上天天做,这么样认真做,循规蹈矩,一点也不马虎,这叫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不住空相。「三空理彰」,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三空之理在哪里?就在世尊日常生活当中,全都表演出来了。「此谓之善付嘱」,付是吩咐、嘱咐,教诲之意。释迦牟尼佛没有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来给你看,完全用的是身教,这叫做善付嘱。不说一个字,做出来给你看,叫你去体会,叫你去模仿、去学习,这种教学的方式真的是善巧到了极处。
【6、四摄同事,以身作则为作榜样,此谓之善护念。】
「四摄」是佛接引一切众生的四种方式。一、布施,布施是跟众生结缘,用现在的话说,与众生建立关系。不跟他结缘,他怎么能够甘心情愿接受佛的教诲?先要跟众生结缘。二、爱语,爱语不是说众生喜欢听的,那就错了,是爱护众生的教导。像父母对于子女一样,有的时候管教,也有打、也有骂,但是那是爱语,真正爱护他,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个语言叫做爱语。三、利行,所做的一切对于众生一定有利益。像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都是利行,让众生看到他这个样子,觉悟了、明白了。能令一切众生觉悟,这是最大的利益,所以这种行持是利益众生的行持。四、同事,世尊表现的是同事,跟一般凡夫完全一样,没有一丝毫的特殊。我们今天所讲的特权阶级,没有!佛的生活方式跟弟子们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的差别,这是「以身作则」,以身做一个榜样,这叫「善护念」,也没有说一句话。「善护念,善付嘱」,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保佑、加持,佛是用这种方式来保佑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得到佛的保佑?有没有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像须菩提一样看出来了,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无比智慧的善巧教诲,你看出来了,明白了,你就得到加持,就得到保佑,你就觉悟了。从今之后,我要跟佛一样,要效法佛陀做为众生的榜样,做为大众的典型,这就得到佛的护念、加持。
心要清净、要平等。譬如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应当做的一些事情,你都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照顾这一家人,使一家人的生活愉快而温暖,你是家庭主妇当中的榜样、好样子。佛菩萨就是一个好样子,六度万行就在你日常琐碎事情当中去修。这个家庭不仅是我们这一条街上的一个模范家庭、模范的主妇,而是我们这个都会的模范,一个都会还不够,是我们全国的模范,再扩大是全世界的模范,再扩大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模范。你们想想够不够?不够,因为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的范围,出不去。所以要发一个大心,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那就行了,那就对了,这样才能超越。我们发心要做个好样子,做哪些人的好样子?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这么做的。这个心量一大,把三界六道突破,你才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迴。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要学习的。你要是没有看出这一层,不能在这上面学,《金刚经》就白读了。
【7、佛法修证,即在寻常日用间,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此之谓希有。】
修行、修菩萨行、修菩萨道,在哪里修?就在生活上修,就在穿衣、吃饭上学。「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此之谓希有。」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像世尊一样: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都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显示出来,他生活与这个相应。穿衣,从穿衣上显三空之理;吃饭,从吃饭上显三空之理;走路、奔走,在走路上显三空之理。点点滴滴无非这个,那你就叫真的学佛,你真是在学佛,学佛才能成佛,才能作佛。佛是这样学法。「二谛」是真谛跟俗谛,真谛讲的是体,俗谛讲的是相。相是缘生的,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所谓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融了,融通,是一个,理事也是一个。都在生活当中表显无遗,这叫真正的希有。
【8、佛法即家常茶饭,一日不可离也。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欲令众生,回光返照。持戒、入定、生慧,示众生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
「佛法即家常茶饭」,家常茶饭是天天不能缺少的,「一日不可离也」。佛法的修学,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三空二谛」。任何一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例外,还在这个原则之中,要学习。果然能与三空二谛相应,那就是破迷开悟,也就是明心见性。在念佛法门讲,你已经得一心不乱了。
「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佛到我们世间来教导我们,他要现人身。这就是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要现什么身,在人间现人身,在天上现天身,在畜生道度众生现畜生身,随类化身。随类化身为的是什么?决不是为自己。为什么?佛没有自己,无我相,怎么会为自己!凡夫为自己,为什么他要为自己?因为他有我相。佛与大菩萨无我相,他不为自己,因此一切的示现修持都是为众生。「欲令众生,回光返照耳。」佛菩萨的示现为这个,让众生看到佛菩萨的行持,看到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回头想想自己;给他一个条件,让他依着这个条件,认真去反省,这就叫回光返照。
所以他在此地示现,很清楚的,「持戒、入定、生慧」。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世尊给我们定的一些规矩,我们要遵守。世间大众定的这些规矩,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我们也要遵守。除这个之外,没有文字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一律都要遵守,这包括在持戒的范围当中。要守法,要守规矩。一切时、一切处,常常保持着清净心,这就是入定,这就是回头。像世尊乞食能够回到本处,回到本处就是回头,回到清净心,清净心是我们的本处。「洗足」,是表洗刷我们的妄想、分别、烦恼,要把这些尘垢洗得乾乾净净。用什么方法洗?用定、用慧,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示众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学会了!「示」是示现、表演,表演给你看,最幸福、最美满的生活。事上讲,「持戒、入定、生慧」,都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守住这个原则;心地上、在理上,那就是「三空二谛」,显三空、融二谛,全都在日常生活,都在穿衣、吃饭上。那你过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不是凡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还要加上智慧。
【9、修行之要,在理事双融。对境随缘,勤习勘验。历事锻心,动静一如,无往不是。】
「修行之要」,「要」是重要的、要紧的,「在理事双融」。对理、对事,要看得透彻、看得明白,理才能融事,事才能融理。理事不相应、不相融,换句话说,对于理跟事都没有搞清楚,所以才有这个过失。同修们常有一个疑问,心定不下来,妄想伏不住,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理事不相融,理跟事都没有透彻搞清楚。理跟事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相融了,心就能定下来了。许多同修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在早年实在讲没什么功夫,他是遇到孔先生跟他算命,算得很准确、很灵验,一点都不差错,他什么妄想也不打了,他打妄想是空的,什么念头也没有了,他心定下来了。他是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相信因果的道理,相信因果的事实。这个理跟事是小者,这是小的理跟事,它能够双融,他的心定了。理事之大者,诸佛如来所证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理事之大者,理事之究竟者。这个要是清楚明白了,就入大定;不是小定,入的是大定。定的等级很多很多,佛法分世间禅定,就有四禅八定,四禅八定还是大分,细分那就太繁了。
「对境随缘」,这是讲日常生活,生活要学着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你的生活就自在。「勤习勘验,历事锻心」,底下这是讲修行真正的重要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勤习」,勤劳、学习,就在生活当中,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勘验自己的境界。验什么?验觉、正、净。我有没有迷惑,还有没有邪知邪见,还有没有污染?从这个地方去勘验,这叫真修行。「历事鍊心」,不能怕事,没有事的磨鍊,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清净心,要在事相上去锻鍊;换句话说,我们讲放下,事不在现前你怎么知道放下没有?事相就在面前,看你心里面有没有执着,有没有分别,如果心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没放下;心里果然离开一切分别、执着,那你是真放下了、真清净了。修行要「历事鍊心」。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他学什么?就是这两句:「勤习勘验,历事鍊心」,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用的这个功夫。「动静一如,无往不是」,这两句话,也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在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当中,都要把握着这个原则,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诸佛菩萨已经做一个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佛菩萨除非不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就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到他的行持,能够体会、能够觉悟,能够反省、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真正的付嘱、护念。
【10、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无时无处不是道场。】
你发心想修道,想找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你错了,不需要找,就在你现前生活环境当中。问题就是你有没有智慧,你会不会用你的环境。你要会用,成就了!如果环境是处在顺境当中,你应当认真去修布施,顺境修布施;如果在逆境的环境当中,好啊!成就忍辱波罗蜜,不必改换环境。处乱世,大家都不守法,都乱来,我在这个环境里修持戒波罗蜜。大家不守法,我守法;大家不守规矩,我守规矩。你要是会利用环境,哪一个环境不是好修行的处所?如果你不会,你挑选到什么处所都不能修行,都是障碍。换句话说,没有你修行的环境,人间、天上你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你到哪里去找?如果你会了的话,哪个地方都是我修学的好环境。丝毫不要挑剔,任何环境都成就我六波罗蜜,都成就我十大愿王,就看你会不会!佛菩萨那些表演,你要从这里去看,你才会看到真正有味道。真正学到,真的开悟,真的学到了,你要从这上去看。你也就会读经了,你也会看祖师的传记、语录了,你都会看了,所谓看的时候眼睛放光,门道看出来了。
「无时无处不是道场」,这是真话。任何一个人,都是帮助我的,任何环境也都是成就我的。就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学生修行人只有我一个,我一个以外的都是诸佛菩萨,他们一举一动所做的样子,都是给我看的,都是叫我觉悟的。表现正面的,是教我要学习他的好样子;表现是反面的,也是提醒我觉悟,让我反省,有没有他那个反面不好的样子;换句话说,正面反面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统统都学到了。这样学佛哪有不成就的?这样学佛哪有不快速圆满的?
【11、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戒能资定,定能发慧。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世尊在这一部经里面教给我们入门。「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肯守法、肯守规矩,又肯修福,这样的人,佛选定为教导的对象。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器,他有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那我们要认真反省:我们是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是不是一个很欢喜修福的人?如果是的,金刚般若会上你就是当机者,世尊这部经正是对你说的,帮助你,成就你。如其不然,我们在此地也听到了、也明白了,今天发心也不迟,我要发心守规矩,我要发心修福,这也非常希有难得。因此,我想我们在座这么多的同修们,每一位都是世尊般若会上选择的对象,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一份缘分,不能让它空过。
「戒能资定」,持戒,戒能够帮助你得定。为什么?一个守规矩的人、奉公守法的人,心是安定的。所谓没做亏心事,心地非常平坦,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他心是容易定。人要是做亏心事,常常想利己损人,他的心不安。为什么?怕他的坏事让别人知道,要处处去提防,防不胜防,晚上作梦都做恶梦。那种人修定就困难了,那个定很不容易成就。持戒,容易得定。戒能资定,资是帮助,帮助你得定。「定能发慧」,定的作用就是智慧。
「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辨别清楚,如果没有戒定,不肯守法,不能循规蹈矩,心不清净,这个人忽然有了智慧,这个事情确实有,不是没有,有了智慧,这个慧叫狂慧,不是真慧,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属于这一类的。这一类还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楞严经》上所讲的魔附在身上,那个智慧能力不是自己的,是魔附在身上。《楞严经》上说五十种阴魔,他有特殊的能力,我们今天讲神通,他有神通。诸位要知道,真正的神通是从定中发的。假如他没有戒定,忽然有了神通,那个神通决定不是他自己的,《楞严经》上说,是魔附在他身上,哪一天魔走了,他那个能力就完全没有了。这是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是自己发的神通,一定是有戒、有定。我们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够,程度不够,处现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在佛经上讲是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几乎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区我们都能够遇到,都能够见到,奇怪的想法、奇怪的看法、奇怪的做法。而且这些奇奇怪怪还很能吸引人,相信的人很多,于是造成一股风潮,他们的势力很大,信徒很多,财力很丰富。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仔细观察他是不是从戒定里面得这些特殊的能力,如果没有戒定的基础,我们对他最好是敬而远之。自己老老实实依照佛经典上的教训来修学,这样才不至于走错路。真智慧跟狂慧,要有能力辨别。
【12、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鍊,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须是对境随缘、不迷、不烦。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只要谈到修行,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佛法里常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再多,目标的确只有一个,就是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生灭的念头;无非是为降伏妄心而已,这一点我们要认真的记住。我们修,修什么?降伏妄心而已。你把这点搞清楚,你修行的功夫不能说不得力,你真正抓到了要害。否则的话,无论怎么用功,妄心照样起、烦恼照样起,这就是功夫不得力,怎么会有成就?要降伏妄念,妄念说实在话离不开贪嗔痴慢,如果贪嗔痴慢没有了,妄念自然就没有了。袁了凡先生,对于因果的道理搞清楚了,他贪嗔痴慢就没有了,心就定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所以我们修行最好的方法,在生活当中学,学知足,知足就常乐。「尘劳边锻鍊」,鍊知足,知足就不求,妄想就少,杂念就少,心就渐渐会定下来。衣食住行,在现代人的生活,我只要达到一个普通的水平就够,不再争取。我们的心才清净,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学道、读经、研究经典、念佛、用功、为人解说,我们才有时间做这个事情。这是真正的好事情,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事情再好了。实在讲,也是本经所谓的第一希有。为什么不去做这个事情?为什么把一生大好的光阴,消磨在毫无意义的妄想杂念当中?实在讲那太可惜了。衣食住行当中锻鍊,锻鍊是样样知足,没有一样不知足,样样随缘,你就样样都自在。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须是对境随缘」,这一句很重要,一切随缘,一切都不攀缘。「不迷、不烦」,不迷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世间苦恼,世间太苦了,人不能作,你要叫我来生再到人间来,我听了害怕。怕什么?你看那个小朋友天天背的书包,功课那么重,我一想这个太苦了,我一看到小朋友上学念书,看那个样子,我就不敢来了。书念好了,踏进社会,社会是战场,每一个行业好辛苦,仔细观察一下,不可以再来。不再来怎么办?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烦」,烦恼从哪儿来?你自己找来的,你自己不找烦恼,烦恼不会找你的。所有的烦恼,都是你自己找来的。怎么找来的?总不外乎贪嗔痴。里面有贪嗔痴,外面有诱惑,你的烦恼就起来了。你里头没有贪嗔痴,知足了,心定了,外面种种诱惑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受它骗,不为它所转,烦恼就没有了。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谁来陪伴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西方三圣天天陪伴我。你看这多自在,哪有烦恼!
「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事情来了,我们应付事情有条理、有头绪,一点都不乱。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有分寸,这就是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明白了、不迷了,不邪、不染了,没有烦恼了,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就好修行了。就在生活当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对人、对事、对物,每天所干的是菩萨行;你觉悟了,是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你要是不会,不会就造业。不会,从早到晚是造业,造的是善业、恶业,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干的是这个。一觉悟、一明白了,把那个造业一转变,变成菩萨道。就在念头上一转,转凡成圣,转六道成四圣法界,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就在这个一念之间你会不会转,转过来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转不过来,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看你会不会转。这一部经,世尊教给我们怎样转。
【13、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佛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是这样为我们宣布。「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去看空,那才叫见到真空;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能见到真空!从有上见到真空,从真空里面看到妙有,原来空、有不二。《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性相双融,所以它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怎样见空?把有灭掉才见空,那叫断灭相,那个是错误的。所以诸佛不说断灭相,断灭相是错误的。
「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这些纲目都应当应用在生活当中,即使穿衣、吃饭都不例外,都要与这个意思相应。换句话说,你穿衣,你是在修六度万行,修菩萨行;吃饭也是在修菩萨行,没有一样不是在修菩萨行。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空有二边不着;吃饭,真俗二谛圆融,它都在这里头。不能把佛法离开事相另外说一套,那个有什么用处?那就没用处了。古德这两句话说得好。「但勿逐妄」,不要追求虚妄,不要执着虚妄。什么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叫我们离相,教给我们随缘,随缘就是离相。离什么?离执着、离分别、离攀缘。分别、执着、攀缘都离了,那是随缘,所以随缘就是离相,随缘是不固执。「何须求真」,如果你有一个求真的念头,你就错了,你又执着、又分别了,又在打妄想了。妄不执着,真也不求,妄离开,真的就现前了。真在哪里?就在现前。刚才说了,穿衣、吃饭都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二谛圆融,那怎么不是真的?三空理显,真的!诸佛如来所证的就是这个,一部《金刚经》所说的也就是这个,这些东西就在穿衣、吃饭,日常琐碎点点滴滴当中,完全显露出来。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14、般若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
般若妙法,是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法身大士们所证。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琐碎事相,就在这里,点点滴滴都显示出三空二谛。佛流露出来,自在流露。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自在流露?是的,也是自在流露。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受用?迷了,不晓得这个东西就是。佛给我们讲三空,我们天天打妄想去找三空、找二谛,也莫名其妙,二谛究竟在哪里,不晓得吃饭就是二谛,穿衣就是二谛,你跟朋友聊天也是二谛。你不知道,你看,多可惜!所以大家要明了,《金刚经》真的是通达了,原来就是日常生活,天天干的,一天也没离开,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才有味道!生活还是依旧照常生活,可是心情不一样。从前是凡夫心,现在是佛菩萨的心,不相同了。心变了,事相也变了。从前你一天到晚过这个日子是苦恼,过的是六道轮迴,苦海无边,现在念头转过来了,心转过来了,你生活在一真法界里面,所得到的是大自在,那怎么会一样!你所得的是真实的圆满自在,别人看不出来。就像释迦牟尼佛这个生活方式,须菩提看出来了,旁人看不出来。旁人以为释迦牟尼佛是凡夫,他不懂。我们今天在《金刚经》上得到消息,我们也小小的看出一点了,我们的境界也小小转一点了,这个就自在,这就得受用。
「无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也不离开一切相,也不执着一切相,这就叫随缘,这就叫做真正的受用。真实受用,受用里面没有副作用。凡夫这个受用付出的代价太大,它有副作用,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烦恼、有果报,这个代价付得太大了。佛菩萨受用,生活上一样的受用,他的收穫是法身般若解脱、常乐我净四净德,他的收穫是这个。同样的生活方式,得的东西不一样。这也就是说明,像江味农居士所说的,般若不能不讲,般若要讲,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了,不能够有误会,若有误会,不但利益得不到,恐怕还有更深的弊病。怕拨无因果,堕恶取空,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个病,诸佛菩萨都救不了,变成邪见。
「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释迦牟尼佛天天往舍卫城去乞食,走一趟,表演的,举一个例子。实际上要晓得世尊的生活,从早到晚点点滴滴,都是流露出圆满的「护念付嘱」,无量的功德。只是举这一个例子而已,千万不要以为就是这个才能够显示三空融二谛,其他没有了,那你就完全错了。要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就没有错了。所以他这个教化,护念一切发大心者,发大乘心这些人。可见得佛没有着空,佛没有说断灭相,他这样做就是护念,就是付嘱。「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什么叫「观照」?也用在自己生活当中,像佛一样,你得的受用当然是真实的,这哪是虚假的!所以这佛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序分我们就到此地介绍完毕,向下从第三段开始到一百七十九段是本经的正宗分。其实正宗分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的说明而已。
三、正宗分 当机赞请 礼赞 具仪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文字,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写的,是记载须菩提尊者,在法会当中为我们、代替我们请法。这里所讲的是请法的规矩、请法的礼节,仪就是礼节。对老师要恭敬,对佛法要恭敬,真诚恭敬心来启请。
『时』,就是世尊入舍卫大城托钵回来以后,饭吃完了,洗足已,敷座而坐,大家都坐下来了,这个时候。『长老须菩提』,长老是尊称。『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他请法,从自己的座位起来,走到佛的面前,先跟佛行礼。『偏袒右肩』,平常穿衣服两个肩膀都包起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衣着很简单,只有三衣一钵。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要适合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所以许多生活上的仪规也都改变了,一定要改成适合中国人的环境才行。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寒冷,三件衣服决定不能保暖。所以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三衣就变成象徵性的礼服。我们现在不像印度人用布包起来,我们用釦环,而且衣的面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印度的衣很大,整个裹在身上。南传的佛教,还是用过去这个衣,这大家都看到的,此地南传的法师们常常来,大家能看到的。所以中国的袈裟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日本的法师那个衣就更小、更方便,他把那个袈裟大概合成一小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头,要搭衣的时候,用绳子套在上面,更方便了,适合于每一个国家的国情,生活方式不相同,这我们要知道。
「偏袒右肩」,行礼的时候,要把右边的膀臂露出来,像我们这样搭法就是偏袒右肩,便利做事情。在佛面前行礼,说不定佛有什么事情吩咐你,叫你马上去办,右手在外面办事方便。跪下来的时候,『右膝着地』,左膝不着地,这叫胡跪,这种跪法起来方便;行礼当中不忘承事,不忘记佛要是有什么事情吩咐,我可以很快去办,是这个意思。两个膝盖跪在地上,起来就不方便,动作没那么快,所以跪的时候是一只脚,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合掌表一心。平常这个掌散乱的,心是散乱的,妄想妄念多。对佛行礼的时候,掌合成一个,表示把妄念都收回来,一心专心来听佛的教诲,专心来接受佛的教导,合掌是表一心,所有念头合而为一,表这意思。这都表法的,合掌代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对上;佛对弟子们讲话,「佛告」,告诉你,告诉是上对下,下对上是白。现在我们都不讲求这些,现在小朋友对父母:我告诉你,学生对老师也是:我告诉你。现在不讲求,我们随俗,随俗要知道恭敬,恭敬心不能够没有;言词可以随顺世俗,恭敬心要具足。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1、此一段以下,至『是名法相』(一七九节),是此经正宗分。】
【2、『时』字意深。是大彻大悟时,一眼觑破时,所谓千载一时也。亦即始觉之时。非时机成熟不可说也。】
「时字意深」。释迦牟尼佛托钵回来,吃完饭,洗足,敷座而坐,这个时候,这是从事上讲。这个地方,「时」意思深了,因为释迦牟尼佛每天都这样做,今天须菩提尊者才把这个事情说穿,这个「时」含义就不一样了。「是大彻大悟时」,须菩提尊者看到这个事实,看到世尊这样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付嘱护念,这是觉悟了,彻底觉悟了。「一眼觑破时」,一眼看破了。「所谓千载一时也」。释迦牟尼佛每天都是这样表演,从来没有被人看破,今天被须菩提尊者看破,刚才说过,实在讲须菩提也是表演的,也不是他今天真的看破。今天大众的缘分成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跟大家说明,大众能觉悟,能够肯定,能够相信,不会怀疑,因缘成熟了,机缘成熟了,应该要把世尊身教的意义详细说出来。
「亦即始觉之时」,始觉是开始觉悟。佛法讲觉,第一个是始觉,始觉是开始觉悟;第二个讲究竟觉,是圆满的觉悟。圆满的觉悟只有一个,始觉不晓得有多少。我们每天都有觉悟,每天都是始觉。天天都有新的觉悟,那个新的就是开始觉悟,一直到等觉菩萨,开悟的时候也叫始觉。所以始觉的意思,我们要明了,始觉有浅深不一样。十信菩萨始觉就浅,十地菩萨始觉就深。所以始觉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这个地方讲的始觉,不是须菩提尊者始觉。与会大众,有能力接受这个法门,有资格、有条件修学这个法门,这个始觉是大众的始觉,这个意思才圆、才正确。「非时机成熟不可说也」,大众始觉,时机成熟了。世尊跟长者就像唱戏一样,一问一答,让我们在旁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平常天天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都矇在鼓里,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一举一动、一言一笑,点点滴滴都是圆满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不知道!今天这个缘分成熟了。
【3、凡事皆必时节因缘成熟,方能凑合。佛说法教人,亦如是也。】
「凡事皆必时节因缘成熟」,时节因缘不成熟没法子,讲了是空讲,毫无意义,大家得不到利益。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句句都是真实的,都是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说法契理不契机,理说得没错,但是大众时机不成熟,没有法子接受,这样说法就白说了,是闲言语,闲言废话。如果说是契机不契理,说出来的很好听,大家听了很开心、很欢喜,不是正道、不是正理,那种说法叫魔说,那不是佛说。佛所说法,一定契机契理、理机双契。「时节因缘成熟,方能凑合。佛说法教人,亦如是也。」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要守住佛的原则。我们要教给别人,也要观察他的机缘有没有成熟,应该给他说某一个法门,选择经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典。经典纵然选出来了,还要懂得怎样给他介绍,是浅说、还是深说,是长说、还是短说,这里面的方法很多很多,但是一个不变的目的是要令众生觉悟,令众生现前就得利益。这是从礼节上所显示的,我们也要懂得。可见得不但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须菩提尊者一样也表演给我们看。
四、称赞
下面两段是尊者的话,先赞叹,再提出问题。这都是属于礼节,行礼之后一定对佛赞叹。赞叹里面含的意思也很多,这个诸位要晓得。难道佛喜欢听人家巴结,喜欢听人家说他的好话,那就错了!对佛的赞叹,这些言词是替佛接引众生的,赞叹是这个意思。佛是一个圆满智慧的人,天上、人间第一好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个善知识来教导我们,善知识到哪里去找?善知识自己总不能说我是好老师,我很有智慧,你们来跟我学,这个话说不出口;学生虽然有义务介绍,学生也不能说「我这个老师不错,你去跟他学」,这个也太过分了;容易叫人家说,你们是自己抬高自己,自己为自己宣传,这毫无意义。于是用什么方法?用赞叹,赞叹老师让别人听,他听到了、他有意了,原来这个人有这样的德行、学问,那我要跟他学习去。不拉信徒,也不劝你,但是一定要告诉你,用这个方法。我告诉你,我不劝你也不拉你,让你自动自发到善知识这边来求学,赞叹是这个意思。佛门里赞偈、唱香赞,都是赞叹佛的。唱的时候要以真诚、清净、恭敬心,要唱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能够叫外面人、不学佛的人听到之后,他心里头有所感动,赞颂的目的在此地。假如说我们这个赞子,唱得乌乌呀呀,唱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到,不知道唱些什么,目的就完全达不到,这就错了,这是必须要晓得的。唱的时候,有唱的规矩,有唱的方法,不能够随便乱来的。要知道,要达到目的,这就对了。
经:【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希有,世尊』,一开口就「希有」,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这两个字提出来,整个讲堂听众大家耳朵都竖起来,什么事情「希有」,他底下一定是集中精神,很注意去听。『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就把两桩希有的事情说出来了。
【1、『希有』四义:时希有,人身难得佛难遇;处希有;德希有;事希有。此希有正指般若波罗密言。】
「希有」,含有四个意思,这是略说,细说说不尽,无量义。「一、时希有,人身难得佛难遇。」实在说世间人不懂,所以在迷,不觉,觉悟了之后,知道六道里面要得人身很不容易,机会非常渺茫,人身难得。佛在经典曾经举过许许多多比喻,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的真相。得人身,再能够遇到佛,或者是遇到佛法,佛虽然不在世,佛法还在世间,我们能遇到也非常希有。想想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我们得人身要刚刚好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在这个以前没有佛,在这个以后也没有佛法,佛法灭尽了。佛法灭尽,要什么时候再有佛法?一定要有佛出世,佛才讲经说法。底下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佛什么时候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弥勒下生经》说,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你想想看,五十六亿多万年没有佛法,你纵然得人身也没用处。你才晓得,这个「时」真是希有。一万二千年比起无限的时间,好短好短,我们就生在这里头,不容易!真难!
「二、处希有」,讲经的处所,法会的成就;当年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开这个法会讲《金刚般若》,处所希有。同样道理,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五楼讲堂,处希有。没有这个地方,我们这个法会不能成就。「三、德希有」,这个德是如来圆满的果德;佛所说的是如来果德全体的流露,不是如来所证的果德里头的一分、两分。一分、两分是别的法门,其他的经典;这个经典是圆满的果德。所以古人判这个经是圆教,圆教是圆满的法轮。圆满果德所显,「德希有」。我们能在这么少的文字,五千多字的这样一部经典当中,得到世尊所证的圆满果德,你说这个多希有!「四、事希有」,这个事就是指般若波罗蜜多,特别是指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佛不是为我们讲别的,为我们讲这个希有的大法。合上面四个意思,真正是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正如同世尊在本经后文上所讲,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与这个地方的希有,前后呼应,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
这个地方讲经也很希有,因为我们每天都讲,连星期假日也照常讲。大家听经要把一些琐碎的工作应酬都要放下,你才能够天天来听经,才不至于缺课,这个也很希有。现在一般讲经,说实在话,一个星期讲两天、讲一天,便利你能够抽出时间来听。像我从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讲经,一个星期讲一天,为什么要这样讲法?便利大家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听完,一堂不缺。因为天天讲你就不可能,有些应酬、有些家里事情就不能来。我们天天讲,假期都照常讲,你要是每天都来听,一堂不缺,第一希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念佛。
第七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二,经本第十六页。
【2、『世尊』是总号,称呼时用之。称佛则表果德。称『如来』则表性德。】
这三种称号,在本经随处都可以看到。为什么要用三种称号,一种岂不是更简单吗?何必要用三种?称号里面含着许多的意思在,我们明了之后,才晓得《金刚经》字字句句都含义无限的深广,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这才得真实的受用。「世尊」,世是世间、人间天上。佛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叫天人师,佛的十种称号里面有天人师,佛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三界六道。三界之中,唯有师道最尊。中国古人都知道尊师重道,唯有师道最尊。父母生我们这个肉身,肉身得自于父母,身命,可是智慧得自于老师,慧命是老师帮助我们的。因此在世间法里面讲,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师长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恩德是相等的。
在古礼里面,我们处处都能够见到。譬如,最普通我们见到称名,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礼节了。古时候,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戴帽子就是代表他是成年了,是大人,不是小孩了,在社会上大众对他要尊敬,不可以把他当小孩看待。行了冠礼之后,不能称他的名,要怎样称呼他?同辈分当中的这些兄弟、同学、朋友,大家送他一个字,字就是别号,这是从行冠礼那天起,大家对他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恭敬。所以古时候有名、有字,女子也一样,也有名、有字。女子十六岁行髻礼,就是梳头了,表示成年了。冠礼之后,这一生当中唯一叫他名的就是父母,他的伯叔、他的祖父,对他都称字,都不称名,这是对他尊敬,唯独父母称名。另外一个称名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他的名,这就说明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是相同的。父母过世了,要服丧三年,就是带孝三年;老师过世了,也是心丧三年,不穿孝服,叫心丧三年。从这些地方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对于老师非常尊敬,何况佛是天上人间的导师,所以尊称为世尊,世间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位师长,称佛称世尊,这是总号、总称。
别号里面有十个意思,在此地这十个称呼,我们在这里也都省略了。这里头有两个,一个是佛,一个是如来,这是十号里面的两种。本经里面称「佛」,是从他修行证果,他证到圆满的佛果,是从这上说的;换句话说,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称「如来」,那就不是从相上讲,是从本性上说的。所以有的时候称佛,有的时候称如来,我们一看就晓得了。譬如,这段经文里面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地方不是说佛善护念,说如来,如来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就如此,这不是从事相上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读《金刚经》必须要知道。不仅《金刚经》如此,在一般大乘经上,大概都是有这个意思。
【3、世尊入城还园,如如不动。密示住心,以身作则。正是加护忆念。】
「世尊入城还园」,到舍卫大城去乞食,托钵回来之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如如不动」,他人是动了,从住的精舍到都市里面走了一圈回来,我们晓得一个往返有十几里路,大概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不动,心不动,虽然这一趟往返,从来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叫「如如不动」。「密示住心,以身作则。」密,不是祕密。密是什么?他没有说话,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从事相当中去体会、去领悟、去学习,这个叫示,示是示现。「正是加护忆念」,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护念、善付嘱,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来了,这个意思很深。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我们能够常常存这个心,为一切众生的典型,为一切众生的模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护念一切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就是此地讲的密示,佛这样教我们,我们也这个样子教化一切众生。心量要大,我们教化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与性德就相应了。有这样的心量,广大心、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心心相印!这是真正去做,自己一定能够体验得到,这叫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受用。
【4、食讫宴坐,一念不生。密示降心,令众取法。正是託付谆嘱。动静之间,以身教不以言教。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正是所谓善,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
「食讫宴坐」,吃完饭之后打坐。「一念不生」,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了,世尊是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住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是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叫凡夫。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看出来了。凡夫要想学佛,就学这个,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密示降心」,教导我们如何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头、妄想、杂念,佛这样教给我们降伏的方法。「令众取法」,这一句话的意思,叫大众效法佛陀,向佛陀学习。「正是託付谆嘱」。前面讲的善护念,是对所有一切学佛同修而说的,甚至于包括还不相信佛法的一切众生,佛没有不护念的。付嘱那就是佛的学生,对学生才有吩咐、才有嘱咐,没有学佛的,那对他嘱咐是没有用的,他不能接受。嘱咐就是教导,教你怎么学,就像佛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样子,学会了就行了。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看作两桩事情,那就错了。释迦牟尼佛生活当中,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行化他,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这样学法,这就对了。
「以身教不以言教」,完全做出来,这才叫真正的受用。「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此真所谓善,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佛为菩萨,哪些是菩萨?所有学佛的弟子都叫菩萨,只要你发了大乘心,我今天发心来学佛,我愿意作佛,我要求生净土,动这个念头的人,就是菩萨。不一定要去受菩萨戒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而不发菩萨心,还不是菩萨!真正发了菩萨心,没有受菩萨戒,佛菩萨承认你是菩萨。真正向佛学习,就是在一切生活当中,我们在这里得到修行的纲领,在生活当中,保持着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金刚经》末后开导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只要学到这两句,那你就真的学佛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么,保持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他有愿,他的愿是给学佛的人做一个模范,给求正觉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一点要特别留意,这才所谓是善,真正善巧到了极处。须菩提见到了、明白了,当然就会效法,就会学习。
五、请法
接着尊者向世尊提出请教: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本经分前后两部,三十二分里面,前面十六分是上半部,后面十六分是下半部。下半部一开端,尊者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话跟这个很相像,只有几个字颠倒了,颠倒了意思就不相同。所以有一些流通的《金刚经》本子,前后问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个讲不通,一样的问题,前面问过了,后面何必还要再多事?所以,后面问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应云何住」,后面问的是「云何应住」,四个字完全相同,就是顺序颠倒了一下,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本里面是正确的,江味农居士依照古本把它订正,这个意思绝对不相同,所以它没有重复。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算不算善?佛的经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经典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不一样,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条件做佛的学生,善就是条件。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这个标准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现在有很多人讲,提倡人间佛教,也不错、也很难得,这是所谓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孝养父母是不是对父母衣食样样都照顾到了,这就能算孝了吗?没有。诸位要晓得,孝养父母是从学佛开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离开。为什么?要把孝养讲得圆圆满满,成佛才能做到。因为不仅是供养衣食住行,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叫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才叫孝!这个孝还不究竟,学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劝父母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他真的往生了,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还在六道里搞轮迴,那叫尽什么孝?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学佛,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榜样,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欢喜,你劝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学佛了,在家里,这个样子怪,那个样子也怪,家里人总是看不惯,天天闹彆扭,怎么能叫家人信佛?家人不但不信佛,而且还在亲戚朋友当中宣传,你们要小心,千万不要叫小孩学佛,学佛就坏了,这叫你父母家人反而造了口业,这叫大错特错。家人或者很固执、不明理,怎么办?普贤菩萨不是教给我们吗?「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能顺父母,要能顺家人。譬如,最常见的家里面生活起冲突的,你学佛了、吃素了,家里的人吃肉、吃荤,这一下就麻烦大了,天天吵架,天天彼此看得都不顺眼。你说家里人杀生造业,家里人说你奇奇怪怪的、不通人情。佛法要开智慧,佛法要通人情。你要能够随顺,逐渐去感化他,渐渐去启发他,让他明了素食也有营养、也健康,他就欢喜了。开始千万不要拿佛经里面这些话,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还要威胁他,那人家怎么能接受!不可能接受的,根本就是要打架的。先要从卫生上说,大家都很重视卫生,从卫生上面去启发他,让他多想想。
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奇奇怪怪的病,从前没有,你们想想,看看报纸,看看医院这些病例,三十年之前没有这么多怪病,现在好多怪病出来了。这病从哪里来的?古人说得好,病从口入,你吃的东西不乾净、不卫生。学佛,佛没有叫我们不吃肉,释迦牟尼佛出去托钵,还托的有肉食,世尊那个时候托钵,人家吃什么就给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托钵要是天天叫人做素菜给你,这不是找人麻烦吗?佛大慈大悲,不找人麻烦的,你吃什么就给我什么。现在小乘国家,斯里兰卡跟泰国,他们托钵没有吃素的,即使其他一般大乘国家,日本的佛教没有吃素。不但没有吃素,日本出家人还喝酒,酒真是大戒,五戒里不饮酒,他们喝酒,不但他喝酒,他还拿酒去供佛。日本很多大的寺院,我都去参访过,佛像前面一瓶一瓶酒供在那边,都是好酒,这是每个国家地区他们风俗人情不相同。而佛在戒经上交代我们吃三净肉,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托钵吃的是三净肉。
素食,唯独中国佛教素食,外国佛教没有。中国佛教素食怎么来的?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以前,中国这些出家法师也是吃肉的,不过没有听说会喝酒。梁武帝读《楞伽经》,看到菩萨心地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读了之后很感动,于是自己就断肉食,自己发心吃素,他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所以在佛门里面提倡素食运动,素食运动梁武帝带头。到以后,佛教不管是出家、在家,统统都吃素了,好像吃荤罪不可赦,这都是很大的误会,你没有把历史搞清楚,到底是怎么来的。可是素食实在好,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时代真是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为什么我讲特别是这个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肉真的不能吃,问题太严重了。从前你吃的猪、鸡、羊这些肉食,这些动物都是放在外面养,牠一生也过得很自在,到被杀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把牠抓来杀了吃牠的肉,平常都放在外面,牠很自由自在的,牠的心情很正常。现在不一样,现在这些畜牲关在笼子里养;换句话说,一出生就判终身监禁,你想想看,牠的情绪怎么会好?牠的心情一定不好!牠的心情不好,那个肉里头就有毒,这个要注意,有道理!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特别教诫,妇女,大陆上很多妇女不懂这个道理,用自己人奶餵小孩的时候,一发脾气,脾气发完之后,马上餵小孩,小孩几天就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死了,发脾气那个奶就有毒。所以,印祖讲发完脾气之后,至少要两个小时以后,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才可以餵奶,你就晓得脾气发的时候,身上全是毒素!现在养的这些动物,一天到晚关在笼子里,终身囚禁到最后杀牠,牠那个脾气多大!愤怒!所以一身都是病菌,你吃了怎能不生病?
现在肉食不能吃。在台湾我晓得,我不知道外国情形,台湾养猪六个月就杀了,打针、打荷尔蒙,让牠长得快,关在笼子养六个月就杀了,牠就肥肥胖胖的,就杀了。鸡是六个星期,也是小鸡生出来之后就打针、打三针,牠长得是又快又肥,都关在笼子里,根本就没有见过太阳,这怎么能吃!所以,现在的肉食不可以吃,吃了会得病的,奇奇怪怪的病都从这儿来的。素食里面,你要说素食没有营养,你看我们出家人很多大法师,一个个都肥肥胖胖的,怎么会没有营养?身体都很健康,这你们都看过的!前几天到这儿来打水陆的,你看看真禅老法师,真禅法师大概有八十岁了。上一次我到这儿来,你们大家看到茗山老法师,茗山法师八十一岁,这都是一生吃长素的。如果说素食没有营养,那是大错特错,是你观念错误。所以,素食运动实实在在是好,与一切众生不结冤仇,身心清净,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所以要说一番道理出来。
我学佛是六个月我就吃素,我也不是别人劝我的,我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晓得素食才是最健康的饮食。世间人懂得卫生,卫生是保卫生理,生理健康,重视卫生,吃东西要乾净、要新鲜。可是诸位要晓得,现在的肉不乾净、不新鲜,你用显微镜一看就晓得,很可怕。伊斯兰教比我们一般人高明,他的饮食懂得卫性,我们一般人忽略了,我们只晓得卫生,他懂得卫性、性情,他知道饮食对于生理起作用。所以,他的饮食有选择,凡是性情不好的,他统统不吃,他晓得保护自己好的性情。我在没学佛之前,在学校念书,跟伊斯兰教大概有一年多的关系,我读他们的书籍,参加他们的教会活动,我也参加过基督教,我觉得伊斯兰教比基督教还要好,我很欣赏,他们的五功、五典很有伦理的味道。以后学了佛,才知道佛法里面生活比伊斯兰又要提升一级,佛法不但卫生、卫性,它懂得保护慈悲心,不食众生肉是培养慈悲心,这个饮食才是健全的,卫生、卫性、卫心。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发心素食了。
佛法里面不吃五荤,五辛叫五荤,你看那个荤是草字头,它不是肉食,就是葱、大蒜、韭菜、小蒜、洋葱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吃?是卫性,保护好的性情。《楞严经》上佛讲得很清楚,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容易发脾气,发脾气就不是好事情,不能吃的原因在这个地方。熟吃,这些东西能产生大量的荷尔蒙,会引起性冲动,都不好,所以佛才把它禁止,有禁止的道理在。你们在家人,蔬菜里面用一点葱、蒜调味道,这个不碍事,量很少,不起作用。就像酒一样,酒作料酒,放在菜里不会喝醉的。佛每制定一条戒律,要问他为什么要制定?我们应该怎样来受持?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条条戒都是活的,佛弟子的生活,活活泼泼,这些都必须要知道,这是我举一个例子来讲。
善的标准一定要清楚,人天之善。我们在家庭里面做一个好的佛弟子,就是家庭当中一个模范、一个好样子,一家人对你都欢喜,一家人对你都赞叹,你才是佛弟子,佛脸上才有光彩。你学了佛,人家看到你就讨厌,佛多难为情,你这丢佛的人!你错了。你不能说别人错,自己错了。所以处处我们要为佛争光,要给佛有面子,这个才行,这一定要懂得。第二善就是小乘,这提升了,声闻、缘觉,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做到这三条。大乘菩萨善,我们这里是大乘经,所以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菩萨善,那还要加四句,三福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换句话说,大乘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要把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这才是大乘经上世尊所教导的对象。这三条末后,佛告诉我们,佛说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要是以《金刚经》这个意思来讲,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阶级都叫诸佛。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法门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前所看到的,我们这个地方用念佛的方法;有不少人参禅,用参禅的方法;也有不少人学密,用持咒的方法,这就说明成佛的方法很多,真的是法门无量,无量的方法,无量的门径,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基础没有两个,是同样的,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所以三福非常的重要。我们不能够提倡,不能够认真学习,我们在大乘佛法里面,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打地基,怎么能成就?所以,学佛要晓得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学起,非常非常重要。有这个基础,才能受持三皈依、才能受戒,所以,这是首先要把善字认识清楚。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我们平常讲的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这一句都是梵语音译的。其实可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古德不翻,在翻经体例里面所谓是尊重不翻。对于这个名词术语,我们尊重它,读它的原音,然后再加以解释,这是属于尊重。学佛我们为的是什么,我们求的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一句就是成佛之法,你如果得到,你就成佛了,成佛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今天发心要作佛,发心要证得佛果,佛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是等,三又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世间一些宗教,赞美上帝全知全能,这句话也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上帝未必真的是全知全能,佛是真的,真正的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自性。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你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学来的,不是修得的,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是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它不能现前。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把障碍去掉,去掉障碍,我们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又现前了,就这么回事情。
【1、大论云,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
发心菩提:十信
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回向
明心菩提:初地至七地
出到菩提:八地至十地
无上菩提:如来果位正等正觉属因,无上属果。】
这是《大智度论》上讲的,如果要是发心弘法利生,《大智度论》是很重要的一部书,整个佛法这些名词术语,《大智度论》里面都解释得很详细、很清楚,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从因」,因是出发心,果是成佛。「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觉、觉悟。觉悟有五种,五种就是浅深层次不一样。
第一、「发心菩提」,这是最浅的,发心了,发心觉悟了,「十信位」。此地全是讲圆教,圆教初信位,非常难得了。从断烦恼这一方面来看,等于小乘初果,他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菩萨,若论智慧,小乘须陀洹望尘莫及。智慧很高,断证等于小乘的须陀洹。七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品位,就等于小乘阿罗汉;可是七信菩萨的智慧高过阿罗汉太多,正是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即使是初信位的菩萨,他都是圆知圆见,知见都是圆融的。
第二、「伏心菩提」,《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真的降伏了。由此可知,发心菩提妄念还没伏得住,有时候妄念还会起现行,虽然伏不住,诸位要晓得,我们没有办法跟他比。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念佛。念一支香,通常念佛堂是以长香做为时间的单位,一支长香大概是现在的一个半小时。你在这一个半小时念佛当中,会打几个妄想?初入念佛堂的人恐怕那个妄想数不清,但是念佛有功夫的人,一支香当中有三、五个妄想,清清楚楚的,那就不一样。这种情形,是发心菩提,没有伏住。伏心,一个妄想都没有了。但是他的烦恼妄念并没有断,只是他有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这叫伏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都叫伏心菩提,都是降伏其心,也就是降伏的程度不相同。有人伏得很深,有人伏得比较浅,降伏有浅深不相同,把它分成三十个阶级。这三十级统统是伏心,伏烦恼,没断。
我们凭良心讲,烦恼是断不了的,烦恼哪能断!为什么?烦恼也是性德起用,烦恼断了,那自性不就断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讲断烦恼是一个比喻的话,烦恼确实没有了、它变了。佛家讲转烦恼,把它转变了,转变之后,它就不是烦恼了,烦恼没有了,烦恼就断了,其实它转变了,变成菩提。所以,你现在的烦恼多,不怕!烦恼愈多,将来一转变的时候,你菩提多,怕什么!不怕!我举个比喻给你说,譬如作小偷、作贼的,他手段很高明,偷窃的手法他懂得很多,造一身的罪业。假如他觉悟,回过头来了,知道我从前造一身罪业不好,做的都是损害别人的事情,现在一回头,他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的本事高明得很,小偷那一套他都知道,那他就不是小偷,他变成警察,保护老百姓,转烦恼成菩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一转过来的时候,有无量功德,真是自度度他,它是转而不是断。
第三、「明心菩提」,这就转了,明心就转了,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地至七地」,明心了。
第四、「出到菩提」,出是超出,到是到达,到达佛的地步,这是「八地至十地」,八地、九地、十地叫出到菩提。
第五、「无上菩提」,到了顶端,上面再没有了,这叫无上菩提,是「如来果位」。「正等正觉属因」,也就是从发心菩提至出到菩提都是因地,都是在修因。「无上属果」,到无上菩提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果报。这是《般若经》上常讲的,《大智度论》里面为我们解释的,这也是属于佛学常识,我们明了就好。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说得非常之好,他那个说法是发古人之所未发,古人从来没有讲过的,他跟我们讲清楚了。实在对我们是很深的一个疑问,他老人家替我们解答了。这个很深的疑问就是:菩提心,我们到底要怎么发法?《大乘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菩提心,他讲:「至诚心、深心、发愿迴向心」。实在说,这些名词都不好懂,古人的解释我们看了,愈看愈迷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但是大乘法如果不发菩提心,怎能成就?我们念佛,净宗是大乘,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往生?
可是我们又有一个疑惑,有许多老阿公、老阿婆,字也不认识,经也没听过,他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往生的时候站着往生、坐着往生,他没有发菩提心,怎么会往生?这是我们很深的疑惑。读了蕅益大师的《要解》,恍然大悟。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以一个真诚的心,你发真诚的心求愿往生,那个心就叫无上菩提心,这我们就明白了。老太婆虽然是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她念阿弥陀佛,她真心想生净土,真心想见阿弥陀佛,那个心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无上菩提心,那往生她是应该的,她一样也不缺!大乘三福他样样具足,一点没错!蕅益大师把这个问题跟我们解答了,解答得非常之好,非常圆满,我们仔细想,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话简单明了。
【2、问意有三:一、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二、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三、又以妄心数起,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故再问『降伏』。】
这个地方,尊者发问,「问意有三」,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因为底下的经文都是世尊答覆的。「一、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发菩提心才是菩萨,不发菩提心不叫菩萨。所以先问,问发心。「二、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佛的确在生活上所示现的,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这是佛在生活上显示给我们看的。可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凡夫一定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三、又以妄心数起」,妄念太多太多了,「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佛是自自然然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妄念,「故再问降伏」。这一句话里,问了三桩事情,世尊底下这个经文就答覆这三桩事情。这是在般若会上,要大家彻底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的解说。
【3、得人身闻佛法,必要发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机会一定要珍惜,不要以为这个道场永远存在,讲经不会中断,你要是这样想法,你就错了,一定要记住佛警惕我们的话:国土危脆,人命无常。今天报纸上你看到的库页岛的大地震,听说死伤一千多人,几秒钟的时间。世尊当年说法的道场,现在都成废墟,你们到印度灵鹫山、祇树给孤独园去看过,废墟,说明国土危脆,人命无常。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今天的因缘,那你是个聪明人,你是真正觉悟的人。一生当中,我们如果是缘很殊胜,得三宝加持,这一部经能够在这个道场讲圆满,不可思议!真的像前面讲的希有的因缘,我们的心才会在道上,你要是想来日方长,那就错了,你的心不在道上,你的警觉心一点都没有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我们心里头真正有佛。所以闻佛法一定要发大心,什么是大心?成佛的心是大心。我要跟佛一样,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作佛。佛在此地所表演的,处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的学处,我要学习。
这一部《金刚经》说些什么?实在讲,就是讲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每天入舍卫大城去乞食,回来吃完饭,洗洗脚,敷座打坐,这部《金刚经》就说明他生活里面所含的意思。我们明了之后,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跟佛不一样,但是原理、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在形式不一样。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生活当中不着相,学佛的清净心,不起妄念,那就成功了,那就是佛,就是菩萨,学这个。所以,经里要跟我们说,你为什么会有妄念?佛为什么没有妄念?你为什么会着相?佛为什么不着相?讨论这些问题。真的样样都搞清楚,样样都明白了,你这才会死心塌地、甘心情愿的要向佛学习,学不着相,学不动心,也成就像佛那样究竟圆满的智慧,像佛那样自在幸福。所以,一定要发大心。假如这个大心还是发不出来,这个情形很多。念《金刚经》的人多得很,几个发了大心?实在发不出来?发一个念佛求生净土的心也行,那就是大心,非常殊胜,绝不亚于菩萨们所发的菩提心,你所修的行就叫做大行,你得的果就是大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大果。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果报殊胜不可思议,这是诸位读《无量寿经》,读四十八愿都清楚、都明白。
【4、善财每遇善友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
这是引用《华严经》上的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我们很熟悉,为什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讲了五十三遍,这一部经读下来,读一遍别的句子记不得,这一句会记得,重复了五十三遍,当然你就会记得很清楚。换句话说,重复这么多遍,一定是最重要的句子,要不是最重要的,何必重复这么多遍数?就是给你加深印象,让你有深刻的印象,不会忘记。这是修学大乘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条件。善财是世尊在《华严经》上假设一个代表修学大乘的人物,不是指定的一个人。所以,诸位要听到、看到善财这个名字,就想到观音菩萨旁边那个小孩,你就想错了,你完全着了相,你起了分别执着,你就错了。善财是代表什么?善是善根,财是福德,一个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善财。《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一发心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是说他身心洁净,就是我们讲一心专注,无有杂念,取这个意思。所以,善财里面就包括男女老少,统统都叫善财,是这么个意思,不要把这个名字错会了意思。我们今天发心,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善财,经上讲善财,那就是讲我们自己本人,这个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代表一个修学大乘的人。
「每遇善友」,善友是善知识、老师。向人请教一定先说:「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句话就是把他自己修学的目标先说出来,我希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现在向你请教,我要怎样修学才能得到,人家才好教你。如果你自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去问人家路,你到外面迷了路,你去请人家指你一条路,人家问你到哪里去?我不知道。不知道,你叫人家指路,人家怎么指给你?你一定要说出我到哪里去,有一个目标,人家才能指路给你。所以,善财先把他的目标说出来,我很希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向你请教,我怎么样学法?怎样才能得到?「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行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表演的,那是生活,那就是菩萨行。「修菩萨道」,道是存心,道是心。也就是前面这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住跟降伏其心都是属于道。行是讲生活,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包括我们自己一切的工作,我要怎样做?提出这个问题来。
【5、然此二问,实在相资。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也。】
「然此二问,实在相资。」资就是彼此互相有密切的关系,住就是降,降就是住。两个问题合起来是一桩事情。「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可见得问两桩事情,实在讲是一回事,两个问题是一桩事情。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教我们觉悟。禅宗着重在开悟,大彻大悟。教下不例外,也是着重在开悟。教下的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一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统统是属于一桩事情。这个问题是在般若会上提出来的,假如在弥陀会上提出来,答覆就很简单,不用这么麻烦。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都解决了!答覆得乾乾净净、圆圆满满,这个很重要。在般若会上,怎么住,怎么降伏,我们真的搞不通。《金刚经》纵然详细给你讲完,你依旧不晓得怎么住、怎么降伏,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但是我传给你这个法门,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都不错。心住在哪里?住在阿弥陀佛上。怎么样降伏妄想?就用阿弥陀佛降伏妄想,念头一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把妄念伏住,就降伏住了。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这个心就真的安住在净土当中,你能这样修学,没有不往生的,往生决定是品位高,所以我们要会。
六、如来赞许 赞印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是佛给他印证,须菩提你所看的、你所讲的,完全正确,一点也不错。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就是善护念、善付嘱,一点都不错。
【1、二『善哉』,一赞他大智能见,二赞他大慈代问。】
「二善哉」,善哉说了两个。善哉,用现在话就是:好极了!说了两句,两句就表两个意思。「一赞他大智能见」,你能看出人家生活行为里面,表含着有无量的深义在当中,这是要智慧,没有智慧看不出来的。「二赞他大慈代问」,第二个赞叹他大慈大悲,能代一切众生发问。一切众生当中很多没有看出来,虽然没有看出来,也有利益,为什么?潜移默化,天天跟着佛,天天看着佛,潜移默化之功,不知不觉受佛的感化,这一说明就更明显,那个力量就更显着,力量就更大了。
【2、善现所见,世尊欲令众生于其着衣持钵、去来动静、日用平常生活中,领取护念付嘱之意。】
「善现所见」,善现是须菩提尊者。「世尊欲令众生于其着衣持钵、去来动静、日用平常生活中,领取护念付嘱之意。」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须菩提的见地说出来了,也把世尊应化身在这个世间作用说出来了。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间是业报身。现这个身在世间做什么用的?我们不知道,佛清清楚楚,大小乘经里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是来偿业的,酬偿业报。前世做了善因,你这一世就来享你那个福的,前世造恶因,你这一世这个身是要来受罪的。佛现这个身是干什么?是来度化众生的。佛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教化众生的,不仅是言语讲经说法,点点滴滴全都是。三业教化,身业、语业、意业统统是教化众生。而我们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只晓得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生活所为就不知道了,就看不出来了,这是眼根不如耳根,眼不明,看不出佛所显示的甚深的道理。
七、许说 总示 诫听标宗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种答覆,如果我们要不看古人的注解,这答覆你满不满意?你懂不懂?尊者问:应云何住?佛答覆:应如是住。他问:云何降伏其心?答: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听了会懂吗?这是禅宗的机锋。所以从五祖、六祖以后,禅宗就用《金刚经》印心,很有道理,这个问答就是禅门的机锋话。别人不懂,须菩提懂,因为须菩提看出来了。应云何住?佛的意思,就像我这样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我这样降伏其心,就这个意思。须菩提当然懂得,可是别人不懂。不但当时与会的人有不少人不懂,当然也有很多智慧很高的,听到佛这么一说,都完全明白了,可是程度低的,就听不懂了。我们当然是更听不懂,不晓得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现在还来解释经文,一句一句的来讲。
『汝今谛听』,首先要教他,你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听。凡是弟子向佛请法的时候,佛在说法之前,一定会嘱咐,你要谛听,为什么?如果不能够谛听,佛所讲的,你没听懂,那就白讲了,这个法会就毫无意义。所以,你一定要谛听。
【1、『谛』,真实正确。不贡高,不卑下,虚心领受。】
这是谛的意思。这个谛,我们通常讲谛实,就是老老实实。这个地方解释,把他的心态完全都显示出来了,最要紧的,要虚心,这才能够领悟。
【2、看经闻法,必须抛开一切知见。以一心对境,方能契入。】
这一段也是解释谛听的样子,什么样子才是谛听?佛在的时候,讲经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开悟了。不会听的人,不觉悟!佛不在世,留下来许许多多的经典,会看的人,领悟了,会开悟;不会看的人,念一辈子也不会开悟。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个「谛」字。所以,前面这一句我们不能体会,不懂它的意思,这一句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可以能够明了了。要「抛开一切知见」,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放下万缘,你认真的一心听。其实就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听经闻法的态度,他说了三句,这三句也就是谛听的真实义。第一,「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说、言语。看经是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看经不要执着文字相,跟听经不执着言说相是一个意思。第二,「离名字相」,名字相是名词术语。譬如此地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名字,这是佛教的术语,不能执着;体会它的意思,不着它的相。第三,「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此地讲的,抛开一切知见,就是用清净心来听、来读,不能有知见;知见是成见,那就错了。你能够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你想想你用的是什么心?真心!佛说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你能够用真心去接受,那还有什么话说,那怎么不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经不开悟,我们是用妄心,用妄心对佛的真心,把佛所有这些话全变成妄想,那怎么能开得了悟?道理在此地。所以谛听就是要用真心去听,你才会得受用。
所以听经的时候,决定不能打妄想,决定不可以有意见,一直听下去,这样听经,给诸位说,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你要会的话,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修什么?修戒定慧。什么是戒?你坐在那里,规规矩矩,你到佛堂来,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着衣持钵,持戒,规规矩矩的这是持戒。你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抛开一切知见,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定。你在这里听讲经,两个小时讲演,字字分明,句句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慧。所以这两个小时,你在此地是戒定慧三学一次都圆满了,圆成了。那怎么不得受用?真的会开悟。「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开悟,就是证得。
【3、二『如是』,剋指上文善护念、善付嘱二句。有现前指点、当下即是之义。】
「二如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是答覆的话。「剋指上文善护念、善付嘱」,指这个意思。「有现前指点、当下即是之义。」本经当机是须菩提尊者,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发大心。肯发大心,就应当直下承当,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从今天起,我就这样做。这样做,前面跟诸位说过两次,要发大心。什么大心?我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这叫大心。就像佛,佛给一切菩萨做样子,那个一切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不是释迦牟尼佛会里头那几位菩萨,也不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些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菩萨,做样子给他们看的。我们今天发了一个心,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跟佛发的心一样,这叫发大心。那么你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心,都是证大果。大果在哪里证?当下即是。不是在将来,不是在明天,当下就是。所以这个法,真的是现前指点,一点都不错。指点须菩提的,就是指点我们的。所以,我们如果用清净心来面对着这个经文,确确实实能契入;方能契入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假的,是事实。一定要用真诚的心,要用清净心、用恭敬心、大慈悲心,金刚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4、佛之示现,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都在穿衣吃饭上显示无遗。于此体会得,念佛必定见佛。】
「佛之示现」,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说,这个示现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行为。「是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是《金刚经》上特别强调的,无我相,佛证得佛果,不住佛相,示同凡夫。佛的福报不可思议,诸位读《华严经》、《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的果报,佛不住,佛不住极乐世界,佛不住七宝那种享受,他不住,他示现人,跟人一样。不住,这是示现无我相。每天生活,循规蹈矩,一句话不说,无法相。虽一句话没说,他统统做出来了,会的人在他一举一动当中,那他就是说法,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着空,他也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你看妙不妙?如果你学会这个本事,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不管你是什么生活方式,你能够学会了,学得什么?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那你就是金刚般若会上的当机者,不是须菩提一样,也是须菩提第二,真得大受用!你才晓得真自在、真清净,而且当下就得到。我们无量劫以来,生死烦恼种种问题解决不了,这一下就解决了,般若真是金刚慧剑,快刀斩乱麻,立刻就见效。
底下这十句,是我常常勉励净宗的同学,要知道我们修的是什么,就像善财童子讲的,菩萨道跟菩萨行,我们存什么心?「真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学这个,我们用真诚的心,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一片赤诚。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人欺负我,没有那回事情,我用真诚心对人,人家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我们要成佛,他要当凡夫,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不相同。「清净心」,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面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心要空,心要净,常常保持空、保持净。「平等」,离开一切分别就平等了。「正觉」,觉而不迷。「慈悲」,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只帮助他破迷开悟就行了,离苦得乐他自然得到。这五条是存心。生活、处事、态度,说的底下五条。「看破」,《金刚经》上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想着,世间如梦,这是看破。看破之后,当然一切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去计较,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样,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随缘」。自在随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学这个。「都在穿衣吃饭上显示无遗。」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每天固定的工作也好,不固定的工作也好,都守住这个原则,这叫真修、真干!于此体会得,「念佛」必定见佛。能存这个心,这种生活态度,再老实念佛,哪有不见佛的道理?必定见佛。今天时间到了。
第八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二,经本第十九页。
八、契旨请详
经:【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所提的三个问题,世尊在前面都已经答覆尽了,也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已经讲圆满了。后面,若不是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大家向佛提出请教的话,这个经就没有了。所以,他这一句含义就很深了。『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是代我们启请。
【1、『唯』,是住降之理,彻底明了。然如来护念付嘱,他尚未见,故代为启请。】
「唯」,是很恭敬的答应,「是住降之理,彻底明了」。这是前面曾经说过,尊者有高度的智慧,能够看出来,世尊所证得的无上菩提、究竟圆满的大法,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示现了,不是部分的示现,而是圆满的示现,这就太难了。你要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佛穿衣全部在里面,吃饭也全部在里面,走路也全部在里面,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法门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展开就是无量法门,所以生活之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这才妙!所以,尊者才赞叹希有。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从这些地方去学习,这才叫真正的学佛。拿经典去研究,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关,那就叫佛学,不是学佛了;同样是两个字,颠倒一下,意思都不一样。一个是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研究,一个是认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向诸佛如来学习,这才得真正的受用。「唯」是完全了解,佛在前面这一开示,他都懂,彻底明了。「然如来护念付嘱,他尚未见,故代为启请。」尊者说:我明白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在座听的人,他们还没明白,我们不能不理会这些人,否则就没有慈悲心;所以,代大家启请。启请的话四个字:愿乐欲闻。
【2、『愿、乐、欲、闻』四字,后后深于前前。义甚深广,应知。】
「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是代表当年在法会当中,全体大众的程度有浅深不相同,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听众程度不齐。「后后深于前前,义甚深广。」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每一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愿」是愿意听听,这是程度浅的,般若法门很难听到,有人愿意听一听。有一些程度比较深一点,「乐」,非常喜欢听,那倒不是随便听听,很欢喜听,这个乐是爱好。程度更深一点,「欲」,欲就是我非听不可,把这个当作欲望,很想得到,不得到不甘心,它有这个味道在里面。他晓得般若法门对他很重要,他非听不可,非学不可。「闻」是最高级的,闻到开悟了。「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世尊详细一讲,他就开悟,他就证果,这是听众里面程度最高的。这四个字,是一切大众当中程度不齐,虽然程度不齐,各个人都得利益,程度浅的得浅的利益,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没有不得利益的。《金刚经》上,字字句句的确都很有味道,意义都无量的深广,如果含煳笼统念过去,当然就没有味道了。你要是明了,读起来真是有味!尊者代我们请法,意思我们明白了。
【3、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无明为障,致妄心生灭不停。故学者应在闻字上用功。返闻闻自性,时时照、时时闻,则见诸法实相。】
「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这是讲真如本性,一切众生本来都有的,不要从外面学习的。「无明为障」,我们凡夫的麻烦,不但是凡夫,九法界众生,九法界里有菩萨,菩萨也有障,那个障比我们轻。我们有三种障,而且都非常严重,有无明、尘沙、烦恼这三种障。到菩萨,烦恼障没有了,尘沙也没有了,只剩下无明,无明对他还是障碍,所以菩萨有无明障。即使到等觉菩萨,距离成佛差一点点,为什么成不了?他还有障,最后那一品无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他已经断了四十品;还有一品没破,这是等觉菩萨,那一品还是他的障碍,必须这一品无明破尽,他就圆满成佛,自性圆满的现前了。
因为有障,「致妄心生灭不停」。我们现在这个念头生灭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法控制,妄念无量无边,而我们能发现的,给诸位说,是粗念,我们的心很乱,念头很多,粗念。微细的念头,我们还没有觉察得到,即使有相当的定功,也觉察不到,阿罗汉证到九次第定,菩萨的定功比阿罗汉高得太多太多,佛在经上说,大乘圆教八地菩萨,才看到微细的念头。假如这些念头,念头就是生灭心,你根本就没有发现,你怎么能断它?一定是先发现它,发现叫觉悟,把它断掉那叫功夫,你的心要觉悟。八地菩萨,才能看到微细的生灭念头。所以念头的生灭当然有,也不必害怕,不必恐惧,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的,如果对于佛的教诲,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行,确确实实是有方法解决这问题的,不是没有方法,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自己可以选择。
「故学者应在闻字上用功」,前面讲的愿、乐、欲、闻,当然在这上面,那是作真功夫。《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为大家报告他所修行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楞严经》读了之后,还看不懂,那你回过头来,再去读《金刚经》,观世音菩萨用的理论跟方法,与《金刚经》所说的,无二无别。说的话可能不一样,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要紧在这里。「返闻闻自性,时时照、时时闻,则见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心性,见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一个意思。尊者代我们启请,世尊的确大慈大悲,就为我们详谈金刚般若。
九、详谈 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 的示无住以生信 标示
「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本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跟下半部。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上半部,佛已经把意思说尽,理论跟方法都说出来了,那就不必再说了。须菩提尊者接着再启请,为什么再启请?尊者很慈悲,有大智慧,观察大众,明白的固然不少,还有一些有疑惑的,于是再启请,这个到后面经文,我们再详细跟诸位报告。要把所有的疑惑断得乾乾净净,在菩萨修行的菩提道中,才能够一帆风顺而没有阻碍。
前半部的经文,有深有浅,后半部是唯深无浅;后半部是「约心」来说的,前半部是「约境」来说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从生活环境当中来说明无住,总而言之一句话,般若的宗旨就是「无住」两个字;「彰」是显示,完全表现出来般若的智慧。底下又分二段,第一段是「的示无住以生信」,指示我们无住,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建立信心。底下小科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着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后半部行、证,正宗分前后两部合起来是信解行证四分,这个架势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1、佛告句,甚为紧要,不可忽略读过。『诸菩萨句』,指发大心之善男女言。】
「佛告须菩提」,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告是告诉,上对下,老师对学生。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诸位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得受用。否则的话,他跟须菩提讲的,跟我没有关系,那你就得不到受用,你也就白听了。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他是代表我们请法的,告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叫着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话很重要,一定要仔细的谛听。
「诸菩萨句,指发大心之善男女言。」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诸菩萨是指他们。权教菩萨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诃萨」。这一句里面含义就广了,不但是深,很广,这里头显示一个什么意思?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说没有别的,就是无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断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要用这个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圆满菩提。它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仅是表面指各个不同阶层的菩萨,五十一位菩萨,功夫是一个,一个原理,一个原则。「应如是降伏其心」。
【2、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如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乃是无所成而上成,无所化而下化。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称为大菩萨矣。】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发心不圆、不究竟,你得的果报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证得小果,我再发大心,这样次第发心,时间很长也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们有不少同修,驾车到这儿来,驾车当然要加油,你那个油加一点点,开一点点再去加一点点,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为什么不统统加足?一下就开到了,就好比这个意思一样。心要不是发得很大、很圆满,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顿,常常要休息,一停顿、一休息就退步,不进则退,你修行的时间就费很长很长,三大阿僧祇劫;发足就快了,一生当中就圆满,那是不能够相比的。
「如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一定要发这样的愿,要发愿作佛;要发愿学佛,学佛是学作佛。这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所选择的教学对象,选这样的人。「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又说成无所成、化无所化?这个说法就是怕你执着,你发个愿,我要成佛,执着在这个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执着。愿要不要发?要发。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愿不能有心,这个事情很难!没有心,愿不就没有了吗?心跟愿是两桩事情、两回事情,要搞清楚。有愿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无心才无住。有愿,有愿你又有行,生心了;无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学佛也不能学佛那个相,学佛那个相,你不就执着了吗?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又不能执着度众生的相,你要是着了度众生的相,你就烦恼无边。佛门也有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那还度什么众生?那就没得度,不度众生了。佛祖句句话都是药!他说这个话,对什么人说的,他这个药是治什么样的病人,那个人害的什么病。我们现在连好事都不愿意做,这叫好事不如无事,那就糟糕,药用错了。我们现在要鼓励人多做好事,《金刚经》上不住相,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劝你做好事。可不能听庞居士的话,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是治另外一种人,喜欢做好事,着相;着相则生烦恼。所以,他那个话是治什么病的,是对哪一种人说的,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害的是什么病,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法要是不契机,会害死人!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见得!就跟药一样,药很好,不错,真的好吗?你去吃,随便吃吃,保险一吃就死了,不对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机,才能帮助人开悟、证果。法要是不契机,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断掉了,那个过失就重,比杀人的身命重。
本经的大主意,也可以说最高的指导原则,叫我们不要执着。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生心;实无所成、实无所化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这个最高的指导原则。「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称为大菩萨矣。」这才真正是一个大菩萨,确实这不是赞叹的,为什么?你要真正能做到这个,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是介绍菩萨摩诃萨。
【3、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因行人发心不大,只知自了。则最上乘法,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也。是学佛不能不开智慧。】
我们道场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江味农居士虽然一生都在研究学习《金刚般若》,但是他念佛求生净土,他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所以他的早晚课是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他在经典的研究,专门在金刚般若下功夫。念佛这个法门不仅是一些善知识们赞叹,其实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你们看《弥陀经》六方佛的赞叹、《无量寿经》十方佛的赞叹,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确确实实是至圆至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快的。这样的说法,就连法相宗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承认,窥基大师注解《阿弥陀经》,他在《阿弥陀经通赞疏》里面,承认念佛法门是最顿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还有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快?找不到了,再没有了。而且这个法门,什么人修行能成功?无论什么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也有圆顿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备的条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个根性,没有用处。禅宗是至圆至顿,在中国历代祖师当中,真正成就大众明心见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师会下的人最多,也不过四十三个人而已。诸位想想,当年跟六祖大师,亲近大师跟他学习的,何止万人,决定不止,真正成就只四十三个人,你就想想多么难!六祖以前,任何一个祖师大德会下成就的,没有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许多祖师我们看到的,他的学生当中,见了性的,大彻大悟的,一个、二个、三个,多的五、六个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个,六祖会下四十三个,空前绝后!它那个圆顿,门槛高!我们这些人爬不进去,没用!净宗这个法门,只要具足三个条件「信、愿、行」,就成功了。无论什么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极乐世界,真想见阿弥陀佛,老实念佛就成功了,这种条件我们行!听了之后,想想自己还可以,还没有问题。禅,不行,我们没有办法;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其他的法门,我们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没法子。这一个法门可以,净宗念佛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漏,真的是无上妙法。
而净宗经典的深奥,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们对于《华严经》的深广,虽然不能完全了解,但也听说过,《无量寿经》的深广,跟《华严》是一样的,是中本《华严》。说它作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教义的深广,也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同,无二无别。我们也略略的体会到了,从哪里体会到?从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给《弥陀经》做个注解,叫《疏钞》。他的学生古德亲自听老法师讲《弥陀经》,做成笔记,把笔记跟《疏钞》合起来,叫《疏钞演义》。我们读了以后,才真正相信,《弥陀经》的教义跟《华严》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这是说明圆到极处,顿到极处,顿是快速。
「因行人发心不大」,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净土的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变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变成大法,你相信吗?《金刚经》才讲过,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那是什么法?大法,无量无边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是圆满的大法。菩萨无量的行门,法门无量,无量的行门,他在一门里面显露无遗,都表现出来了,这是我们一般凡夫很难体会到的,像须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来,真的是至圆至顿,无上妙法。所以我们发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实实在在说,能够知道自了的,不多!大多数修净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么?他是拿这个法门换糖果吃,你说这可惜不可惜。怎么叫换糖果吃?求这一生的富贵,求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长寿,这就叫换糖果吃。你说糟糕不糟糕?他能够自了,不错了,自了是什么?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国,这就很难,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说实在话,这个地方讲的「往生下品」,应该是《无量寿经》上的下辈,不是下下品。我们在经里面读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我们虽然天天也造作罪业,没那么重,所以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也不会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种种恶业,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们不往生则已,往生最低的品位,应该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点,中辈往生、上辈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业不怕,要懂得忏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与平常修行的功夫有关系;蕅益大师说的,品位高下在于你功夫的浅深,这是平常用功;还有一个忏悔的功夫,忏悔功夫也有浅深不同,你那个心是不是真心、纯心,真诚达到极度的诚恳,那样的忏悔,品位不可思议。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看到,阿闍世王造的罪业是五逆十恶,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阿鼻地狱的罪业。他临终之前忏悔了,知道他错了,真正发愿悔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经》讲,他往生什么品位?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怎么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种罪业的人,我们平常在经上看,应该是下品下生才对!这是说,下品下生,他真正忏悔,念佛往生的时候,决定能够去的,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力大,忏悔的心究竟、圆满。所以,忏悔有程度浅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忏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们晓得这些事实,明白这些道理,对于那些造作罪业的人,不能轻视,不要小看他,说不定他临终一忏悔的时候,品位还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轻慢他,到极乐世界见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对一切人要恭敬,纵然他破戒、造作罪业,也应当恭敬,这是决定正确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恭敬心对待人家,每一个人机缘不一样,说不定他在临终一念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样,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这一段说明,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别是读《金刚般若》,一定要以世尊为榜样。换句话说,我就要学世尊那么大的心量,就要学世尊这样圆满的行持。圆满的行持,就是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你记住这句话就对了,这就是佛,这就是大菩萨。不是单单做给几个人看的,释迦牟尼佛表演,是做尽虚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样。我们今天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当中,自己从事于某一种行业,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这个行业当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范,做出好样子,这就是佛法,这就是自行化他。
【4、『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觉者觉。初发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
尊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覆降伏其心,没有说住。实在说,他所问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是一个意思,世尊在这三个问题里面,只要答覆一个,三个都圆满答覆了。为什么不从发菩提心上答?发菩提心大家不好懂。为什么不从「无住」答?无住很难体会。从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较具体,所以世尊选择这个问题先来解决,怎么样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觉。诸位要晓得,觉心不动,如果你觉悟了,心是清净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不动的。不觉是动的,不觉是不清净的,不觉是不平等的。
「使不觉者觉」,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灭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初发心人,下手只有降伏」,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只有从这里下手,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学的门径,方法不一样,门路不相同,目的是一个,怎样「降伏其心」。诸位要晓得,目的是一个。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的心就会定下来,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不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说那个法门不好,法门统统是佛说的,你不是谤佛吗?古今中外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谤法吗?许多人用这个法门修行证果了,那你就是谤僧,所以决定不能这样说。只可以说,那个法门适合他,不适合我。就好像药店里很多药物,不能说它不好,它都能治病,有一些药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谤法,就不会轻视与我所修不同的法门,不敢轻视,不但不轻视,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他有能力,他有智慧,他可以修学那个法门,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则的话,你修得再好,你还批评其他的人,批评其他的法门,说老实话往生都去不成,为什么?因为你毁谤大乘,你谤法,这个罪很重,会障碍你往生,何况起心动念,我们的心地污染、不清净、不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把修行的原则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经题上就教给我们了。所以我们看一切法门,要用清净心去看,要用平等心去看,用觉心去看,都要尊重供养,这是正确的。
所以,尽管法门不一样,都是降伏妄想。禅宗教你打坐,打坐的目的在哪里?把心定下来,降伏妄想。教下教你读经,现在教下跟从前不一样了,以前学教不简单。你要学天台宗,你一入门,老师父就把《法华》三大部给你,这是天台宗根本的经典,《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摩诃止观》。这三大部,从前那个线装书堆起来有这么厚,要叫你统统背过,你要没有能力背,没有资格进讲堂。为什么?讲堂听讲经,不像我们现在有经本,没有经本,老和尚讲到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背过了,都清清楚楚。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书方便,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本,从前没有。从前经典只有在藏经楼,只有一部,寺庙里人再多,经典就一部,所以读经要去抄,在藏经楼上,本子借出来自己去抄,没地方买。现在人福报大,经典一印,印几十万本,人手一册。从前大家把经典宝贵得不得了,很难得,很希有!他有尊重心,我们现在尊重的心没有了,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真的恭敬。所以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都晓得,统统背过了,老师也背过的,学生也背过的,这才有资格到讲堂来听经。
那个时候,五年学戒。修行一入山门,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从前在家人在寺庙里修行,用功的很多,优婆塞、优婆夷带发修行,常住在寺庙里面,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样,五年学戒。初进去这个五年,你没有资格到讲堂听经,你也没有资格到念佛堂念佛,也没有资格去听讲、参禅,都没有资格,这五年干什么?服劳役。寺院大众人多,有许多工作要做,分配工作你要去做工;做工是修福,你不能没有福报。工作之余你自己去读经,意思不要去管,先念背,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五年学戒是做这个。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进了山门之后,分配到槽房里面去工作,槽房等于是厨房的下院,这里面是噼柴舂米,他做这个事情。我们晓得那个时候五祖的道场住众有三千人,三千人吃饭,那个时候烧柴火,米是要舂,不是像现在用机器,你就晓得多少人在那里做工作。那是做苦工,这个工作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师是一个天才,杰出的人才,再来人,不是普通人,八个月就开悟,他就走了,他在那里干了八个月。这是初入佛门第一个阶段的修学,在这个地方把你过去那些烦恼、习气,在工作当中磨掉;把你的妄想、杂念,用读经的方法把它读掉,办法很好!读经的目的在此地。
我们念佛,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岂不是方法不一样,目的都是降伏其心吗?用的方法不一样,有人用持咒,有人用静坐,有人用读经,有人用念佛,这举几个例子,方法多的是。目的何在?都是降伏妄念,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然后才晓得,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就是把妄念修掉,没有别的。修行有没有功夫?得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去勘验、测验,我今年跟去年比一比,妄想少了,那就有进步;如果今年跟去年差不多,你这一年就空过,这一年没进步。如果说我不学佛妄念还少,学了佛妄念更多,那你就大错特错,你完全走错了路,你路子没有走正确,不是理论上错误,就是方法上错误,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效果。假如方法正确、理论正确,一定是烦恼逐步逐步的减少,心地一天会比一天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说烦恼少、智慧多,这才是功夫得力的样子。
我也常遇到一些同修来告诉我,他说他念佛、读经,读经读了几个月,有人读了一、两年,妄想、杂念还是很多,他开始怀疑了,来问我:好像没什么效果!其实不然,确实有效,你那个功夫还不到家!不要怀疑,继续努力,你就收到效果。如果起了怀疑的心,你的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你要想看到效果,很困难!这个法门,实在讲应用在所有法门都相通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无论用什么功夫,记住这个原则,那就没有不成功的。必须知道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不是这一生养成的,多生多劫无量劫来养成这个烦恼习气,这个东西真是根深蒂固,我们今天才学几天佛,才学几个月,才学一、二年,就想把它转过来,哪有那么简单!如果是那么简单的话,学佛的人不个个都成佛了?没那么简单。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那就是佛法里头说的有善根、有福德。什么是善根?不怀疑是善根,他清楚明白,路子选正确了,不再怀疑,善根!不夹杂、肯努力,那是福德,那个人真有福,他这一生决定成就。我们怀疑,我们想退转,进进退退,这个自己要觉悟,我们的善根、福德很浅,不够深厚。不够深厚不怕,现在可以培养,我只要认真努力,我可以培养,我可以将自己的善根、福德达到这个水平,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不可以自暴自弃。凡是能够努力发愤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古人这两句话,实在讲是把我们从妄念的根本上拔除,「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为什么?你要是想真,又是个妄想,我们要除妄想,怎么可以在妄想上再加妄想?譬如有人问我,我常常碰到,法师:我念佛几时能得一心?他念念想得一心。我就老实告诉他:你没指望,你这一生当中不会得一心。他说: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一心的妄念存在,你就得不到一心。想得一心这个念头没有了,你就是一心,还有一个求一心的念头在,你怎么能得一心?我说的都是老实话,没指望,一定要晓得。所以说「莫更觅真」,绝不求真,妄的去了就是真,妄的去了再想一个真,那就变成妄。上求佛道,不能有上求佛道这个念头,有上求佛道的大愿,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求不到。所以告诉你实无所求、实无所度,把这个念头息掉,只要去做,自自然然就圆满成就;都是这个意思。
【5、不但初发心,实则自始至终,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无所住。】
经上讲的「无住」这个原则,是彻始彻终的,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成佛,都是这一个无住,一个原则、一个道理。尽管用的方法不一样,我念佛,他参禅、持咒,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念佛不住念佛的相,参禅不住参禅的相,持咒不住持咒的相。现在为什么参禅的人,看念佛的人看不顺眼,念佛的人看持咒的人也看不顺眼,什么原因?着了相,如果统统都无住的话,心就清净、平等,大家相处一堂就欢喜了。就是因为着相,着相就盲修瞎练,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搞真的大家相安无事,搞假的又打得头破血流,那就没法子,假的里头有冲突、有意见,真的里面没有,真的里头心都清清净净。一直到成佛,你就守住这个原则,就修的是这个东西。穿衣不着穿衣的相,吃饭不着吃饭的相,工作不着工作的相。不着工作的相就不会累,做得再多都不会累;他为什么会累?因为他着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着相,那个日子就很好过,就很自在、很美满,游戏人间,像诸佛菩萨一样,得大自在。
【6、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除降伏外,别无进修方法。】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讲到究极之处。「除降伏外,别无进修方法」,这是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我们今天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要不着相,不着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希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净宗跟般若不一样的地方,就这么一点点。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能这样去做,你往生的品位不是上上品也在上中品,不会在上下品,这品位就高了,为什么?因为你心清净平等觉。前面世尊提了一个纲领,下面就是细说,要解释了。「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的是什么?底下举一个例子。
十、正明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几句,不仅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包括尽了,连声闻、缘觉、菩萨也不能超过其外。换句话说,九法界有情众生尽在其中,我们发心要发这样的大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佛非常具体给我们说明,应如是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要懂,要彻底明了,要学,我们这些妄想、杂念就能伏得住,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名相术语,普通的我们都省掉,都不解释,以免耽误时间,一般很容易能查得到的。
【1、缘合现生,缘散即灭。当体即空,了无所得。就性言则本既不生,今亦无灭。】
这是说明九法界依正庄严的实相,「依」是生活环境,「正」是身体,从菩萨一直到地狱,都是因缘所生。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众缘和合,许许多多的条件合起来,这个现象生出来了。缘合就现生,现是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生出来了,出现了。「缘散即灭」,缘不可能永远合。合的时间长短,有一个力量在操纵它,在凡夫叫业力,业力在操纵它合的时间长短;诸佛菩萨是愿力,过去在因地当中,他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愿力;这是一切现象聚合时间长短的主宰的力量,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以我们人来说,人的寿命不相等。寿命是什么人主宰的?不是阎罗王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是我们的业力主宰的。因为是业力主宰的,你懂得道理、方法,寿命长短自己就能做得了主。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自己也能做得了主,譬如体弱多病是业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修清净心,修慈悲心,我们肯救护一切众生,身体自然就健康强壮,可以转;不是靠药物,不是靠一些补的东西,那个东西不能转业力,那是治标不治本,补太多反而出毛病。这是一定要晓得,它有正确的理论,有正确的方法,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道理在。
缘散,这个相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相的现行、相的生灭,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假的,只是缘聚缘散而已。缘散,我们知道它空了,相没有了;缘没有散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就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因为一切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会去执着吗?自然不执着,自然就放下了。这一放下,离开分别、执着,你的心马上就清净,真心本性就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德能就起作用了,那是真的,那个不是假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要求它干什么?求得了,那个利益太小太小,等于求人间富贵一样,你的享受昙花一现而已。你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求了,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像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多自在!观音菩萨为什么这么自在?观音菩萨无求。观音菩萨什么都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性德显露,才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在?样样都贪求,求的太多了,烦恼就跟着来,求不得苦。求得了更苦,求得了要想尽方法保持,怕丢掉,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想尽方法求,求到之后,又想尽方法保持怕它丢掉,结果还是要丢掉。你看穿事实真相,你的心就放下了,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要了,反而得大自在。
要多想想这些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确实当体即空,了无所得。《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统统是虚妄的,十法界是虚妄的,唯独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妄的。佛与大菩萨,《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他们住的是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里的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佛,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是真的,圆教的佛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是藏、通、别佛,不是真佛,圆教的佛才是真佛,住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无量寿经》上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要求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所以佛那个念头也要放下,我们有作佛的大愿,不能着成佛之相,着成佛之相,你要真成了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一真法界。所以相不能着,着相我们的亏吃大了。为什么?「就性言则本既不生,今亦无灭」,因为本性上本来如是,本性里头没有这些妄相,十法界的相统统没有,所以就是连成佛的相都不可以执着,这才与自性相应,你才能够见性、才能够证性。凡是生灭的,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头有生有灭,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生灭。念佛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要知道,没有生灭了,因为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
【2、妄尽情空,业识既转,生灭心灭,生死海出,而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谓之入无余涅槃。为究竟觉果之称。】
前面讲我们要发心,要像佛一样的心,不可以发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这个不可以。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是凡夫,罪业深重,我怎么敢发跟佛一样的心,那你就错了,这是自卑感。佛不许我们自卑,也不许我们骄傲,真心里面没有自卑也没有傲慢。佛教给我们法,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那怎么会有错误!这叫发大心。发大心然后才晓得修大行,这是佛对我们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很快的证大果,这心不大不行。
「妄尽情空」,妄是妄想,妄想尽了;情就是妄想,一切众生情执太深,这是烦恼的根源。讲妄尽,一般人认为妄应该要尽,没问题;讲情空,情要是空掉那还得了!一般人认为这不得了。有一年,佛光山办大专学生夏令营,星云法师找我去讲唯识,也讲到这个情要断掉。当时有一位女同学提出问题:法师,如果人没有感情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我就说:那好!刚好高雄有一条河叫爱河,妳可以跳到那里面去,爱河永浴。她不晓得六道,为什么你会在六道轮迴?就是被这个害了,还不觉悟!说穿了,你那种爱情一文都不值,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爱了,过两天离婚了,闹彆扭不爱了,不是真的!你要认识清楚,这世间六道里的人讲话都靠不住,不能当真,虚情假意。不但别人的话不可以相信,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信。
你能相信你自己吗?到明天主意又变了,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为什么?里面这个妄想念头太复杂了,千变万化,全是假的,怎么可以当真!我学佛,我懂得,人家说「我对你很好」,点点头,不错不错,假的,不能当真;你要是当真,你就被他迷了,你就错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全是妄想,全是情执。诸位要晓得,真的情、真的爱,只有佛菩萨有,佛菩萨不叫情也不叫爱,名字换一个,叫慈悲,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你尊敬佛菩萨,佛菩萨爱护你,你毁谤他、侮辱他、杀害他,他还是爱你,从来没有变过,那是真的。诸佛菩萨讲「我爱护你」,我们可以接受,那不是假的。六道里面的凡夫说爱护你,不是真的,他说憎恨你,你也不要怪他,也是假的,过几天他心又变了,不是真的,统统不是真的,所以不要在意,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那你就对了,这叫有智慧了。世间凡夫所用的心,叫三心二意,怎么能当真!
学佛就是要「妄尽情空」,这四个字是一个意思,妄尽,情就空了。要把情转变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桩事情,理性的,就是智慧;感性的,智慧就变成感情。情跟智是一桩事情,只是迷悟不同;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变成感情。转烦恼成菩提,要把它转过来。「业识既转」,妄尽情空,业识就转了,识就转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叫转识成智,这才是用功真实的功夫。所以古德讲,修行要在转识成智。研究经典,研教要在大开圆解,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非常重要,都是修行的总纲领。
「生灭心灭」,生灭是念头、妄想,妄尽情空了,生灭心就没有了,妄念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生死轮迴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生灭念头里头来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有妄想,只要你有念头,就决定出不了六道轮迴,这一点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换句话说,佛法法门很多,你去试试看,哪一个法门里面,真正到没有念头了,你才有能力超越三界。如果你修学这个法门,修得很久也挺用功的,那个妄想念头还在,你就要明白,你出不了三界,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实在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得不求阿弥陀佛,唯独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就是你这个生灭的念头不断,行!可以往生。八万四千条路里头,只有这么一条,不要断妄想能出得去;除这一条之外,任何一个法门没有带业的,都要做到生灭心灭,你才能出得了三界,才能够脱离轮迴,生死海就是六道轮迴。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法门有难有易。古人讲:念佛法门是易行道,其他的法门跟净土法门一比,难行道,真难!可是这个易行道,难信!你不相信,那就没有办法了。许多难行道,很容易叫人相信,信了白白的忙一生,得不到结果。这个法门难信,信了的人,他都出去了,非常幸运,都出去了。
「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这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叫「入无余涅槃」,这是「究竟觉果之称」。换句话说,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像佛一样,要度他入无余涅槃,要发这个心,也就是说帮人要帮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废,那就很可惜了,没有功德。帮到什么程度?一直要辅助他成佛。这个想想,太难太难了,我们自己是凡夫,怎么能帮助人成佛?说出这个话人家也不相信,说你说大话,根本就做不到。其实不难,真做得到,怎么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不就做到了吗?确实不难!遇到人就劝他念佛,这个方法很好!现在的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以前的人老实,见了人很少说话,现在的人喜欢表现,废话连篇,你接触到的时候不听也不行。我们念佛人有好方法对付他,不管他讲多少话,讲完之后,「阿弥陀佛」,再讲完之后,「阿弥陀佛」,我们阿弥陀佛一句一句灌到他八识田中,他那些废话我们一句也没听进去,这个方法妙极了,这就是度他入无余涅槃。你学其他的法门就很难,很不容易,真的薄地凡夫做不到,学净土法门容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岂不是用的方法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真正有这个热心,这是慈悲心、热心,把这个法门劝导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真的得度了。
【3、『入无余涅槃』者无他,灭识色欲之生灭心,便度生死海,而达涅槃之彼岸矣。】
【4、经云:佛种从缘起。又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又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他迷了,迷了之后要破迷开悟,再恢复佛性那要靠缘,所以说「佛种从缘起」。《弥陀经》上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缘很重要。我们遇到佛法,也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成熟。因此,我们要给广大众生作增上缘,把这样殊胜的法门介绍给他们。以一切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人,这真正叫学佛,真正叫报恩。
在台湾有做T 恤衣服的同修,他们要到大陆去设厂,行前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你做这个T 恤印上「阿弥陀佛」,印上经文,你求三宝加持,销路一定好,为什么?端正社会风气。一定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不要印一些妖魔鬼怪,那个气分不好。这一次,他做了几件带给我们,前面是「弥陀弟子」,后面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底下四个字是「世间如梦」,弘一大师写的字。这就是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就在你本行上,你就弘法利生,你就「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在做这个事情,不必要换一行,就在本行,就在自己本分工作里面,我们就做,就做出来了。
所以缘重要,一定要发心,为一切众生做佛种的增上缘。这些众生真能得度吗?能。为什么?因为他本来是佛,他有佛性。《涅槃经》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因此,我们做这个缘、种这个缘,一定有效果,一定有收穫。《圆觉经》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就是《华严经》所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意思很深。无情是讲植物、矿物,植物、矿物也能成佛吗?能,为什么?因为它有法性。佛法中说,在有情众生叫佛性,在无情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叫法性;可是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因此,有情众生成佛,无情的众生也跟着就转了,依报随着正报转,跟着转。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是生灭心,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依报都是生灭的,植物也是生灭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有生灭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念头,他那个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西方世界的依报也不生不灭,那边的花草树木都不生不灭,就转了,那就叫同圆种智。《华严经》上所讲的,你在《弥陀经》上看到了,同圆种智是这个意思,都是不生不灭,植物、矿物统统是不生不灭。
「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成佛的缘分是一定需要的,没有机缘是不能成就的。机缘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自己能成就自己,我们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世尊在本经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这个心,不要生别的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布施佛法,布施成佛的增上缘,这就完全正确,要以这个为第一。今天时间到了。
第九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二,第二十二页。
【5、学性宗者,往往执性而昧种,如执性废修。学相宗者,又往往执种而昧性,皆不明经旨之过也。】
这一段就是说对于教义没有能够圆融,于是发生所谓的偏见,这是错误的。学佛一定要有圆满的知见,圆知圆见,对于修行的功夫就不会产生障碍。《华严经》上所说,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自己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但是他没有偏见,他没有成见,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尊重别人,对于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修行人没有不尊重的,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偏见。这些有执着、有偏见的,都是知见不圆,教理没有真正通达。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学性宗者」,禅宗是性宗,三论宗、天台也是属于性宗,贤首属于相宗,「执性而昧种」,性就是真如本性,他们很执着,就是要求明心见性,把「佛种从缘生」,往往他轻视了,认为这个很浅,不值得学习。不晓得浅乃深之浅,深乃浅之深,深浅一如,深浅不二,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于是有执着、有偏见,「执性废修」,对于基础的修学往往疏忽了。现在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说法,说小小戒可捨,说可以不必重视,这也是错误的;实在做不到,我们要生惭愧心,不能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很不好。世间法里面都讲,品德修养上说,要防微杜渐,小小的过失如果不能够防止,慢慢他积成大的过失,就很难改,就要造罪业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从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就很重视,小过能够改,大的过失就不会产生。学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节,这是他的毛病。
「学相宗者,执种而昧性」,往往他执着小节上,眼光不大,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于是相宗毁谤性宗,性宗毁谤相宗,这个我们在历史上都能看到。诸位要晓得,这不是佛法里面有过失,是修学的人知见不圆产生的偏见,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这个过失。祖师大德们,他们没有偏差,譬如说禅宗的祖师,对于教下的很尊重、很赞叹;教下的祖师大德对于禅宗的禅师,也非常尊重、非常赞叹,那就没有了,只是他的学生们会有这种情形,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6、『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古德以五义作观:(1)缘生,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2)同体,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3)本寂,本无生灭,安有涅槃。(4)无念,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5)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事实。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说法初学人听到之后很难理解,好像两句话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又要度众生,又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话怎么讲?必须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实在在前面也曾经透过了不少,佛菩萨度众生,是给一切众生作增上缘而已。佛菩萨只是把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把理论告诉我们;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把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佛对于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真正修行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干,那个等于零,没有用处的。佛只为我们作增上缘,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大乘经上许多地方佛都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断惑证真、修行证果,是他自己的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肯精进、肯努力,佛菩萨保佑加持;我们不肯用功、不肯努力,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也没有办法。就像学校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很听话、很用功,老师在旁边指导他、帮助他;学生很顽皮不听话,天天逃学,老师对他也无可奈何。佛菩萨是老师,大家要晓得,不是神明,其实神明对我们也帮不上忙,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明理,神明说是保佑我们,其实是我们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财富,我天天拜神,神就给我财富,没这个道理。我命里头没有财富,假如神明真的可以给我财富,佛菩萨都去拜祂了,佛菩萨都没这个本事,祂有这个本事,那还得了,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做了好事,神明有奖赏,那是因为你做了好事,就像你对社会有很多贡献,国家给你奖赏,就是这么个道理。国家奖赏是有理由的、有条例的,不是随便他喜欢你就可以给你,那个犯法的,那个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功勋,要有贡献,你才能得到。功勋贡献,还不是自己修的吗?还不是自己命里有的吗?神明也不可以乱来的,理要搞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真实相确实没有生灭。所有一切现象,世尊在经上方便说,因缘聚合就现相,缘散了,这个相就灭了;其实相根本就没有生,也没有灭,事实是缘聚缘散而已。你要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佛说的这个话你就懂了,你就了解,才晓得度众生非常重要,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是事实真相,决定没有矛盾。
现代的科学家,的确很聪明,他们已经发现,实实在在没有物质的存在。从前科学家说,物质分析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还有个东西在,现在科学家认为那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他们说一切现象是波动的现象,这种观察跟佛所说的愈来愈接近。波动的说法,跟相宗的讲法非常吻合,相宗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波动,从波动里面产生三细相、六粗相。所以现代科学进步,这种观察很值得赞叹。佛法里面所说的,关于物理生化这些方面的东西,愈来愈被科学家证实。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没有科学仪器,就讲得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透彻,三千年后的这些科学家,藉了许多精密的仪器才发现。
这个「无」,是真的无,不是假设,不是假想的。既然是无一切法,不生,诸位想想看,还有什么得?我们今天想得到这个,明天想得到那个,当然无得。《心经》上说得好,《心经》也是《般若经》的纲领,比《金刚经》简单、扼要,《心经》文字少,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很难懂,比《金刚经》难懂多了。《心经》最后顶要紧的两句话:「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得是所证、是涅槃。无智、无得,这个意思是告诉你,菩提跟涅槃也没有,你要认为有,你就错了。有,你又分别、又执着,这一有你就有四相,那不过是假名而已。佛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要你藉这个假名悟入真性,你可不能执着假名,要执着假名,你就不能见性,你就错了。要是套《金刚经》这个话来说,菩提者即非菩提,涅槃者即非涅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金刚经》的语法,告诉你佛说法真正的义趣,这是《金刚经》的好处。
「观照」,这是很深的观照,是高段的功夫,不是浅显的功夫,很深的观照才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微细的生灭相,八地菩萨才见到。要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八地菩萨还做不到。所以这一句的境界,要不是如来果地上,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可见得到那样的境地,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圣言量,佛讲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绝对不说假话,这个事实,你慢慢去修,修到九地、十地、等觉,你就见到,你才亲自见到,你才晓得佛所讲的完全是正确的。我们没有证得等觉,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上善是等觉菩萨。西方世界的等觉菩萨人数很多很多,不是算数能够说得出来的,真的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些人,佛讲的这些境界他们都见到,都证得的。佛如果说的不是事实,他们早就提出意见,可见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
「古德以五义作观」,这是教给我们初学。观照无生无得之理,实在讲不是我们现在功夫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也很想能够沾一点边,懂得一点修行的方法,这个可以。这是古德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修这五种的观想。第一、「缘生」,这比较容易,我们观察一切事物,这个修观,观外面境界容易,观自己很难,观外面境界回过头来就想到自己,「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这是教我们观一切动物,因为植物、矿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植物只有色,没有受想行识,动物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心理,植物跟矿物没有心,没有思想,所以植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动物有四大五蕴。我们看一切动物,一接触看到了,你就看牠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这个相,你能够这样观察,给诸位说,一切动物都平等了,统统是四大五蕴,缘生的,你会看成平等。
「当体即空」,除四大五蕴之外,什么也没有,四大五蕴是缘,聚起来现这个相,散起来这个相就没有了。如果说这个还不太容易懂,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这个我们叫它做一本书,这本书是些什么东西?是很多张纸订在一起的,订在一起我们就叫它一本书,拆开之后一张一张的,我们就叫它是纸,不叫它做书。书是许多张纸订起来,这个缘现的相,笨的人说这是书、执着是书,聪明的人说这是一堆纸、不是书,一堆纸订在这个地方。聪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张的纸,不聪明的人执着这是一本书,聪明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书,看到的是很多张纸。很多张纸的时候没有生也没有灭,那个书的相有生有灭,装订起来这个相就存在,拆开来之后这个相就没有了。你就晓得,这一本书实际上这个相是幻相,没有生灭。给你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从这上面说的。你如果一桩事情明白了,这个书的确没有生灭,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同一个道理。因为它是缘生法,缘生法哪来的生灭?只有缘聚缘散而已。你才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就了不可得。
你要是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我们对于一切万物取捨的念头就没有了,取捨的事可以有,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事可以有,心没有了,取捨的念头没有了。你看,岂不就是符合《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头无住,乾乾净净一尘不染,生心就是你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乐。凡夫的麻烦在哪里?生心他要住,这很麻烦,他有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在这里面起严重的贪嗔痴慢,这是自己自作自受,苦恼无量,就是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般若经》的特色,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第一时华严我们不说它,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们所说的。出定之后,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开始说小乘十二年,阿含讲了十二年,等于是办学校,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培养基本的知识。第二个时期进入到方等,方等八年,等于办大学,有方等八年的基础,才进入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讲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讲无住生心,或者就是讲一个无智亦无得,讲二十二年。真正明白了,那个受用无穷,由般若才进入法华,法华跟华严完全相同。这是头一个,晓得一切法是缘生的。
第二、「同体,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一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我们学佛的人,永远的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一就是真的。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称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不是真心,一心才是真心。一法界是体,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一法界生的,一法界是本体。为什么会生十法界、生无量法界?无量的法界是从分别、妄想里变现出来的,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实在讲就是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想来的。所以,观想非常重要。
一个人他这一生幸福与否,与他的念头完全是成正比例,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他的身体一定很好,思想健康纯正,这个人身体一定很好,一定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如果他思想有了问题,身体不可能好。思想有些什么问题?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的问题就来了。思想纯正,跟诸位说,想一个事情,这叫纯正。譬如世间法,你读书,你常常就想你读的功课,这就纯正,他没有胡思乱想。你工作,你在这个行业,你天天就想你这个行业里面的工作,如何来发展你的事业,如何来帮助这个社会,这是很纯正的思想。确确实实世间法里面讲的,你得福报、你得健康长寿,都可以得到的。纯正的思想就是:我的学业、我的事业,一定要帮助这个社会。如果念念都为自己个人利益,这个思想不健康;为一切众生、为大众,这是健康的。
佛菩萨的想法,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叫做最健康的思想。所以佛的身,他得的身是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世间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你本来没有病的,一想病就来了。病从哪里来的?观想当中来的。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想到浑身都是病,这就糟透了,这是最不健康、最不幸的想法,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有一些已经有病的人,甚至于病很重的人,他要肯相信的话,念头一转,他病好得就很快,医生治疗也非常有效,要他自己本身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不要去想病。想佛多好!想佛会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想什么就变什么。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心想生的。
知道所有无量无边法界,同一个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体,同一个体。佛菩萨明白了、见到了,所以对于一切众生,他所施捨的是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而没有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他知道是一体。我们今天做事情都要讲代价,都要讲条件,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是一体,不承认是一体,所以一切要讲条件,条件谈不拢就不肯帮助,不知道是一体。唯有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明白,他们证得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切众生是同体的,相虽然不一样,体是同的,而这个体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如果大家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心是相同的、一样的。诸佛如来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们的心也一念不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你要晓得,同一个心,那功德可不得了,同一个心就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德能,一切都同了。这道理事实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念佛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没有拐弯抹角,没有任何委曲婉转,直捷了当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性,清净心就成佛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德能,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这个方法,实在讲非常高、非常妙!而且也不难,人人都可以修学。
第三、「本寂,本无生灭,安有涅槃」。世尊为我们讲大菩提、大涅槃,是方便语,因为众生有烦恼,佛就说一个菩提,从烦恼对面建一个菩提;因为众生执着有生死,所以佛就说一个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如果我们觉悟了,烦恼没有了,跟诸位说,菩提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还要有一个菩提,菩提就又变成烦恼,你就又有一物。我们生死没有了,你还以为有个涅槃,涅槃又变成生死。它是相对建立的,一边倒了,那一边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菩提、涅槃是佛法,法也要捨,法也不是真的,不可以执着;用它来治病,病好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那个人还吃药,你想想看,这个人是健康的人吗?健康的人不要吃药,吃药的人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不需要补,天天吃补品的人,这个人一定不健康。怎样过得健康?首先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健康真正的来源。要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寂灭的,清净寂灭。
第四、「无念,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这个念叫观念,因为有念就有思想。本经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个见就是念头,我们讲意见;比前面讲的四相要微细很多,相是显相。相从哪里生的?相从念头生的。因此,「我、人、众生、寿者」这个念头都没有,念头没有了,四相才真的没有了。只要有念,就有相在;念没有了,相就没有。相虽然在,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要紧的是念头要离开。念头没有了,得失当然没有了。念没有了,相没有了,哪里还会有得失!一个人真正到没有得失心了,你才会真正懂得佛法里面讲的解脱、自在,真自在!有得有失决定不自在。你心里头有牵挂,有牵挂当然就有忧虑,有忧虑当然就有烦恼、就有痛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到念头没有的时候,你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才叫真正的乐,离苦得乐,那是真乐。那个乐,我们普通人没有法子体会,没有法子想像,为什么?从来没有经验过,不但这一生你没有经验过,生生世世你都没有经验过,所以你很难体会。一定要做,做了之后才晓得、才知道。
第五、「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要用平等心,这叫真修行。有一些人在僧团里面,看到这个僧团人太多,意见太多,就想办法赶快离开,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也未尝不好。实在讲,他不会用功。清净心在哪里修?在染污里头修清净。平等在哪里修?在极不平等里面修平等,那是会修行的人。会修行的人,没有挑剔,没有选择,什么环境都好,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一样不好,无论什么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人不能和睦相处,那才叫功夫到了家。
像诸佛菩萨,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大家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读诵的人很多,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饿鬼里面求他,他就现饿鬼身,他不嫌弃他,畜生道念他就现畜生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我们要想学佛,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不在这上面学习,你怎么会成就?一定要选择一个你自己认为理想的环境,那哪里能修得成!你想想看,选择一个自己理想的环境,你依然是严重的分别、执着,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心要是清净、平等,哪个地方都一样。我们凡夫住十法界,观音菩萨、诸佛如来现身在十法界里面,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跟观音菩萨平排坐在一起、手拉着手,他在一真法界,我们在十法界,怎么回事?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我们心里胡思乱想,不一样!我们要学的是学他的清净心,学他的平等心,学他的慈悲心,学他能随缘,这叫修行,真修行!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教给我们常常观想:缘生、同体、本寂、无念、平等,常常想着这个。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常想这个理,想这个事,这叫做修观。把我们的观念转变过来,我们从前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念才是正确的,与事实真相相应。我们以前的想法、看法,与事实真相不相应,是错误的。
【7、总之,性真实 ,相虚妄。证真实性,于一切境界,不着相而归于自性,乃为真实。】
「性真实」,性是能变、能生。「相虚妄」,相是缘生之法,波动现象,波动还是缘生。「证真实性,于一切境界」。真实性在哪里?就在一切境界之中。离了相,哪去找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要证真实性,就在相上证。你要证平等性,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面去证;你要证清净心,在一切污染的境界里面去证清净心,那才是成就,那才是证得。可见得清净处就在污染处,平等处就在极不平等处,一不是二,在这里面证得一,就清净、平等了。离开这个境界,你到哪里去修,到哪里去证?没地方修,没地方证。所以我们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找个什么道场?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最好的道场,没有改变你生活的方式,没有改变你日常的工作,你在这里面就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觉之心,你就成了菩萨、成了佛,每个行业都是佛菩萨。「不着相而归于自性,乃为真实」。般若会上讲的主题、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能着相,不能着相就是决定不能执着,不分别、不执着。
【8、观照纯熟,当体即空。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
「观照纯熟,当体即空」,这是观照功夫得力了。刚刚初学自然不得力,这个境界或有或无,有的时候提起,想起来了,再过一会儿忘掉了,这个情形初学的人总是不免,功夫或断或续,总是在这个境界里,但是不要怕,起步都一样,我们现在是一样,别人也是一样,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样,即使是诸佛如来,他们在因地当初也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要常常提起,怎么提起?早晚课就很重要了,早晚课养成一个习惯,纵然有的时候忘掉了,但是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来。早晚课,实在讲就是养成一个提起观想的习惯,重要是在这个地方。功夫得力,你烦恼妄想、错误的想法看法少了,逐渐逐渐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趋向一致,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真正能够体会到万法皆空,你心清净了,这是从观照达到一个程度的效果,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你为什么会得定?你有高度的智慧,看到一切法「相有体无」,在相上你可以受用;因为它体无,你决定不执着它。体是空的,你执着它干什么?这是有受用,而没有副作用,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一切法是因为有念,它才有。不但我们这个身体,刚才我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健康与你的念头有密切的关系,完全成正比例。再要是扩大,我们依报的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大则地球,再大的我们今天讲太空,太空许许多多的现象,我们今天讲天文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念头也有密切的关系。你不要以为这地球那么大,太空更大,与我根本就不相干,你就错了,我们起心动念那里头都会产生变化,我们的念头不太强,它的变化比较弱,我们觉察不到,决定有影响。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实在讲影响的范围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没有影响那么大的范围,你们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这里动个念头,为什么他晓得?就是因为我们念头的波,像电波一样,已经传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头的生灭就是波动,不生不灭那个波就不动。不动是本体,动是现相,相跟体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跟波一样,不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水,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波浪,问一问波跟水是一还是二?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你要说二,它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你要说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动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话,是不一、不二,这绝对不是模稜两可的话,是讲的真相。所以大家向这些事相上,去观察、去体会。
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同修家里都供一个小佛堂,佛堂里面可以不必烧香,烧香当然很好,不烧香也没关系,可以不必供香花,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么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错了,水表清净心。每天供这一杯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等,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们这个意思,要明了,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为这是敬佛的,给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关,这就完全搞错了。所以这是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9、真心妄心,本来同体,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所谓除妄,实无可除。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
「真心妄心,本来同体」,就是我刚才讲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这么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动,它是一不是二。「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动变成幻相。「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心开是开悟了,觉悟、明了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别、执着、妄想没有了,这个时候「全妄即真」。那个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样样都是真的,晓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虽然妄相在,《华严经》上说得好:「理事无碍」,理是真,事是妄,真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那个妄相妨不妨碍?也不妨碍,「事事无碍」,事跟事也没有妨碍了,这真正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更是妨碍,这是什么道理?理没有透彻,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所以才产生许多的误会,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来统统没有的,我们要说本来可以避免,这个话说得都太勉强了,根本就没有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都是理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谓除妄,实无可除。」佛法里常讲要断妄、要求真,这些话都是佛的方便话,是佛对于初机同学所说的方便语。这个讲法他好懂,叫他断恶修善,慢慢的把他这个境界提升。对于老修行,那就不是这样说法,为什么?这种说法、修法不能见性。因为他分别、执着没离开,必须更进一步告诉他真实的,因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没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没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样见到水?让那个波平息下来,原来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个水,得不到的。我们把妄断掉、灭掉了,去找个真,真也没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这是大乘佛法,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达到了极处。心量愈小,波动就愈大,心要是拉宽,波就拉平了,再拉,拉到大的时候,自然波动就没有了,这个法子很妙!譬如,我们看波动最大的,瀑布,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这个现象,假如把口拉宽,它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我们那个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愈严重,波动就愈严重,心量愈来愈宽大,波动的幅度就愈来愈减少。大乘法用这个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动念,佛教给我们要学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无限大,这才好。所以起心动念,我们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要度一切众生,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大心,这个心量就把烦恼、妄想转移了,所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断它,好困难,断不掉!你不断烦恼,好像烦恼还不起作用,愈想断它愈多,愈想断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这都是事实。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让我们心量扩大,把它自自然然转变,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变了。《金刚经》上,实在讲就是给我们发明这个理论与方法。
【10、发大心便能化,发广度无量无边之心,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情执消泯矣。】
【11、发广度心,大悲也。观实无理,大智也。悲智具足,福慧双修。】
「发广度心,大悲也。」发广大心,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么个度法?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度众生。我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一切众生去看。佛做样子给我们看,每天这个生活,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举一个例子,样样都合规矩,这是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学佛,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众生不守法,我们守法,带头做样子;众生不守规矩,我们守规矩。众生投机取巧、自私自利,我们带头做个好样子,我们一切奉公守法,认真去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能够捨己为人,这是好样子。在家庭,做一个家庭的好样子;在公司行号,做一个公司行号的好样子;无论你从事于某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做一个好样子。整个社会大家都能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是福国,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学佛,这才叫学佛得到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为利益在哪里?学了佛,佛菩萨保佑你赚大钱,这是利益,那就完全错了。大钱赚到了,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的,佛菩萨也不能够帮助你。所以念念想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诸佛菩萨度众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晓得我应该怎么学了。在学校念书,我做一个好学生;功课好、品性好、身体好,好学生,那就是菩萨。做一切同学的榜样,那个学生叫菩萨学生。佛法要这样学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观实无理,大智也。」观是观照,观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本来无有,这个观法就见到真性。从相上见到性,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性就是理,万事万物的本体。从相上,要能见到性。为什么一定要见性?因为你见到性,你才会不执着,自自然然你就会做到无住,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住无所住。世尊表现的是住无所住,我们也能像佛一样住无所住,怎么会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自己才甘心情愿,认为这是我应该的,我做个好样子是应该的,没有条件的,我应该要这么做。不是做一个好样子,人家会赞叹我,人家会供养我,里面有很多名利可收,就错了,不是的,那个心也不清净了,也不平等了。装模作样,骗自己、骗众生,那就有罪业了。这是没有任何条件,我应该要这样做。
「悲智具足,福慧双修。」大智大悲,实在说大智大悲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虽具足,可是我们久远劫来,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与智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们的性德再恢复,这个做法就是恢复性德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这是真实福慧双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经里面教菩萨,菩萨广修福德而不住福德,这个话很有道理。世尊所示现的,他不住福德。佛的果报依正庄严,那还得了!他不住,他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样受苦受难,天天去托钵,不受。不受才叫真清净,那个心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其实那个受,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凡夫认为有福应该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晓得享,好像看那个人是傻瓜、白痴。其实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们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说实在话,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这个很少人能体会得到。我们看到佛菩萨那么样的自由自在,游戏人间,游戏六道,那是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报,高明极了!这叫福慧双修,福慧具足。
【12、立志坚强,勿生怯弱。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
「立志坚强,勿生怯弱。」坚强的志愿是从学问里面生出来的,没有高深广大的学问,坚强的志愿很难立。哪一个不想立志坚强?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力就没有办法?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事实真相知道得太少,我们的智慧学问不足,常常产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这几句话,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立志坚强,我们要立什么志?成佛之志,广度众生之志,要立这个志。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作佛、作菩萨,什么时候作?现在就作!现在作的那个佛菩萨,跟诸位说不是真的佛菩萨,什么佛菩萨?相似,天台家讲六即,相似即。我们照佛菩萨那个模样来学习,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诸位同修强调的,遍数说多了,你的印象深不会忘记。作佛、作菩萨,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样,这是真话。但是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以此为满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来生不过得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这一生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不仅是出了六道轮迴,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二十八层天,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权教的佛,我们都超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可以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居住的所在示现好榜样,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样子的心决定不能退,求生净土这个愿决定不能退。这一条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个。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对于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对于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们才能够得生净土。对于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留恋,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这样做法,与《金刚经》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应。《金刚经》问的怎样降伏其心,应云何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把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13、真心不现,全由妄障。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经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经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真心不现」,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清净、平等就是真心。「全由妄障」,妄就是妄想。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执着,妄想不断的在发展、在增长,就变成所知障;执着也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增长,变成烦恼障,这是佛法讲的二障。二障从哪里来的?就是妄想、执着而来的。妄想、执着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可见得妄难除,真心难现前,不是容易事情。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把这一桩事情,真正当作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除此之外,小事,这才是我们终身大事,决定不能够疏忽了。「妄不除尽」,这个地方讲的妄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然后再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们对于这种人,称他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讲的妄要除尽,着重在见思、在尘沙。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想安住如如之真,这一念还是一个妄想。这些道理、这些话,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不能够疏忽,我们用功才如法,才有一个入处,入门的处所,入处必须把障碍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实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挂念着,我念了好久还没得一心,几时得一心?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你念佛里头还夹杂一个什么时候得一心,你这个功夫就破坏了。老实念,根本就不要问,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个得一心的念头,横在那个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会得一心,障碍障在这个地方,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经云」,这是《楞严经》上说的,佛跟我们讲的,「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前面这一句是般若智慧的观照,没错!生是讲一切万物之生起,生起的那个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因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智慧,这一句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见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没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这个立就是前面讲的住。立是什么?分别、执着,般若智慧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之所以不能现前,就是我们有立。佛门有一句话:「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又说佛氏门中,一法不捨。一法不立就是本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一法不捨,就是说「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来看,那个意思就很明显,可以互相拿来做注解。佛的意思你就会明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真正是开智慧。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个疑问放在心上。佛法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十法界的发展、演变,这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这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一个人有,很多人有。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就产生这个疑问,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最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就是这样答覆他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就坏在立字,知见没有问题,知见是佛知佛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立,那就是无明。跟前面那个所立,都在这个立。立,你要建立,这就坏了。你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是祸根,就是无明的根本,那叫根本无明。这个立发展到今天,那个现象是什么?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这是立发展得很粗。你要这样,他要那样,两个人合不来就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一场空。你说冤枉不冤枉?人与人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现在的发展是星球的战争,星球与星球的冲突,从哪里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立的不一样。本来没有立,为什么要立?两个国家打仗,为什么打仗?他因为立了一个边界,那个地方就麻烦了。本来这个地球上没有边界,硬要在那里立个边界,麻烦就出在那个地方。无论大事、无论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这个立字上。
诸位细细去想这个经文,去观照这个经文,常常念「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念个几百遍,念个几千遍,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渐渐就明白了。然后才知道我们要怎样与一切人没有冲突,与一切众生没有冲突,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冲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没有关系,我不立,自然就没有冲突。冲突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争,一方面让,哪有冲突?没有冲突。一方面有、一方面无,都没有冲突。佛知道这个道理,佛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果然学会了,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没有一样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欢喜心,那个时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满!纵然到阿鼻地狱也法喜充满。你真得受用,真正开智慧。
「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只一味在息妄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为什么?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像水一样,波,波在那里动,波息了就是水,还要求水干什么?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来的时候就是!「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不要去天天想着,我要成佛、成阿罗汉、成菩萨,你这个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萨、哪有阿罗汉,没有!诸佛、菩萨、罗汉跟我们人差别在哪里?我们人有妄想,他没有妄想。你的见思烦恼没有了,这个妄想没有了,就叫你做阿罗汉。尘沙无明破了几分,就叫你做菩萨。无明统统断尽,就叫你做佛。除这个之外,到哪里还去找一个什么佛、菩萨、罗汉,没有!真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要是想:一定有个什么祕密、有个奥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许多同修看到我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一定有什么祕密。要我传授祕密给他。如果我要动个坏念头的话,传祕密给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钱,我才传给你,你一定会把钱送给我,是吧!我传给你还是欺骗你的,哪有祕密,没有祕密。真的要是说有祕密,都是骗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里头还有祕密,那佛哪里叫慈悲?佛还有什么清净?说老实话,祕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凡是人家说有什么祕密,你就不要跟他学,那个一定会上当的,佛法里头没有祕密。佛法里面有个宗派叫密宗,那个密不是祕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学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祕密。佛法里头绝对没有祕密。佛的心清净正大光明,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不歇,妄念很多,这就叫凡夫。如果这个妄想没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见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里?我们修真就在妄处。我们修清净心就在染污处,我们修平等心就在极不平境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没有慈悲心之处,在这里头修。撇开这些境界,你到哪里修?没有,没有真!真在妄处,觉在迷处,正在邪处,净在染处。这是真的智慧,这是教我们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处,是在此地,不可以错会了意思。大乘经典,世尊这样的开示很多很多,虽然言语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样,旨趣没有两样。在《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多读大乘经能开智慧,多读是什么?经与经当中可以互相来注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释,以经解经。看多了,你就明白、会通了,圆融贯通。
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这是在家学佛当中的一位大德,他对于佛教贡献很多。他也编了不少注解,都叫做笺注。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经文注解经文,他以经注经,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这个经上怎么说的,那个经上怎么说的,这个祖师怎么说的,那个大德怎么说的,没有用自己一点意思。以经注经,这是一种注解的方法。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晓得,首先要一门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你阅读大乘,才能触类旁通。如果你没有基础的话,你看多了,愈看愈乱。他不能够会通,愈看愈乱,愈看信心愈没有了。佛在这个经上是这个说法,那个经上是那个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一会儿他讲这个是空的,一会儿他讲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怀疑释迦牟尼佛说话没有一定的,那就坏了,你就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看一切经有受用,能触类贯通,不会错解佛的意思。现代一般学佛,确实都没有在一部经上下死功夫,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连民国初年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江味农居士、丁福保居士,为什么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础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础,所以他们能成就。这个基础都是从背诵下手的,要是不肯背书,你要把根扎稳,很难很难。现在人都不喜欢背书,不喜欢读书,这个很糟糕,他不晓得背书的好处。
我们佛门,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师,他教学生还用老办法。我看了之后很佩服,我特地去礼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九十五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号称首楞严王,因为他是专门学《楞严》,专门讲《楞严》。因为我那个时候到香港,他们也请我去讲《楞严经》。我是后学,去参访老法师。老法师只有六个学生,这六个学生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注解,经跟注解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学生。这个门槛很高,所以只有六个学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学一定要这样,才能扎根。在过去有佛学院请我教书,我不敢去,因为我也受老师的影响。介绍我佛法的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方先生常常跟我讲,他在台湾大学教书,混日子,他说误人子弟。那样的学者,道德学问都是令人佩服的,还说误人子弟;实在讲,他并不误人子弟,学生不肯听,学生不肯接受教导;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如果教导学生,学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开悟,怎么对得起学生!学生不听话,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第十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二,第二十二页。
【5、学性宗者,往往执性而昧种,如执性废修。学相宗者,又往往执种而昧性,皆不明经旨之过也。】
这一段就是说对于教义没有能够圆融,于是发生所谓的偏见,这是错误的。学佛一定要有圆满的知见,圆知圆见,对于修行的功夫就不会产生障碍。《华严经》上所说,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自己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但是他没有偏见,他没有成见,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尊重别人,对于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修行人没有不尊重的,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偏见。这些有执着、有偏见的,都是知见不圆,教理没有真正通达。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学性宗者」,禅宗是性宗,三论宗、天台也是属于性宗,贤首属于相宗,「执性而昧种」,性就是真如本性,他们很执着,就是要求明心见性,把「佛种从缘生」,往往他轻视了,认为这个很浅,不值得学习。不晓得浅乃深之浅,深乃浅之深,深浅一如,深浅不二,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于是有执着、有偏见,「执性废修」,对于基础的修学往往疏忽了。现在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说法,说小小戒可捨,说可以不必重视,这也是错误的;实在做不到,我们要生惭愧心,不能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很不好。世间法里面都讲,品德修养上说,要防微杜渐,小小的过失如果不能够防止,慢慢他积成大的过失,就很难改,就要造罪业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从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就很重视,小过能够改,大的过失就不会产生。学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节,这是他的毛病。
「学相宗者,执种而昧性」,往往他执着小节上,眼光不大,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于是相宗毁谤性宗,性宗毁谤相宗,这个我们在历史上都能看到。诸位要晓得,这不是佛法里面有过失,是修学的人知见不圆产生的偏见,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这个过失。祖师大德们,他们没有偏差,譬如说禅宗的祖师,对于教下的很尊重、很赞叹;教下的祖师大德对于禅宗的禅师,也非常尊重、非常赞叹,那就没有了,只是他的学生们会有这种情形,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6、『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古德以五义作观:(1)缘生,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2)同体,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3)本寂,本无生灭,安有涅槃。(4)无念,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5)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事实。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说法初学人听到之后很难理解,好像两句话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又要度众生,又实无众生得度,这个话怎么讲?必须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实在在前面也曾经透过了不少,佛菩萨度众生,是给一切众生作增上缘而已。佛菩萨只是把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把理论告诉我们;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把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佛对于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真正修行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干,那个等于零,没有用处的。佛只为我们作增上缘,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大乘经上许多地方佛都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断惑证真、修行证果,是他自己的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肯精进、肯努力,佛菩萨保佑加持;我们不肯用功、不肯努力,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也没有办法。就像学校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很听话、很用功,老师在旁边指导他、帮助他;学生很顽皮不听话,天天逃学,老师对他也无可奈何。佛菩萨是老师,大家要晓得,不是神明,其实神明对我们也帮不上忙,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明理,神明说是保佑我们,其实是我们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财富,我天天拜神,神就给我财富,没这个道理。我命里头没有财富,假如神明真的可以给我财富,佛菩萨都去拜祂了,佛菩萨都没这个本事,祂有这个本事,那还得了,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做了好事,神明有奖赏,那是因为你做了好事,就像你对社会有很多贡献,国家给你奖赏,就是这么个道理。国家奖赏是有理由的、有条例的,不是随便他喜欢你就可以给你,那个犯法的,那个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功勋,要有贡献,你才能得到。功勋贡献,还不是自己修的吗?还不是自己命里有的吗?神明也不可以乱来的,理要搞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真实相确实没有生灭。所有一切现象,世尊在经上方便说,因缘聚合就现相,缘散了,这个相就灭了;其实相根本就没有生,也没有灭,事实是缘聚缘散而已。你要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佛说的这个话你就懂了,你就了解,才晓得度众生非常重要,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是事实真相,决定没有矛盾。
现代的科学家,的确很聪明,他们已经发现,实实在在没有物质的存在。从前科学家说,物质分析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还有个东西在,现在科学家认为那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他们说一切现象是波动的现象,这种观察跟佛所说的愈来愈接近。波动的说法,跟相宗的讲法非常吻合,相宗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波动,从波动里面产生三细相、六粗相。所以现代科学进步,这种观察很值得赞叹。佛法里面所说的,关于物理生化这些方面的东西,愈来愈被科学家证实。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没有科学仪器,就讲得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透彻,三千年后的这些科学家,藉了许多精密的仪器才发现。
这个「无」,是真的无,不是假设,不是假想的。既然是无一切法,不生,诸位想想看,还有什么得?我们今天想得到这个,明天想得到那个,当然无得。《心经》上说得好,《心经》也是《般若经》的纲领,比《金刚经》简单、扼要,《心经》文字少,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很难懂,比《金刚经》难懂多了。《心经》最后顶要紧的两句话:「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得是所证、是涅槃。无智、无得,这个意思是告诉你,菩提跟涅槃也没有,你要认为有,你就错了。有,你又分别、又执着,这一有你就有四相,那不过是假名而已。佛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要你藉这个假名悟入真性,你可不能执着假名,要执着假名,你就不能见性,你就错了。要是套《金刚经》这个话来说,菩提者即非菩提,涅槃者即非涅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金刚经》的语法,告诉你佛说法真正的义趣,这是《金刚经》的好处。
「观照」,这是很深的观照,是高段的功夫,不是浅显的功夫,很深的观照才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微细的生灭相,八地菩萨才见到。要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八地菩萨还做不到。所以这一句的境界,要不是如来果地上,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可见得到那样的境地,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圣言量,佛讲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绝对不说假话,这个事实,你慢慢去修,修到九地、十地、等觉,你就见到,你才亲自见到,你才晓得佛所讲的完全是正确的。我们没有证得等觉,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上善是等觉菩萨。西方世界的等觉菩萨人数很多很多,不是算数能够说得出来的,真的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些人,佛讲的这些境界他们都见到,都证得的。佛如果说的不是事实,他们早就提出意见,可见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
「古德以五义作观」,这是教给我们初学。观照无生无得之理,实在讲不是我们现在功夫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也很想能够沾一点边,懂得一点修行的方法,这个可以。这是古德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修这五种的观想。第一、「缘生」,这比较容易,我们观察一切事物,这个修观,观外面境界容易,观自己很难,观外面境界回过头来就想到自己,「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这是教我们观一切动物,因为植物、矿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植物只有色,没有受想行识,动物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心理,植物跟矿物没有心,没有思想,所以植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动物有四大五蕴。我们看一切动物,一接触看到了,你就看牠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这个相,你能够这样观察,给诸位说,一切动物都平等了,统统是四大五蕴,缘生的,你会看成平等。
「当体即空」,除四大五蕴之外,什么也没有,四大五蕴是缘,聚起来现这个相,散起来这个相就没有了。如果说这个还不太容易懂,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这个我们叫它做一本书,这本书是些什么东西?是很多张纸订在一起的,订在一起我们就叫它一本书,拆开之后一张一张的,我们就叫它是纸,不叫它做书。书是许多张纸订起来,这个缘现的相,笨的人说这是书、执着是书,聪明的人说这是一堆纸、不是书,一堆纸订在这个地方。聪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张的纸,不聪明的人执着这是一本书,聪明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书,看到的是很多张纸。很多张纸的时候没有生也没有灭,那个书的相有生有灭,装订起来这个相就存在,拆开来之后这个相就没有了。你就晓得,这一本书实际上这个相是幻相,没有生灭。给你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从这上面说的。你如果一桩事情明白了,这个书的确没有生灭,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同一个道理。因为它是缘生法,缘生法哪来的生灭?只有缘聚缘散而已。你才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就了不可得。
你要是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我们对于一切万物取捨的念头就没有了,取捨的事可以有,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事可以有,心没有了,取捨的念头没有了。你看,岂不就是符合《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头无住,乾乾净净一尘不染,生心就是你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乐。凡夫的麻烦在哪里?生心他要住,这很麻烦,他有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在这里面起严重的贪嗔痴慢,这是自己自作自受,苦恼无量,就是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般若经》的特色,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第一时华严我们不说它,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们所说的。出定之后,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开始说小乘十二年,阿含讲了十二年,等于是办学校,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培养基本的知识。第二个时期进入到方等,方等八年,等于办大学,有方等八年的基础,才进入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讲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讲无住生心,或者就是讲一个无智亦无得,讲二十二年。真正明白了,那个受用无穷,由般若才进入法华,法华跟华严完全相同。这是头一个,晓得一切法是缘生的。
第二、「同体,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一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我们学佛的人,永远的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一就是真的。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称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不是真心,一心才是真心。一法界是体,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一法界生的,一法界是本体。为什么会生十法界、生无量法界?无量的法界是从分别、妄想里变现出来的,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实在讲就是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想来的。所以,观想非常重要。
一个人他这一生幸福与否,与他的念头完全是成正比例,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他的身体一定很好,思想健康纯正,这个人身体一定很好,一定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如果他思想有了问题,身体不可能好。思想有些什么问题?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的问题就来了。思想纯正,跟诸位说,想一个事情,这叫纯正。譬如世间法,你读书,你常常就想你读的功课,这就纯正,他没有胡思乱想。你工作,你在这个行业,你天天就想你这个行业里面的工作,如何来发展你的事业,如何来帮助这个社会,这是很纯正的思想。确确实实世间法里面讲的,你得福报、你得健康长寿,都可以得到的。纯正的思想就是:我的学业、我的事业,一定要帮助这个社会。如果念念都为自己个人利益,这个思想不健康;为一切众生、为大众,这是健康的。
佛菩萨的想法,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叫做最健康的思想。所以佛的身,他得的身是金刚不坏身。我们这个世间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你本来没有病的,一想病就来了。病从哪里来的?观想当中来的。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想到浑身都是病,这就糟透了,这是最不健康、最不幸的想法,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有一些已经有病的人,甚至于病很重的人,他要肯相信的话,念头一转,他病好得就很快,医生治疗也非常有效,要他自己本身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不要去想病。想佛多好!想佛会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想什么就变什么。十法界、无量法界,都是从心想生的。
知道所有无量无边法界,同一个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体,同一个体。佛菩萨明白了、见到了,所以对于一切众生,他所施捨的是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而没有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他知道是一体。我们今天做事情都要讲代价,都要讲条件,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是一体,不承认是一体,所以一切要讲条件,条件谈不拢就不肯帮助,不知道是一体。唯有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明白,他们证得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切众生是同体的,相虽然不一样,体是同的,而这个体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如果大家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心是相同的、一样的。诸佛如来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们的心也一念不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你要晓得,同一个心,那功德可不得了,同一个心就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德能,一切都同了。这道理事实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念佛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没有拐弯抹角,没有任何委曲婉转,直捷了当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性,清净心就成佛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德能,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这个方法,实在讲非常高、非常妙!而且也不难,人人都可以修学。
第三、「本寂,本无生灭,安有涅槃」。世尊为我们讲大菩提、大涅槃,是方便语,因为众生有烦恼,佛就说一个菩提,从烦恼对面建一个菩提;因为众生执着有生死,所以佛就说一个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如果我们觉悟了,烦恼没有了,跟诸位说,菩提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还要有一个菩提,菩提就又变成烦恼,你就又有一物。我们生死没有了,你还以为有个涅槃,涅槃又变成生死。它是相对建立的,一边倒了,那一边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菩提、涅槃是佛法,法也要捨,法也不是真的,不可以执着;用它来治病,病好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那个人还吃药,你想想看,这个人是健康的人吗?健康的人不要吃药,吃药的人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不需要补,天天吃补品的人,这个人一定不健康。怎样过得健康?首先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健康真正的来源。要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寂灭的,清净寂灭。
第四、「无念,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这个念叫观念,因为有念就有思想。本经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个见就是念头,我们讲意见;比前面讲的四相要微细很多,相是显相。相从哪里生的?相从念头生的。因此,「我、人、众生、寿者」这个念头都没有,念头没有了,四相才真的没有了。只要有念,就有相在;念没有了,相就没有。相虽然在,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要紧的是念头要离开。念头没有了,得失当然没有了。念没有了,相没有了,哪里还会有得失!一个人真正到没有得失心了,你才会真正懂得佛法里面讲的解脱、自在,真自在!有得有失决定不自在。你心里头有牵挂,有牵挂当然就有忧虑,有忧虑当然就有烦恼、就有痛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到念头没有的时候,你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才叫真正的乐,离苦得乐,那是真乐。那个乐,我们普通人没有法子体会,没有法子想像,为什么?从来没有经验过,不但这一生你没有经验过,生生世世你都没有经验过,所以你很难体会。一定要做,做了之后才晓得、才知道。
第五、「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要用平等心,这叫真修行。有一些人在僧团里面,看到这个僧团人太多,意见太多,就想办法赶快离开,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也未尝不好。实在讲,他不会用功。清净心在哪里修?在染污里头修清净。平等在哪里修?在极不平等里面修平等,那是会修行的人。会修行的人,没有挑剔,没有选择,什么环境都好,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一样不好,无论什么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人不能和睦相处,那才叫功夫到了家。
像诸佛菩萨,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大家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读诵的人很多,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饿鬼里面求他,他就现饿鬼身,他不嫌弃他,畜生道念他就现畜生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我们要想学佛,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不在这上面学习,你怎么会成就?一定要选择一个你自己认为理想的环境,那哪里能修得成!你想想看,选择一个自己理想的环境,你依然是严重的分别、执着,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心要是清净、平等,哪个地方都一样。我们凡夫住十法界,观音菩萨、诸佛如来现身在十法界里面,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跟观音菩萨平排坐在一起、手拉着手,他在一真法界,我们在十法界,怎么回事?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我们心里胡思乱想,不一样!我们要学的是学他的清净心,学他的平等心,学他的慈悲心,学他能随缘,这叫修行,真修行!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教给我们常常观想:缘生、同体、本寂、无念、平等,常常想着这个。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常想这个理,想这个事,这叫做修观。把我们的观念转变过来,我们从前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念才是正确的,与事实真相相应。我们以前的想法、看法,与事实真相不相应,是错误的。
【7、总之,性真实 ,相虚妄。证真实性,于一切境界,不着相而归于自性,乃为真实。】
「性真实」,性是能变、能生。「相虚妄」,相是缘生之法,波动现象,波动还是缘生。「证真实性,于一切境界」。真实性在哪里?就在一切境界之中。离了相,哪去找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要证真实性,就在相上证。你要证平等性,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面去证;你要证清净心,在一切污染的境界里面去证清净心,那才是成就,那才是证得。可见得清净处就在污染处,平等处就在极不平等处,一不是二,在这里面证得一,就清净、平等了。离开这个境界,你到哪里去修,到哪里去证?没地方修,没地方证。所以我们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找个什么道场?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最好的道场,没有改变你生活的方式,没有改变你日常的工作,你在这里面就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觉之心,你就成了菩萨、成了佛,每个行业都是佛菩萨。「不着相而归于自性,乃为真实」。般若会上讲的主题、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能着相,不能着相就是决定不能执着,不分别、不执着。
【8、观照纯熟,当体即空。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
「观照纯熟,当体即空」,这是观照功夫得力了。刚刚初学自然不得力,这个境界或有或无,有的时候提起,想起来了,再过一会儿忘掉了,这个情形初学的人总是不免,功夫或断或续,总是在这个境界里,但是不要怕,起步都一样,我们现在是一样,别人也是一样,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样,即使是诸佛如来,他们在因地当初也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要常常提起,怎么提起?早晚课就很重要了,早晚课养成一个习惯,纵然有的时候忘掉了,但是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来。早晚课,实在讲就是养成一个提起观想的习惯,重要是在这个地方。功夫得力,你烦恼妄想、错误的想法看法少了,逐渐逐渐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趋向一致,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真正能够体会到万法皆空,你心清净了,这是从观照达到一个程度的效果,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你为什么会得定?你有高度的智慧,看到一切法「相有体无」,在相上你可以受用;因为它体无,你决定不执着它。体是空的,你执着它干什么?这是有受用,而没有副作用,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一切法是因为有念,它才有。不但我们这个身体,刚才我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健康与你的念头有密切的关系,完全成正比例。再要是扩大,我们依报的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大则地球,再大的我们今天讲太空,太空许许多多的现象,我们今天讲天文现象,这些现象与我们的念头也有密切的关系。你不要以为这地球那么大,太空更大,与我根本就不相干,你就错了,我们起心动念那里头都会产生变化,我们的念头不太强,它的变化比较弱,我们觉察不到,决定有影响。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实在讲影响的范围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没有影响那么大的范围,你们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这里动个念头,为什么他晓得?就是因为我们念头的波,像电波一样,已经传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头的生灭就是波动,不生不灭那个波就不动。不动是本体,动是现相,相跟体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跟波一样,不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水,动的时候,我们叫它做波浪,问一问波跟水是一还是二?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你要说二,它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你要说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动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话,是不一、不二,这绝对不是模稜两可的话,是讲的真相。所以大家向这些事相上,去观察、去体会。
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同修家里都供一个小佛堂,佛堂里面可以不必烧香,烧香当然很好,不烧香也没关系,可以不必供香花,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么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错了,水表清净心。每天供这一杯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等,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们这个意思,要明了,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为这是敬佛的,给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关,这就完全搞错了。所以这是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9、真心妄心,本来同体,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所谓除妄,实无可除。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
「真心妄心,本来同体」,就是我刚才讲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这么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动,它是一不是二。「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动变成幻相。「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心开是开悟了,觉悟、明了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别、执着、妄想没有了,这个时候「全妄即真」。那个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样样都是真的,晓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虽然妄相在,《华严经》上说得好:「理事无碍」,理是真,事是妄,真妄不相妨碍。真妄不相妨碍,那个妄相妨不妨碍?也不妨碍,「事事无碍」,事跟事也没有妨碍了,这真正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更是妨碍,这是什么道理?理没有透彻,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所以才产生许多的误会,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来统统没有的,我们要说本来可以避免,这个话说得都太勉强了,根本就没有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都是理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谓除妄,实无可除。」佛法里常讲要断妄、要求真,这些话都是佛的方便话,是佛对于初机同学所说的方便语。这个讲法他好懂,叫他断恶修善,慢慢的把他这个境界提升。对于老修行,那就不是这样说法,为什么?这种说法、修法不能见性。因为他分别、执着没离开,必须更进一步告诉他真实的,因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没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没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样见到水?让那个波平息下来,原来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个水,得不到的。我们把妄断掉、灭掉了,去找个真,真也没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耳。」这是大乘佛法,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达到了极处。心量愈小,波动就愈大,心要是拉宽,波就拉平了,再拉,拉到大的时候,自然波动就没有了,这个法子很妙!譬如,我们看波动最大的,瀑布,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这个现象,假如把口拉宽,它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我们那个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愈严重,波动就愈严重,心量愈来愈宽大,波动的幅度就愈来愈减少。大乘法用这个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动念,佛教给我们要学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无限大,这才好。所以起心动念,我们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要度一切众生,是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大心,这个心量就把烦恼、妄想转移了,所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断它,好困难,断不掉!你不断烦恼,好像烦恼还不起作用,愈想断它愈多,愈想断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这都是事实。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让我们心量扩大,把它自自然然转变,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变了。《金刚经》上,实在讲就是给我们发明这个理论与方法。
【10、发大心便能化,发广度无量无边之心,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情执消泯矣。】
【11、发广度心,大悲也。观实无理,大智也。悲智具足,福慧双修。】
「发广度心,大悲也。」发广大心,度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么个度法?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度众生。我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一切众生去看。佛做样子给我们看,每天这个生活,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举一个例子,样样都合规矩,这是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学佛,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众生不守法,我们守法,带头做样子;众生不守规矩,我们守规矩。众生投机取巧、自私自利,我们带头做个好样子,我们一切奉公守法,认真去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能够捨己为人,这是好样子。在家庭,做一个家庭的好样子;在公司行号,做一个公司行号的好样子;无论你从事于某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做一个好样子。整个社会大家都能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是福国,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学佛,这才叫学佛得到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为利益在哪里?学了佛,佛菩萨保佑你赚大钱,这是利益,那就完全错了。大钱赚到了,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的,佛菩萨也不能够帮助你。所以念念想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诸佛菩萨度众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晓得我应该怎么学了。在学校念书,我做一个好学生;功课好、品性好、身体好,好学生,那就是菩萨。做一切同学的榜样,那个学生叫菩萨学生。佛法要这样学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观实无理,大智也。」观是观照,观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本来无有,这个观法就见到真性。从相上见到性,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性就是理,万事万物的本体。从相上,要能见到性。为什么一定要见性?因为你见到性,你才会不执着,自自然然你就会做到无住,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住无所住。世尊表现的是住无所住,我们也能像佛一样住无所住,怎么会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自己才甘心情愿,认为这是我应该的,我做个好样子是应该的,没有条件的,我应该要这么做。不是做一个好样子,人家会赞叹我,人家会供养我,里面有很多名利可收,就错了,不是的,那个心也不清净了,也不平等了。装模作样,骗自己、骗众生,那就有罪业了。这是没有任何条件,我应该要这样做。
「悲智具足,福慧双修。」大智大悲,实在说大智大悲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虽具足,可是我们久远劫来,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与智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们的性德再恢复,这个做法就是恢复性德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这是真实福慧双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经里面教菩萨,菩萨广修福德而不住福德,这个话很有道理。世尊所示现的,他不住福德。佛的果报依正庄严,那还得了!他不住,他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样受苦受难,天天去托钵,不受。不受才叫真清净,那个心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其实那个受,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凡夫认为有福应该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晓得享,好像看那个人是傻瓜、白痴。其实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们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说实在话,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这个很少人能体会得到。我们看到佛菩萨那么样的自由自在,游戏人间,游戏六道,那是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报,高明极了!这叫福慧双修,福慧具足。
【12、立志坚强,勿生怯弱。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
「立志坚强,勿生怯弱。」坚强的志愿是从学问里面生出来的,没有高深广大的学问,坚强的志愿很难立。哪一个不想立志坚强?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力就没有办法?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事实真相知道得太少,我们的智慧学问不足,常常产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看破放下,求生净土,即此便是降住。」这几句话,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立志坚强,我们要立什么志?成佛之志,广度众生之志,要立这个志。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作佛、作菩萨,什么时候作?现在就作!现在作的那个佛菩萨,跟诸位说不是真的佛菩萨,什么佛菩萨?相似,天台家讲六即,相似即。我们照佛菩萨那个模样来学习,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诸位同修强调的,遍数说多了,你的印象深不会忘记。作佛、作菩萨,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样,这是真话。但是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以此为满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来生不过得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这一生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不仅是出了六道轮迴,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二十八层天,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权教的佛,我们都超过。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可以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居住的所在示现好榜样,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样子的心决定不能退,求生净土这个愿决定不能退。这一条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个。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对于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对于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们才能够得生净土。对于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留恋,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这样做法,与《金刚经》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应。《金刚经》问的怎样降伏其心,应云何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把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13、真心不现,全由妄障。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经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经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真心不现」,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清净、平等就是真心。「全由妄障」,妄就是妄想。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执着,妄想不断的在发展、在增长,就变成所知障;执着也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增长,变成烦恼障,这是佛法讲的二障。二障从哪里来的?就是妄想、执着而来的。妄想、执着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可见得妄难除,真心难现前,不是容易事情。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把这一桩事情,真正当作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除此之外,小事,这才是我们终身大事,决定不能够疏忽了。「妄不除尽」,这个地方讲的妄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然后再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们对于这种人,称他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讲的妄要除尽,着重在见思、在尘沙。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想安住如如之真,这一念还是一个妄想。这些道理、这些话,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不能够疏忽,我们用功才如法,才有一个入处,入门的处所,入处必须把障碍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实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挂念着,我念了好久还没得一心,几时得一心?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你念佛里头还夹杂一个什么时候得一心,你这个功夫就破坏了。老实念,根本就不要问,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个得一心的念头,横在那个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会得一心,障碍障在这个地方,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经云」,这是《楞严经》上说的,佛跟我们讲的,「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前面这一句是般若智慧的观照,没错!生是讲一切万物之生起,生起的那个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因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智慧,这一句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见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没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这个立就是前面讲的住。立是什么?分别、执着,般若智慧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之所以不能现前,就是我们有立。佛门有一句话:「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又说佛氏门中,一法不捨。一法不立就是本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一法不捨,就是说「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来看,那个意思就很明显,可以互相拿来做注解。佛的意思你就会明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真正是开智慧。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个疑问放在心上。佛法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十法界的发展、演变,这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这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一个人有,很多人有。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就产生这个疑问,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最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就是这样答覆他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就坏在立字,知见没有问题,知见是佛知佛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立,那就是无明。跟前面那个所立,都在这个立。立,你要建立,这就坏了。你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是祸根,就是无明的根本,那叫根本无明。这个立发展到今天,那个现象是什么?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这是立发展得很粗。你要这样,他要那样,两个人合不来就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一场空。你说冤枉不冤枉?人与人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现在的发展是星球的战争,星球与星球的冲突,从哪里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立的不一样。本来没有立,为什么要立?两个国家打仗,为什么打仗?他因为立了一个边界,那个地方就麻烦了。本来这个地球上没有边界,硬要在那里立个边界,麻烦就出在那个地方。无论大事、无论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这个立字上。
诸位细细去想这个经文,去观照这个经文,常常念「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念个几百遍,念个几千遍,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渐渐就明白了。然后才知道我们要怎样与一切人没有冲突,与一切众生没有冲突,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冲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没有关系,我不立,自然就没有冲突。冲突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要争,一方面让,哪有冲突?没有冲突。一方面有、一方面无,都没有冲突。佛知道这个道理,佛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果然学会了,一切人、一切处、一切事,没有一样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欢喜心,那个时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满!纵然到阿鼻地狱也法喜充满。你真得受用,真正开智慧。
「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只一味在息妄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为什么?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像水一样,波,波在那里动,波息了就是水,还要求水干什么?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来的时候就是!「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不要去天天想着,我要成佛、成阿罗汉、成菩萨,你这个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萨、哪有阿罗汉,没有!诸佛、菩萨、罗汉跟我们人差别在哪里?我们人有妄想,他没有妄想。你的见思烦恼没有了,这个妄想没有了,就叫你做阿罗汉。尘沙无明破了几分,就叫你做菩萨。无明统统断尽,就叫你做佛。除这个之外,到哪里还去找一个什么佛、菩萨、罗汉,没有!真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要是想:一定有个什么祕密、有个奥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许多同修看到我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一定有什么祕密。要我传授祕密给他。如果我要动个坏念头的话,传祕密给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钱,我才传给你,你一定会把钱送给我,是吧!我传给你还是欺骗你的,哪有祕密,没有祕密。真的要是说有祕密,都是骗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里头还有祕密,那佛哪里叫慈悲?佛还有什么清净?说老实话,祕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凡是人家说有什么祕密,你就不要跟他学,那个一定会上当的,佛法里头没有祕密。佛法里面有个宗派叫密宗,那个密不是祕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学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祕密。佛法里头绝对没有祕密。佛的心清净正大光明,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不歇,妄念很多,这就叫凡夫。如果这个妄想没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见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里?我们修真就在妄处。我们修清净心就在染污处,我们修平等心就在极不平境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没有慈悲心之处,在这里头修。撇开这些境界,你到哪里修?没有,没有真!真在妄处,觉在迷处,正在邪处,净在染处。这是真的智慧,这是教我们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处,是在此地,不可以错会了意思。大乘经典,世尊这样的开示很多很多,虽然言语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样,旨趣没有两样。在《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多读大乘经能开智慧,多读是什么?经与经当中可以互相来注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释,以经解经。看多了,你就明白、会通了,圆融贯通。
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这是在家学佛当中的一位大德,他对于佛教贡献很多。他也编了不少注解,都叫做笺注。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经文注解经文,他以经注经,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这个经上怎么说的,那个经上怎么说的,这个祖师怎么说的,那个大德怎么说的,没有用自己一点意思。以经注经,这是一种注解的方法。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晓得,首先要一门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你阅读大乘,才能触类旁通。如果你没有基础的话,你看多了,愈看愈乱。他不能够会通,愈看愈乱,愈看信心愈没有了。佛在这个经上是这个说法,那个经上是那个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一会儿他讲这个是空的,一会儿他讲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怀疑释迦牟尼佛说话没有一定的,那就坏了,你就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然后看一切经有受用,能触类贯通,不会错解佛的意思。现代一般学佛,确实都没有在一部经上下死功夫,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连民国初年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江味农居士、丁福保居士,为什么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础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础,所以他们能成就。这个基础都是从背诵下手的,要是不肯背书,你要把根扎稳,很难很难。现在人都不喜欢背书,不喜欢读书,这个很糟糕,他不晓得背书的好处。
我们佛门,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师,他教学生还用老办法。我看了之后很佩服,我特地去礼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九十五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号称首楞严王,因为他是专门学《楞严》,专门讲《楞严》。因为我那个时候到香港,他们也请我去讲《楞严经》。我是后学,去参访老法师。老法师只有六个学生,这六个学生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注解,经跟注解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学生。这个门槛很高,所以只有六个学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学一定要这样,才能扎根。在过去有佛学院请我教书,我不敢去,因为我也受老师的影响。介绍我佛法的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方先生常常跟我讲,他在台湾大学教书,混日子,他说误人子弟。那样的学者,道德学问都是令人佩服的,还说误人子弟;实在讲,他并不误人子弟,学生不肯听,学生不肯接受教导;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如果教导学生,学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开悟,怎么对得起学生!学生不听话,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