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典诗词创作时的封建主义阶级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11:52


谈谈古典诗词

创作时的封建主义阶级意识


   中华民族古典诗词创作灿烂辉煌,身垂不朽的诗人和他的大作品我们本是熟悉的。这就我们留下思考,古典诗词创作的封建主义社会,诗人们(或知识分子)深受封建主义阶级意识影响,我们今日对古代诗词的传承同时,是否需就封建主义诗词创作意识方式好好“清扫”?
   我尝试谈谈唐诗。初唐诗,诗歌创作多是宫廷诗。宫廷诗,讲究音律,主题,措词,结构,创作场合。进入盛唐诗歌时代,诗歌仍沿垄了初唐宫廷诗的传统,如讲究音律。盛唐第一代诗人王昌龄和王维,诗作都熟悉音律技巧。王维诗歌作品《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细读这首诗歌文本,赏析这首诗歌,体会诗人描景,是最初展开河的景致,至“天波忽开拆”,忽见城市、农田。蓦然回首,无声胜有声,诗人所思念的故乡已是“淼漫连云霞”,思乡之情,已细润地汇合入内心。诗人紧扣怀乡之情,层层引申出河景的变化,从而引申让读者分享诗人内心的感受。赏析王维这首诗歌中,亦体会到王维创作诗歌注重结构严谨创作诗歌注重修饰技巧,讲究音律。
   然而,我更要提及一点,在盛唐同时代诗人中,王维的家庭背景是诗人中最高的,回到当时历史语境中,京城诗人多是出身官职家庭的权族诗人,或是参与科举成功求政者,深受诸王府欢迎,以聚网形式形成气候。王维也因出身显赫,受诸王府欢迎,通俗理解,就是受京城诗人群欢迎,因此王维自小深受宫廷诗的“教育”诗人创作诗歌,注重修饰技巧,讲究音律,追求绝句的技巧
   接着,我要谈谈盛唐另一位诗人:李白。为回到历史语境理解诗人李白,我提提诗人的一首诗歌《乌栖曲》。众所周知,李白的《乌栖曲》,诗歌主题是咏西施王维的诗歌《西施咏》,诗歌主题也是咏西施王维的诗歌《西施咏》“讲究修饰,讲究论题,且对西施的处境做阐述”,而李白的《乌栖曲》描绘的“只是一夜之间的场景,却给读者留了暗示,有力唤起幻想和真实的差异。”(参考资料《《盛唐诗》
   李白的《乌栖曲》在盛唐深受贺知章欣赏,贺知章给予这首诗歌的评价不同于京城诗人的文学标准。京城诗人爱“咬文嚼字”,考究音律,而李白创作则“先破后立”,打破了前诗人在历史主题诗歌中趋向怀古诗的固定模式,从而以诗歌新颖富有想象立起自己的独创性
   这就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喜欢李白的朋友,多是认李白诗歌的杰出,也喜爱李白作为诗人豪放的个性杰出,敢在皇帝面前,让高力士脱靴。可见诗人有蔑视皇权之表现。诗人李白,又是个性洒脱者李白,有侠士思想,诗人个性鲜明,洒脱,浪漫主义,他的诗歌创作亦体现出浪漫、感情强烈之特点。李白诗歌,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自然的艺术体现,是其追求的精神层面的表达。
   我们现在若论述盛唐诗歌时代,总会想起李白和杜甫。可那时的京城诗人,讲究诗歌创作求诗律,而李白深受诗人崔颢作品想象力的影响,热衷于突出诗歌的奇趣想象力。以盛唐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那时的李白初在京城也并非是名人一个。而李白为迎合诗人群,曾热衷显示自己的身世、热切为自己出身提供高贵的权贵色彩以迎合当时阶级意识。

在京城诗人群中,宣传自己的出身有贵族血统,可使自己获得些名声。如李商隐,也曾忙乎于宣传自己出身显赫,皇亲家族之人。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我们的诗人李白,浪漫主义创作诗人,在京城诗人群中,为什么也曾那么热切显示自己的身世以迎合当时社会风气?为什么王维的家庭背景和诗人接受的诗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呢?为什么京城诗人是王府的常客?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更是要辩证地认识到其诗人所处的封建主义社会。如我们学习诗人李白的诗歌,不仅可学习其诗歌创作追求新颖创新,学习其诗歌作品是精神层面的表达。但,也要客观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封建主义社会,皇权贵族,或诗人权贵,常聚集文学门客,形成诗人群。若诗人群中的诗人出身显赫,总能赢来声名。洒脱极具浪漫主义的李白,京城生活时,也是热切为自己出身提供高贵的权贵色彩以迎合当时阶级意识后,李白是辞官,云游四方。可是,我们已明白,封建社会,皇帝、权贵的思想就是人民(诗人)的思想,人民(诗人)的行动在自觉地调整自己,以求符合皇帝、权贵。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君臣父子,文学门生,乡谊门生,其形成网络,形成一方强权,与封建主义社会同在。
   在封建主义社会,著名诗人们,多是曾当过官,这要论述也并不难,从唐的王维、杜、李商隐、杜牧到宋的柳永、苏轼等,或曾是家世显赫,龙凤生龙,官家庭出官人。或是通过参加科举崇拜仕途,当过些大小的官。他们当中,或因时局多难,思想精神矛盾困惑,如唐诗人韦应物,也是出身于京城显赫家族,后家族逐渐败落,他也未升官高位,从官场解脱,当隐士,然而心灵保留着清高,一首《观田家》,描述农民生活劳苦,最终感叹“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通过自感惭愧,就自觉自己与社会的距离,仿佛有心无力。仔细一琢磨,这有何尝不是田园诗的传统呢。当年陶渊明的归园田诗,也不是感叹“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或“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受儒家思想影响求统一和谐——求内心的和谐,如内心的羞愧,如感叹人生虚幻总当空。
   如唐诗人,中年时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心中始终有深深的人民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皇帝有幻想,又深有人民情,归根到底,还是深深铭刻忠君意识于心中。
   如宋诗人柳永,后厌倦官场,却又沉溺情感,诗歌偏爱“倚红偎翠”,走向唯心主义。
   因此,我们今日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同时,需就封建主义诗词创作意识方式好好“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