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学案与检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7:35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
[   2004年3月3日,阅读人数7225人 ]
第三单元   敬畏自然 保护环境
11.敬畏自然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旅鼠之谜
14.大雁归来
15.喂──出来
兴趣情境导引
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下面一则报道,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全球变暖三年“杀死十万人”
新华网伦敦8月3日专电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全球变暖在过去3年中也许已经造成10万人死亡,并可能导致大规模移民、疾病、贫穷甚至战争。
科学界一致认为,也许是因为二氧化碳释放引起“温室效应”的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变暖。这一现象破坏着天气系统,导致了越来越恶劣的天气,包括干旱、暴雨和飓风。
据报道,1998年是迄今为止气候灾难最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融化的雪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造成1400人和1000人死亡;台风在菲律宾造成500人死亡,而在孟加拉国有1300人死于季风。去年在委内瑞拉,由于暴雨引起的洪水导致3万人死亡。今年在莫桑比克又有数千人死于洪水。
生1:看了这个材料,我很震惊,全球气候变暖竟然有这么多的危害,我们要保护自然,拯救地球。
生2:材料中说,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释放引起‘温室效应’的结果”,我认为要保护自然就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能不能谈谈哪些情况造成了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多。
生3:除了我们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外,还有燃烧煤碳、焚烧垃圾。
生4:森林火灾也是造成了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多的原因,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森林被烧了二氧化碳就不能被吸收。
生5:我们使用空调也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师:同学们,我们能为保护自然做哪些事情呢?
生4:每年植树节的时候,我将发动我家周围的小朋友去植树。
生3:如果看到有人在焚烧垃圾,我就上前去制止。可是看到有人烧煤碳我就没办法了。(哄堂大笑)
生5:我要和爸爸妈妈约定减少使用空调的时间,让我们全家一起来为环保作贡献。
生1: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是“环保小宣传员”,向周围人们宣传环保知识,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环保作贡献。
师:但是,我们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的时候不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者,我们要想办法让那些还在肆意破坏环境的人警醒。
生2:老师我认为要让那些还在破坏环境的人感到害怕、恐惧。
师:你能不能举例谈一谈呢。
生2:和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就跟他们宣传农药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知识,让大家为自己的吃饭担心;看到有人烧煤碳,我就跟他宣传空气污染对他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的影响。
师:你真聪明!我们不仅要让人们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敬畏自然,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行动起来去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整体把握课文
生:老师,我们非常喜欢探索宇宙奥秘,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如何阅读这方面的文章”。
师: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们有这样浓厚的兴趣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很有帮助。我们阅读这方面的文章时,就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对话,既要能领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还要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我们在阅读时要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
生:老师,你所说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我们带着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的感情去读这些文章吗?
师:是的。我们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自己身临文章中所描写的情境,或者联系自己所见所闻,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老师,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体裁不同,是不是科学文艺作品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写?
师:科学文艺作品的可以多种多样,也就是说,同一类主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文体。这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既有散文,又有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科幻小说(《喂──出来》),散文又有侧重议论的(《敬畏自然》),侧重说明的(《旅鼠之谜》),侧重抒情的(《大雁归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文体特点。
相关链接:怎样阅读科学文艺作品
1、 围绕标题揣摩作者的构思。2、 学会抓住关键句,深入思考,整体把握课文。3、 把课文内容为几个基本方面,然后分别提要。4、 揣摩富有哲理的语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5、 揣摩富有表达效果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6、 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自己身临文章中所描写的情境,或者联系自己所见所闻,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例1如何理清《敬畏自然》一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观点?
分析:1、围绕标题揣摩作者的构思。文章的标题是“敬畏自然”,表明作者在要求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而事实上,人类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获得提示:人类在宣称要征服自然。作者必须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然后提出自己“敬畏自然”的观点就水到渠成了。2、分析作者会用什么方法来否定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作者的道理能不能让人们心服口服。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不比自然的智慧,然后分说,①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③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关系,④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最后得出结论。3、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到文中去找显露作者思路的关键性的语句(如果这些语句不明显,我们可以先提取重要的词语,然后再进行概括)。①人们“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②“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③宇宙中一定存在比人类智慧高得多的生物。④“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⑤“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自我认识”。⑥我们“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部分”,我们要爱护自然。⑦宇宙生命存在的两种方式。⑧“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⑨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4、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很关键,认真思考,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思路。
解答: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申述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解题方法链接1、议论性的散文有它论述的理路,从标题入手揣摩作者构思,多考虑几个“为什么”,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结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
范例2怎样概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思路?
分析:1、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题目中“泊”字和“仙湖”“消逝”说明了什么?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到文中筛选信息。阅读全文,找出相关内容,并查看自己质疑时有无疏漏的内容,或者自己多提了一些问题。思考这些内容或问题与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怎样。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做一份内容提要,并圈画出关键性的字词。如“沙漠”“神秘”“绿洲”“仙湖”“改道”“四盲”“青海湖”“月牙泉”。3、纵观全篇,概括归纳。
解答: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解题方法链接1、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并列出这些问题。2、阅读全文,筛选信息,增补或删减所提的问题,用这些问题做一份内容提要。3、总览全篇,归纳思路。
相关知识链接报告文学: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描写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可作适当的加工,但不能虚构;描写中作者可以直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被称为文学战线上的“轻骑兵”。
范例3作者是怎样通过《旅鼠之谜》这篇文章给我们以启示的?
分析:将文中写“旅鼠之谜”的话筛选出来,旅鼠的第一大难解的迷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难解的迷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难解的迷是死亡大迁移,浩浩荡荡、无所畏惧。如果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那就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呢?本文记述了“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时而疑惑,这样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另外,文章最后用那一出滑稽戏,引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更是独具匠心的安排。文章就很自然地将人们的视野由对动物的行为的观察、思考转到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
解答: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相关知识链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所谓“形散”一般指采用的材料可以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谓“神聚”,指的是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要求不论写景状物、叙事抒情,都要寄寓耐人寻味的思想,都要抓住描写的对象生发开去,通过丰富的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创造隽永的艺术意境,致力于意境的开拓,揭示事物的本质。
解题方法链接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根据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来梳理文章的思路,紧紧扣住作者关注的话题,筛选信息,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思想。
范例4怎样理解作者在《大雁归来》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理念是什么?
分析:科学文艺作品有很强的知识性,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我们要把握文章的知识性和情感性两种成份的轻重。本文的情感性明显重于知识性,我们阅读课文时就要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进而筛选信息,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抒发了了这种情感。作者称自己是“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看来,大雁是报春的使者,春雁的数目和所种的松树是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个标准,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大雁归来的鸣叫是一首对人类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作者喜爱归来的春雁,因为它们知道很多事情;它们做事从不偷偷摸摸;它们很重感情;它们也很守信,即使以生命为赌注,也要实现做报春的使者的信念,它们的这一品性是人类所不及的。作者为大雁的到来而欣喜,为它们身处被可能猎杀的险境而担惊受怕,也常常为失去“亲人”的孤雁而悲哀伤痛。作者如此饱含深情地描写大雁,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解答: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它们和其他动物一起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是全文的主旨。
解题方法链接从分析作者的情感入手,找出关键性的字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主旨。
范例5《喂──出来》这篇科幻小说说明了什么道理?
分析:这篇科幻小说写得通俗,但内涵深刻。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追溯作者的构思,也就是说,顺着情节线来探究文章的主旨。小说的情节大体是这样的:村外山脚下的小庙被台风卷走,人们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于是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被扔进了洞里,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可是有一天,一个正在施工的工人,听到一个奇怪的叫声,还看到一颗小石子从面前掠过,但没有引起他丝毫注意。
理清了情节后,我们就要寻找小说显露主旨的地方。大家不难看出,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石子的来历很值得探究,聪明的同学一定会猜出:这都是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的。因为当初人们发现黑洞时 “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他还把一块石子扔进了洞里。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留下这个没有“答案”的结尾呢?当我们找到“答案”之后,又会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被扔进洞里的其它东西会不会也要跑出来?”大家推想的结果是“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都将重新倾泻回人间”。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解答: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虽然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
解题方法链接1、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阅读时可以顺着情节线来理清作者的思路、探究文章的主旨。2、要寻找小说显露主旨的地方,然后加以分析,探究文章深刻的内涵。
难点问题2 品读文章的语路 揣摩表达效果
生:我在读这几篇文章时,总感到文中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自己也想尝试着去写一写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可是动了笔之后又觉得自己说得话枯燥无味。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还要有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靠语言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品读文章的语路,揣摩其表达效果。
生:怎样揣摩这几篇文章的表达效果呢?
师:不同的文章,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语言特色都不相同。一篇好的文章或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或感情强烈,激起共鸣;或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或充满诗意,令人品味隽永……我们要认真品读文章语言,去感受其表达效果。要知道,我们读文章,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且是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我们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去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感受作者所关注的生活,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在读懂了作者关心自然,爱护自然的心情以后,我们也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这方面的情感体验,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
生:写出文章要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有没有什么技巧?
师:当然有。例如,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加强语气,增强感情色彩。另外,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不断加强写作训练,中国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表达技巧就是在不断地运用中获得的。
相关链接:怎样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
1、 品读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和抒情性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现实生活,获取情感体验。2、 扣住关键的字、词、句,分析揣摩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 运用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分析句子的含义。4、 通过仿写文中精彩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
范例1品读出《敬畏自然》一文中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使立论充分的,让人心服的。
分析:这篇文章的显著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语言形象、生动,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1、形象性的语言,使对比的手法运用效果显著。文中用“宣称”、“沾沾自喜”、“喜形于色”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征服自然”者狂妄和无知,并将此与大自然(“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和蔼、亲切的形象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类认识的幼稚;文章第一小节在说明人类的智慧与自然智慧的关系时,用了“人类的智慧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而且一连用了四个“只是”强调了这种关系。2、运用“令人讨厌的苍蝇”、“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不值一提的灰尘”等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形象展示了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3、列举了人类的一些看似聪明实际是无知的行为,并且用“狼藉斑斑的矿坑”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形象地说明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程度。
在品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要从具体语言感知中跳出来,站到一个高度上,对文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总的概括。
解答: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使立论充分,其特色有三点:一是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先总说人类智慧不比自然的智慧。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又用不少的篇幅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说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三是视野开阔,多角度进行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用历史的眼光看,用长远的眼光看,用宏观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解题方法链接阅读议论性散文,既要能融入其中品味其语言的形象性、哲理性,又要能跳出其外感受作者的说理时的机智。
范例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分析: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对罗布泊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了鲜明具体的描写,让人震惊。文章一开始先介绍了现在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罗布泊,接着上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两者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震撼了读者的心,人们不仅要问:这种现状是怎么造成的?
作者在介绍造成罗布泊惨状的原因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具体而确凿地说明人们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是造成悲剧的原因。还用了排比手法:“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巨大的吸水鬼……”大大强化了谴责之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抒情,如:胡杨林“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你能清看罗布泊“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这些令人心痛的字眼,把胡杨林、罗布泊的惨状凸现在读者面前,刺痛着读者的心。
用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抒发了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文章结尾“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强烈呼吁,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解答:文章注重形象的描绘,把罗布泊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展示在读者面前,起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运用数据客观说明,加强了谴责力度;用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解题方法链接1、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要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 ,特别是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
范例3《旅鼠之谜》“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的村落遗址捉到了一只旅鼠,遇到了纽约动物协会成员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在交谈中,丹尼斯讲述了旅鼠的种种奥秘。
作者巧妙地采用对话的方式向人们介绍了有关旅鼠情况。首先巧妙地让动物协会成员丹尼斯与“我”的相遇,由他介绍旅鼠,知识的可信度高。其次,巧妙地设置了对话的情境:“我”是一个忠实而专心的听者,用“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来烘托旅鼠之奇,又用“我”的迷惘把话题推向深入,对话亲切而又自然气氛下进行着。叙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文章利用“我”的“惊讶”、“迷惘”、猜测、疑惑,使得叙事曲折生动。特别是谈到旅鼠的三大奥秘时,一个比一个神秘,这样总体结构有一浪高过一浪效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留下了“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
解答: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采用这种对话的方式介绍了旅鼠之谜,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
相关知识链接记叙文应该具备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方法链接1、通过对记叙文六个要素的分析,揣摩文章构思精巧之处。2、运用想象体会对话的情境,感受文章的魅力。3、“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认真研读,培养阅读兴趣。
范例4如何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我们可以先用分析句子主干的方法来理解句意。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整个大陆所获得的”(的字结构做主语),谓语“是”,宾语是“诗歌”。从对句子的主干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大雁对人类益处,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接下来,分析句子的附加成分。宾语“诗歌”有四层定语:“从三月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这些修饰成分使整个句子饱含作者对大雁的由衷喜爱之情。大雁“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从三月天空洒下来的”种种鸣声给整个大陆带来了诗意,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而这些叫声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
我们可以用这种分析的方法去品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注满的爱鸟之情。如,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
解答: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解题方法链接1、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要成分(句子主干)和附加成分,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句意。2、 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设身处地地去揣摩作者的心境。
范例5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它是如何能收到警示世人的效果的呢?
分析:首先根据人们的心理加以想象虚构,使虚幻“洞”的显得很合理,让读者觉得很自然。文中幻想出的这个深不可测的洞,也正是许多人的幻想,合乎人们的心理。文中说到,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本来是排放到海洋里去的,现在都可以排进“洞”里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其次,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象虚构,使故事情节显得合乎情理,自然而然。如有人发现这么一个洞,自然就会有人探头探脑张望,自然有人会猜疑狐狸洞,自然有人会对洞里喊叫,自然有人会丢小石子以探深浅,如此等等。每个情节都好像是在情理之中。
再次,文章中事物的发展也合乎生活常理。城市垃圾倒进了这个洞里,有相当一个时期,“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这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时也给人们带来利益,但是若干年以后,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解答:科幻小说是一个想像的世界。作者的想像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解题方法链接阅读科幻小说先要分析其基本情节,然后分析作者用哪些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的,并将这些情节跟我们的生活进行对照,看它是否合乎情理。
相关知识链接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难点问题3 关注自然 泛舟科海
师:本单元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阅读了这几篇文章之后,同学们获得那些启示呢?
生1: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和我们人类平等的生命,我们要像关心我们自己一样去关心它们、爱护它们。
生2:我要提醒人们,不要再大肆掠夺自然资源了!虽然我们能暂时获得一些利益,但从长远的眼光看,我们是在剥夺子孙后代的生活基础!
生3:我要成为自然的保护者,用我的生命保护它;我要成为环保的宣传者,用我真诚去唤醒世人;我要成为宇宙奥秘的探索者,用满腔热情回报大自然。(鼓掌)
师:几位的发言很精彩。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去爱护自然呢?
生2:对自然倾注我们的爱心。
生4: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自然规律,学好本领,保卫自然。
生5:平时认真观察环境的变化,仔细分析变化的原因,做环保小卫士。
生3:老师,我很喜欢《旅鼠之谜》和《大雁归来》这两篇文章,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是否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当然能。我们不仅要广泛地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学会观察环境,搜集有关的资料。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我们一定能写出很好的科学文艺作品。同学们,当你们泛舟于科学的海洋时,你们就会发现这里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当你们在科技领域探索的时候,你们会为自己时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兴奋不已。
相关链接: 阅读方法
1、 抄阅读法是指读书时把文中的重要资料、精彩语句和段落等抄录下来的读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有助于我们学习语言,积累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摘抄主要有语句摘录、内容要点摘录和重要片断摘录等几种类型。2、卡片阅读法是在读书时将重要资料、信息、问题、有关观点及时摘记在卡片上的读书方法。做卡片是一种简便易行、很有实用价值的读书方法。资料卡片小巧、灵活,携带方便,有助于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资料、加深理解,更便于对资料的整理、分类、查找和保存。  读书卡片通常有三种:摘录式,提要式,索引式。(下面一例是摘录式)
 
范例1《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入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这种理念与人类传统的“神创造了人”的说法有何区别?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这种说法?
分析: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报力,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文中所说的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以及“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自我认识”都是拟人化的说法,作者把宇宙比拟为人,把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突出了宇宙的神奇的力量,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作者还用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这样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人与宇宙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容易让人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另外,为了促使人们去关心身边的环境,作者煞费苦心地想出了“宇宙中的生命有两种存在形式”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把它们看做是我们平等的生命”的观点,使人心服口服。所以,我们在阅读科学文艺作品时,要能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要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作品中提出的问题。
解答: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讲道理,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的、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
相关链接: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人的心理活动,思维过程。联想,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者从事物的一方面想到另一方面。它主要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类型。
范例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怎样激发人们去探究深层次含义的?从中人们获得了哪些启发?
分析: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罗布泊今昔的不同景象的描写,激发人们去探究造成这变化的深层次含义。要运用好这种手法,就要掌握大量的资料。文中有作者亲所见的第一手的资料,也有从历史文献中搜集来的。运用数据客观说明,具体而确凿地说明了造成罗布泊悲剧的原因。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充分地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从而激发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深入的反思。再如“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文中用了大量的数据形象地告诉人类的盲目无知的破坏行为是造成了生态环境悲剧的直接原因。
我们要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卫士,就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环境的变化,搜集相关的资料。在占有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深入地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说服力。
解答: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解题方法链接精读一篇文章必须使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等因素加以思考,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纵向分析法、横向分析法、纵横交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将文章的各个部分、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综合也有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和比较等方法。
范例3《旅鼠之谜》一文中谈了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我们从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分析:作者位梦华是我国地质研究专家,文中提到的丹尼斯是纽约动物协会成员。他们和许多动物学家以及动物行为专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边远的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虽然科学研究不能没有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狭隘。他们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文中写道“许多动物学家以及动物行为专家对北极的旅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总想解开其中的奥秘,但都失败了。……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研究的失败,说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调整。
旅鼠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数百万旅鼠会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也就是说当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自然界就要进行调节。旅鼠繁殖能力很强,而它的天敌又不能使它们维持在一定数量以内,于是它们就进行死亡大迁移。当一大批旅死亡后,自然界又出现了新的生态平衡。
联系我们人类来想一想,人类要想和谐地发展,就要注意自我的调节。
解答:启示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精神,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启示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启示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启示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相关链接: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范例4怎样理解《大雁归来》的作者利奥波德的情怀?
分析:作者利奥波德是位伦理学家,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他心目中,大雁就像人一样,它们组成了一个个家庭,它们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它们会为全家的团圆而欢呼;当失去的亲属时,它们会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就是这样,作者把大雁看做自己平等的生命,他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情景,他聆听过大雁集会的鸣叫,他发现原来大雁还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趣事。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他发现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能发现大雁的生活中会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呢?如果没有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他怎么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他怎么能描写得这么美妙?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带着真挚的感情去自然界的万物去沟通。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会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解答: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解题方法链接找出文章中含有丰富“潜台词”的句子,体会它的深层含义。这里说的“潜台词”,是指特定语境中的句子蕴含的没有明白说出来的言外之意。如,文中“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言外之意:威斯康星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表达了作者对大雁安全的担忧。阅读时,细心体会或补出这类句子的潜台词,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范例5《喂──出来》这篇科学幻想小说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帮助?特别在想像思维上它给我们哪些启发?
分析:同学们经常会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写的作文枯燥无味”,于是,在写科学幻想小说时也有了同样的担心。《喂──出来》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帮助呢?我们可以把这篇科学幻想小说的情节分析成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本情节,第二层面是具体细节。基本情节虽然简单,却是一个大框架,有了框架,才能进一步想像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文的基本情节无非是发现一个洞深不可测,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回来了。可见,想像的关键是构想一个基本点,然后再构想一套基本情节,有了这两个“基本”想像的翅膀就可以展开了。作者想出这样一个洞可能是由垃圾洞想起来的,设想它深不可测,也可能是由一个很深很深的洞想出来的,人们把什么垃圾都扔进去,洞里散发出臭气。由此可知,作者的创作灵感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
但是光有基本情节还成不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故事。必须进一步想像具体的细节。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像,就能想出一系列具体细节。怎么能让洞突然出现呢?作者想出小庙因台风而倒塌。村里人发现了会有哪些反应?作者想到人们会探头张望,有人猜是狐狸洞,有人大叫,有人扔小石头,后来用栅栏围上,有人提议重建一座庙。村庄就在城市近郊,城里人知道了又有哪些动静呢?作者想到记者、科学家、学者,想到看热闹的人,想到警察。人们怎样测量洞的深度呢?选用绳子系上秤砣,再用科技手段,想做音频分析。再想这个洞怎么垃圾成了城市垃圾箱,想到商人的点子。再想哪些垃圾被扔进了洞里,想到原子能核反应堆的废料、机密文件、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废物、污水、日记本、照片、假钞、犯罪证据,作者列举了10种,作了足够的铺叙。最后是垃圾怎么出来的,叫声在哪里响起,石头从何处飞来,作者想像为“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可见作者是根据谁制造的祸害就加到谁头上的想法去想像的,同时制造奇幻的效果。至于写到哪里为止,与其多不如少,写到小石头为止,反而含蓄,警示作用反而强烈。
解答: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
解题方法链接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用推想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沿着文章的情节线进行推测,揣摩作者的写作流程。在推想时,可以围绕文章的具体内容边设问边解答,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关链接:细节描写
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形象就会干瘪,缺乏艺术感染力。好的细节描写,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 细节必须真实。所谓“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2、 细节必须典型。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因此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分)
鲲鹏(    )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和熙(     )
鹭鸶(    )  吞噬(    )  媲美(   )   挑衅(    )  笃信(     )
啮齿(    )  缄默(    )  窥探(    )  哂笑(    )  牟取(    )
2、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A、相形见拙   不容置疑    众目睽睽    精巧绝伦          (    )
B、任劳任怨   慷概大方    浑然一体    仓皇逃窜          (    )
C、沧海桑田   喜形于色   相辅相成    谋取暴利          (    )
D、莫衷一是   美味佳肴    狼藉斑斑    急剧膨涨          (    )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B、和熙:温暖。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C、缄默:闭口不说话。缄,封闭         笃信:忠实地信仰。笃,忠实。
D、哂笑:讥笑。哂,微笑。     不速之客:没有赶快来的客人。速,快速。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3分)
A、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B、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C、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D、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5、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__,人类的智慧就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__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__毕竟不是大海,__,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A、虽然 但 如果 那么  可是
B、虽然 如果 那么 可是  但
C、如果 那么 虽然 但  可是
D、如果 虽然  那么 可是 但
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对灾区一贫如洗的特困生,湖北各高校都热情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B、这本书的情节引人入胜,读起来真让人津津乐道。
C、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之鳖,无处可逃了。
7、 选出的有语病的一项。(3分)
A、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B、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C、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当英语教师。
D、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8、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5分)
A、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   )
B、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
C、那一片巨大的黄沙色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
D、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
E、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
9、将下面的反问句变换成陈述句。(4分)
A、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B、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C、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1)第一句中的“希望之光”指的是什么?(2分)
(2)“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中的“那种想像”是指什么?(2分)
(3)“单调枯燥的数字”是指什么数字? (2分)
(4)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2分)
A、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
B、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11、作文。(60分)
以《听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
【课后充电】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思考题。
[一]瑰丽的落日
此刻,我望着瑰丽、庄严的日落,思索着运动的生命,生命的运动。
似乎,它比正午的太阳要大几倍,许是它转到了离地球最近的轨道,但为什么它的光焰反而减弱了许多?
倘若说日初桔红,日午金白,日落则是血红了,像一个巨大的熊熊燃烧着的球——也许,这才是它的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是它夸耀自己色调的丰富吗?
是的,日落的色彩是最多样的。人世间还没有哪个画家把日落的色彩配齐。
我爱观赏日落,因为,只有这时候才能把它看得真切,甚至看得见它的步态,一蹿蹿的,像一个拐腿子,不情愿的、一步一回头的走下山去。
于是,我便想起了日出,虽然也能看见它的脚步,却显得稚气,像一个头脑不太发达的大孩子,傻笑着。
而日落,显得成熟而多思,但又有点儿用脑过度的疲倦的感觉。
其实,我们这里的日落是地球另一个方位的人的日出,正如我们的日出是他们的日落,宇宙间本没有日落日出。
但我不知道宇宙间更远的生命,是否也能观赏到日落日出。
倘若观赏不到,那里一定是永恒的黑暗!
不!一定会有另一个光源的照耀。
然而我,我是庆幸我有自己的光源的。
我尤其庆幸我有我的日落,它比日出更瑰丽,更庄严,更动人魂魄!
这使我想到了生与死——
生,固然美丽,但它的美在于未来的贡献。
死,则美在于已经做出贡献,它比生更丰富。
生是贡献的准备。
死是贡献的结果。
因此,我爱望着瑰丽的日落,思索生命中的运动,运动中的生命。
1、“瑰丽”是什么意思?瑰丽的落日有哪些特点? (3分)
2、“这才是它的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一句中的“烧”能换成“染”吗?请从两方面说明理由。(3分)
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2分)
4、作者由观日落产生出对人生的哪些联想?(不能多于38个字)(3分)
5、“我尤其庆幸我有我的日落,它比日出更瑰丽,更庄严,更动人魂魄!”这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3分)
[二]月亮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要俘获一颗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地球形成的时候,一开始便以大团的铁作为核心,并在其外围吸积了许多密度较小的石物质。月球的形成稍晚于地球,它由地球周围残余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因而密度较小。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邂逅:(2)讳莫如深:
2、文中关于“月球的起源”的三种学说分别是什么?(3分)
3、说月球是地球的姐妹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3分)
4、“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中的“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5、写出三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句及作者。(6分)
[三]思考着黑猩猩的思考
游北京动物园的猩猩馆,里面一只苍老雄壮的黑猩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沉重地坐在地上,沉重地思考着。
它仰着脸,对众多游客不屑一顾的样子,眼睛瞅着上面。那是一对暗黑色的眼睛,很深邃,深邃得让人感觉到那里面有着广阔的空间,感觉到那里面仿佛容纳了几万万年的历史。
据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能够思维,而动物不能。思维的符号是语言,人是会说话的,而动物不会说,因此人比动物要高级得多。所以,会说话的人才把不会说话的动物关在笼子里供消遣和欣赏。
而我宁愿相信,动物是有思想的,就像眼下的这位,肯定是在思考着。它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它思考什么呢?不得而知。留恋大自然中风情万种的自由自在?安于笼子里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是探索它生命存在的意义?
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无法摆脱人类的征服。再凶猛的动物,都是怕人的,因为人类的思考比它们的思考要高级得多。在人类面前,它们只有惧怕和无奈。
这是因为人类掌握着科学,而动物不掌握。比方,聪明的鲁班发明了锯子,从此大片大片的森林就噼里啪啦倾倒了。人类把石头制成了利器,后来又发明了火药,这一切都给动物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渐渐失去生存环境的动物们,在人们的驱赶杀戮中,惶惶然而不可终日。它们成了人们身上的衣服和脚下的鞋子,成了人们饭桌上的美餐。
动物之所以是动物,是因为到现在它们依然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而人类进化的程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水平。据说有的宴席,圆桌的中央,箍着一颗活猴子的头颅,众目睽睽下,一把重锤高高地举起,啪!然后食客们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鲜嫩的猴脑。
由此说来,眼下这位黑猩猩应该算是幸运儿,它不但没有被杀戮,而且还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
眼下在地球上,动物们的自由领域是越来越小了,黑猩猩也不例外。原始森林悄然消失了,沙漠惊人地吞噬着绿洲,据说南极洲上面大气层的中间,也都洞穿了一个偌大的窟窿。自由的人开始不自由了,沙漠、洪灾和干早等等,开始袭击人类的生活。人和动物一样,也感到了生存的危机,渐渐地有了与动物同舟共济的意识。原本要杀戮的动物,成了稀有珍奇,受到了保护。像这位黑猩猩这种现状,也是一种保护的形式,只是这种保护剥夺了其自由。不过,它还可以思考。
思考不仅仅是人类的特长。笼子里的黑猩猩仍在思考着……我思考着黑猩猩的思考。
1、通读全文,说说“思考着黑猩猩的思考”这句话中前一个“思考”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它沉重地坐在地上,沉重地思考着”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看看下边的说法哪一种不恰当(2分)
A.铁笼子里的黑猩猩引起了作者沉重的思考,黑猩猩的“沉重思考”是作者的一种感觉。
B.黑猩猩不仅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感到不满,而且还担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C.面对这只失去了自由的黑猩猩,作者想到了更多失去自由的动物,心情十分沉重。
D.包括眼下这只黑猩猩在内的动物们被人类“征服”的历史和现状,应该引起人类的反思。
答:__________
3、想一想作者写鲁班发明锯子、人类发明火药这两件事有什么用意,指出下边的说法哪一种最恰当(2分)
A.说明给动物们带来灭顶之灾的是人们发明的锯子和火药。
B.暗示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C.表明人类掌握着科学,可以征服整个世界,任何动物在人类面前,只有惧怕和无奈。
D.证明再凶猛的动物都是怕人的,因为人类的思考比它们的思考要高级得多。
答:__________
4、“所以,会说话的人才把不会说话的动物关在笼子里供消遣和欣赏”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认为人和动物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人类进化的程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水平”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和《人类的语言》都写到了“只有人是会说话的”,试比较两者的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湖群,在消失
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
①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②1949年,面积缩减为435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③40年来,每年淤积在湖内的泥沙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达7─9.2米,加上大肆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和湖容都减缩了一半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平方公里。④八百里洞庭徒有虚名,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⑤可惜,荣居全国第一的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只不过相对洞庭湖,它的萎缩速度稍慢那么一点而已。⑥40年中,鄱阳湖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⑦湖北素称“千湖之省”。⑧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⑨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平方公里。⑩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已达1600平方公里。
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50年代还有22000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公里,减少了45.5%。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50年代以来
由于围垦和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已不再和长江相通连。
湖泊大量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40年来,为3600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公里支堤,投入了不知多少劳力和资金,完成土石方40多亿立方米。长江的堤防工程远远超过了黄河堤防,而长江的洪水比黄河的洪水更为可怕,长江沿岸直接受洪水威胁的人口也比黄河沿岸多得多。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人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
(金辉文 选自《新华文摘》1998年第 11期略有改动)
1、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10句可分为几个层次?用“|”在下面序号中标出。(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总起来说明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剧减的一个句子。(2分)
4、第3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3分)
5、阅读第4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湖泊大量消失有哪些危害。(不超过40字)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作文(40分)
以“人和动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不限文体;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自我评价】
甲:120分以内(    )     乙:121-150分之间   (    )
丙:151-180分之间   (    )    丁:181分以上       (    )
【园丁指路】
甲: 不能准确地把握大意,也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揣摩词语的涵义;要关注自然,能结合课文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乙:基本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性的知识掌握较牢固;要进一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分析和归纳文章的大意;能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丙: 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牢固掌握基础性知识;要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较为深入的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丁:能准确把握文章大意,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且能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强,有分析和概括能力;能留心观察,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合作交流】
1、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通过阅读要求我们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2、学会从某一自然现象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能科学地推断其发现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培养自己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不断从自然或社会现象中获得哲理的启示,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