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导入的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3:12:12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广,有效教学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等不断提出,导课自然而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好比拉二胡,定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二胡拉得好坏。这一环节处理得巧妙,可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转入活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所学新知识会有非常重要作用.

导课也是一门艺术。.对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他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利用谈心、说清、绘画、音乐等。下面就是本人的一点心得体会,略述,互相学习。

一、借今引古——开巧设悬念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当前学生的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出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住学的眼球。例如《为民族独立而战》,我是这样设计的:“现在的美国虽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一个经济强国。那么原来的美国如何呢?”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激发出来。学生纷纷翻阅教材,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快感。

二、迎旧引新——巧妙引导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又顺势揭示新课题,这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使新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述《抗战中的战争》时,先与学生共同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外国侵略者攫取的根本权益,然后指出英法虽然攫取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

三.多元启发——巧用器材  

 在教学导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音乐、绘画等多种视听器具,能大大改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境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导入新课。在《南京大屠杀》时,我先放一段哀乐,要求全体学生站起来,默哀三分钟,一下子就感染了学生的情感,激发对《南京大屠杀》的的好奇心。再如《秦汉时期的文化》,先出示都江堰的挂图,要求学生阅读,指出图示的与众不同之处。教师明确指出:这就是世界闻名的都江堰,简介都江堰的闻名之事,要求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教材,既增加了情趣,又激发了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如《巴黎公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生对爱国的激情,心情澎湃,士气高昂。这样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此时对《巴黎公社》的了解产生一种强烈欲望。

五.紧扣课题——探根究源 

  历史新教材,往往把本课的内容作了个高度的总结,或概括,或指出原因,或明确意义。所以说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明确全文的重点。抓住关键词,分析课题词语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大致概括,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题铺垫心理基础。如《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分析课题,抓住“命运,指出战争的重要性,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战争的历史意义。“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趁机反问:“这么重要的战争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

总之,导课是一门艺术,因人、因事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生动、全面在自主体验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