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醒论”,看“尊严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50:09

 

中国“两会”曲终人散,留下一长串足迹,也引发一连串思考。其中,尤以温家宝“尊严论”、“清醒论”权释了国内国际对中国政府的疑问。现以摘要述评三篇,以为参考。

一、美国:从中国“两会”议政看民意传导机制

今年“两会”亮点不少。其中,全国人大首次提出行使质询权监督“一府两院”,全国城乡将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尤其可圈可点。前者由全国人大手持“尚方宝剑”监督制约其他权力,为实现“权力制衡”提供了制度保障。后者将“同票同权”写进《选举法》,体现民主的进步。至于“微博”问政的新现象,突显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民主的新技术手段之一。

本届全国政协大会共收到提案五千四百三十件。其中,着墨于宏观经济方面的提案逾两千二百件,呼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提案逾一千七百件,关注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提案逾一千一百件。此外,两岸关系、上海世博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等方面,也有所涉及。 

今年网民关注中国“两会”,高度聚焦经济民生话题。互联网的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网民对主要话题的关注率依次为:医疗为百分之三十、房产为百分之二十,就业和教育均为百分之十七,反腐为百分之十六。如果对比提案类别,看来“两会”场外与场内聚焦的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这折射出江湖与庙堂之间问政兴趣之差别。如果从“屁股指挥脑袋”的角度来看,江湖与庙堂在问政方面差异愈小,“两会”代表与所代表的民意之间重合度就愈高。今后这方面的重合度是否会不断提高,值得关注。 

对比去年和今年的两届“两会”,今年政协大会提案对比去年的五千五百七十一件,减少了一百四十一件。去年会议提案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比例大小依次为教育、就业、三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主法制建设、食品安全等等,其中前四项占提案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两项合计仅占百分之十三,而今年涉及民生的提案跃超百分之三十一。如果说去年处于金融海啸冲击,社会普遍关注增加就业和收入,那么今年的提案明显要求分享中国经济复苏的“大蛋糕”。

从教育方面的提案来看,去年教育方面的提案仅六百五十七件,今年教育方面的提案在经济类提案中为最多,达八百五十九件,显示出愈来愈高的关注度。如果结合近年来大陆学子“海外留学潮”来看,撇除大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态和家庭收入增长的“水涨船高”效应,大陆社会和民众对教育改革方面的殷切期待,是显而易见的。

从参与提案的委员比例来看,今年参与提案的委员一千九百七十七人,占委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八点三八,同比略微低于去年的百分之八十八点九。如果据此就说今届委员比上届委员“懒惰”,恐怕有失于武断。但是,全国政协委员彭于发提到他在大会上看到的一幕——大会发言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在座位上,又使人们疑惑:是否提案质量不够高?是否会场过于沉闷? 

本届全国政协大会收到的提案中,经审查立案的达五千一百六十三件,占提案总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提案合格率还是比较高;从会议审议环节来看,委员发言唇枪舌战充满火药味,又不见得“沉闷”。然而,如果细察一些提案和辩论,却又发现一些问题。概略地说,一是长期遭受诟病的陈词滥调仍然流行,有委员痛陈官场说真话实话愈来愈难;二是“雷人雷言”喧宾夺主,比如“取消所有社会网吧”、“给老婆发工资”等等提案,使代表监督政府的会议任务流于委员炮轰提案。“两会”硝烟背后这种错位的交锋,折射出“两会”会议机制仍需完善,民意代表个人参政议政素质亦仍需提高。

官方说,去年“两会”代表的建议,办理结果超过七成。今年“两会”代表的建议能否有更高比例的办理结果?将是今后关注焦点之一。如果能够让大陆民众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并且尽快落实改善民生,则将比任何数字都会更有意义。

二、日本:温家宝“清醒论”让世界刮目相看

日本《日本新华侨报》3月15日载文,针对中国的“大国崛起”,国际上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声音,前有“中国威胁论”,今现“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14日在“两会”记者会上以“清醒论”应对,告诉全世界中国领导层是如何清醒认识自己国家的,也给近期膨胀喧闹的舆论送服了一贴“冷静剂”。

温家宝诠释的“清醒论”包含四点内涵,中国国情、和平发展、原则问题不退让、做负责任的国家。特别是关于中国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不平衡,例举了北京150公里外的一个县的巨大差距,非常中肯、实在,使人相信中国“确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温家宝的态度表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谦虚品质和科学态度。

在“两会”前,人们曾不断听到中国大陆媒体的高调报道和评论,其中有“中国经济大省富可敌国”的言论,北京宣布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些地区还忙着制定“现代化达标时间表”,处处流露着激扬、乐观的情绪和调子。这次温家宝总理说透了,中国“要建成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至少要到本世纪中期;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还要上百年的时间以至更长”。

事实上,尽管有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率先突围金融危机的豪情激发,但中国政府高层始终坚守“清醒论”,要比一些惯于享受“统计数据的快乐”的地方政府、媒体和某些专家机构务实、冷静。年初曾有专家、媒体断定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时,中国高层领导人“幽默回应”,统计局“不作为”,而坚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底子。结果,2月份日本经济数据汇总,日本仍小小领先于中国。这里不得不佩服当今中国政府领导者的谦虚和理性,否则自诩“第二大经济体”就可能闹出国际笑话。

要让世界“清醒”,首先是中国人及华人世界要正确认识中国自己,不能自我陶醉“把贵州当广州,把青海变上海”。温家宝总理坦言“我经常劝记者多到中国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你到那里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但是,有些拥有话语权的专家则喜欢跟着西方媒体忽悠“中国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的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愤青”陶醉其中,动辄“制裁”、“报复”,也给那些“傲慢论”的制造者提供了口实和素材。

从当前国际形势看,中国还远不到高枕无忧的程度。一次次目光短浅的自我标榜和浮夸宣泄不仅帮不了中国,相反可能耽误自己的发展前程。中国领导层把新世纪头二十年也视为“战略机遇期”,继续奉行“韬光养晦”的既定方针,是政治智慧的卓越体现。因为如果过于高调和陶醉,一来树大招风,容易树敌;二来滋长国民过分自信的心态,容易转化为自满和自大;三来失去客观判断自身的眼光,影响中国发展策略实施。而与这个“战略机遇期”失之交臂,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崛起而作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

中国正在以谦逊、清醒、柔和的发展姿态走向世界的强国之林。

三、中国:更有尊严,为何不批准公民权利国际公约?

关于温家宝“尊严论”是国际国内引发最高的热点。我这里仅延继关于公平正义的理性思考,针对温家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半句话。并对与之相连的还有另一半:“不公平非正义比黑夜还要阴暗。”的后果,简述如下:

1、没有人权就没有尊严,这应该成为“尊严论”的核心。而人权的核心就是民主,一个后进的国家,科学、技术、经济都是容易迅速模仿的,而政治,则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多是历史演进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是一套有形的民主制度,也是一种已经融化到意识中的习惯。科学、经济、文化、军事的发达是其副产品。而对后进国家而言,往往它是一种需要心得与适应,甚至是需要本土化改造的设计之物。换言之,也就是,有一种民主很虚无,有一种法制很荒谬

2、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不用详述,它是联合国成员的共识、国际准则或国际法。目前,也仅只有中国、老挝、几内亚比绍、瑙鲁、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已签署但尚未批准。这对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或“负责任的大国”地位是极不相称,也容易成为他国攻击的目标。有趣的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根据联合国的照会等,该公约在这三个中国地区有效。

3、若增加一个话题,那就是没有民主,为人民服务就成了最大谎言?正如长江日报评论员的刘林德所说,“如果不是依靠暴力和欺骗,执政者能够被公众所信任、支持,是因其执政理念和政治承诺代表着民心所向,人民给予你权力和时间,是在等待承诺兑现,倘若承诺最终都化为泡影,承诺就变成了公开的欺骗,执政集体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则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40年代取得执政地位,很大程度是那些响亮的承诺打动了民心。60年执政岁月,走过弯路,有过起伏,有的承诺已经变现,有的人民还在等待。”等待政治承诺兑现!

参阅:从“真假共和”,看近代中国的百年民主转型

儒教与官僚,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

从“官民”社会的双重性,谈国家公民的精神

论宪法的精神:以人为本,不如以法为本

精神的边界:一位公民对人民的看法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人”终极价值

所谓“现代化”的名词之争可以休已

中国是什么?中国特色又是什么?

“中国特色”就是“充分世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