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灾看中国发展的物质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08:2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为此次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中国具备了应对巨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巨大的物质财富是中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物质条件。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近年来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而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之路,表现为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不同于历史上许多大国的崛起和发展。所谓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威胁”事实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设想如果此时中国没有经济的发展,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是不可想象的。
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位居全球第四,且近几年占全球经济增量中的比重在15%左右,2007年GDP总额达3.4万亿美元,由此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对全球和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影响力的显著上升,国际上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投票权份额调整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2006年世界银行的年会上,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发生了变化,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分两步走的投票权改革方案。
这就是:第一步给投票权低估最严重的少数国家特别增加投票权;第二步是修改投票权份额的计算公式,增加基本投票权,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0年来进行的最大规模改革。
会议决定给中国、韩国、土耳其和墨西哥等四个投票权低估程度最严重的国家特别增加投票权,其中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份额将由原先的2.98%上升至3.72%(位于第六)。
与此同时,年会期间还举办了题为“亚洲中的世界/世界中的亚洲”大型研讨会,主题之一是关于中国、印度经济发展对区域、全球经济的影响。
另外,在年会上,就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如通货膨胀、高油价、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止、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等风险等问题,中国代表呼吁有关各方加强协商和对话,促进国际和地区争端的有效解决,为维护能源安全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避免高油价造成新的冲击,以及各国共同承担责任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保证发展中国家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得到普遍认同和共识。
今年4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批准了关于份额和投票权改革的方案,该方案进一步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
根据这一方案,发达国家的投票权比例将从目前的59.5%降为57.9%,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比例则从目前的40.5%上升为42.1%。
其中,中国在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由第一阶段改革的3.72%增加到了3.997%,投票权增加至3.807%(依然位于第六);印度分别增加至2.443%和2.338%(位于第十二);巴西、韩国等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也相应有所增加;低收入国家的份额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安全的角度看军事实力
对于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政府已多次向世界表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改变世界军事实力的基本格局,也不会对其它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适度发展军事力量,是为了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一切合法的海洋权益。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问题已经不再仅局限于领土边界安全,国家安全的内涵扩展到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需要。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突发事件中,中国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展开抗震救灾提供了保障。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展,极大限度地与外部世界融合,国家利益的扩展分布于全球,由此中国对主权范围之外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需要适度发展军事力量,这不仅是国家主权范围内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主权范围外的需要。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因此,中国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的宗旨,是从防御和自卫出发的,是加强国家安全战略不可缺失的合理选择,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各种非和平因素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干扰,确保和平发展进程顺利实施。
事实上,在全球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形下,自然灾害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应对自然灾害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密切相联,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时代不可分割的集体安全。很难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等安全问题上独善其身,或是避免来自各领域的威胁,实行有效的安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反映了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正在发生改变。由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格局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右翼势力不平衡心态的加重,“中国威胁论”也就成为这股势力发泄反华情绪的论点。
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格局变化,在这种新格局中,中国和平发展的条件需要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作后盾,没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就不能保证和平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与国际社会共同繁荣和发展,实现和平发展道路的民族复兴。为应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地区”、“和谐世界”等概念,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化解“中国威胁论”和反华情绪的消极影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另外,在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博弈中,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总是带着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看待中国问题,忽视了中国民族的尊严,伤害中国民众的情感,加剧了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的冲突。
尽管中西文明在价值观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价值观上的差异并不等于中西文明不能融合和交流。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的国际社会,以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阻碍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根本因素。
虽然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撞依然存在,但通过各种形式的往来,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往来和交流,不断加深相互了解,可以使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撞减少,创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当然,一方面也需要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上保持公正和客观,获得中国民众的信任;同时在与西方国家和其他价值观的沟通中,中国民众也需要通过适当的交流方式消除与西方的隔阂,化解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的遗产,而不同文明的形成,又受到不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地域、宗教的影响,具有独特的、不同层次的多样性。
每一种文明不仅始终保持着自身特有的文明形态,同时不同文明之间又通过文化、经济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着联系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次中国大地震中,国际社会纷紛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国际大家庭的融合与和谐,表明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并不是阻碍建立和谐世界的根本。
·作者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