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淨土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5:25


[八宗][律宗][淨土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禪宗][三論宗][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淨土宗
淨土宗也叫做蓮宗,是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淨土論》三經一論為所依本典。主張心專念「彌陀」名號,托著彌陀底弘願,離掉現世界穢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釋迦牟尼始說《無量壽經》以下的淨土三部經,開示他力本願的淨土宗法門,是本宗底起源。佛入滅後九百年,天親菩薩造《往生淨土論》,贊述三經要義,以弘通這宗。晉朝的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專弘淨土法門,道俗皈依的極眾,共組識一個「蓮社」,是在我國開宗之始。魏朝的曇鸞從菩提留支那裏受《觀無量壽經》,因就專修淨業,著《往生論註》兩卷,被推為中國本宗著述底巨擘。隋唐間,有道綽禪師,在石壁玄中寺讀曇鸞底碑文,大有所感,拋棄素所從事的《涅槃經》之講說,專修淨業,著《安樂集》兩卷。唐貞觀時,善導和尚,親遇道綽傳受宗義,著《觀經疏》闡明他力信心底要旨,又做《法事讚》等諸書,定一宗所用底行儀,熱心化導道俗。他底門下有善感禪師,也得念佛三昧,著《釋淨土群疑論》開導有緣,繼著有少康禪師出來,也能弘通這宗。這宗以為一切眾生所有的本源性地,和十方諸佛毫沒有兩樣。雖然造了極重的惡業,受了無量的苦報,但是他的本性依舊毫沒有沾染的,只消有一念回光,如來便都能知見,用同體大悲來把他攝歸淨域。彌陀底光明,是遍照十方念佛眾生的。但因為眾生底淨眼還沒有開,所以不能知見。若是平素念佛的人,到了臨終時候,意根、命根都已斷絕,後念還沒有起來,在這一剎那間,佛便現在前面,便就超脫三界火宅了。眾生底品類,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彌陀底願力是平等無二的,無論甚麼人,虔心稱念「彌陀」名號,一聲便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夠淨念久久相繼,那其效益更不消說了。至於念佛,無論千句萬句,其實就是一句,佛念底心並不緣著過去,也並不是緣著未來,祇是緣著現前的一句,為往生的正因,這就叫做「萬修萬人去」底方法。能夠積久純熟,能緣之心忽然脫去,做到了無念而念,念即無念,名理一心,那生品更高了。
(一)教判
本宗判釋尊一代的教為聖道、淨土兩門。淨土是仰仗他力,以得往生淨土,在那裏證佛果的教,就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所說示的法義;聖道是依著自力修策之功,在此證悟佛果聖道之教,就是在淨土三經以外所說示的八萬四千的教法,為大小、頓漸、半滿之法。聖道之法是在此土起願修行,以期待證果的,雖然不能說一點沒有佛力如被,但大概是靠著自力的;淨土之法是要依托著此土的願行和佛的願力往生彼土,在淨妙之土行業圓滿,才能到達於佛果的,雖然有一些兒自力心行,但大概是靠著佛願他力的。聖道之法因為多須自力,所以難行,彷彿是陸路上的步行;淨土之法因為多仰仗著他力,所以易行,彷彿是水路上的乘船。因此聖道可叫做「難行道」,淨土法可叫做「易行道」。
(二)內因
本宗是托 〔 託 〕著《無量壽經》所說的彌陀本願,尤其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的願力。又《觀經》說的:「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和《阿彌陀經》說的「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的正說,以三心之安心、稱名之起行、四修之作業,成就往生底內因,由本願光明底外緣除滅業障,而感來迎之聖應,以期待報土往生之妙果,這樣是欲在於不退的國土,修悠悠的妙行,進趨於阿耨菩提之究竟位的。
(1)現在先講安心
(一)安心有總和別的兩種,總安心又分為兩種: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之心,和大菩提心即是。三界、天道、二十五有底境界雖然苦樂萬般,但那為有漏業感所成的,畢竟不能免於苦惡之穢土;至於西方淨土,是彌陀清淨業之所感,但受諸樂的妙土,所以不能不厭穢欣淨。又大菩提心是在往生淨土,以求佛果菩提,求佛果的人須發大菩提心,是佛門底通規,本宗自然亦應該這樣。善導在《親經.玄義分》說:「各發無上的心。」就是為此。在這經,散善義,舉往相、還相底迴向心,也大概和一分菩提心相同。這菩提心不必定和能不能往生相關聯,如《觀經.下下品》,沒有這菩提心也得往生,但卻不能據此,便說菩提心可以不發的。
其次,別安心有三心,這是本宗底要點。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於《觀經》說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其發三心者,必生彼國。」至誠心是真實心,是身、口、意三業皆離卻名利虛假之心的。
(二)相信阿彌陀佛,常以四十八大願力攝取眾生,若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的。
(三)迴向發願心:這是是把過去到今生,自己所作身、口、意三業之善根,和為著他人所作善根而隨喜的,完全迴向於淨土,而願欲往生的心。具有這三心的人,其行必成,所以必定往生,但是其中如果缺掉一心,就不能得往生。
這三心的意義雖然是這樣的深廣,但在事實上,如果有真實無疑的念佛而欲往生的一心,三心自能具有的,具這一心的,叫做「橫具的三心」。但是人性是不一樣的。像那有名利虛假底不至心的人,有狐疑不決底不深心的人,有愚痴多情底不迴向心的人,就不能不用這三心來逐漸加以對治,經這樣對治而成的,叫做「豎具底三心」。雖然有橫豎底分別,但是已經具了,只是一個,雖然只是一個,卻並非沒有深淺,所以往生起來就生出三品九生底分別。往生那件事是沒有兩樣的,但是凡夫有名利虛假之心,難於如實。又雖然一度發起三心,他底心還是不住地退轉無常,所以真有至於出離生死的行者,不能不為精細的注意。
(2)起行
如三個安心已經具有了,那所修的一切善根,即完全是這往生淨土底善根。在《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又說:「修諸功德,植諸德本。」在《觀經》說「定善十三觀和散善三福」,在《彌陀經》示「一日七日之一心不亂」的稱名,在天親底《淨土論》說「五念門」,善導示「正雜二行,助正二業,專雜二修」,在《文殊般若經》明「一行三昧」。這裏面,善導底「正雜」和「助正」之判,網羅最為精審。正行,是願生西方淨土,皈依彌陀一佛,專行淨土正依的三經所說的行,就是本來為淨土往生之行的;雜行,與此不同,乃是人、天、菩薩十方淨土之行,雖然並非正行,卻是欲把他來迴向於西方淨土而求往生的,就是正行以外的一切善根。
又正行有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五種。讚誦是專心念誦淨土所正依的三經;觀察是專觀西方淨土底依正二報,如《觀經》定善十三觀就是;禮拜是一心禮拜彌陀如來;稱名是一心稱念彌陀名號;讚歎供養是一心讚歎彌陀底功德,並用香花供養。除了這五種正行之外,其餘一切善根都叫做雜行。又五種正行如果區別起來,就有正、助二業,前三後一是助業;第四的稱名,實是正定之業,因為稱名是正對彌陀第十八願的,願中有「乃至十念」之語,即無論一念、十念都可往生的,所以是正定之業。前三後一,因為是勸勵策進這稱名方便,所以叫做「助業」,這就是「同類底助業」;如果修雜行能為稱名底方便,也得稱為助業,這叫做「異類底助業」。
以上正、雜二行雖然皆得往生,但其間卻大有得失,修這正行的叫做「專修」,修雜行的叫做「雜修」。從事於專修的,至心易成,百即百生;從事於雜修的,至心雜成,僅僅得百中一、二,千中三、五的往生。就是無論修怎樣的行業,不至心的是一千之中沒有一個能成功的。又五念是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和五正行,僅有開閤之別罷了。一行三昧,是以定心為主的,稱名專修之一法。以上所說,正行便是稱名,因為一切行業雖然都能迴向而得往生,但大有難易之別,所以當專修易行的稱名。
(3)作業
三心底安心雖已起了,十念底起行雖已定了,但因凡夫底意志怯弱,容易退失,還須有策進的方法。這策進的方法是有四修的作業:一、恭敬修:是對於彌陀如來及淨土底依正二報尊重恭敬,行、住、坐、臥不背著西方;涕、唾、便、利不向著西方,這或叫做「慇重修」。二、無餘修:是一心全然向著西方,不雜修他事。三、無間修:是一心常繫念西方,不以餘行間斷,不以貪、嗔等的煩惱間雜行業。四、長時修:是以畢命為期待,立誓不中止所修底行業。
(4)行儀
要使起行、作業 〔 能 〕完全的緣故,有應該守的三種行儀,這三種行儀就是尋常、別時、臨終。尋常行儀,無論在何時何處,常繫心於西方,勵行稱名的一行,這是遵奉善導所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的。別時行儀,是定一日、七日、十日、九十日等的時日,莊嚴了道場,清淨了衣服、飲食、潔齋三業,嚴肅威儀,修正助之業。這是依著《彌陀經》一日七日之說、《鼓音聲經》之十日之說、《般舟三昧經》之九十日之說,以鞭韃 〔 撻 〕凡夫懈怠之妄情的。臨終行儀,是在命終的時候,莊嚴了別室,安置了來迎的佛像,沐浴、淨衣、散華、燒香,目不注在佛像以外,耳不傾於法音以外,手執從佛像垂下的五色的絲,正念以求往生。因為臨終的時候,為病苦所煎逼,每易失掉正念,而臨終的一念又勝於平生百年的緣故,看護的人應該切心注意,助成正念。
以上三種行儀雖然不是往生底必須條件,但如果能夠辦到總是需要的。如在平時勤修至誠,於臨終的時候靠著佛力底加護,必定能夠住於正念的,所以平時底勤行精進是不可懈怠的。
(5)日課
欲使正定業的稱名相續不已,有定日課的必要。一念、十念雖然都能成業,但是凡夫每有因懈怠之故而造罪退失的,所以不得不規定日課來防護。日課在於預定稱名底遍數,誓必踐行,與其少不如多。凡夫的心,歷緣對境,必定要起妄情的,所以必須愈多愈妙,使得沒有暇空。念佛的聲音,以能自己聽見為度。至於記數底方法,雖然不必一定,不過普通都以數著念珠來記數的。
(三)外緣
佛教底通規,以因緣和合而感勝果。安心起 行底內因有了,但若沒有外緣,用甚麼來證往生底大果呢?所以必定有俟於外緣,就是彌陀願力。願力有兩種:總願和別願。總願有四宏誓願和三念願力,即大誓願力、三昧定力、本願功德 力。別願即四十八願,就是善導所謂:「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為增上緣。』」凡夫往生底增上緣,實全在於這別願。尤其第十八願為念佛主因,而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為誓,行者如果安心起行,定可加以佛力而得往生;於十九願,不僅來迎念佛行者,凡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淨土的,臨終無不來迎。尤 〔 其 〕是念佛行者,能使諸邪業繫,無能礙者。二十願,凡聞彌陀名號,繫念淨土,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者,必定成遂的。這樣,以願力為增上緣,使行者必定往生。
此外又有親、近、增上三緣。這在第十二願「願光明體」,在第十八願「願名號」,而名體不二不離,所以稱其名號而願往生的行者,必定在名體不二之上,有光明而有攝取不捨之益。善導分這益為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就是。親緣是念佛之行者和佛陀彼此間三業親昵而不捨離,如親子之間一般的;近緣是彌陀常接近,護念念佛行者,如形影之不能相離;增上緣是佛之威神功德力,能加念於行者,使消滅多劫的罪僭,除掉臨終的難障,使住於正念。這三緣就是彌陀本願之增上緣的相狀,是念佛行者特別的利益。
(四)果報
本宗究竟的目的,在於期望往生淨土,但是凡夫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今時,念念起惡做罪,很有礙於往生的,便是一罪一惡之微,尚且要障礙往生,何況是多劫的罪僭呢?但是本宗底意思,以為念佛諸行底功德,很能夠消滅罪惡,得到佛底迎接以往生淨土。念佛是本宗底本意,乘著這佛之本願的念佛,其得滅罪而成就淨業,雖然看當機如何而有遲速,但卻沒有一念不滅一分的罪的。就是下下品的惡機,尚且能以十念滅罪成就淨業,如在利根,一念就可以成就的;至於鈍根,那或者要經多念了。下下品的惡機,由十念得以成就淨業,是有三個緣故,就是:在心、在緣、在決定。在心,是就能修之心而論的。造罪的人依止於虛妄顛倒之心而造作的,念佛是聞佛之真實功德發起淨信而造作的,那個是背馳於法性的虛妄心,這個是隨順於實相的真實心,虛實底力那個強呢?譬如是千歲的闇室,一點燈來闇忽地破去;在緣,是就造作底對境而論的。造罪底對境,在於虛妄之眾生;念佛底對境,在於佛底真實功德,真妄亦非可同日而論的;在決定,為十念念佛,在臨終而住於決定猛利之心,而造罪是在平生猶豫不定之時,定和不定底力是那個強呢?這樣,因為有上面三種的理由,臨終底十念尚能滅八十億劫之重罪,何況平生之念佛!念念滅罪,那淨業必能成就的。
念佛分為四種:(一)持名念佛、(二)觀相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

淨土分為四種:(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
淨土分為兩種:(一)報身淨土,即唯物淨土;(二)法身淨土,即唯心淨土。
阿彌陀佛分為兩種:(一)極樂世界的報身阿彌陀佛、(二)法身自性彌陀佛。
自性法身淨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淨土。西方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淨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淨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淨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所感。不論在那個世界見自性法身淨土,乃是一樣的,報身淨土不是一樣的。

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分為九品。如左:
上品上生: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種眾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迴向發願,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迴向往生,七日見佛。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迴向往生。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迴向往生。
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說極樂,發願迴向往生。
下品上生:作眾惡業,不謗方等經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經典名字,迴向往生,七七日乃見觀音菩薩。
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淨說法,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讚說淨土,迴向往生,六劫乃見觀音菩薩。
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迴向往生,滿十二大劫乃見觀音菩薩。
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持名念佛最要緊要記著,有行無願決不往生,有願無行則願是虛設;生不生西方就在你的願力,生在西方品位的高下,就在你的行力。每天念佛,不論念多愈少一定要發願,念佛念完後即行發願。發願時,即照我所編的白話,口中說一遍,不可默說須出聲,就同與人說話一樣,發願時並要至誠懇切:
「 弟子 某某,現在發願求生淨土,持念我佛的聖號,將來臨終的時候,無論甚麼地方全不願意去,但求我佛、菩薩接引 弟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並且願意這個念佛的功德,普度眾生,同生淨土。」
觀相念佛
身對佛相,口念佛名,意觀想著阿彌陀佛的法相,不論紙畫、木雕、泥塑、銅鑄,供著那樣相就觀那樣相,身、口、意三業相應,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
觀想念佛
就是修十六妙觀:初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實相念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散亂,證凡聖同居士;念到一心不亂,證方便有餘土;念到身心兩忘,佛念皆空,一無所有,證實報莊嚴土;是為分證。到此境界是無記憶空,不是自性彌陀,再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向無記憶空那裏,將第二句彌陀佛名號追第一句,將第三句追第二句,將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兩百句追下去念,無記憶空的無明一破,便見自性法身阿彌陀佛,證常寂光淨土,是為滿證,即經中所說:「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證無生忍。」

自性彌陀即佛性,無記憶空即無始無明。
此宗自永嘉四年,佛圖澄傳道安法師,由師之弟子廬山慧遠法師,宏揚淨土,續光明善導和尚、般舟承遠大師、雲封法照國師、烏龍少康大師、照慶省常法師、雲棲蓮池大師、梵天省庵法師宏揚,至今尤盛。
[月溪首頁][頁首][上一頁]
360pskdocImg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