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竞争性选举是大势所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6:14

 

党内民主方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民主恳谈会、全委会票决制、干部公开选拔、党务公开、巡视员制度、舆论监督等技术层面的改革已做了很多。我所期待的大动作,应该是党内竞争性选举。明年能不能推动还很难说,但在我看来是大势所趋,早晚的事。

民主是一个系统,包括授权、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党内对其他环节都有不少尝试,但相比之下,授权环节的民主却显得滞后。作为民主的逻辑起点,授权环节的改革必须主动推进。2009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认可了一些改革尝试与比较确定的原则,形成了一个改革平台,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盘根错节,到了打攻坚战的时候。过去体制不太合理,沉淀出一些既得利益,这是改革的难点。党内民主要有大动作,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政治决断力,要冒点风险。

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执政党就应当在授权环节坚持管到具体人头。其实这恰恰不科学,管大政方针和人才就行了。用任命的方式频繁调动应由选举产生的官员,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掌权者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

建立民主授权,要把党管干部与竞争选举结合。党可以推荐人才,在他们之间展开竞争。传统的观念认为,竞争是为了个别利益,会出现不同派别。其实相同的纲领之下,让不同的实现路径相互竞争,非常有必要。只要设计好了,完全可以保证既有竞争,又健康良性,不被派别活动所困扰。日本自民党的派系竞争有点过头,各派有自己的报纸与组织,我们可以探索更好的路径,避免他们的缺陷。

党内民主改革的动力并不缺乏。高层有执政责任感,基层则直接面对矛盾,都有动力。动力不足的,是过去体制之下沉淀的有既得利益的部门和个人。他们手里有权,大权在握,却又可以很容易地把政治责任推卸出去。这就需要上下两头互动,带动中间往前走。中国的执政党是集中统一的党,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领导集团的勇气。

竞争性选举很可能从基层突破,有些地方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直选已经在尝试。对这类改革,基层党员和老百姓的认可度比较高,但有些人认为,根据党章,党的代表大会才是最高权力机构,应该由他们来选集体班子,然后班子进行分工。为避免与党章冲突,现在有一种不得已的做法:先选出几个候选人,再交给党的代表大会去最终选举确定。其实可以划定一个边界,让大家在边界内去尝试。

好在对基层的改革,十七届四中全会做了肯定。但光肯定不够,得有制度保障,不能只让改革者承担风险,取得成就却没有鼓励。否则,没什么改革者愿意往前闯。

现在出台改革办法,多是部门博弈,各自出台不同的规定,有些甚至相互冲突。结果,制度就没了权威,都可以不遵守。还是应该有一个超脱于各个部门的机构来设计执政党的改革。为避免利益牵扯,该机构可以设在党的代表大会之下,不要有实权,纯粹做改革设计,提出各种方案。采纳与否是决策者的事,这是最基本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