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内竞争性民主的历程、启示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23:53
新时期党内竞争性民主的历程、启示与展望——基于执政党党内干部和党代表选举选拔的视角作者:童庆平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0-6-1本站发布时间:2010-6-1 9:06:13阅读量:173次

  摘要:新时期以来,各地在党内选举过程中创造了多种民主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都或多或少、或显性或隐形地涉及到了竞争。这种竞争性民主起源于基层自治层面并广泛开展,然后扩大到乡镇层面,地方党委班子的选举也开始引入了这种民主形式。经验表明,这种竞争性民主不与经济发展状况成正相关关系,而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这种民主形式的直接组织者是上级党委,其发展环境已经相当宽松,而保障选民的民主权利是发展竞争性民主的关键。尽管各地在推行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但这种竞争性民主在推行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其发展趋势符合执政党的政治预期与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基本条件也已具备。这种竞争性民主一定会逐步拓展开来。

  关键词:新时期;党内选举;竞争性民主

  On the History, Inspiration and Outlook of Competitive Elections

  within CPC in the New Period

  Tong Qing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Bengbu Tank College of CPLA, Anhui Bengbu,233050)

  Abstract: Since the new period, many democratic forms of elections within CPC have been created in diffirent district in the electoral process. No matter what form, they are all related to competition more or less, overtly or hiddenly, and therefore can be included into the scope of competitive democracy . This competition democracy originated in the level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and was widely carried out, and then extended to the township level, the election of local party committees has begun to introduce this form of democracy.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such competition democracy has no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but mainly depends on the people's political enthusiasm. This form of democracy is directly organized by the party committee above and it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s quite relaxed, and to protect the democratic rights of the voters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democracy. While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kind of democrac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uling party's political expectations and the Party's Mass Line requirements,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have also been available. This competition democracy will gradually open up.

  Key words: the new period; elections within CPC; competitive democracy

  从党内选举角度看,竞争性民主是指在各级党委班子、各级党代表的产生过程中引进竞争性因素。本文主要讨论了三级:乡村和城市社区党支部班子、乡镇基层党委班子以及地方党委(县委、市委、自治州委)班子。新时期以来,党内选举选拔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何种形式都或多或少、或显性或隐形地涉及到了竞争,因而都可以列入到竞争性民主的范畴。

  一、新时期党内竞争性民主的发展历程

  1.基层自治层面的竞争性民主广泛开展

  1991年初,山西省河曲县城关镇岱岳村首创“两票制”方法选举村党支部:先由全体村民对本村党支部的党员投信任票,再根据半数以上信任票的多少确定村党支部的书记和委员的候选人,最后由本村党支部的党员投票选举产生新一届党支部。“这种做法加大了村民以投票的形式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力度,扩大了农村党支部在乡村社区内的民意基础,相应拓宽了党支部在农村社区政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与此同时也使党内基层民主选举的直接性、群众性、竞争性更加明显。”[②]1992年3月,中共河曲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推行“两票”制建设农村党支部的选举办法》,决定在河曲县范围内推行“两票制”。8月,河曲县309个村都以这种方式改选了村党支部。其他省市、区县也相继采取了“两票制”或类似的做法。中组部在总结经验时将这种做法更名为“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并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比如,1998年底,四川省村级党支部成员的“公推直选”(群众公开推荐、党员直接选举)在全省33139个村铺开,普及率达到60.2%;而眉山地区、巴中地区则是全面铺开,其中眉山的直选率达到99.8%[③]。2004年末2005年初,在农村党支部换届中,四川平昌县在全县490个村(居)党支部班子实行党内直选。接着,又在全县53个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实行党内直选。2007年村(社区)换届中,成都全市3253多个村(社区)的党组织班子成员全部实行“公推直选”。目前,“公推直选”党支部等竞争性民主在全国已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稳步推进阶段,并逐步向学校、医院、企业、机关等基层党组织延伸,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④]。

  2.乡镇层面的竞争性民主逐步扩大

  1998年9-11月,四川遂宁市莲花乡和东禅镇“公选”党委书记。其主要做法分为笔试、面试和选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公选领导小组和组织部门组织笔试确定初步候选人。面试阶段由区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公选领导小组成员,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中的党员和群众党员代表、区直机关单位负责人等共同参加面试大会,由区委领导和组织部长等负责提问。面试答辩结束后,由参加面试的区、镇干部和党员代表投民主推荐,得推荐总票数前2名者为提交区委常委会审议人选。同时规定,最高票获参会人员过半数始得当选。如参加面试者均未获得参加人员过半数推荐,则重新推荐或宣布该职位公选失败[⑤]。11-12月底,眉山市青神县南城乡进行乡镇党委、纪委、政府三套班子“公推直选”(公开推荐、党员直选)实验,由全乡党员直接选举党委、纪委班子成员;1999年4、5月间,山西临猗县卓里镇“海推直选”产生党委书记、镇长。2001年,四川省雅安市在乡村两级班子换届之际,全面实行乡镇党政正副职“公推公选”、一般干部“零起点竞争”[⑥];平昌县在灵山乡进行了党委领导班子“直选”试点。2002年8月,杨集进行了“两推一选”(群众推荐,党内推荐,党代会差额选举)镇党委书记。两个月后,湖北省又选取宜城市孔湾镇、谷城县南河镇、保康县马桥镇、宜都市姚家店乡、湾潭镇,大冶市茗山乡等l1个乡镇进行党委书记选举试点[⑦]。2003年12月,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试点进行“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开始推广这种民主形式。截止2006年3月,全市已有74个乡镇完成了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其中新都区11个乡镇党委书记全部由“公推直选”产生。2006年换届后,新调整的乡镇党委书记均采取“公推直选”方式产生[⑧]。在平昌县,2004年1月在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一系列乡镇配套改革的基础上,全县三分之一的乡镇扩大“公推直选”党委领导班子试点并取得圆满成功,9个乡镇直选产生乡镇党委书记9名,副书记28名,委员81名。新华社记者称之为“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党内直选试点,也是四川省目前最超前、范围最大的直选试点”[⑨]。在南京,截止2009年8月底,363个城市社区全部采用了公推直选方式选出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委员。

  表1 近年来基层党委班子选举制度创新概览

改革所在地

时间

选举对象

四川遂宁市莲花乡和东禅镇[10]

1998.9-11

党委书记

四川雅安市

1999

乡党委书记

四川平昌县灵山乡

2001

乡镇党委班子

湖北京山县杨集镇等

2002.8-9

镇党委书记

江苏宿豫县曹集乡、侍岭镇

2003.5-9 

乡党委书记

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等10个乡镇

2003.8

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纪委书记、纪委委员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等地

2003.12.7

党委书记

云南泸西县

2004.7

乡镇党委班子

四川省45个乡镇

2004

党委书记

陕西南郑县湘水镇

2005.5

镇党委书记/副书记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

2008.9

党委书记

  资料来源:(1)吴理财:《中国农村乡镇的党政负责人选举制度创新及改革设想》,[美]《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2) 黄卫平:《中国选举民主:从广度到深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相关新闻报道。

  3.更高层面的竞争性民主开始启动

  2004年底,江苏射阳县开始组织基层党委民主推荐县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全县39个基层党(工)委推荐出57初步人选。根据基层党组织民主推荐情况,县委组织部对符合条件的初步人选进行差额考察,县委常委会根据考察情况确定5名候选人建议人选,提交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产生4名候选人预备人选,并由大会主席团提名为县委委员、候补委员正式候选人,提交县党代会进行差额选举。在射阳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举行选举大会上,4名县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候选人在会上通过竞争演说、接受党代表提问和答辩、全体党代表差额选举等程序,最终选出了两名县委委员和一名候补委员[11]。2008年5月,贵阳市委决定“公推直选”花溪区、小河区、息烽县和修文县的新一届县委书记,7月14日正式开始。此次选举主要包括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两项。在近8小时里,20名竞争者走上前台,发表10分钟的主题演讲,回答由主考官及与会人员的提问,并由9名专家干部组成的评委团打分排名。演讲答辩结束后,与会人员进行现场投票与民意测验。7月15日,20名候选人又参加了领导能力测评,由“5进2”产生4个区(县)各两名“优胜者”,经过数轮PK,“8强”于7月17日脱颖而出。接下来,通过严格的组织考察程序,经由市委常委会研究和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产生4位作为4区(县)党委书记最终拟任人选,进行拟任任职陈述。7月23日,有四位人选分别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出线,成为4个区(县)的“一把手”。电视、广播、网络等各路媒体对本次选举进行了全程直播,贵阳市及全国的老百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社会反响强烈。云南省自1996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全省范围内的厅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2008年又在全省公开选拔38名40岁以下的副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其中包括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大理州、丽江市、临沧市委常委各1名[12]。各地还纷纷把这种竞争性民主推向高校等企事业系统以及共青团系统,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和荥经县(2002年)、湖北省宜都市和罗田县(2003年)、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2004-2005年)等地还积极探索了党代表选举中的竞争性民主。

  表2近年来地方党委班子选举制度创新概览 

所在地区

时间

选举职位

浙江长兴县

2004.6

全国首位团县委书记

江苏省射阳县

2004

县委委员

贵州花溪区、小河区、息烽县和修文县

2008.7

党委书记

云南省

2008.12

11名市委、州委常委

深圳市民政局

2009.5

机关党委班子、纪委书记

  资料来源:相关新闻报道。

  二、新时期党内竞争性民主的主要启示

  1.竞争性民主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比照这几个典型,我们可以发现,党内选举的竞争性民主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从最初的试点创新还是从现在的大面积推广来看,走在前列的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其中,在乡镇党委选举中实行竞争性民主的典型的是四川省。而从更高层面的党内选举来看,比较典型的创新则来自云南(选举市委和州委常委)和贵州(选举区委和县委书记)。在广东、浙江和江西大规模选举厅级干部中,具体有多少职位属于党内的还不清楚。其实,这个经验也与行政领域的竞争性民主经验相似。在乡镇长选举中,地处经济特区的大鹏镇经济水平明显好于步云乡、石屏县和宿豫县,但其改革中途夭折了。而其他几个地方则搞得轰轰烈烈。最早推行县长选举改革的沛县也地处苏北,并不具有经济优势。由于诸多地方的乡镇长直选与党委班子的直选是基本同步的,因而,这个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党委的竞选中去。李景鹏先生等人的研究表明,选举的动力主要源于人民对自己利益的关切度,而人民对利益的关切度,则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方式和自身利益的受损程度[13]。事实上目前大规模的乡镇党委竞选试点和推广地区基本上都是经济不发达、或至少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是竞争性民主的主要动力

  新时期中国的竞争性民主起源于基层自治。村民自治对国家民主的发展产生了“促进和扩散效应”[14]。这种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行政领域,这种民主在横向上向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扩散、在纵向上向乡镇及乡镇以上的行政选举扩散;在执政党内部,则首先推动了农村党支部的选举改革。山西省河曲县岱岳殿村的经验表明,村党支部选举中的竞争性民主是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2000年11月,四川省雨城区合江乡魏家村支书的直选也是由村委会“海选”倒逼出来的。同时,“村级‘海选’、农民依法自治的广泛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实行民主选举提供新的思路。”[15]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不但催生了竞争性民主,而且是保证这种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动力。四川的经验表明,村和镇的党内民主是一种联动关系,“当村支书都公推直选之后,自然会推着乡镇党委进行改革,否则乡镇党委的工作就没有民意基础。”[16]依据这种民意,2001年,雅安市安排合江乡进行乡镇党委班子“公推公选”试点。山西卓里镇的经验表明,在乡镇党委班子竞选中,尽管群众的作用有限,但他们的意见却是组织确定人选的重要参考系数。因为在改革中,民意调查票中有信任、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三类。在选举中规定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不过半数者不得作为下届乡镇领导人候选人;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不足六成者,由上级党委责成专人与其谈话,给以诫勉,亮“黄牌”警告;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不足七成者,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帮助其改进工作,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超过85%者,县委给以通报表扬。

  3.上级党委直接组织了基层竞争性民主的开展

  从各地的经验看,从党支部到乡镇党委班子乃至更高层面的党委书记和委员的选举,其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都是上级党组织,其推动者则既可能是直接上级,也可能是间接的、更高层级的党组织。1991年山西首次进行“两票制”选举村支书尽管是党组织被动适应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但选举则是上级党组织直接组织的,而且这一做法很快就得到了山西省委的认可,中组部还将这种做法更名为“两推一选”[17]。乡镇党委班子的选举经验表明,从提出改革设想、设计具体方案、组织和操作每一个程序到确认选举结果等,全是都在县委的领导、参与甚至具体操办下进行的。选举竞争性的强弱,选举面的大小,选举职位的高低,等等,都在上一级乃至上几级党组织的掌握之中。一般是由上级党组织先选择一个地方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制定推广的指导意见。比如,2003年下半年,成都市新都区选择木兰镇为改革试点,于l2月7日进行了全体党员“公推直选”党委书记的试点。此后,成都市在认真总结新都区试点经验基础上,于2004年7月下发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试点。2005年8月27日,四川省委组织部正式下发的《关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深化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除民族地区外,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原则上要实行“公推直选”,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选范围。2006年2-3月,云南红河全州2市10县共有131个乡镇党委进行换届选举活动。根据州委的部署,所有乡镇党委的换届直选工作都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依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普通党员和群众推荐,由广大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班子。地方党委班子选举选拔中的竞争性民主更应该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4.党内竞争性民主的发展环境已经相当宽松

  从中央来看,党的十三大就提出,党的建设要走出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18];差额选举的范围应扩大到各级党代会代表、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委员[19]。十三大修改的党章规定,党内选举“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正式选举。”[20]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扩大市、县党代会常任制的改革试点[21]。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践形式;要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22]。这实际上是鼓励各地在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方面开拓创新、扩大党内基层直选范围,使基层党委班子可以由其他途径(比如党员直选)产生。此外,《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也已正式颁布实施。从地方来看,与行政领域的竞争性民主遭受质疑不同,乡镇党委班子选举中的竞争性民主试验得到了较多的鼓励或者默认。比如,2001年7月中央明文规定各地乡镇换届不得直选乡镇长后,许多地方的乡镇长直选一度沉寂了,但党内的竞争性民主却在不少地方受到鼓励。2001年9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发文鼓励探索乡镇党委直选[23]。次年8月,湖北在乡镇党委换届时也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试点。中央领导则对四川省平昌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4]。从地方的经验来看,各种形式的竞争性民主不但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认可,甚至可能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这是因为,如果说基层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的竞争性选举与现有的党内干部任职模式虽有冲突,但两者之间的张力并不会影响到整个党内干部任职模式的改变的话,那么,县委书记、州委常委职位的竞选对党内干部任职模式的冲击就比较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方党组织的政治创新如果得不到更高层的支持,其直接组织者就会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5.保障选民民主权利是竞争性民主的关键

  “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自己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2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发展党内民主,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各地的经验表明,只要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就可以搞好民主选举。推动雅安直选的市委书记魏宏说:“基层民主权利还原于群众后,群众的政治热情、参与意识有可能给乡村建设带来积极的因素,这是我们党这么多年希望看到的和希望产生的。”[26]可以说,魏宏的话代表的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各地的经验。不管是“两票”制还是“两推一选”,也不管是村党支部的选举还是乡镇党委书记、县党代表的选举,都强调最大限度地动员普通群众与广大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在提名权上,或者把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党员群众,或者将候选人的提名权与正式选举权分开,分别交由一般群众和党员来行使。这不仅让党员充分享受到了党章所规定的选举与被选举权、与会权、参与讨论权、表决权、监督权,而且还把人民群众吸纳进来,发挥了对党内选举的民主监督作用,基层党组织也因此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威望,为其发挥在基层政权当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同时,各地还纷纷改进选举方式,探索基层党内选举由间接选举向直接选举的转变。因此,这种民主形式还实现了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精巧嫁接,实现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双赢”格局。

  三、新时期党内竞争性民主的展望

  目前正在进行的党内干部选举选拔中的竞争性民主还只是对现有体制进行的一种谨慎的调整。各地在推行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从四川基层的经验来看,其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创新的根基还不牢固,有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地方主要领导者的个人推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特别需要加强操作性制度(做法)和保障性制度(对违规的处理和纠正);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在基层民主改革过程中的权利,特别是候选人的资格限制问题,等等[27]。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候选人的资格与选举人的范围还受到限制。比如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直接差额选举大会的参与者是直属单位、嘎查、办事处的191名党员。此外,少数地方还出现了贿选问题,而其合法律性问题也非常明显。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种竞争性民主肯定会不断发展。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竞争性民主在推行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从基层来看,竞争性民主一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最主要的成效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干部任用模式,对地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地的竞争性民主无论名称叫什么,都是在传统的干部产生方式中加入了不同程度的竞争性因素。在这类选举选拔中,上级一般不定调子、不划框子、不定人选,真正把选任干部的提名权和选举权分别交给了广大党员群众甚至是党外群众,整个过程都是阳光作业,是公开透明的。杨集镇的经验表明,这种竞争性选举改变了权力授予的对象,因此在整个换届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去上面跑关系,因为县委领导在选举投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敢说,也不能说谁能够当选党委书记[28]。其结果是各地不但选出了一批优秀干部,而且当选干部任职后也兢兢业业,从而解决了许多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打破了原有的“领导定名单,党员举举手”的选任方式,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准确性,使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拓宽了选人渠道,优化了党组织的班子结构。二是通过竞争性选举,基层(党员)群众普遍认为,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民主权力得到行使,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竞选不仅让广大党员参与到选举中来,而且让一部分党外群众参与到党支部班子人选推荐中来,极大地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也强化了党内外的监督,发扬和扩大了党内民主。四是通过选举,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加强,从而促进了各地的建设步伐。四川的经验则表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绩效。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营造了公民文化的生长土壤,缓解了基层社会的复杂矛盾[29]。

  2.竞争性民主的发展趋势符合执政党的政治预期

  小平同志在1987年就曾说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30]彭真也很早就指出,村民自治“是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他们把一个村的事情管好了,逐渐就会管一个乡的事情;把一个乡的事情管好了,逐渐就会管一个县的事情,逐步锻炼、提高议政能力。”[31]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也重申:“中国政府坚信,群众通过基层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能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体现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32]尽管这些主要是就人大代表选举与行政干部选举来说的,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逻辑,党内的竞争性民主应该先行一步。从党代会精神来看,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由此可见,不断发展竞争性民主是执政党的政治愿望。

  3.竞争性民主的发展趋势符合党的群众路线要求

  新时期党内竞争性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各级人民群众依据实践发展需要而积极创新的结果。其一,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竞争性民主形式。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这种民主的发展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期间,“全国有300多个乡镇开展领导班子直选试点,其中在提名阶段实行组织推荐与党员推荐相结合,也就是‘公推’方式来产生候选人的做法已经得到普遍推广。”[33]其二,竞争性民主不但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扩大到了县委书记和州委常委职位的选举以及县级党代表的选举,而且在行政干部选举中也呈现出纵向发展,甚至扩大到了县、市和厅级主要行政干部的选举中。其三,经过10多年的探索,人民群众对于竞争性民主的认同度大大提高。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调查数据,不过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测出这种民意基础。一是行政领域的竞争性民主广受欢迎。8年前肖唐镖老师根据对江西和江苏三个调查样本的研究就发现,不但许多村民认为竞争性民主应该扩大到乡镇长选举中,不少人甚至认为县长、省长也应该通过竞争性民主的方式产生[34]。对于行政领域的竞争性民主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对党内竞争性民主的民意基础应该不会太走样。二是在党内选举中引入竞争性民主的举措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参选。在台州市路桥区(县)级党代表直选中,全区共有854名党员报名参加党代表竞选,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33%,其中年龄最大的76岁。其他地方的报名人数少则十来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几百个。可见这一做法赢得广大党员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参与投票或推荐的人员积极性很高。在2002年湖北杨集镇的选举中,在群众推荐党委书记初步候选人阶段,镇符合资格的选民9461人,参加民主推荐的7727人[35]。在2008年迁安市大崔庄镇的公推直选中,应参会的816名党员除16人因病因事请假外,其余800名党员都提前赶来参加直选大会[36]。在2004年1月平昌县九个乡镇的试点中,占党员总数87%的2901名党员参加选举,其中116名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参加选举,600多名非党群众代表参加候选人的推荐和直选过程监督[37]。红河的经验表明:“‘谁当书记,党员群众说了算!’这条由州里拟定的宣传标语在所有乡镇的各个村寨中四处张贴,很受党员群众的欢迎”;有些党员群众提出:“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选举乡镇长?”甚至“还有一位村民说他很高兴能看到乡党委书记可以让党员来选举产生,他相信自己的下一代可以直接选举国家领导人了。”[38]因此可以说,党内选举中的竞争性民主既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人民群众希望的。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应该积极推进这种民主的发展。

  4.扩大竞争性民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首先,物质基础基本具备。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的民主可能性就越大。”[39]竞争性民主的经济成本确实较大。但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改革大都处于经济不够发达、至少不是最发达的地区。“平昌县进行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时,县财政拨付每个试点乡镇2万元作为选举经费,乡镇自己再筹集一些经费。一次乡镇的直选大约要花费4万元经费,主要是资料印刷费、误工补贴费、中餐费、选举后勤费、烤火取暖费、车费等等。如果乡镇公推直选全面推开的话,费用会降下来,比试点的成本要低,还可以节省一些费用。总体上来说,成本不是实行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障碍,直选的选举费用不一定比间接选举的费用高。直选把费用都集中起来计算了,而间接选举的费用由乡镇和各个支部分担了”[40]。其次,制度条件逐步完善。一是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组织法、选举法中有关选举制度的规定为公民行使选举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约束。三是党和政府政治文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党的领导人的公开职务讲话、《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内民主都予以了强调。2008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正式印发全党执行。“贯彻执行《暂行条例》,落实党代表任期制,是与党代会常任制、党内重大决策票决制、党代表的直选和竞争性选举、党的领导人‘差额选举’等等密切相连的。”[41]四是各地在出台了许多地方性规章制度。中共成都市委于2004年7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13个配套制度和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质询、罢免、奖惩等7项配套制度,形成了科学规范、协调配套、相互衔接的“公推直选”制度体系[42]。这就为进一步扩大竞选提供了经验。第三,选民素质的提高。经验表明选民的文化素质已能适应乡镇竞选的要求。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选民的文化水平还在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日益发达的通讯和交通技术也为竞争性民主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结论

  新时期以来党内干部的产生经历了由委派、选派到选举的转变。真正的选举必然就有竞争。这种竞争性民主始于基层自治,而后逐步向上发展。当然,这种竞争性民主的发展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这是因为在理论层面还有不同观点,在实践层面也还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在执政党日益关注党内民主选举的情况下,随着各种条件的日渐完善以及各地试点经验的不断丰富,这种竞争性民主一定会逐步拓展开来。以区(县)党委书记选举来看,贵阳市的做法在全国是首创。童大焕先生称之为“破冰之旅”。他认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公推竞选,充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制约,又完全在中央和省两级政权的可控范围,它将打开舒解中国社会矛盾的关键之结,实乃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它既是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节点。”他“相信这不会是孤例,而是党和国家和地方上下一致深思熟虑的制度性安排。”[43]这也是我们对党内竞争性民主发展前景的基本看法。

  [作者]童庆平,男(1967-),安徽霍山人,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特约研究员,蚌埠坦克学院政工室教员,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①] 本文系苏州大学沈荣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肖立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选举方式改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第70-74页。

  [③]彭穗宁:《党内民主与基础民主的良性互动》,《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9年第1期,第22-23页。

  [④]各地在党支部选举中推行的竞争性民主名称不一。重庆江津市叫“三荐二考”(“三荐”即通过党组织推荐,党员和群众举荐产生出支部书记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二考”即对初步候选人进行审查考评,张榜公布候选人名单、吸收群众意见,由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然后再将“三荐”人员报镇委进行资格审查后交党员大会讨论通过,确定出每个党支部书记侯选人名单。在正式选举大会上,村支书职务竞选人要发表竞职演说,回答党员、群众的提问或质询。最后按照党内选举程序由党员投票选出支委会、由支委会选出党支书。参见项继权:《世纪之初的乡村民主》,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83271)。山东茌平县马坊村叫“两步两轮竞争直选制”(第一步由竞争上岗党员做“我为什么要当一把手和怎样当“一把手”的演说,然后当场回答党员群众代表提出的问题。第二步是现场直接选举。选举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从10名竞争党员中选出4名支部委员候选人,第二轮直接选出支部书记与两名支部委员。参见李锦,史兆强:《为党员竞争“一把手”搭个平台》,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4-05/26/content_2196047.htm)。不同媒体报道和研究文献对乡镇党委选举方式的称谓也有不同。“公选”有的称之为“公推公选”;“两票制”或称为“两票选任制”、“两推一选”;湖北京山杨集镇“海推”有的称之为“海推直选”,有的称之为“两推一选”,有的称之为“海选”。由于名称繁多,下文不一一解释,只对重要的形式作出解释。

  [⑤]中共四川省组织部课题组:《关于公选、直选乡镇领导干部与党的领导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⑥]彭穗宁等:《激活党内民主活力的制度与实践——对四川雅安市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

  [⑦]《扩大基层民主的新尝试——湖北“两推一选”解析之一》,http://news.sina.com.cn/c/2003-12-22/06491398778s.shtml

  [⑧]王凡:《成都探索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及成效》,《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2009年第1期。

  [⑨]周红云:《四川省平昌县乡镇改革情况及其思考》,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6373

  [⑩]《关于公选、直选乡镇领导干部与党的领导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11]《射阳公推竞选县委委员》,人民网《华东新闻》2005年1月13日,第2版。

  [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1380/8462088.html

  [13]引自邹树彬,黄卫平,刘建光:《1998年末与2002年初大鹏镇与步云乡两次乡镇长选举改革命运之比较》,http://www.chinarural.org/newsinfo.asp?Newsid=15575

  [14]项继权:《论中国乡村的“草根民主”》,载张明亮主编:《村民自治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6页。

  [15]梅丽红:《党代表直选的实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16]《四川雨城:海选“逼”出党内民主》,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02/104918563989.shtml

  [17]郑长忠:《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22]《中国共产党章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6.htm

  [23]韩雪:《选举改革十年破土》,《中国改革》2008年第8期。

  [24]吴芳兰:《党内直选“始作俑者”郑开屏》,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9aa39010009aq.html

  [25]《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日。

  [26]引自赖海荣:《竞争性民主在四川省乡镇一级的发展》,《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27]参见任中平,聂应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绩效分析——以四川省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28]王学森,张旭平:《发展党内民主的新突破——透视杨集选举改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29]任中平,聂应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绩效分析——以四川省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页。

  [31]《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页。

  [32]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4786507.html

  [33]《300多个乡镇开展领导班子直选试点》,http://www.jcrb.com/n1/jcrb1446/ca645143.htm

  [34]肖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35]王学森,张旭平:《发展党内民主的新突破——透视杨集选举改革》,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49188

  [36]《迁安市公推直选大崔庄镇党委书记党员选举大会现场侧记》,http://www.qa114.com/html/200807/28/172328967.htm

  [37]吴芳兰:《党内直选“始作俑者”郑开屏》 (2007-04-0621:59:07)

  [38]《云南省红河州乡镇党委换届直选观察报告》,《背景与分析》第99期,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466

  [39]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40]王勇兵:《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需完善的问题》,《学习时报》第331期,第5版。

  [41]冯秋婷:《推进和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遵循和保障》,《前线》2009年第4期。

  [42]王凡:《成都探索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及成效》,《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2009年第1期。

  [43]童大焕:《县委书记公推竞岗的政改破冰之旅》,《新京报社论》200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