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佛教文章-【佛学问答】-- 讲述 : 广超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7:03

【佛学问答】 -- 讲述 : 广超法师 整理 : 果逸

谈人如何认知事物

本篇根据经论的观点,以通俗的文字,解答佛第子常提出的问题。

问:师父,怎样解释假名安立的过程,如一枝花,大家都有共识说“这是一枝花”,不会说是其它的东西?

答:法:“法”的假名安立过程,是我们的“心”先取相。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形相,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佛法称它为“法”。这个“法”的定义是从人类的认知中得来的,是因为人类规定,给它一些性质,然后说这些性质是某某东西,这叫“取相”。“取相”之后,进一步给它名称——假名安立“一支花”,然后他更加在“法”的名称里看到所指的那个东西,这就落入自性见。

一般上,我们是通过语言的假名安立,来分别很多东西。我们大家有共同所知的东西,有共同的境界,然而,就算你我以同样的眼睛来看东西,因为我是近视眼,我所看到的东西和你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东西都不一样,甚至左眼和右眼看同一个东西也不一样。我的左眼看它比较黄,右眼看它比较白,等等。你们有没有研究,两只眼睛看东西的颜色不一样?有人更有分不清黄色和青色的现象。所以说,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取法相,去认识那个“法”,然而在语言的表达上,大家是一样的。

问:请为我解释“语言和六根的关系”。

答:我们先执取“法”的形象后,就为那个“法”假名安立语言的名称,然后用语言名称代替形象,来认识“法”。小孩子没有语言,他是靠形象来认识“法”的;动物也没有语言,它也是用形象来认识“法”。我们人类的语言活动太强,就用语言来表达那个“法”。我以“姜太公”这个法为例子,你认识姜太公可能与钓鱼有关,因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即他钓鱼不放鱼饵引诱鱼儿上钩;我是从《封神榜》这本神话故事中认识他的;我们就在自己的记忆里执取对姜太公的认识。世间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包括已过去的“法”,也是这样以语言建立起来的。

问:师父,如果问题出在眼耳上、语言上的话,天生聋哑的人是不是没有这些问题?

答:佛法把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分别智”,一种是“无分别智”,只有那些修行的人才知道“无分别智”。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形相,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佛法称它为“法”。然后我们给它名称,即安立名言。聋哑的人虽然没有安立名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还是在分别,分别“法”的形象,对“法”是有执着、有分别的。

“因”可以影响“果”是不正确的。孩子从母亲生,跟母亲有些相象,说他母亲是“因”,以佛法说,这母亲不过被她的孩子利用而已(笑),就用她的相貌来生,用他的“因果”来生。大家有因缘碰在一起,并不是那母亲把那孩子“制造”出来。是那个孩子具有跟他母亲类似的有关因缘,就在母亲家出现。比如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位公主,她常说她享用的一切,以及相貌等等,都不是父王给予她的。父王听了很生气,就把她嫁给一个贫穷的年轻乞丐。她接受这样的安排,就跟随乞丐离开王宫,回到夫家。公主嫁给乞丐后,劝导他重新做人,于是他从事耕种,在自家的土地里挖出财宝。这是因为他父亲生前知道儿子很会花钱,就把一部分的财宝埋在自家的园地里。公主教导他用钱来做生意,结果又赚了一大笔钱,他们所建的房子比波斯匿王的宫殿还漂亮。波斯匿王听到这件事后很惊奇,就去请教佛。佛讲出乞丐过去的因缘:从前,这个乞丐家里很有钱,他的父亲留下很多遗产给他,但是他到处布施,不从事生产,钱花光了变成穷光蛋,只好乞食过活。他父亲在生的时候赚钱给他花,现在娶了公主,有老婆帮忙设法赚钱,这是他的福报、智慧。他懂得布施,不懂得生产。公主有智慧,晓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带来的,不是波斯匿王给她的。

问:以佛法说,我们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带来的。你和你的父母亲有很深的因缘,你就在他们的家出生。但是世间人认为你的一切是父母亲给的,根据佛法说,不是。是父母亲欠你的,他们赚钱给你用,你不用辛苦工作,就有钱花。如果往好的方面说,这是好的缘,以“因果”看,确确实实是父母亲辛辛苦苦赚的钱不愿意给别人,特别给你,这是不是欠你的?根本就是。每个人都带着“因果”来,如与某些人有缘等等。譬如今晚你来听闻佛法,也是某些因缘所成就,不是我给你的,是大家相互的因缘。

答:师父,谈到“因果”的问题,是否可以说,因为我们人类局限在“五官”之内,这“五官”一定在时空里运作?

答:对。

问:比如我看您,就看见时空在运作。因为跳不出“五官”的局限,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

答:是,如果远离“五官”的认知,“因果”就不可得。因为人类是从“五官”认知一切,所以佛在人间所阐释的佛法,全都是从“五官”认知中说服人类,教导修行人怎么摆脱“五官”而证悟,最终解脱生死。佛不为菩萨讲“五官”,因为菩萨已不执取它们。但是,菩萨执取“心”的变化,佛就为他们阐释“心”是如何的变化。所以可以这么说,小乘佛法全都站在“五官”来说,大乘佛法则全都站在“心”来说,这是大小乘佛法的最大差别。

佛在小乘佛法中特别强调“业力因果”,在大乘佛法中则特别强调“心”。其实,“业力因果”就是“心”的因果,两者是一样的道理。不过,在小乘佛法里用过去、现在世的现象阐释业的变迁,我们凡夫比较容易接受。到了佛纯粹为大乘菩萨讲佛法时,就说这些都是“心”的变化。其实,就是因为“心”的参与才有所谓的“业力因果”,没有任何“业力因果”能够离开“心”的作用。就是说,“业力因果”就是“心”的作用。

当大乘菩萨修到相当程度,他看到的就是“心”的变化。因此,在大乘佛法中所讲的因果现象都是“心”的变化。在小乘佛法中所讲的六根境界是“业力因果”,其实,这两者是一样的。佛更进一步阐释“业力因果”是“心”的种种作用,没有所谓你我他的差别,是众生迷惑才认为有。因为这样,所以说众生和佛是没差别的。“心”的作用没有所谓你我他的存在,是众生迷惑认为你的、我的。因为本来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你我他,谁在生死中轮回?因此,也可以说你本来和佛一样,即你本来就是佛。而确实必须那样。因为一切法的因缘作用,都要知道对方。既然一切法要知道其它法,才互相因缘作用,就是说,因缘都在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