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的战术和战略(转) - bonycamel的无聊空间 - Donews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9:44
汉尼拔的战术和战略(转)
就会战艺术和出色的战阵控制而言,汉尼拔在东西方的历史都可以说少有匹敌。只有拜占庭的Belisarius才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在这方面,无论是项羽还是韩信恐怕难忘其项背。这和东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所以说汉尼拔在战术领域处于世界军事史上的顶尖地位,应无可争议。
那么汉尼拔在战略领域的成就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根据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前后过程对此作一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参考杜普伊的《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考虑到杜普伊的陈述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实,我尽量采用一些最基本的情节。
战略这一概念,如果要认真地作一精确定义,恐怕是极其庞大的工程。对于战略这一概念,不同的军事理论的理解其实都有些许微妙的差别。即使是克劳塞维茨的定义也很难说没有可修正之处。不过这里想回避这一讨论,而采用另一方法,即选取战略这一概念的共同核心以便大致使得战略这一概念能够和其他概念区分开来。
就我们下面将要用到的战略概念而言,战略不外乎两个要素:第一个核心要素当然是“计划”。一个完全由战场的偶然因素推动的战争进程,显然不能说事先有一个战略。第二个核心是必须对战争进程中的一些可能的变化要有预见,并对这些变化准备一定的应变措施。如果没有这一点,所谓计划不过是僵硬的条条框框而已。当然这仅仅是战略这一概念的必备要素,而不是全部要素。其实这两个要素也是(战役)战术概念的必备要素。所不同的是,战略和(战役)战术所考察的范围和层次不同,它们对于作战进程中各种变化的预测也有各自完全不同的规律和理论。
汉尼拔在决定远征意大利的时候,显然是有战略计划的。单单将这支庞大的军队运到意大利本身,没有一定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从他远征出发以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看,汉尼拔显然考虑了很长时间。
那么当汉尼拔还身处伊比利亚的时候,他对于进军意大利的远征行动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斯人已逝,要想获得完全真实的真相已不可能。但我们仍可从后来的战争进程推测一二。
对于汉尼拔来说,行动的第一步是把远征军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运到意大利。对于他来说只有两种选择:海运或者采取史无前例的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线。汉尼拔显然对此作了相当全面的考虑而选择了后者。从后来的进程来看,选取这一路线大军的损失仍然超过了预计,还好仍在可控制的范围。汉尼拔依靠自己的卓越能力从土著那里获得的补充弥补了这一损失。所以说,这一战略步骤仍属成功。
在进入意大利以后,可以预见远征军或早或晚会和北上迎击的罗马军团遭遇(实际进程中,这一遭遇发生得比预计还要早)。对此,汉尼拔的对策可以是非常简单,那就是伺机消灭之。如何消灭,则可以交给战术系统去解决。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战术系统足够强大,那么战略系统可以大大简化。实际进程中,汉尼拔在从波河流域到特拉西梅诺湖的一系列战斗非常漂亮,可以说大大超出预计目标。
解决了罗马外围军事力量以后(实际进程中,罗马当时的主力已被消灭),汉尼拔可以直接进逼罗马了。这时,汉尼拔的选择突然多了起来。以我们事后的分析,汉尼拔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1. 直接进军罗马
直接进军罗马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隔绝罗马和其属地之间的联系。但在目前这一阶段,时机尚未成熟。这倒并非汉尼拔没有攻城器械的缘故。只要建立一个小小的根据地,不消几个月就可以建造出各种攻城器械。此时进攻罗马的危险在于,罗马目前仅仅是受到了重创,但距离致命还有很大距离。罗马和同盟国之间的关系还完好无损。这样剩余的罗马力量如果将同盟国的力量纠合起来,可以对攻城部队构成致命威胁,并可能随时扭转战局。因此,对于汉尼拔来说,进一步打击罗马的残余力量,并瓦解罗马和同盟国之间的关系显然要比进攻罗马优先。
2. 经营北方以对罗马构成持续的威胁
这一策略未必会为西方学者看重,但从东方的战略思想看,这一策略有其独到之处。具体设想是在特拉西梅诺湖之战后,将战线推进到罗马附近,然后停止并经营北方。这一策略可以对罗马保持一种持续的压力。但这一压力仍属于战略性质的,而非战术性质的直接压力。并且罗马同盟国主要在南方,这一策略并不能起到分化瓦解罗马同盟势力的作用。如果远征军在深入重地后,已经师老兵疲,那么这一做法也许比较适合。但这一策略对于当时自波河以来连战皆捷、气势正盛的远征军来说却并不合适。尤其是汉尼拔在战术上非常强大,可以采取更为进取的方法向罗马施加更直接的压力。从实际进程中,汉尼拔迂回翻过亚平宁山脉、穿越沼泽直插敌后的举动看,汉尼拔显然对此未予考虑。
3. 在野外进一步消灭罗马的有生力量,并最终达到进逼罗马的目的
对于汉尼拔来说,这是一种更为直接,也是更能发挥汉尼拔所长的策略。具体来说,它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在野外寻机进一步消灭罗马的有生力量,并瓦解罗马和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在确立了远征军在野外的主宰权以后(这是一个类似于制空权的概念),迫使罗马残余势力退缩回城内,从而为最后围攻罗马作好准备。从汉尼拔在伊比利亚的一些攻伐行动来看,这应该是汉尼拔在伊比利亚时就已经看到的东西。这一策略简单易行,后来迦太基的陷落大致也是类似的过程。一切看来都不错,至少汉尼拔在伊比利亚出发以前可能是这么估计的。不过,我们这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也许根本没有料到,他后来将要遇到的对手之一选择了一种貌似愚笨而实质充满睿智的策略,彻底打乱了汉尼拔的精心设计。
4. 打击罗马的战争基础,削弱罗马,并最终击败罗马
无法攻城,同时又无法找到野战的机会,汉尼拔剩下的选择就是打击罗马的战争基础。在汉尼拔的时代,这是通过对乡村的蹂躏实现的。在实际的战争进程中,汉尼拔或多或少地执行着这一策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汉尼拔在伊比利亚的设想,选择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述策略未能得以成功实现的前提下的被迫之举。表面上看来,这一策略对于汉尼拔是无所损失的。但实际上这一策略隐含着巨大的危险:因为,除非汉尼拔的这种打击最后造成罗马在兵员补充和后勤补给上造成严重困难并直接影响到罗马的战争能力,否则,这种打击非但不能削弱罗马,反而会使整个罗马社会被逐步锻造成一个具有极高效率的战争机器。如果对于乡村的蹂躏并不能导致罗马人口的锐减或粮食生产的中断,而只是造成了罗马人生活水平的下降,那么势必导致整个罗马社会成为一个高度团结的整体,并愿意为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很难说第二次布匿战争对整个罗马社会的这种锻造没有对后来的罗马的崛起产生了促进作用。
在我们今天看来,我们很难说汉尼拔曾经在这样的层次上意识到这种打击手段的结果。事实上,如果汉尼拔有意识地使用这一手段的话,他的打击对象应该是罗马附近地区,而不应是同盟国地区。
现在我们来看看汉尼拔前期的对手法比乌斯(Fabius)的情况。法比乌斯在接掌罗马军事力量的指挥权的时候,正是罗马处于最危急的时刻。法比乌斯在此时采取的措施,在杜普伊的著作中有非常准确地描述:
法比乌斯的兵员比汉尼拔多,但他们大部分是缺乏经验的新兵,其对手却是迦太基久经沙场的老战士。可是他已经确立起一个军需补给系统,因此他不必象汉尼拔那样不得不派遣部下去乡村收集粮草。但是法比乌斯的骑兵力量薄弱,而他知道汉尼拔在这方面特别强。此外,汉尼拔已经由于善施计谋、精于用兵、所向无敌而树立威名,因此法比乌斯决心不拿全军的伤亡去冒险,而是利用手中这支军队把迦太基人拖得失去耐心,同时防止罗马的同盟者倒戈投向迦太基人。就这两个目标而言,他是完全成功的。
在此后的几个月中,汉尼拔试用了他所能用的一切手段力图引法比乌斯出战。他频繁转移营地,当着罗马军团的面肆意蹂躏沿途地区。他一次又一次地设下圈套,可是都毫无用处。法比乌斯始终使其部下对汉尼拔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远远地尾随着他,但就是不上汉尼拔的当,不和他进行较量。然而他们却特别注意迦太基军队的落伍士兵,经常袭击汉尼拔正在进行劫掠的那些小股部队。因此,小冲突时有发生,而罗马人往往因在人数上占上风而得胜。
.......
两军都据守在冬营里,没有什么重大军事行动,但是小冲突却数不胜数,这就使大部分罗马士兵获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法比乌斯并非一味避战,但战斗必须是在他所选择的地点进行。在坎帕尼亚的隘口法比乌斯找到了一次战机,但是天才的汉尼拔耍了一个小小的计谋,就使法比乌斯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但这并不妨碍法比乌斯继续其一贯的策略,避战但始终处于监视的位置。这在事实上有效阻止了汉尼拔获得野外的绝对控制权的计划。
罗马军团就在这样一种策略之下,慢慢地成长,然而这种成长的后面隐藏着这样一个诉求:有一天罗马会在战场上击败迦太基。
可惜法比乌斯的执政期很快届满,几个轮次后的新执政官已经忘却了从波河直到特拉西梅诺湖建立起来的血的教训。瓦罗在坎尼的拙劣指挥几乎使法比乌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础毁于一旦。
好在罗马迅速回归谨慎的路线,不过此时罗马执政官们的避战,与其说是出于一种谨慎的策略,毋宁说是出于对这位天神般的军事天才莫名的敬畏。但这总算可以使罗马避免再次遭到致命打击了。此后,罗马的力量在逐渐恢复中,开始对倒向汉尼拔的那些同盟国施以惩罚。并多次成功阻止了汉尼拔几个兄弟与其会合。但始终没有人胆敢向汉尼拔本人挑战。
然而,正确的战略只是为了最后的决战作准备。但罗马却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领军人选。罗马只好等待......
这一等就是十多年。
显然,扎马之战前夜的西庇阿肯定是在极度焦虑中度过的,但当次日罗马军团第一条战线里齐集的号兵,面对冲过来的战象一起吹响他们的号角时,罗马应该明白他们终于找到了可以和这位令人敬畏的军神对阵的人选了。
汉尼拔,最终是败在他的学生手里的.....
今天的分析家都会指出第一二线新兵的溃散是汉尼拔在扎马的首要败因。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汉尼拔在第一二线上只能部署新兵的呢?如果汉尼拔带回北非的是一支步骑完整的军队,扎马之战还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吗?
至此,我们会看到法比乌斯的拖延战术并不仅仅是“利用手中这支军队把迦太基人拖得失去耐心”。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谨以此表达对汉尼拔以及他所热爱的迦太基的哀婉之情......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107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