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变发展方式看中国发展的四大着力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1:11
新华网北京     2010年3月21日电(记者陈二厚、陈玉明)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相互交织。

  这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随着转变发展方式的共识正付诸行动,中国未来发展的四大着力点日益清晰。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5.68亿吨!——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再创新高,几乎占了全球产量的半壁江山。

  但惊人的产量背后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这一年,中国最大的68家钢厂的利润总和仅有553.88亿元,同比下降31.43%。而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去年下半年即实现净利润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4%。如果剔除中国企业的投资收益,必和必拓半年的利润已经超过中国最大的68家钢厂全年的利润总和。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钢铁工业正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这一局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凸显:进口原材料价格的飞涨、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

  中科院日前发布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我国各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加快结构性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是今后的首要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是个大命题。”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文章副教授说,“它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制造业的比重,培育新兴产业;也包括需求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要扩大内需,改善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包括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此外,推动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加快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采取措施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2010年,多项改革举措在中央和地方陆续推进。毋庸讳言,改变多年累积的发展惯性,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这将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阵痛’,但这种‘阵痛’是值得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 着力改善民生,既是目的也是动力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政府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的挑战,但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解决就业难题。“收入分配也与就业相关,如果就业解决不好,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会更低,收入差距就会更大。”林毅夫说。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说,我国长期以来对能容纳大量就业的小企业和服务业在思想上忽视,在战略上轻视,在体制上障碍较多,这是当前就业难、工资低的关键原因。

  与此同时,看病贵、上学难、安居难……一系列民生难题相互交织。“这说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如果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内需就成了无源之水,经济转型也无从谈起。”王文章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细心的人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阐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更让人们充满期待的是,近一段时期,一系列涉及民生重点领域的改革正在陆续登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启动,目标是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在公开征求意见,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规划的重点和落脚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众多民生难题的破解是一篇大文章。但随着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从中得到不竭的动力。”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变更多“制造”为“创造”

  “在海外市场,有的中国摩托车品牌在低端市场互相杀价,甚至论斤卖,让人痛心。其实这一行业,品质提高一分,价格就可以提高三分。”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之一、重庆隆鑫集团董事长涂建华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背后支撑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一种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缺乏核心技术、附加值低的粗放式增长;一种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获取高附加值的集约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地把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未来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成长更加强调核心能力,强调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就不能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水平上,而必须努力实现‘中国创造’。”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缺少训练有素的技术人才,缺少市场导向的科研体制,缺少鼓励创新的投融资环境,缺少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众多专家和企业家在总结当前“创造”之难时,也为推进自主创新点明了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等人表示,未来政府要推进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为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应完善服务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为自主创新创造宽松的社会氛围。 着力深化改革,破解制约转变的“根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新问题。之所以困难,在于其受到发展观念、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其深刻的体制机制性根源。”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艾洪德认为,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其运行惯性十分强大,只有施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才能使之摆脱原有路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改变的绝不只是一组数字,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投资与消费的增速,万元GDP能耗……更需要改变的是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体制性因素。

  艾洪德表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GDP至上的发展思路,突出强调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通过合理设置绩效考评机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相挂钩;同时,要合理细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目标和评价体系,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有据可查。

  “现在一边是产能过剩,比如钢铁、水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一边却是民营资本在一些领域进入的艰难,比如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王文章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求深化各项配套改革。“这包括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