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连看:??师者有尊严是国家有未来的前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1:54

连连看:  师者有尊严是国家有未来的前提

  

 

国务院近日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要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同时对离退休人员发放补贴。(中央人民政府网站12月21日)

老师不受重视,孩子的教育注定不好,孩子没有好的教育,国家一定发展不好。所以,许多国家,教师的地位至少不低于公务员。欧洲国家,特别突出的像芬兰,义务教育简直可以说是奇迹,一直名列“国际学生评量计划”前茅。每年世界各国都组团去那里取经,当然也包括中国,只是不知道我们取经到底取到了什么?芬兰的秘密就是老师,在芬兰,老师是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受敬重程度甚至可以和元首比,地位之高令人瞠目。

我们也说教师是灵魂工程师,说公务员、官员,却说是人民的公仆。听起来,我们把老师地位抬得也比较高。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本来也是有规定的,按照《义务教育法》就是如此。但很多地方,特别是区县以及一下级别的中小学,老师收入根本没办法和当地公务员比,要是把官员的贪腐拿出来比,就更让人愤怒,难怪很多老师罢工。

师者没有尊严,不仅学生教育受害,连社会稳定都受影响。前段时间,我家乡重庆,还有四川的老师就罢工,因为不满自己薪水太低。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老师是民办老师,付出了一辈子,却没有正式编制老师一半的收入。不知道孩子看到昨天还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突然就不来课堂了,会想些什么?这就是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的待遇,这样的老师,到了丧失师者尊严的地步。对老师不人道,也就是对孩子不人道,对国家未来不负责。对老师的不人道,还奢求义务教育的质量?

2004年就有数据显示,中国公务员吃喝、用车、出国的开销已经高达7000亿元人民币。这个已经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温州考察团的事情,就是明证。光出国一项,1999年,两会上就传出,中国干部公费出国总开支高达2000亿。这几年,又会攀升到多少呢?而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承诺的4%,2007年仅6000多亿。两项数据,做一比较,令人愤怒,老师罢工,理所当然,不罢才称奇。如果这些钱都投入到教育,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重视教育,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国民素质提升也会加快,9年义务教育改成12年义务教育,也不会缺经费。

难就难在教育经费的筹措,存在很大问题。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大部分经济状况一般,甚至落后的区县的中小学,区县一级财政是否真能负担得起?而所谓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前提是县为主,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到底会投入多大,更不用说贪腐的侵蚀,能够落实的经费最后能有多少?

保证教师工资,不仅防止了社会动荡,避免群体性事件,也保证了学生教学,其实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省市、中央落实和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证教师工资,让师者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然后,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回归人的教育,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那一天,我们就算比不上欧洲的芬兰,至少也和近邻日本、韩国有得一比,问鼎诺奖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现在买房与爱国的混账关系

据21世纪财经12月17日报道,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近日表示,“现在买房,就是爱国。作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大原因的两大发动机之一,房地产发动机不能停,房地产崩盘老百姓更买不起房子。”这种观点,和10月份杭州市市委书记王国平“房价大跌,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似出同门,我暂且称之为"救市就是救百姓"的2.0升级版本。

一个是官员,一个是经济学家。杭州市市委书记的言论,舆论认为是为了保住当地的“卖地财政”,并且将“百姓利益”绑架,从而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让地产继续红红火火,土地一挂牌,标王频现,从而实现其政绩,可谓屁股决定脑袋,似可理解。

然而,毕竟是“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发表“救市就是救百姓”的言论,并且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爱国”层面,也是这个新版本的最大亮点。我猜测,此教授在讲授或研究“科技爱国经济学”或“爱国科技经济学”类似这样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吧。

专家的言论,在这个盛行“代表”和“指点”的社会,肯定还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高瞻远瞩、拔云见日的观点。经济学家赵晓的逻辑推理,似乎也还是站得住脚:大家来买房拉动内需,既可以解决上下游从卖土地到家电的长串产业链,又可以解决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从而在国外经济体的衰退之中实现逆势增长,实现中国的软崛起,因而,买房的人自然成了爱国英雄。如果赵晓大胆一点,完全可以建议国家颁发“买房国家英雄”,和以往的“英雄母亲”相对应。

但是,如果按此推理,我现在多抽几包烟,一样也是拉动经济增长英雄,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达到国家繁荣的目的,似乎更崇高和伟大一些。

民众买房,是个市场问题,如果事事样样都与爱国拉上勾,并且作为对公民的评判标准,我不知道会不会有网民大雪天裸体跪求富人买房的壮举。的确,当前拉动内需保增长,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即便是从国家层面来看,也在鼓励民众买房的导向,比方说降息,比方说减税等等。但是,如果长此依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甚至视为“救命稻草”,和鼓励大家都来抽烟拉动税收增长一样,无疑是自杀之举。

专家赵晓还有一个令人值得警惕的观点,他认为是国家保障住房建设,导致了楼市的低迷,呼吁政府购买市场上的存量房,以扩大经济内需。这种观点,和郑州市等地方政府以及众多房地产商们,遥相呼应,似乎形成气候。

政府买市场上开发商的房子,从我的角度来判断,不如政府自己建房子合算,因为成本更低,按此推理,更应该加大对保障住房的建设,也能拉动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还能满足穷人之需,多好。至少我认为,民众能住得起房子,才有心情来爱国。当然,这不是专家赵晓及“赵晓们”所能有的切肤感受。

毕竟,屁股坐着某些利益集团的沙发上讲话,腰应该是不疼的。

 

 

尊重民生是最大的“国际惯例”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副主任黄信敬昨日向集中视察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汇报说,按照国际的通行惯例,一个城市的平均房价应该是该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的4至6倍,联合国人居中心得出的“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为3-6,但广州的平均房价则是平均年收入的10.2倍。(《新快报》12月18日)

在笔者印象中,“国际惯例”向来是一个非常热的词。无论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垄断行业都喜欢拿“国际惯例”来说事。房产商也是一向把“国际惯例”当成口头禅,比如住房不应是消费品,而是投资品,这是国际惯例;政府不应过度干涉市场价格,尤其是在房价高到老百姓只能仰望的时候,这也是国际惯例。

以目前中国的房价现状,可以说大多数城市的平均房价与居民年均收入的比例都在10倍以上,甚至20倍、30倍也属正常。而在这种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像黄信敬那样拿“国际惯例”说问题呢?事实证明,我们的政府官员与房地产商在这个时候,似乎更愿意跟你谈谈“中国国情”的问题。不仅是房价领域,在其他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潜规则”,当“国际惯例”符合自己的利益时,就说要与国际接轨;当“国际惯例”符合民众利益时,却反过要大谈国情。

“国际惯例”不是解决问题的“万金油”,“中国国情”也不是逃避问题的“遮羞布”。借鉴国外经验也好,立足国情实际也好,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把民众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尊重民生,这也是最大的“国际惯例”。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