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户籍模式如何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00:40:49

 

核心内容:新中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的时候,其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虽然在1953年4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一词呢,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此后,国务院在五十年代曾经数次发文,要求各地劝阻和制止农民盲目进城,但是收效甚微。

凤凰卫视126《腾飞中国》节目播出中国二元结构户籍模式如何形成,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每个中国人一辈子要接受和使用到各种各样的证件,像人还没有生育就得要有准生证,然后有出生证、独生子女证、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出入证等等。但是在所有证件当中,有一个红色的本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无疑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没有工作证,甚至没有身份证,但是这个证件你不能没有,就是这个红色的本子,户口本。

其实户口本在中国历史上是早有传统的,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人就有把土地人口造册的传统。在历史上,无论是在改朝换代的开国者,还是昙花一现的军事征服者,凡攻克一城一池,必先收缴的三样东西呢,一是玺印,二是疆图,再来就是土地人口名册,可见户口本是古已有之的东西。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如何管理人口还没有成文的办法。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公安部曾经在1951年7月16日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共有十二条,规定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等户口管理,一律由公安机关执行。这是全国城市统一户口管理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

新中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的时候呢,其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虽然在1953年4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一词呢,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此后,国务院在五十年代曾经数次发文,要求各地劝阻和制止农民盲目进城,但是收效甚微。仅1956年秋到1957年麦收时期,全国盲目进入城市的人口就达57万多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城市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好于农村,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交通、住房、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各个方面呢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压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粮食紧张。

五十年代后期,粮食产量不高,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城市居民口粮实行定量配给供应,有户口才能得到粮食供应。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审议通过,以“共和国主席令”颁布实行了,《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的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是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像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