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会导向”转型“战略导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1:09

从“机会导向”转型“战略导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教授谈跨越“2亿元之坎”

2010年3月5日   01:头版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唐蓓茗 郭艺臖

    一些民营企业在年销售额接近2亿元后原地徘徊,进入了一种胶着状态。针对这一“成长的烦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位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跨越“2亿元之坎”,民企必须从“机会导向”转型“战略导向”,政府对民营企业一定要“视如己出”。

“亲友团”模式难做大

    管理学本来就把企业成长分为1亿、10亿、100亿等几个大台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说,这些年由于通货膨胀,实际成长过程演变成了2亿、20亿、200亿等关口。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认为,2亿元这一数字是否精确并不重要,不同行业这个临界点各不相同。但科技型企业有了两三百号人、制造型企业达到两三千人规模时,容易碰到“天花板”。

    为什么会产生2亿元之坎?张维炯说,在创业阶段,企业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求产品能卖出去,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不太会考虑企业未来发展。这个阶段以“夫妻老婆店”居多,经营主要靠私人关系。而达到2亿元规模时,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它要求民企老板必须有战略思考。在上海做企业,你就要考虑,劳动力成本高,该做什么产品;不能光靠朋友了,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招到好的人才,怎么去指挥上千人队伍,等等。

    创业者的特质,一是对财富有渴求,二是善于找机会,灵活而有弹性。丁远指出,创业者往往不是很好的守业者,当企业上到一定规模,原来一些成功因素也会成为失败的原因。2亿元之坎的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复杂程度提高了,中高层之间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也拉长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控体系。企业如果在财务、人事、内控三方面没有形成畅通的三角循环体系,就难以做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肖知兴认为,成长阶段的民企管理大多靠“亲友团”,是基于私人关系的原始组织形态,这样的企业走不远。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手机里能储存多少电话号码是有限的,而一旦人离开了,人脉就没了,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家族式企业只能把两三百人组织起来,超过了这个规模,企业边际收入就会小于投入。

不成长就注定被淘汰

    民营企业如何才能突破2亿元这道坎?张维炯认为,中国迫切需要打破市场的地域分割,建立要素快速流动的“大市场”。欧洲小企业也很多,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欧洲各国之间市场相对封闭。美国市场的结构则不一样,区域辽阔且不分割,所以美国容易出大企业。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有些类似欧洲,地方保护比较严重,造成市场割裂。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否像欧洲小企业那样,可以选择不长大?“小富即安”在中国行不通,因为竞争形势不容许你这样做,你不成长就注定消亡。

    丁远指出,突破2亿元之坎,是需要一点企业家精神的。总结创业经验、建立有效机制都需要潜心向学,但一些民营企业家,嫌这些事太枯燥,他们喜欢的是热闹,整天像个猎手般到处找机会。当企业发生财务问题时,他们先想到向银行再贷一点,股东那里再融一点,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应该降低存货、回笼应收款,是否该对自己投资的多个行业进行梳理。而有的民营企业家,一心只想退出套现,回家过安稳日子。

    在丁远眼里,很多民营企业家是机会主义者,什么赚钱做什么,行业只是赚钱的手段,缺乏对行业真正的热爱和尊重。一些民企整天想着怎么去弄点钱来,再弄点地来,不去考虑自己有无消化能力、人力资源是否跟得上。企业做到2亿元平台时,向银行贷款的“议价能力”增强,政府政策也会向你倾斜,诱惑一下子多起来,很多机会可能会自动找上门,比如,当地政府可能会奖励你,甚至批一块地给你,这时候如果把持不住,内控体系又不健全,很容易出问题。

政府应将民企“视同己出”

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从 “机会导

    向”转型“战略导向”。张维炯认为,这

    一转型需要很多铺垫,需要企业扎扎

    实实练内功,不要迷恋所谓的“暴富神话”、“创业奇迹”。

    肖知兴认为,民企要突破自身的瓶颈,关键是要从“人治”转向“法治”,再进入用共同价值观进行“文治”的阶段。“人治”做不大,但光靠“法治”也不行,因为人有感情、要面子、有自己想法,仅靠制度完善无法完全覆盖,反而会花很多精力去处理各种特殊情况带来的利益分配、部门冲突、员工情绪等问题。只有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企业内的知识分享、能力分享、财富分享,才可能节约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可复制性”才可能建立起来。

    当然,生存环境会使“创业者行为模式”固化,一些靠政府关系做大的民企,长大了也很难“断奶”。肖知兴认为,把民企行事不规范的责任,全推在他们身上也不公平,这说明政府营造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张维炯指出,政府应将民营企业“视同己出”,一些民营企业行事不规范,可能是因为政府的服务还不到位。民企成长需要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政府要切切实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