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方法举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0:10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那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乐于学习、肯于钻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说是至关重要。一名语文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纵观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名师的教学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文章,不同的风格,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一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则形象的谜语,一句富有启发性的名言警句,生动的比喻,直观的教具,优美的图画,巧妙的悬念设置,都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来。而导入的方法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数种,本人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诸位名家的教学实录整理总结如下,遗漏和不当之处还请诸位方家予以指正。
一、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顾名思义,就是一上课教师就单刀直入板书课题,然后由课题生发开去,提出揭示教学要求和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全文的统帅。通过对题目结构、重点、寓意、妙思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良苦的用心和巧妙的构思。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读,带着兴趣读。
如教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文题中了解本文的时间(夜)、地点(灵官峡)、事件(走)。而教《听朝》,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到大海边去看大海,主要是用视觉,那么在听觉中的大海又是什么样子呢?作者为什么说‘听潮’而不用‘观潮’呢?”一下子就把文章的表述重点交给了学生,也激发起了他们去探究两者区别的浓厚兴趣。
二、游戏入境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科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以艺术性为先导,相辅相成,和谐一致。高度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必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游戏活动,以及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将知识的传授融于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寓教于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学生思维机器。
如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所撰写的说明文《统筹方法》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都愿意做智力游戏,那么现在请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拿一只、两只、三只水桶到一个水龙头上提水,如何安排他们打水的顺序,才能使三人所用的时间(包括等待时间)最少?”问题一提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思维的涟漪。几十部大脑机器迅速运转起来。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教师相机迁移,因势利导:“全面而周到的考虑到整个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统筹方法》。”这样的导入既开发学生智力,有培养学生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三、谜语导入式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多是说明文。课文有的是说明物侯,有的说明回声,有的说明建筑,有的说明事理。而说明文又是初中学生比较陌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的文体。为激发学生兴趣,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和搜集了部分谜语,用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回声》这篇课文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则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谜语一出口,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回声”这一谜底。接着我又顺水推舟,提出“回声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便在急于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认真的阅读课文,读完之后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又如湖北武汉的洪震涛先生到我们淄博讲学时,执教示范课前他先问学生说:“你们知道我是哪里人吗?”同学们都说不知道。他于是说:“我给大家出个谜语,你就知道了。‘夏天穿皮袄’就是我来的城市。”同学们猜到了谜底:武汉(捂汗),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样一来马上使紧张的情绪缓解下来,也消除了师生间因陌生而引起的距离感。
四、故事导入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仍占思维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容易引发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征,采用形象化的语言,选择生动有趣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用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联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著名语文教师程翔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许多年以前,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大人们一起到泗水边上看赛龙舟,河边人头攒动,“文德桥”上也挤满了人群。忽然间,桥一下子塌了下去,几百人掉在河中。几十个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这位十岁的少年目睹了这一惨状,心中暗暗发誓,长大后当一名桥梁专家,把桥建造得坚固耐用。这个少年后来果然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它就是茅以升。后来,他又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不但设计了很多桥梁,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有关桥梁的著作。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一个故事,不但因引出了作者,也为作者的少有壮志所感动,受到极为强烈的震撼效果。
本人在高中第二册讲《滕王阁序》时也学习运用了这种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入语:公元675年九九重阳节,滕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他本想让其女婿预写序文夸耀于宾客,所以拿出纸笔虚让来宾时没人敢接,没想到一少年欣然不辞。阎公大怒,拂袖而去,并派人传报其所写。第一报称:“豫章故郡,洪督新府。”阎公曰:“老生常谈。”第二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沉吟不语。当传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这个少年天才就是王勃,这篇可垂不朽的美文就是今天我们将要所学的课文《滕王阁序》。学生由故事气氛中逐渐地沉入了课文的研讨和学习的气氛中,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悬念导入式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积极思维的起点。一旦学生感到要对某一问题问个“什么”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开始了。“借助于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智力活动,就能制造、发现我们达到目的和满足需要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普通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主编)因此,教师在开讲之时,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成为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契机。
例如:学生已预习了鲁迅的《孔乙己》,上课时教师问:“孔乙己叫什么名字?”
不少学生冲口回答:“孔乙己!”有的学生在一愣之后稍加思索回答说:“不知道。”
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个读书人,怎么会被人们连名字也忘记了呢?”
学生:“……”
教师:“这个问题先不说,带讲完课后看那个同学说得好。”
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心理下进入了学习,表现了极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创设意境式
每篇文章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氛围、时间境界和情境格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意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捷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中学生更多的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讲课时用精心组织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如教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开讲可如此设计:“夏夜里,蔚蓝的天空中,明星闪烁的银河在熠熠发光。假如那一颗颗的明星就是一盏盏的路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摆满了琳琅满目物品的街道,如果你正走在这条街道上,你会看到什么呢?”学生的思路马上就打开了,并沉浸在一种奇异美妙的意境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则设计的是这样的导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最美的要属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热情讴歌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著名散文家朱子请先生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优美散文《春》。
这样的导语怎能不使学生沉浸在美丽曼妙的春之意境中,受到美的陶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呢?
七、格言警句式
开篇引用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义理或意境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这种方法多适用于文言文、诗词的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应该都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几乎每篇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只要在课前先吟诵名句,读时根据内容“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运容,激昂处激昂,委婉处委婉”,将“纸上死的语言从声音里得真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学生既可抓住文章的文眼或诗词的诗眼,又能引起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教学《劝学》一文,可以用大家知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从哪篇文章中来的吗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现代文教学。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散文单元时就可用这样的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存在着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语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就是乙组描写四季景物的美文,文中的景色我们是否是曾经视而不见呢?
在教《谈骨气》一文时可援引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教学《松树的风格》就可引用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了。而以成语“讳疾忌医”导入《扁鹊见蔡桓公》,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联句导入《勾践灭吴》一文的讲授亦可以收到概括全文、激发兴趣的双重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音乐导入式
比较而言,这种方法较为适合于戏曲类文学的教学。在授课前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共鸣。在学习戏剧前,如《白毛女》时,先播放一段剧中人物白毛女“扎红头绳”的唱段录音,让学生见其“人”,先闻其“声”,产生主动了解人物的潜在愿望。
再者,学生一般都爱唱爱跳,对音乐也比较偏爱,所以在教学中配唱歌曲也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厦门灌口中学的柯建辉老师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给学生播放陈刚、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则全体起立播放(同唱)《国歌》,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九、图画导入式
即将课文中所涉及的对象用图画或表格的形式,借助于教师的解说,来展示课文中所蕴籍的形象或事物的内部联系,使课文内容图像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统化,从而激发思维,强化记忆,加快教学进程。
如在讲《苏州园林》前,先将课文附图的十余幅图片以及自己旅游时拍摄的部分照片 让学生观赏,然后由学生概括特点,再对照课文学习,效果很好。在讲《岳阳楼记》时,也可以先把课文内容浓缩为一幅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来复述课文,将直观的形象和文字表述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十、教具导入式
从人们的认识过程来看,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教具(实物)也最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如在教授《小桔灯》一文时,就可以预先制作一盏小桔灯,在教授课时,将小桔灯拎上讲台,自然引起学生的关注,适时引导学生进入到对课文内容的探讨和感悟中来。
十一、质疑导入式
教师根据课文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急于知道“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探究结果的动机。
如教《论语十则》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确定了世界上十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名第一位?他又有怎样伟大的思想体系呢?很自然地就引起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仰和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十二、衔接导入式
即教师从某个教学单元的整体着眼,根据同一属性事物发生的顺序,采取前后衔接的方式导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得了新知识,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如在讲完《老山界》以后讲《草地晚餐》时,可用下列导语:我们已经知道,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靠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翻越了《老山界》,那么红军战士又是靠什么穿过艰险的水草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红军指战员肝胆相照,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文章《草地晚餐》,及时自然地使学生从学习就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新情境中来。
十三、比较导入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运用已学知识是恢复已有条件反射,巩固旧的联系,使旧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而且比较式可使两者异同显而易见,易于理解和记忆。比较的方面可以是不同题目的同类课文,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体文章,还可以从背景、结构、主题、文体等诸方面加以比较。如《滕王阁序》与《阿房宫赋》的主题比较,《春》与《济南的冬天》的景物描写比较,还可以将《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绝句》等放在一块比较都可以收到对比鉴赏、加深印象、复习巩固、联系扩展的功效。
十四、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导入
严格说来,多媒体、录音机、电视机等只是一种导入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方法”,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将导入部分设计得更精彩,更实用也是势在必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之,好的导入设计就像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好的导入设计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当然导入的设计也不能只流于形式和死搬硬套。一篇新课文究竟采用那种导入方法较为理想,应因人因时因势而异。同时还要注意:任何一种导入方法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手段,不能时间过长,更不能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就会收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书目:
1、《初中语文参考教案》  吴心田、杨殿奎主编   (济南出版社)
2、《中学语文创新教法》  李创新主编    (学苑出版社)
3、《语文教学艺术论》   郭  著    (石油大学出版社)
4、《山东教育》    9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