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52:37
作者:徐文畅
摘要:关键词: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和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一种新媒介。如今,网络传播正在全球蔓延。人们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生存,“网络也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生态空间’”。但是,如同人类的其他许多重大发明创造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促进人类健康、和谐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破坏人类文明发展。当今互联网,由于种种原因显露出来的某些消极因素,如色情网页猖獗,网络金融犯罪,垃圾邮件泛滥,网络病毒等,这些消极因素与互联网的主流、积极作用虽不可相提并论,但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对待。人类不断改变环境,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人与自然环境、网络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矛盾运动。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使网络环境日益恶化,网络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因此,像人们保护大自然一样,唤起人们对网络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持网络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空间,已经是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主张,而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发挥其特殊优势和作用,扬长避短,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极其重要。
一、网络媒介生态的内涵及其构成
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认为,“媒介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另一个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把握媒介生态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树立媒介生态的系统观念、互动观念、平衡观念、资源观念”。在国外,将网络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份《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互联网生态”。在我国,“网络生态”一词由田震宇在1998年在《网络生态》这本书中首先提出,文中提到“网络像森林一样密布在我们周围,每次开动‘机器猫’,爬上网络,我在网络丛林中漫步,边巡视新生代的生态系统,边寻找新的生命”。在该书中尽管他对网络生态作了探寻,但是他并没有具体阐述什么是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张庆峰在2000年的《网络生态论》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所有的影响网络发展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网络发展的生态环境,当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与网络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该文中作者用联系地、系统地、发展的观点看待网络、把网络作为一个与大自然相似的整体系统来看待网络环境,的确是个新的创举。从学者们论述的启发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点,它由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部件组成,具有一定的功能目标,并且与外界有所界限,但它不仅仅是人们常常提及的强调技术因素的网络系统,而应该是与网络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与信息主体组成的大系统,同时我们还应强调各个组成因子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有机性,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整个系统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生态学原理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网络的发展,促使我们开始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释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见,网络媒介生态也如同自然生态,都强调平衡、和谐、健康有序。自然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样的,网络生态平衡对社会进步和谐也是大有裨益的。研究网络媒介媒介生态就是利用生态学的视角去看待网络,研究网络,力求使网络生态平衡、和谐。
我们把网络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网络生态环境也应该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介生态环境是由信息、人、信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质技术硬环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控制信息流通的技术因素, 它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物理形态的基石,没有它就没有网络的存在。社会人文软环境包括与网络发展相关的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等。信息资源指的是网络上存在的大量信息。人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因素,是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控制者、利用者、分解者,没有人就没有信息。信息是网络空间中人和人之间传递的‘能量’,但是人们一旦获得了需要的信息,就好像获得能量一样, 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创造巨额财富。”该文中作者强调人、信息、信息环境为主导要素,将信息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且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在网络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和谐的信息传递方式的积极作用,这对我们建设和谐网络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既然网络生态学借鉴于自然生态学,那么,我们也可以运用生物学的分类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网络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在自然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食物联系,形成复杂的食物链,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这一视角看,那么,网络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由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其中生产者主要从事网络产品生产,在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如企业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生产者队伍日趋壮大。因此,信息种类也良莠不齐。消费者主要从事网络产品的消费。网络信息消费者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个人或群体等。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重合,如果上网只是接收信息,那么他只是一个信息消费者。如果他同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那便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分解者主要从事废物分解,网络生态的良性循环,离不开专门人员对垃圾信息的删除和维护。如网络管理人员、政府部门、信息咨询机构等。
而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用户是网络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由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网络将是一个沙漠;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构成网络必须有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网络接入设备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网络法律法规、社会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生态的研究就是有关网络自身与人以及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网络媒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我们研究网络媒介生态环境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去看待网络生态环境,用生物学的视角看待网络媒介生态系统,防止片面性和生态失衡。

二、网络媒介生态的现状及其危害
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是网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良现象阻碍着网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分布不均、网络安全危机、网络个人隐私问题等。徐国虎认为,“信息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狭隘民族主义与霸权主义行径的极度扩张,导致了网络生态系统资源的垄断等”从学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媒介生态环境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日趋恶化。网络通过各种信息通道和信息传输线路,可接通四面八方的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源,用户可以享用网络内的资源并能随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布自己的信息,致使网上信息污染日趋严重。如信息超载,信息利用率低;信息污染、不良信息猖獗;网络信息安全危机等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