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建立招商引资、投资促进、互融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高层互动、和谐交流、共赢发展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33:04
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分析(2)
  (二)发展绿色畜牧业是更好地保障人类食品安全的需要

  人类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一方面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另一方面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以期增加产量。这些做法的后果是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医学界已证实,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青少年性早熟等以及某些食物中毒,往往与畜禽食品中的抗生素、激素及其他合成药物的滥用和残留有关。有的研究还表明,长期食用含残留激素的动物食品能使男性雌化。特别是20世纪末引起世界恐慌的“疯牛病”和二恶英事件、禽流感事件,以及发生在我国的“瘦肉精”事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畜产品的质量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必须选择发展绿色畜牧业之路。

  (三)发展绿色畜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一方面,从目前国内外市场的价格看,国际市场上绿色食品的价格较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高20%~50%,而国内市场上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例如,黑龙江省的绿色大米在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可以卖到14元/公斤。哈慈集团生产的“天鲜牌”绿色猪肉在哈尔滨几家大型超市的专卖,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50%左右。所以,生产绿色畜产品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危机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英国因“疯牛病”宰杀了400万头牛,牛制品的出口陷于停滞,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韩国、日本和阿根廷因“疯牛病”共销毁了70万头牛;口蹄疫使台湾销毁了380万头猪,损失150亿美元;荷兰为平息猪霍乱,销毁了1100万头猪,占全国存栏数的2/3,畜牧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选择发展绿色畜牧业之路是保证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

  (四)发展绿色畜牧业是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畜产品的出口数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有关方面的信息,我国畜产品在出口方面常常因为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而出现贸易纠纷、索赔等问题。发展绿色畜牧业不仅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而且可以提高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同时,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常常引发贸易战,恶化国家之间的关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畜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黑龙江省畜产品质量较低,初级产品比重大,加之缺乏国际贸易人才,缺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畜产品生产标准、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等,因此,黑龙江省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入WTO后,虽然关税壁垒被打破,但非关税壁垒使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从黑龙江省传统畜产品1991~2003年13年出口数量的变化来看,黑龙江省畜产品面临的出口压力较大。黑龙江省鲜冻牛肉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从1997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的态势,2001年出口数量为874.09吨,是1991年出口数量35430.76吨的2.5%;2003年出口金额是1991年的0.7%,也是自1990年以来出口的最低点。可见,鲜冻牛肉出口不但数量急剧下降,而且效益也明显降低。鲜冻猪肉出口经历了1997年、1999年、2000年的大幅下滑后,2002年和2003年连续突破历史最高纪录,这主要是欧洲和亚洲市场对牛肉、羊肉和鸡肉的质量缺乏信心,导致暂时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上升。2001年,黑龙江省猪肉罐头出口降至12年来的历史新低;黑龙江省冻鸡出口也已降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黑龙江省鸡蛋出口从1999年起不断下降,2001年至2003年,黑龙江省鸡蛋没有任何出口(如表1(略)所示)。

  目前,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不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不能及时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其畜产品出口特别是对俄罗斯出口的地缘优势将难以保持。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黑龙江省畜牧业必须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发展绿色畜牧业成为其必然选择。

  四、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经验和问题

  (一)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经验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加人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关注,黑龙江省委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绿色牧业的发展,分别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绿色畜产品生产规程。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A级肉牛、生猪、肉鸡、肉羊、肉鹅生产标准》,并下发到各生产企业和养殖户。按规程要求,哈尔滨市的各生产企业和养殖户饲养奶牛、出栏肉牛、出栏生猪的数量应分别达到5000头、4000头、5万头。大庆市政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使之成为建设质量效益型农业的优势产业”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战略,建存栏1000头以上奶牛的高产园区24个,共养殖奶牛4.4万头。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大兴安岭等东部、北部地区提出依托自然和生态优势,构筑绿色畜产品生产新优势。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则把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制定了《绿色食品——奶牛、肉牛、生猪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总局技术监督局予以发布,着力建设了一批绿色奶、肉生产基地,仅2002年即建成无公害高产奶牛生产园区3个,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的重要基地。

  2.大力加强防疫灭病,为绿色畜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生产绿色畜产品必须确保动物无疫病,黑龙江省在发展绿色畜牧业的过程中依法强化防、检、监工作。为此,黑龙江省主要抓了动物防疫工作,大力推广免疫标识制度和强制免疫制度,给猪、羊共加戴免疫耳标1020万个,给牛加戴免疫耳标232万个;通过会战的办法,对427.8万头牛、867.6万头猪和466.8万只羊进行集中免疫,确保了动物疫情稳定。与此同时,以产地检疫为重点,加强对加工、运输环节的检疫工作,把住疫情的流入与流出关口;强化执法监督,严防漏防、漏报、漏检,多次派出检查组对动物防检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对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在建设56个市(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基础上,启动了呼兰、肇东、兰西、北林、巴彦和哈尔滨市道外6县(市、区)、96个乡镇的出口肉类动物防疫体系标准示范区建设项目,从而将黑龙江省兽医卫生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层次。

  3.大力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强化对兽药、饲料的质量监管。2002年初,黑龙江省畜牧局制定了《畜产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畜禽及其产品经营市场专项整顿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兽药和动物组织药残检测工作,对兽药、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了一批不合格企业,对合格企业重新核发了生产经营许可证。2002年,黑龙江省共抽查700多家兽药生产、经营企业,880家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对查获的假劣兽药、饲料全部收缴、销毁,使兽药、饲料的生产和经营秩序得到了好转,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4.制定和推广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确保畜产品安全。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以普及、推广奶牛、肉牛、生猪科学饲养管理规程和组织制定肉蛋鸡、大鹅、毛肉羊科学饲养管理规程为主线,推进了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由于绿色畜牧业有别于普通畜牧业,在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始终把控制生产环境、减少畜禽疫病、采用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管理以及对饲料进行质量控制作为重要出发点,并以行业或地方标准形式予以强制推行。目前,生猪、奶牛、肉牛标准化饲养的推广面已分别达到65%、55%和40%,从而为畜产品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区、户的环境管理,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002年,按黑龙江省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要求,黑龙江省畜牧局制定了《畜禽饲养场环保(排泄物处理)工作方案》和《试点方案》,并在绥化、哈尔滨市的两个县(区)先进行了试点。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投资30万元建立一个复合肥厂,充分利用家禽粪便生产水稻无公害专用肥,并大力推广集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对人畜混杂、粪尿乱堆等问题进行了整治。畜产品生产企业按环保部门的要求对畜禽排泄物实行标准化处理,规模饲养场普遍推行排泄物收集、堆肥及无害化还田制度,全省畜禽排泄物堆肥处理率达到85%。同时,黑龙江省注重技术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环保工作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在各地推广绥化市北林区实行养殖场(户)与有机肥(复合肥)生产企业对接,组建专业收集队伍,辟建粪便集中处理厂,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从而为确保畜禽健康、改善场区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6.大力推广绿色饲料生产,加快草原改良和退耕还草步伐。生产绿色畜产品的基础条件之一是生产和应用符合绿色标准的饲草、饲料。2002年,黑龙江省畜牧局结合《绿色畜产品发展规划》和《奶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推广了青贮种植和种草养畜模式,全省共种植专用青贮156万亩,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72万亩,新建人工草地78万亩,改建“三化”(沙化、退化、碱化)草原120万亩。同时,采用综合性措施,加快绿色饲料生产步伐。哈慈望奎绿色实业有银公司2002年共落实绿色饲料种植面积20万亩,与5000户农户签约饲养绿色标准生猪,生猪全部由公司收购和加工;甘南县鑫鹏牧业公司建设了5万亩绿色无害化饲料基地,全部产品加工成绿色饲料,用于生产A级绿色猪肉。据统计,2003年,全省共种植绿色饲草、饲料74.1万亩,年产量达260万吨。同时,黑龙江省出台了一批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使绿色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加宽。

  (二)绿色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绿色产业基地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够高,规划和运行管理还不够科学、高效,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第二,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和产品检测等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绿色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信誉还不够高,存在鱼目混珠的问题;第三,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还不够强,品牌较杂,尚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约束了产业的高速发展;第四,部分干部、养殖户、技术人员对绿色畜产品的指标、生产规程及品牌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清楚,存在模糊观念。

  五、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思路

  (一)完善绿色畜牧业标准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食品标准,例如国际标准、地区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我国于2000年4月1日实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取代了于1995年8月颁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但是,由于国际标准每两年修订一次,地区标准和国家标准也应该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对我国绿色畜产品的需求。

  (二)改善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

  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建设无规定疫病区。黑龙江省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大力加强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否则,绿色畜牧业的发展计划将无法实现。

  (三)形成绿色畜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绿色畜牧业的生产为人类提供营养、安全的绿色畜产品,要求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来进行,发展绿色畜牧业所需的技术包括环境优化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管理技术四大类。因此,需要建立集饲料、饲草生产体系,绿色畜产品养殖基地,以兽医、兽药为主的服务体系、绿色畜产品加工体系和绿色畜产品销售体系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摘自:2005.3(33—39)《中国农村经济》(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