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纺织工业“成本导向”须让位“价值导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7:45
2010年7月16日 服装时报
“中国纺织工业大进大出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消费品出口高增长的时代将得以终结。”近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此大势的判断,纺织服装产业从“成本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不可逆转。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本导向”作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力,成就了“中国制造”的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当金融危机的灰色阴霾逐步褪去,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也开启了新一轮的自我审视与价值探寻。
“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知其终,定事而知其变。”孙瑞哲说道,对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当具有理性、精准的知与行。在他看来,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宏观大势,到每一个纺织服装企业的微观运营,都离不开“前瞻”、“坚持”、“灵活”这三个关键词,这将成为决定其良性发展的主导价值观。
前瞻——
渐行渐远的“低成本”时代
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曾经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优势”为其他纺织服装生产国所艳羡。不过,遗憾的是,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语境下,“低成本”与“高附加值”向无任何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这也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势必寻找新的利器,力保成为货架上的首选。
一系列数据,正在印证“低成本时代”的渐行渐远并非空穴来风。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成本普遍提升区间。”孙瑞哲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10多个省区已先后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17%左右。无疑,劳动力成本的继续上涨,将进一步加大企业运营压力。
“资源成为了一个现实而严肃的问题。原料价格高位状态无法改变。”孙瑞哲同时表示,受棉花等原料供应短缺、部分市场资金追捧以及植棉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原料成本呈现快速上涨势头。
以棉花为例,至6月2日,我国328级棉已经涨到17591元/吨,较2009年均价(12831元/吨)上涨了37.10%,进口中等级棉花达91.11美分/磅,较2009年均价(69.1美分/磅)也高出31.85%。涤纶短纤、粘胶短纤价格也均较2009年上涨较快,较2009年均价分别上升了20%和30%以上。
“燃料动力成本、交通运输成本也在继续上涨。”孙瑞哲补充道:“2010年1-4月工业企业的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6%,较一季度继续提高0.1个百分点。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高涨已成为现阶段行业运行的突出问题。”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已经凸显——如果不对这些矛盾进行及时的化解与稀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无异于在摇摆不定的消费需求上再度撒盐。
不过,孙瑞哲也认为,低成本时代的远去,并非对所有纺织服装企业都雪上加霜。这同时也是他在多个场合提及的“产业集中度”现象——2003年,销售额1亿元、3亿元、5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销售额分别占到了全行业的56.5%、33.8%和24.7%,2008年,即分别占到了全行业的63%、42%和33%。
强者愈强,弱者出局,产业发展正在以某种略带残酷而现实的基调螺旋上升。
这一判断,同时也得到了中金公司关于“静态敏感度测算”的印证——
据统计,净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受工资上涨影响相对较大。低利润率、高人工成本的加工型纺织服装企业当工资上涨超过20%时,其利润下降幅度大于20%。而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及具备产品开发和节能减排等力企业,业绩对人工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另外,内销品牌具有较强提价能力,而出口制造型企业难以很快提升价格。
“事实上,力的维系,不在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成本稳步提升和企业的逐步调整相适应。”孙瑞哲向记者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企业的业务属性、运作模式、研发能力、议价水平……这些细节的指标,无一不在决定着它是与低成本时代亦步亦趋,抑或在做着极其艰难的对抗。
坚持——
立足内销市场的发展潜力
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个人消费额将增长到27万亿元人民币。
在看待内销市场目前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率问题上,孙瑞哲亦采用行业发展的“支撑”来形容对内销市场前景的看好。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示:2005-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内销产值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19.99%年均增长率有很大提高,达3.08个百分点。
“以2010年1-2月的数据来看,内销产值同比增长30.35%,较上年同期加快23.72个百分点;内销比重继续提升达81.24%,较上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孙瑞哲对记者表示。
孙瑞哲预测:至2030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容量都将以平均每年至少10%的速度增长。从增量来看,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潜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被逐步释放。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占比向50:50 逼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城镇化率的上升,将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他同时提示纺织服装企业应避免在一线城市“扎堆”酣战,应多关注国内二、三线市场。一方面,居民衣着支出占收入比重与收入水平成非正比关系;另一方面,部分二、三城市衣着消费甚至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即将进入下一个黄金十年。”孙瑞哲判断,“谁能把握内需市场蓬勃发展的先机,谁就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灵活——
理性把握“有效需求”的市场脉搏
事实上,在孙瑞哲看来,尽管内销市场遍地是黄金,不过,它并非为每个企业都能俯首拣拾,惟有理性洞察“有效需求”的脉搏频率,才能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在对“有效需求”进行细微分析之前,孙瑞哲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百货业许多商品远超欧美日百货店同类别产品价格,虚高的商品价格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制造产品所代表的物美价廉很难惠及国内消费者。
“金融危机过后,消费的泡沫伴随着财富的泡沫被不断过滤。而正是抑制消费的商业问题,反向促进了理性消费。”孙瑞哲表示。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消费”?所谓“理性”的基点,又存在于哪里?
孙瑞哲认为,寻找理性消费的基点,在于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消费与时尚文化。在他眼里,“时尚平民化、功能大众化”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纺织品服装消费的“主流诉求”。正是这样的主流诉求,才能有效激发持续的消费动力,获得广泛消费市场的忠实回馈。
具体来说,“时尚平民化、功能大众化”的主流诉求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广大消费者对优秀设计、合理品质、低廉价格产品的渴望;其次,负责任的消费者对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最后,则是明智的消费者对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品牌的忠诚。
可见,理性的消费需求,不仅仅只是对产品价格低廉的简单愿望。同时,它还囊括了对创意设计与商业伦理的向往与尊重。以往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与价格需求,渐渐退位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更多对于科技(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商品)、人文(品牌、创意、文化及社会价值)、人本的需求(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谐劳动关系)则成为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可以满足类似功能的产品时,单单为“特定产品”买单的“附加需求”。
在孙瑞哲看来,理性把握“有效需求”的市场脉搏,不仅仅将帮助纺织服装企业掘金消费市场,同时,也将引发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次集体变脸——只有对“有效需求”及其背后的需求动因有全面而不失精准的把握,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才能跨越“从无到有”的有形创新阶段、低端重复的苦力阶段、局部突破的单个企业阶段,步入“从无序到有序”的模式阶段、高端引领的智取阶段,以及整体发展的供应链集成创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