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共享(朱永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2:15
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将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
记者: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竞相花高价为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只要是对孩子的考试、升学有利的事情,家长为孩子付出再多都是在所不辞的。但是,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家长们就有些顾虑了,害怕孩子顾此失彼:读书越多,学习成绩越差。对于阅读,家长们有这样的担心必要吗?
朱永新: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很重,很多家长都担心,在课业负担外再让孩子大量阅读,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从大量的实践来看,家长的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先说不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味寡淡,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越往后走,学习古板、思维僵化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必将会越发吃紧。
再说喜欢阅读的孩子,他会在阅读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发现很多的乐趣,他的思维开阔,学习兴趣浓厚,智力背景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内外的实验所证明。
当然,我们所说的课外阅读,不是读那些消遣、娱乐、搞笑的漫画书,而是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开发智力启迪人心的优质图书。孩子们学习累了,偶尔翻翻、看看那些漫画书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是,孩子们的业余时间都去读那些不动脑子的、打打杀杀的消遣娱乐书,那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做人了。
尽管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但我们家长切不可因为排斥那些消遣娱乐的劣质书,就把所有的高品质的优质书都排斥在孩子的阅读外。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读什么、怎么读多加关心、过问是正常的,必要的;孩子一旦步入正轨,当他们有了高品质的阅读需求,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时,就没有必要再干涉他们的阅读了。
记者:为什么教科书、教辅书不能代替孩子的大量的课外阅读?
朱永新:对于孩子们来说,教材教辅是必要的,那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因为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不读教材教辅,孩子们不知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框架;不受正规教育的孩子是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又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
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的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教科书、教辅书。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人的物质食粮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人的精神食粮同样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我曾经说过,教科书就像母亲乳水,在孩子最初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给孩子最初的生命的力量。但是,如果在两、三岁还继续吃乳水,那就肯定是发育不良了。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当一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那他就有了一种精神饥饿感。有精神饥饿感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地自觉自愿地阅读。就像高尔基说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虽然他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但是他在《我的大学》里面就是把阅读作为了他的大学。
教科书读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境界;教科书读得不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改善、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个愚昧无知的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欢教科书,只喜欢课外书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升学、就业受阻之后,完全可能凭着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所以,我要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场所,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读书空间。在人生的这个时期,如果没有认真地读一些书,和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交流,是非常可惜的。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记者:在当今的读图时代、读屏时代,为什么您偏偏要强调读纸质图书的重要性呢?
朱永新:这得从历史发展的渊源说起。
美国人有一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又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一说到犹太民族,不同种族的人都会对他们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曾有统计,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的阅读量是65本书,孩子生下来,犹太人就要在圣经的封面上涂一层蜂蜜让他们舔一下,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犹太人对书的崇敬差不多近乎宗教,犹太人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我经常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因此,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所以,说到阅读的重要性,我经常会以犹太人为例,说明阅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水平堪忧。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全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率下降的背后是民族素质的下降。现在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现在“三屏”(手机、电视和电脑)大大扩充了我们的视界,增加了知识和娱乐的选择,也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读书、读报的生活方式。但是,网络生活的过度化导致了人们“浅思辄止”“精神矮化”的现象,这使人们鲜活的思想失去了积深、积厚、升华的机会。读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它只是一种点击、浏览的方式,不能像书籍那样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沉思默想的空间。
所以,在读图时代、读屏时代,我们更要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人的外在的相貌、体形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由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就是:“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的阅读。“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这是我们的理想。
童年期读过的书会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记者:玩是孩子的天性,怎么才能把孩子的玩心收回来,像爱玩一样爱书呢?
朱永新:真正的好书,特别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经典图书,都是最好的书。但是,最好的书不一定适合各个年龄的孩子——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所以,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儿童,选择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阅读毕竟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其他游戏那么轻松、随意;阅读是一个眼到、脑到、心到的智力过程,所以,重阅读不重兴趣培养不行。
在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的实验,为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儿童选择不同的图书,如在1—3年级,我们采取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一体化实验。同时,我们为孩子的阅读开展了非常多的有意义的活动,比如配画,儿童看名著后为名著配画、绘图;再比如书中人物表演:你演孙悟空,他演猪八戒,搞情景剧,让孩子们到台上现场表演;此外,还有续写童话等,孩子们根据自身的体验、爱好续写童话,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不鼓励孩子阅读,他们不会自行寻找、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把一堆好书扔给孩子,不加引导,不调动情绪,也很难使他们爱上这些书。把书和孩子的年龄、性格、爱好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品尝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提升玩的品味,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儿童14岁前读过的好书,会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我也多次讲过,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儿童早期的阅读、体验、经验等,就是成年人今后建设属于他们的世界的基本工具。
记者:在浩如烟海的书中,孩子是不具分辨力的,如果见书就读,是否有可能迷失在消遣娱乐、搞笑怪异、低级黄色的书中不能自拔?如何才能规避这种阅读危险呢?
朱永新:我们鼓励儿童读书,但不主张儿童随意滥读。因为,儿童最初见到的是什么,那东西就将成为他的图腾,最终他也会成为那样的人。童年的秘密远没揭示出来,阅读的秘密也远没有揭示出来。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围绕童年展开的。童年见识真、善、美越多,他心中的真、善、美越多,他就会成为真、善、美的人。那真、善、美在哪里呢?它就在童书里。
我早就想为小学生选一百本书,为中学生选一百本书,为大学生选一百本书,为教师选一百本书。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完成这个工作。这一百本书应该是一套开放性的营养大餐。在这一百本书中,有二十种左右是最基本的读物,这最基本的读物,所有的小学生都应该读,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致小读者》《爱的教育》《稻草人》等。在这二十本书中我希望有一本最最基本的、一定要背诵的。如我邀请张中行先生审定的《中华经典读本》,就要求小学生基本上要会背诵其中的80%。中学生的一百本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人物传记及拓宽视野的东西。中学有一本必须要读的外文书,叫《英文名篇诵读本》。学习外语,也要跟学习中国文化一样,必须诵读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从小就给孩子们推荐健康、有益的书,孩子们有了基本的价值取向,长大后,看见那些红红绿绿的低级、劣质的书,自然就会退避三舍。一个孩子品尝过真正的美食以后,对于那些垃圾食品,自然就不会感兴趣了。当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家长、老师随时都得强化他们的精品意识、健康意识,不能放任自流。
2000年7月,刚刚担任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的高万祥在给首届高一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里就夹着一封《走进名著世界,你才能享受到精神富有的欢乐》的公开信。信中写道:阅读名家名著,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让最好的书籍永远陪伴自己,是善待时间,珍惜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随信寄出的还有一份《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必读书目》,并对学生的假期读书提出了具体要求。信末的署名是“你的书友、校长高万祥”。这是他们学校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也是他们给学生的第一堂课。从此,同学们与书结缘,与这个爱书的校长结缘。读名著成了这个学校的特色和风景。
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就要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他独特的读书体系。孩子有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就不会随意滥读、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竭力鼓动亲子共读共享
记者: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充当什么角色、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对孩子的阅读更有帮助呢?
朱永新:我们给孩子推荐一些好书后,孩子读没读、读得怎样、有什么收获都是一个未知数。为此,我们正在做一个亲子共读的试验。
大家不要以为阅读就是孩子的事情,实际上,很多好书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因为,只有共同的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密码。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整个家庭的语言有了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书中的理念,那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亲子间才不是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中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致进行大量的阅读;这些阅读,会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大学是阅读的最后阵地,过了这一时期,再想安心阅读、大规模阅读,已经没有那样的条件和心境。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竭力鼓动亲子共读共享;让孩子感到阅读和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他们就不会对阅读产生排斥、厌恶情绪了。
记者:孩子喜欢读书是好事,但是,仅有阅读又是远远不够的,怎么才能使孩子既爱读书,又能增长才干呢?
朱永新: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才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我们今天培养、造就孩子的重要途径。孩子不读书,不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可能凭空创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孩子不走进自然,不参与社会实践也不可能学以致用、拥有过硬的本领。
我的儿子朱墨是幸运的,他出生在一个拥有大量书籍的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图书就伴随着他。小学的时候,他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架。中学的时候,他又有了自己的书房。他还经常侵占我的领地,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书去读。
当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孩子仅仅读有字书是不够的,必须读无字书,必须在行走中成长。因此,只要有时间,尤其在节日假期,我们尽可能让他忘情于山水之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了徐志摩吟唱“再别康桥”的英伦半岛——所到之处,差不多都留下了他的吟唱。朱墨的文字中很有一些人文的底蕴,这与他的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
令我倍感欣慰的是,朱墨的读书、行走和写作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进行的。为了写小说《梦之队》,他甚至请了一个星期的“创作假”。别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未获得多么优异的成绩,他潇洒地读着、走着、写着,功课不但没有下降,还保持了相当的水准。儿子把阅读、思考、创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了自己独特的生长、发展道路,这是我最为高兴的了。
读着、走着、写着,是我们父子共同的行动;成长着、幸福着、快乐着,是我们父子共同的感受。我感召着他,他也感召着我,在人类文化的长廊里,我俩成了忠实的同路人。我愿有更多的孩子和我们一起读、一起走、一起思,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
让阅读和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并行不悖
记者:孩子们的阅读是需要环境的,外部环境都是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怎么可能要求孩子静下心来阅读呢?为了千家万户的孩子有个好的阅读环境,我们成人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朱永新:在新教育实验基地,我们要求儿童每天都要晨诵、午读、暮省,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走出校门,孩子所处的环境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孩子的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孩子的亲戚、长辈、邻居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很多成人的业余生活就是玩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闲逛闲聊,这对孩子的学习会有什么好的影响?所以,2003年,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第一次递交了建立阅读节的提案。这几年,我都在不断重申这个提案。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提案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在人大、政协的讨论会上,许多专家说:“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如果沦落到大家不读书了,顶多看看日本连环画,那是非常可悲的。”“现在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题海、游戏机房、网吧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读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我所说的阅读节和其他的节日不一样,我希望把它放在9月28日,把孔子的诞辰日利用起来。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中国没有一个纪念他的节日,多少是说不过去的,阅读节放在这一天实际上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阅读精神在今天还没有过时,因此我们把这一天作为中国人的阅读节,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一个传承。
通过阅读节,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拒绝粗制滥造,拒绝盗版,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记者:您这么热衷于全民阅读,可有的学者并不赞同您的这一观点。请问您是怎么认识、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朱永新:大家知道,我到处鼓吹“全民阅读”,为此还与余秋雨教授有过一番公开的讨论。余教授说:“与旧时代文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认为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我能理解余教授对信息爆炸的今天“灾难性阅读”的忧心,但是若不把“如何阅读与阅读什么”的问题说清楚,是不好贸然下这么大一个结论的。如果大致将我们身处的世界分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话,余教授的担忧有一定道理,他强调应避免陷入信息海洋和虚拟世界的游乐场,应张开双臂,去拥抱广阔的现实世界,应走出书斋,走向群山和田野,这是我们理解、赞同的。但这里需要仔细分辨的是,现实世界指的不仅是我们外在的物质世界,还有我们丰富的内在世界。
我们去考察,去游历,是靠什么去体验,靠什么去创造?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身内在世界的现实性的话,我们看得再多,走得再远,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知识和经验,是很难培养一种理性的洞察力,也很难开启生命的智慧的。我们的“身”在游历,实际上是“心”在体验和创造,而真正的阅读是帮助我们走入这种内在的现实世界的。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遭遇最伟大的灵魂,他们可以指引我们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促使我们觉醒。从这个意义来说,阅读不仅没有浪费生命,还以一种美丽和快乐的方式创造自己生命的经验。
所以,我要鼓动阅读,特别鼓动有孩子的家庭更要阅读。让阅读和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并行不悖。
阅读应成为生活的、生命的、享受的一部分
记者:阅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怎么才能净化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精神滋养呢?
朱永新:阅读不是说教,不是讲大道理,阅读是一种情感陶冶、精神享受,许多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震撼力。例如,孩子们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大家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必然会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相反,不读书,不重自身修养的人,往往是不幸福、不快乐的人。有人问智者:“为什么这里除了我,每个人都这么快乐?”“因为他们已学会在每一个地方看到善和美。”智者说道。“为什么我在每一个地方都看不到善和美?”“因为你无法在内在看到的,也无法在外在看到。”
怎么才能提升自身内在的“法眼”呢?阅读是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捧起书本,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存一笔精神财富,我们将享用一生,荫及子孙。有句话说得好:“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改变,从阅读开始!当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走进内在世界的价值,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什么样的阅读状态,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呢?
朱永新: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英国牛津访问讲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间淘书。有一天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看到这种“不协调”的景象,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他问乞丐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英国名家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在伦敦,阅读的需要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
叶先生所说的情况我也是感同身受。多次出国,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在火车车厢还是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有许多“老外”在静静地看书。在他们的行囊里,书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现在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证书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享受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理想的阅读,这样的状态才是我们希冀的、全民受益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