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君:世博与文博的互动发展――促进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演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9:10
陈燮君:世博与文博的互动发展――促进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演进 [2007-06-13]

  中国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这将是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盛典,将为上海城市的国际化和城市不断成长,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和上海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们将以文化综合竞争力推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和悠久历史文化,梳理世界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以世博助推文博,以文博促进世博,相得益彰,互动发展。以文博促世博,可以在引领城市文化新风,培育良好城市精神,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和策划世博展览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形成世博与文博之间的良性的、和谐的互动关系,是在迎接世博的日子里文博工作者应有的文化情怀。
  一、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从历史上看,世博会与博物馆的联系密不可分,犹如维多利亚• 阿尔伯特博物馆和伦敦科技博物馆之于伦敦世博会,法国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之于巴黎世博会,……人文与科技并行,过去与未来同在,具像与虚拟共聚,世博会对文博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历届世博会对博物馆建设的催生作用
  自1851年英国首开世界博览会以来,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世界博览会这一国际经济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日益显得举足轻重。世博会的举办,除了有力地促进了举办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对于举办城市而言,也是向世界性大都市迈进的重要契机。在众多学者眼中,以埃菲尔铁塔闻名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是巴黎城跃升至一座典型的世界级城市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岭”。还应该看到的是,世博会对于博物馆而言,实在是天赐良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世博会将成为拉动城市博物馆发展的一个强力引擎,使举办城市的博物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如 1851年最早的伦敦世博会就催生了英国两个博物馆——艾尔伯特博物馆和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巴黎,留下的博物馆也最多。典型的如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就建立了两座互相毗连的建筑,称为“小宫”和“大宫”。这两座建筑规模很大,以高大柱廊、丰富的雕带和雕塑装饰物为特点。“小宫”现在作为博物馆收藏了许多19世纪法国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供游人参观;“大宫”的一部分建筑现在则被“发明宫”永久使用。而由当时为世博会服务的“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奥赛美术馆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出色的美术博物馆之一。同样的,举办过世博会的伦敦、巴黎、维也纳、纽约、大阪等城市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光地,在这些城市,由世博会场地改建成的各类博物馆起了重要作用。
  2、世博会的展示理念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在本质上,世博会是人文精神的科技化、物化和科学技术的人文化。如果说在世博会的演进过程中,交织着技术发展和人文发展这两条基线,融汇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那么,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则更多地关注人文发展和人文精神,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更多地重视人的权利、以人为本、民族间的和平、国家间的平等、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善,在科技竞争中提倡人文关怀,在世界博览中倾情于人文因素,在合作交流中不忘人文情怀。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不能忘怀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正是由于法国人在巴黎的浪漫创意,在世博会上增加了艺术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博会的展示理念:以新品发明展览为主的世博会,从此抹上斑斓的人文彩色。绘画、雕塑、音乐、建筑,天才的旷世巨作,从此融汇于世博,光耀千秋。
  谁不知道圆舞曲《蓝色多瑙河》?1873年奥地利人在多瑙河特大洪水中,顽强地拉开世博的大幕。就在世博会的露天音乐剧场里,首次演奏《蓝色多瑙河》。一代奇才约翰•斯特劳斯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泪流满面地抚慰他们多难的母亲河。谁不知道罗丹的《思想者》?《思想者》首次与观众见面,也在世博会。这是1900年的巴黎,在阿尔玛广场上一座特大帐篷里,60岁的罗丹,平生第一次,集中展出他的上百件呕心之作。其中就有《吻》、《沉思》和《思想者》。谁不知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座1889年巴黎世博会主题建筑,誉满全球也曾经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根植于世博的埃菲尔铁塔,今天已经高耸入云,成为巴黎的标志。也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大家的参与,造就了人文的世博。此外,世博会展览中用物证手法展示技术变革过程的普遍使用,也为文博系统提供了组合式展示的新思路。正是由于世博会的陈列创意与博物馆固有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世博会成为衍生博物馆的新的展示理念的孵化器。
  3、上海世博会为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
  上海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后,可以说,上海乃至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世博会场馆建设过程中,上海的文博机构理所当然地将积极参与,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特别是对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建筑遗迹,提出有效保护意见。世人完全可以相信,2010年世博会开幕时,上海的各类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将与国际大城市的地位更为相称。“去看博物馆”,将成为上海世博会之旅的一项重要内容。世博会的后续利用问题一向是比较受人关注的。后续利用的内容除了环境、基础设施、土地以外,也包括了建筑,特别是永久性建筑的后续利用。依据过去已举办过的世博会的经验,将世博会建筑改建成博物馆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选择。许多著名博物馆的场馆甚至藏品基础都来源于世博会,在博物馆中,世博会的展品挟裹起历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见证。
  上海世博园区选址黄浦江两岸,这里老码头、老工厂和旧仓库,有的需要保护利用,有的需要改造更新,这都为上海在母亲河畔建设阳光文化带以及促进城市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按目前的规划和工作进度,世博会的举办,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利用民族工业文化遗存再建设一些工业博物馆,其中包括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中心的船舶工业博物馆等。此外,上海还将筹建一批工业博物馆和中国航天博物馆。世博会展期结束后,世博会部分新建场馆还将成为上海文化展览事业的新中心。无疑,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将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并由此对中国文博事业产生新的推动力。
  二、文博与世博互动的方法论意义
  虽然世博和文博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都有展示的平台。由于性质、功能、内容、对象等不同,两者在展示方式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现代展览理念、展示手段上,世博可以借鉴许多文博的经验。如果说这还只是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那么,我们应该看到,两者的互动更多地是体现在方法论的意义上。
  1、创新是世博与文博的共有品格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而世博会是源于工业革命的成功,两者在当时都是进步的、新颖的文化形态。两者之所以至今还受到公众的重视和欢迎,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机制。
  世博会从其开创伊始就是一个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舞台,许多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用品都首次现身于世博会。世博会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一切源于世博会。创新精神是世博会永远的主题。世博会的创新首先是体现在总体内容的指向上。从1851年伦敦和1867年巴黎对工业技术的关注,1873年维也纳对农业的倾情开始,世博会逐步摆脱固有的框架。1898年巴黎和1893年芝加哥则开创了现代城市美化运动的先河,城市和建筑技术与艺术成为世博会的重要展示内容;芝加哥世博会引入了娱乐和市民生活的内容;以2000年汉诺威为代表的近几届世博会更加注重科技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世博会的创新还体现在具体展品和展示方式上。很多富有创意的发明都是首先在世博会中展出,进而才引起世人关注。比如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就出现闹钟、蒸汽推动纺织机等;1853年纽约世博会首先展出了电梯;1855年巴黎世博会首先展出了缝纫机,之后陆续有炼钢工艺、电话、留声机、打字机、电报等,都是首先在世博会上展出的;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电灯、汽油驱动的汽车;1900年巴黎世博会出现了电影;1918年世博会出现彩色胶卷;1970年大阪世博会直接促进了日本建造新干线。世博会和创意仿佛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同样也是由世博会而出名的碳酸饮料、汉堡包、炸鸡腿和比萨等食品至今还在流行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博会的创新促进了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文博事业崇尚理念的“新”。“新”,就是要体现“创意”,体现独特的品位。以上博为例,上博就时时刻刻以创新为动力,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上博人的自觉行动。筹办每个展览,上博都力求推陈出新。在举办“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时,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意从山西运来了13袋黄土,铺洒在模拟墓穴的通道上,再在上面安放上特制的玻璃,便于观众行走,这样让观众仿佛脚踏黄土地,体味出土文物的久远与真实。虽然上海博物馆是古代艺术博物馆,但它的建筑是现代的,它的理念更应该是现代的。正如创新是很多事业的支撑点一样,创新也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支撑。我们鼓励创新,欣赏创意,同事们敢于想,敢于闯。上博的领导班子也讲究创新和团结,有的构想刚提出来的时候,可能并不完善,但大家马上会做加法,快速地完善它、丰富它,把理念迅速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在一些大展的设计、布置期间,为了更好地衬托文物,上博设计部门的同志总是和保卫部门的同志一起商量,既做出了创意,又确保文物安全,每次布展都赢得观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2、文化是世博与文博的共同关注
  一般人可能都认为世博会是一项经济活动,其实它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就世博会的文化内涵而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科技文化,二是人文文化。两者以不同方式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世博会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那些经济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手段来进行表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文精神,世博会对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积极作用。世博会又是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这个舞台上竞相争艳,百花齐放,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同时,现代世博会更加注重文明的对话,文化的交流,可以说文化贯穿于世博会的始终,而世博会的文化影响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有效的助推器。在1967年加拿大世博会的场馆内,人们可以欣赏和了解到加拿大的地理风貌、自然资源、历史、生活方式等,表现手段多样,包括平面与视听。展馆策划者充分利用展示空间,在艺术中心与休憩场所进行各种加拿大当地艺术形式的展示。希腊专馆着重展示的是希腊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人们介绍从古至今希腊久远的历史。而对希腊丰富的自然与考古资源的展示也是该馆的一大特色。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成为这一届世博会最成功的专馆之一,原因在于他们对艺术珍品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展示,尤其是精美的绘画与雕塑作品更是令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震撼。仅《圣婴的诞生》——这座塑造了数百个人物的著名雕塑作品就足以使来馆参观的观众们不虚此行。在这里,世博会的文化还延续成了教育。一位在孩提时参加了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参观者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届世博会。我觉得,它给了我一个更好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的梦想、志向、希望,和人类的种种建造活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我来讲,这届世博会就好比是一个梦,也是一个讲述着未来‘明日新世界’的现实,更是奉献给所有敢于梦想,并敢于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人们的一个不朽的纪念碑……”
  博物馆以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方式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其独立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已深植于现代社会之中。博物馆文化以藏品等文博资源为基础,与当地城市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努力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博物馆文化的每一次新创意和新举措都将丰富和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含量。博物馆的陈列,将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大时空的叙事手段迸发出文化伟力,托起历史文脉,从而使历史更为庄严,使文化更为深邃。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逐步改进常规陈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临时展览的创新。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上海博物馆在营造展览品牌上已逐步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把这种特色概括为“3+1”的基本思路:“3”是指展览的“三大特色系列”:(1)世界古文明系列展,如“古埃及文明展”、“玛雅文物精品展”和“太阳王路易14: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珍品展”等。(2)我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文物珍品系列展,如“西藏文物精品展”和“内蒙古文物精品展”等。(3)中外文物极品展,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和“中日书法珍品展”等。“1”是指“馆藏文物系列展”,即整合上海博物馆藏品与时俱进地推出馆藏文物系列展,如“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精品展”和“上海博物馆藏铜镜展”等。上博积极舒展办展思路,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顺利实现了“三级跳”。第一跳是“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2002年11月底,时值上海博物馆50大庆前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一展览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三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大馆联合举办,共展出72件国宝级晋唐宋元书画。数十件千年遗珍浩荡汇聚,集中亮相,实属空前,极为难得。这一大展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国内多家大型博物馆联合办展之先河。第二跳是“扬我中华文化,壮我中华精神——《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2003年10月31日,隆重热烈的“书法帖学之夜”把“扬我中华文化,壮我中华精神——《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走近“书圣”,点墨成金,知识竞赛,答题抽奖,说古道今,墨律互动,诚然凸现一道城市文化风景,亮出一句城市文化寄语: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传承的,祖国文化就是这样积淀的,城市精神就是这样塑造的,市民素质就是这样升华的。第三跳是“  周秦雄风汉唐歌——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甲申冬日,东海之滨,庄重推出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铿锵吟唱黄土高原千古长赋。两百余件陕西文物精品璀璨荟萃,两千余年历史集约展示,在昨天的地平线上曾经积淀不屈的“琴文”,亮出韧性的“剑胆”,摆开威严的方阵,挥洒历史的深沉,在今天的展览厅中邀集了跨时越空的古时文明,其中有神态从容的仪仗出行,流光溢彩的鎏金铜龙,贴金彩绘的文武官俑,威武勇猛的汉代辟邪,颇感震撼的围屏石榻,举世瞩目的多重宝函。“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成为上海城市的又一次文化轰动。
  世博与文博对文化的共同的关注,说明文化可以超越时空,文化的撞击是心灵的撞击。走进世博会与博物馆,检阅的是文化的遗产,寻觅的是人类的文明,解读的是历史的智慧,感悟的是艺术的哲理,抒发的是人文的情怀,守望的是精神的家园。
  3、系统方法是世博与文博的共享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世博会将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各类事物,通过主题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展示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启迪。世博会已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上高层次的盛典,它既是系统方法的设计者,也是系统方法的实践者。世博会系统化管理的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系统的规划。以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为例。澳大利亚在1982年获得主办权后,即成立了布里斯班世博会与南岸发展委员会,认识到世博会场址的规划对于这次世博会能否提升到世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规划关注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世博场址本身,而是包括西区,南布里斯班以及中心商贸区在内的大片区域。整个建设过程依据系统化的原则分十个园区进行,以布里斯班河流为中心向外延伸。规划还充分利用河流强调水上运输。林荫密布的道路,环境优雅的休闲广场,宁静悠远的艺术殿堂,气氛和谐的高档餐厅等等推出了一座具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对人的关注、 “以人为本”也成为这份规划的最大特色,这使世博会成为人们可以举家欢聚、娱乐、学习的场所,从而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创新精神。
  就文博事业而言,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所导致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文博工作的性质、特征发生了新变化,文博工作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机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需要新的创意与之对应。这种创意标志着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意味着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功能、研究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重视人的需求,正成为博物馆文化新的思考点。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构筑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博物馆文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博物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属性和文化特点。作为一个现代博物馆人,必须以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去积极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变化和新特点,积极倡导和推动博物馆与各学科间的交流对话,打破学科壁垒和狭隘浅薄的门户之见,实现方法、视野的互补和相互激荡,从而实现思想的提升和创造。学习和运用系统方法不但是博物馆工作内在的要求,也是评判传统博物馆是否演进成现代意义博物馆的必要前提。系统方法对于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上海文化文博事业的发展将对上海世博会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文化文博事业将对上海世博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打造有上海特色的文化景观
  上海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举凡历史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艺术文化、革命文化等等,种类繁多。由世界各国的典型建筑和有本地特色的石库门建筑所组成的建筑文化,更是引人瞩目。上海将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融入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同时还将结合建设规划,在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街”、文化区方面发挥应有的功效;在市区和近郊形成若干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准的文化休闲区、文化娱乐区、文化产业区、文化居住区等,形成条块联网的呼应之态;建设象泰康路艺术街这样展示城市“生命”延续能力的文化创意街,进行文化创意,打造城市文化艺术汇集地。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根基,使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认知、理解和诠释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经验和长处,共同建构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语境,这是城市生活中建立民族和谐的重要一步。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显然,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自觉,才有可能构建民族和谐,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世界性”通过“民族性”反映出来。民族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根基。上海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加强对戏曲、工艺等民族文化的保护,进一步推进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等。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和谐的营建,成为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演绎。上海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根源,从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近现代的石库门文化,几千年来沉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上海民俗是上海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正在日益显现出来。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虽然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较为浅层和世俗的特点,但是它的本质却反映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许多深层的内涵。上海民间文化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分重要的部分。以民间文化而言,上海的一些民间艺术如七宝的皮影戏、崇明的扁担戏、南汇的锣鼓书等,都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目前上海各区县通过积极努力,既继承了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形成的品牌,又有新的创新。如南汇桃花节、徐汇桂花节、闸北区茶文化节、青浦朱家角镇“行街表演”、“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以及南汇“锣鼓书”和“彩豆画”、“青浦田歌”和“苗苗评弹”、金山故事和农民画等都已形成品牌,使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扬,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基层化、多样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民文化” 通过科学的保护和弘扬,使之成为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重要演绎,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景观热情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
  2、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博物馆
  上海世博会的选址位于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约有5.4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区。世博会的位置距离市中心约5公里,可以综合利用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在浦西的世博会选址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这里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其中有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 ——成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根据规划,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约有二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将得以保留、保护,超过四十万平方米的原有工业建筑,将被保护性改造、置换。上海世博会有望创下世博会有史以来的“历史建筑保护面积之最”。世博会将向人们展示未来上海更美好的城市空间景观和城市生活,摆在文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博物馆同样也是解决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场馆现仍完整保存着,作为展览中心使用。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而举办的巴黎世博会场馆中的机械展览馆,现仍开放并保留着使用功能。纽约作为国际大都会,共举办过三次世界博览会。除了1853年的第二届世博会外,20世纪的两次博览会都在法拉盛草坪—可乐娜公园举办。公园在承办过两次世界博览会后,已建成纽约市第二大园林公园。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当年展馆中的科技馆、昆斯艺术博物馆、公园剧院等现在仍对外开放。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多次表示:上海世博会园区内部分历史建筑应在世博会期间改建为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并在世博会后作后续利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任务。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上海文管委将积极参与,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的有效保护提出意见,并组织力量对计划中拟将改造成的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预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黄浦江是流经上海的最大河流,也是上海的天然良港。黄浦江发源于上海西南,贯穿上海市区,到吴淞口注入长江,全长114公里。黄浦江两岸的大部分滨江地带是上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化的产物,码头、工厂和仓库占据了黄浦江的大部分岸线,在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结构重组的情况下,急需改造更新。这给黄浦江阳光文化带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上海博物馆总数现已达到100座,随着上海国民经济持续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和人均GDP跨过5000美元这道坎后对文化设施需求量的集中释放,到2010年上海博物馆将达到150座。我们期待着到2010年世博会开幕时,上海的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更要在质量上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使“到上海去看博物馆”成为走进世博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3、以“迎世博、创未来”的新的文化要素融入世博会
  在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正以“迎世博、创未来”的新的文化要素与城市文化品格进行综合考虑,全面整合文化遗产,进行“世博”与“文博”的互动思考,对承办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努力形成文化合力。
  在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子里,上海的博物馆文化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增强世博会的文化含量,使世博会在主题演绎、场馆营造、展览组织、论坛设计、活动运营、整体运筹等方面顺利推进,直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将是一个历史机遇。世博精神可以提炼成“欢聚、沟通、展示、合作”八个字,世博精神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精神。世博精神的延续是科学精神的凝聚、人文精神的融合、民族精神的坦示、时代精神的展示、创新精神的吞吐。世博会期间,上海作为世界文化展示的大舞台,将以先进的、国际化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展示上海的城市文化,上海世博会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次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城市文化新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将使上海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时尚与记忆、传承与发展、地域性与整体性、多样性与共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更好地结合起来。迎世博,创未来,以“文博”助“世博”,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对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积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聚集到城里来居住;他们之所以留居在城市里,是因为城市中可以生活得更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博”工作者可以从“世博”的实际出发,借览历史性博览、艺术性博览、科技性博览、综合性博览的经验,进行主题性博览的探索,在主题演绎上努力完成“破题性演绎”、“二度演绎”和“展品演绎”,在展品设计上力求小中见大、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石破天惊、突出经典、古今结合、畅想未来、体现世博精神,兼顾“主导”与“主体”,确立“世博现场”理念,做到“逻辑联系”与“游客流动中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重视“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突出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艺术、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建立“自我修复系统”,进行“开环演绎”,夯实城市史、文化史、经济史、科技史、社会发展史、思想史、文学等跨学科演绎基础,建立评估体系,为大型演绎积累经验、进行文化积淀,顺利推进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世博与文博的互动发展,必将积极推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也将迎来上海文博事业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陈燮君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