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撰住房制度建议稿:新制度必须解决八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9:30
 

学者撰住房制度建议稿:新制度必须解决八大问题

2010年02月13日 13:19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36

编者按:“我们确实应该设计一个好的住房制度”—— 2007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1.81 1.12%]采访时,就中国住房问题明确提出了这么一句话。而在同一年的6月,经济学家李开发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的“保障性住房研讨会”上发言,第一次发表了自己对于国家住房建设制度的研究思路与方案。两年半时间过去,在2010年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由李开发等人撰写的《国家住房建设制度(建议稿)》在几近十易其稿之后基本成型,这是继去年向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住建部等相关部委提交《国家住房制度建议稿》之后,李开发等人倾注心血的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

“这个课题没有报酬,只有责任;没有私利,只有理想。”李开发称,尽管如此,他内心仍然充满惶惑不安。不管最终结果是得到重视也好,束之高阁也好,受到批评也好,得到赞许也好,作为学者,都是一个收获。他希望通过媒体的采访与报导,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能与民意“零距离”接触。

《国家住房建设制度》建议稿(2010版)

建议人:李开发等

2010年1月30日(北京)

国家住房制度建议方案10易其稿

李开发接受采访期待与民意“零距离”

背景资料:课题组执笔人李开发老师,曾先后在地方政府、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工作,现为中国经济名家讲坛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商美苑设计院总经济师,先后在多所大学兼任教职。

李老师长期活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较量——国有企业改革激情大辩论》等著作三部。曾先后担任CCTV《央视论坛》、《对话》、2005《北京全球财富论坛》、人民日报《强国论坛》、《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展望论坛》、最高检《阳光财富论坛》等国内外重要论坛演讲嘉宾或对话嘉宾,曾在《反垄断法》制订、交强险法规修订、房地产宏观调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领域发表过多篇有创新意义的论文,在多家主要门户网站有经济学家专栏。

李老师勇于探索,思想敏锐,成果丰硕,在学术界有积极影响。在新华出版社2006年推出的《大碰撞———中国改革纪事》一书中,全景式展现了2004-2006年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该书以“郎(咸平)顾(雏军)之争”发端的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为经,以大争论中出场的人物为纬,用故事化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来龙去脉。李老师是这次争论的发起者与核心人物之一。

该书序言在描述时下经济学家群体时,对力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者有这样的评价:“新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大流派,它在经济上信奉自由市场。英国布莱尔上台后,欧美所推行的“第三条道路”,也属于新自由主义范畴。他们强调效率和私人企业利润,强调取消对私人企业的管制。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更重视“效率优先”。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张维迎、林毅夫、李开发、周其仁、张文魁、赵晓、张军等。张维迎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人物。

以下为媒体采访记录稿(摘要)

一、 李开发:探索不计功利,理想引导前程

2009年2月,长期研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学者,经济学家李开发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前夕向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住建部等相关部委提交了《国家住房制度建议稿》,一年来他继续努力,完善原有的提案,日前经过修改的二稿已经脱手,在今年两会预热之际,即将报送国务院与对口主管部门。相关媒体率先与专家取得联系,李开发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若干问题。

李开发坦言,2009年的建议方案确实有诸多不足,但也有一些专家与学者的评点与《建议稿》内容相去甚远。他认为,一份反复修改的建议稿,每一个条款里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特别的故事,也决不是花两个小时读一遍所能通透的。今年他们已经特别注重《建议稿》解读,可以防止误导误判。

李开发说,自己作为课题的执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参与过上百个的重要文件起草,参与过众多课题的认证与调研。在房地产宏观调控领域,近年来有百余篇论文发表,研究国家住房制度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学者的积极探索。他引用小平同志提法,改革开放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可以允许探索出错,但不允许不探索。

李开发说,中国的国情相当复杂。人口太多,平均资源太少,文化底蕴、历史习惯与计划经济的积淀,要为这样一个大国提供一条可操作的务实的政策方案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兼顾思考的内容太多。作为一个学者,如果能完成一个对社会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题,它比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00篇学术论文来得更重要。中国的国家住房建设制度,即未来的《住房法》,它必须兼顾13亿人口的需求,兼顾城乡差别,兼顾劳动制度,兼顾土地制度,兼顾户籍制度的改革,兼顾政府财政收入的平衡,兼顾先富起来的人群与需要,兼顾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情况,其学术研究课题的广度、深度与难度无疑是当今首屈一指的。

李开发认为,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当中,最核心的研究与务实。没有理论不行,没有实践不行,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行,同时也需要政治智慧。在多年的工作中,一直愿意接受挑战,尝试创新。他很希望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完成这样一个具有崇高使命与学术价值的课题。如果它能够为国家所认可,“设计一个好的住房制度“(温总理语),或者能为这个制度最终完成提供借鉴与参考,也算功不可没。

李开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最早涉及国家住房建设制度的学术研究课题是在2007年6月30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的《保障性住房研讨会》上的发言,那个发言中已经有了一些粗略的基本思路与方案。当时会上有大批学者专家,如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开发商著名代表任志强总裁,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住房保障的学者。他关于国家住房制度学术建议的媒体报导,最早见著于07年9月《新民周刊》的采访。最近两年多来,李开发又深入到广州、深圳、南京、武汉等许多城市进行调研,众多政府领导在实际调研中创造了方便条件,他在此表示深深感谢。此外,李开发还经常与许多中低收入阶层的民众坦诚沟通。他称这个课题没有报酬,只有责任;没有私利,只有理想。如此而已。

二、设计好的住房制度是总理的心愿

李开发:学者应当不辱使命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胡总书记、温总理多次考察调研各地的住房保障情况,并做出了大量批示,核心的理念让人们拥有合适的住房,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刚刚过去的2010年1月27日,胡总书记还专程考察了西安市碑林区东窑坊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对住上新楼房的棚户区居民表示慰问。

两年前的2007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出访中亚行程中,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闾丘露薇的采访,温总理在这次访谈中提出,“我们确实应该设计一个好的住房制度”。它是党中央国务院民生政策的长期目标,更是鼓励我们开展学术研究的强大动力。

为什么要尽快设计一个好的住房制度?它的背景是什么?

李开发认为,中国的国情在当今世界独一无二。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化超高速发展,亿万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已经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致富、创富已经成为席卷整个社会的洪流。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一部分人还刚刚起步,还有一部分人相当贫困。南北差距、东西差距,环境差距、能力差距与机遇差距,发展的程度与效果非常不一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劳动者跨越了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寻求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大约有3.5亿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含镇),目前每年新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高达1400余万。不仅如此,还有着约1个多亿的跨城市就业的人群。这么巨大的人群迫切需要住房但又无力承担很高的房价,无疑是牵动全社会神经的巨大问题。我们的改革每天在前进,但市场经济的规范还未完全建立,法律制度也不够完善。资本的优势、利益的强势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托高房价,中低收入阶层深受其害。

安居才能乐业,当安居成为巨大问题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增长就会遇到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购房者、投资者、广大中低收入阶层都有完全不同的利益诉求。平衡不同利益阶层的价值取向,找到共识,找到一个求同存异的方法就非常不容易。

201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房价高耸,四万亿退出,实体经济依然脆弱,社会需求更需要民间资本的拉动,过去的一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今年支付能力不足,加之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就业不足,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进一步减少,民众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心态情绪化亟需一道巨大的减压阀。李开发告诉记者,研究有结果,最好的减压阀就是出台一个国家的住房建设制度。

“设计一个好的国家住房制度”,满足全社会的殷切期盼,调节社会各阶层在住房领域的需求,解决这一让十三亿人口中半数以上的民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用制度平衡需求,用政策弥合矛盾,用愿景来凝聚合力,用行动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是众望所归,也尤为必要!温总理关于设计一个好的住房制度的提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施政纲领,也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殷切期望。学者应当扬鞭奋蹄,积极参与,不辱使命!

三,新设计的国家住房制度

必须解决8大问题,否则将名不符实

李开发认为,一是城市化过程中已经有3-4亿农民进城以后的住房问题,农民进城后原住地土地荒芜与住房闲置及留守儿童问题;二是现有城市百分之八十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问题;三是解决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就业的居住问题,四是解决城市管理与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原住地管不着,就业地管不了。五是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申购保障性住房的标准问题;六是对多套住房持有或投资的甄别与调控措施与管理;七是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与成本问题;八是现实住房状况与新住房制度衔接问题。不解决这八大问题,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住房建设制度。

四, 修改稿有创新但不在于理论,最注重适合国情,切实可行

李开发告诉记者,最大的差别,一是2009版只有建议方案,但是没有解读,导致误读的不少。兹事体大,由于方案作为文件,是超浓缩本,字字有玄机,内涵非常丰富,不解读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为此2010版专门提供了解读本;二是不能光思考如何正确,光思考如何与外国房地产调控理论接轨,更重要的切合中国国情,要有可行性认证,历史上众多成功的方案之所以获得认可,就在于不仅提供方案,还提供了可行性认证。三是既要考虑中低收入阶层,也要考虑先富起来的阶层;要注重适度与合适,兼顾大多数阶层的利益,争取更广泛的理解与认同。四是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尽量保证其支付能力。五是要最大限度地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六是核心,就是整个建议稿的内容要以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为依据,与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相吻合,不能另来一套。

五,以中央政府已经出台文件为准绳

住房制度建议稿力求方案正确稳妥

李开发解释到,在建议稿2009版中,提出了农村的宅基地制度的科学内涵,要将解决农民住房的保障体系的原理引进城市,有的专家认为是要改变国有土地制度,其实完全是误导。本建议稿强调,让中国九亿农民享有住房保障的宅基地制度,其特点是农民建房,只有成本,没有税收,因此九亿农民有房住,也没有住房领域的腐败与房价问题。农民的住房保障是通过宅基地制度来实现的。城市居民与农民是平等的。农民的住房保障制度覆盖了中国60%以上的人口,当然也可以并且应当能覆盖城市,适用于城市,城市居民享受基本住房保障的核心就是成本价。

建议稿深入研究政府文件,使得句句有来源,与国家现行政策相吻合。比如保障性住房的成本价提法就是来源于国务院的红头文件:1998年国务院的23号文件与34号文件。文件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成本构成,即保本微利。

国发(1998)23号文件指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即本地区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 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可以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 。”

该文件指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 难居民的住房问题。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 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利润控制在3%以下。要采取有效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降低征地和拆迁 补偿费,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使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 相适应,促进居民购买住房。”

在国发(1998)34号中,提出:“要以保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稳定为重点,做好房地产价格调控和住房价格新体系的建立工作。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府指导价,限价销售。确定价格时要严格掌握保本微利的原则,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进合理的区位差价和质量差价的形成。要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成本费用的监控,禁止乱摊和虚置成本。计入房价的企业管理费原则上控制在2%以下,利润控制在3%以下,并以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等4项因素成本为基础计算。对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租金标准,要按与最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并与同期公有住房租金水平相衔接。对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的商品住房,实行市场调节价,由企业依据开发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确定租售价格;必要时,政府也要规定开发企业利润限制幅度。”

李开发告诉记者,1998年的这两个国务院文件是经过广泛深入讨论和调查研究决定的,它凝聚了大批学者专家意见,参考了国外房地产调控政策,是本建议稿中关于保障性住房成本构成与定价标准的来源。它体现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政策的一致性,非常权威,掷地有声。这为本建议稿的政策可靠性、现实可操作性提供了颠扑不破的政治保证。

六,不同等级的城市保障性住房面积有差异

资源多寡价值不同是核心因素

李开发认为,城市越大,房价相对提高是因为城市越大公共资源越多。

所谓公共资源,即公共道路、医疗、教育、商业等设施与投入,它带给人们生活的方便程度。大城市的公共资源极为丰富。比如在北京,你去国展参加个博览会,只需公交车4毛钱就到了,而外地的参会者,来去飞机或火车,还要住宿,动辄2000元之多,这就是公共资源效率的一个样板。因为有了众多公共资源的便利条件,所以在大城市拥有的住房价值就会上升。随着资源价值量的提升,在越大的城市、资源越多的城市拥有的住房会更值钱,会有更多的人希望拥有住房,因此大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面积会较中小城市的面积小一些。保障性住房是成本价住房,经过反复研究权衡,依据城市公共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与享有的权益,才形成了建议稿的不同标准。

七、外来人口融入城市,需要权衡五大因素

李开发认为,关于不同城市对外来就业人口享有保障性住房包括落户标准差异需要研究分析,权衡五大因素。

首先,国家早就有外来人口转化为本地户口的相关文件,象1998年公安部的户籍政策就已经比较宽松,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太快,面临的问题太多,许多城市也出台了众多地方性户籍政策。

二是外来就业人口什么时候可以享受保障性住房。如果就业时间过短会很不稳定,所以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

三是因为保障性住房是一种重要资源,也是一种价值,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的分配因为其紧缺而强调条件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建立不同的标准。

四是因为外来就业人口在就业地申请保障性住房必须与原住地保障性住房管理部门有个交接,不能同时享受多处保障。

五是因为外来人口享受保障性住房过多过快,会导致所在城市人均利益下降。城市的发展是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结果,如果更多的外来人口一拥而上分享城市多年发展的成果,这也是一种不公平。我们要设立的条件,就是迁进人口是对城市福利蛋糕做大有贡献的人,也是相对稳定并且已经融入城市的那一部分人,这样才比较合理。现有的城市居民也能认同。

八,允许集资建房、合作建房提法来自国务院文件

李开发:有助于市场竞争,平抑房价保障公平

拓宽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渠道,它可以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增加市场经济的竞争元素,防止少数开发商独占市场,也防止官商勾结与腐败行为的产生。

国发(2003)18号文件指出:“集资、合作建房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参加对象和优惠政策,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不得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实物分房或房地产开发经营。”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唯一主体是开发商。培育多个不同的房地产开发的主体,可以抑制房价快速上涨。

九 李开发:建议稿已经深入研究,实证可行

六大利益主体统筹兼顾,均呈利好

李开发告诉记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地方政府财政、开发商、富裕阶层、投资者、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与现状深入研究,努力实现和谐共赢。

1、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有一次享受保障性住房的机会,虽然住得不宽裕,比较紧凑,有点局促,但毕竟是成本价住房,毕竟非常便宜,毕竟安居有道,这一批人可能有50%,解决了住房问题,婚姻问题、医疗教育等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收入中能用于日常消费的也多了,生活质量就会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心安定,积极工作,支持政府的改革,即使他们要等几年后才有能拥有自己的保障性住房,心态也会稳定下来,因为政策让他们有了期待。

2、对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带来民生和谐,这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重点强调的。其次,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虽然在保障性住房范围收不到了,但是在调剂型自住房方面,政府可能参照房价与城市平均家庭年收入8-10倍的条件来确定土地出让金,依然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再就是商品房,政府依然可以按照招拍挂的程序获得土地出让金。此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保障性住房的消费需求拉动了GDP的增长速度,带动了整个经济形势向好,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它激活了经济体的良性造血功能。

3、对今后三年继续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方面也有重大利好。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兴建,拉动的是切切实实的经济需求,是那部分长期沉睡在银行储蓄的账户上的资金。中低收入阶层虽然收入不多,但是面广量大,经济总量很大。我们有过一些调查分析。在外来人口中,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其主要部分还是技术白领与管理白领。北京有500万外来人口,至少有300万人是技术白领与管理白领;如果我们出台了住房保障制度,让这500万人中的150万能够有条件购买保障性住房,假定每个家庭消费住房为40万元(80平方米,其中保障型待遇50平方米,调剂型的30平方米,为一套房),合计拉动的消费就高达6000亿元;这仅仅是一个北京市。如果出台一个全国性的住房建设制度,有可能拉动消费10万亿元,甚至20万亿元,它是货真价实的居民储蓄投入消费,没有任何水分,是真正的内需。能拉动如此巨大的消费,医疗办不到,教育办不到,只有国家住房制度能办得到。而高价商品房的销售实际上是富人的投资游戏,目的是把中低收入阶层口袋里的钱钓出来,让中等收入者返贫,让贫者更贫,富者更富。而富人是不缺住房的。

4、对富裕人群来说,这个政策也有许多利好。首先是前两套住房纳入自住房了,不用交纳物业税了。一些有两套房但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指望的是的第二套房出租来补贴家用的也不会利益损失。此外,即便是投资性的第1套房第2套房,建议稿上列出的物业税与国外的同类情况比起来,也是比较低的,相信他们知道了这些背景资料,有助于他们了解统筹兼顾的政策,多数富裕人士应当不会过于奢求,而这对于整个社会恢复实体经济的活力,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5、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国家住房制度不是洪水猛兽,也有实在的利好可圈可点。虽然保障性住房赚钱不多,毕竟有3%,不是无利可图,更何况在这个领域用不着担心销售的一切风险。他们应当知道,过去的五年中,即使最好的服装出口创汇企业,其利润也就是3%。对改善型自住类保障性住房,房价达到了所在城市的家庭平均年收入的6-8倍,最高可达10倍,除了政府收获一部分土地出让金外,开发商的收入依然可以达到了2004年2005年的收益水平,也算相当可观的了。在商品房领域,一如既往,利润率依然比较高,但风险相对升高。

6、作为一个高速发展、贫富不均迅速拉大的国度,国家住房制度更是功德无量。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的研究结果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让穷人吃饱饭吧,这样他们可以少生好多孩子。” 而这一道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许多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对一个社会来说,和谐是社会的福音,和谐是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的基石。现在社会的繁荣中包含着诸多不稳定因素,许多地方群体事件屡有发生,激情犯罪时有耳闻。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公开化与透明度,群众中的不满情绪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来化解矛盾,弥合分岐,找到共识,最关键的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政策纲领,凝聚民心,和谐共赢,共同创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市场经济发展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备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富人勾结权贵,控制资源,掠夺财富,分配不公,从而导致民众不满。解决问题需要反垄断、反腐败,健全法制,推进民主,并且把民生问题放到政府管理的目标首位。

中国正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有初级阶段。我们不仅要反腐倡廉,更要自觉关注民生,关注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维持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建立机制,建立诸如住房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来保障公平,保障弱势群体,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权益。党的十六大以来,经济发展从注重效率第一转向公平第一,非常英明正确。对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硬道理,两个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充分发展、财富已经有了巨大积累的今天,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财富与利益至关重要。

人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让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们、让贫穷的人们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富人们才能活得更好。富人们之所以富裕,说到底是社会的一种利益分配机制某种倾斜。不信的人可以到外国去炒房、做地王试一试。中国商人在柬埔寨圈地建别墅遭到强拆就是一例。

和谐社会需要共赢。民心是杆秤,民意如苍天,天人合一,人间正道。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瞻远瞩,以民生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强调劳动者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强调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向农业倾斜,向社会保障机制倾斜,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保证民生稳定与和谐发展。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经济长期繁荣的保证。

十 建议稿10易其稿,心愿简单

有一个好的住房制度将普惠众生

在这2010年两会即将到来的时刻,几乎十易其稿的修改本终于到了基本满意可以脱手的质量,李开发坦言内心仍然充满惶惑不安。不管最终结果是得到重视也好,束之高阁也好,受到批评也好,得到赞许也好,作为学者,都是一个收获。他希望通过媒体的采访与报导,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能与民意“零距离”接触。

李开发认为,作为十三亿人口大国的住房制度,从它的架构、涉及面、它对经济生活的深远影响来看,它的深度与广度显然要比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宏大。学者要知难而进,不妄自菲薄。他和学者们把自己所起的作用定位为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希望有人大政协各界代表的进一步参与,从而可以完成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住房制度的宏大使命。

最后,李开发告诉记者,住房是民本之重,它牵动全局,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密切相关,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住房制度的建设,让党和政府倡导的社会和谐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制订一个好的制度普惠民生,历史将会感谢每一个参与者!<< 前一页123后一页 >>

调查局

更多

五成以上受访者认为今年增加收入很困难

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民间问卷调查和媒体调查活动显示,55%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增加是个难题,54%的受访者表示住房难是最大的烦恼。

  • 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对日系车信心下降
  • 65.5%人看好新拆迁条例能制约暴力拆迁
  • 最新就业调查:签约本科生月薪2205元

今日声音

日本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房地产股票的估值是GDP的3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还有翻番或放大3倍的可能。如果如此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出现在中国,当它破灭时,中国很可能经历像日本过去20年一样的停滞,并且是在低收入水平上。

-著名经济学家 谢国忠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不是因为农民懒,也不是中国农民笨,而是体制给限制了。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陆学艺

政治的官僚化如果与资本势力相结合,就愈加腐败,从而成为社会的死症。

-北京大学教授 汪丁丁

#p1,#p2,#p3,#p4{display:none;}.picPlay ul{ clear:both; float:left; text-align:center;}.picPlay ul li{cursor:pointer; float:left;}.picUnPoint img{border:solid 2px #fff;}.picPlay .picNews a{ font-weight:bold;}.picPlay .picNews { text-align:center;}.playPoint img{ border:solid 2px #c00;}风评第19期:青春何处安放风评第18期:政府暴力拆迁 唐福珍自焚身亡风评第16期:都市白领蜗居之痛风评第15期:政府应该出资培训富二代吗
更多
  • 余丰慧 朱大鸣 张五常 卞洪登 倪金节 牛刀
  • 王东京 茅于轼 马光远 郎咸平 时寒冰 陶冬
  • 卞洪登 叶建华 余丰慧 董登新 管清友 侯宁
  • 皮海洲 张曙光 任志强 丁学良 潘石屹 李宁
  • 张敬伟 张小平 李开发 苏培科 曹建海 杨帆
  • 薛兆丰 陈志武 孙立坚 苏小和 俞宪忠 孙涤
  • 陈永昌 李德林 易宪容 向松祚 司马平邦 张捷
  • 梅新育 朱四倍 周济谱 叶 檀 薛 涌 李 玲

海外报章

更多

法报:中美走向“帝国的融合”

必须看到,一个更广更深的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个现象,我们不妨给它下个临时的定义:帝国的融合。中国在西方化,而美国则在东方化。两大强国似乎在反向发展。[详细]

新报:非洲将打破发展障碍之盼寄托中国

非洲各国基础设施薄弱,制造业发展程度低下,构成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巨大阻碍。在打破这一阻碍方面,非洲国家将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详细]

日媒:日本掀《论语》热学经营之道

2500年前孔子的话,浅显而有韵律地说出为人之道。日本之所以在《论语》中寻找“心灵支柱”与“经营哲学”,难道是由于现今是个迷失的时代!?[详细]

印报:尊重中国 才能赢得中国尊重

中国人钦佩谁呢?李侃如说:“他们敬重功勋卓著的人。”他们喜欢李光耀,甚至也喜欢乔治·W·布什和比尔·克林顿。至于奥巴马,他们现在还拿不准。[详细]

政经观察

更多

丰田汽车和问题奶粉患的是同一种病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业界“大佬”深陷质量危机;在国内,问题奶粉在事隔一年之后重新流入市场,乳制品行业刚刚艰难树立起来的信任又面临考验。[详细]

商业周刊:债务已把美国推到悬崖边

对全球投资者来说,美国是否逼近一个临界点?在2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让美国巨额赤字雪上加霜的联邦财政预算案后,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详细]

潘洪其:遏制公款出国游还需引入公众监督

2009年全国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数、人次数和经费数与近3年平均数相比下降明显,经费比近3年平均支出节约16.31亿元。[详细]

王福重:刺激计划不是考虑退出而应改结构

当外部需求比较强劲时,国民收入分配的这种倾斜弊端,尚处于隐蔽状态,当外部需求撤去,问题的严峻性就暴露无遗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长期增长,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详细]

政府与市场

  • ·奥巴马向华尔街宣战是在摧毁美国精神
  • ·荒谬的“国进民退利于经济发展”论
  • ·周云:商品房预售制早该取消了
  • ·京华时报:网络自由不需“国家商标”
  • ·秦晓鹰:市场经济不是赌场经济
  • ·童卉欣:别把部门利益私货塞进法律
  • ·华尔街和华盛顿:现实版的猫和老鼠

产权与法治

秋风:土地储备制度违反物权法 应与拆迁条例一并废除

  • ·以市场与法治来驱散中国足坛的阴霾
  • ·王东京: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产权界定
  • ·吴敬琏:初露锋芒吴市场 再陷争议吴法治
  • ·沈彬:李庄案风波暴露法治共识之脆弱

价格与管制

  • ·薛兆丰:供求决定价格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 ·东仁:要治房价先治官
  • ·沈仰佑:任志强不必抑制房价的逻辑悖论
  • ·周俊生:物业税治高房价是一厢情愿
  • ·提价控烟只是满足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传说
  • ·高房价:政府垄断土地造就的流动性游戏
  • ·陈志武:房价2015年见顶 过度买房很愚蠢

收入与分配

  • ·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城乡差距正扩大
  • ·巢江淮:防止收入分配改革跑偏
  • ·分配体制改革应成扩内需工作重点
  • ·联合早报:中共高度关注收入分配
  • ·分配不只是一个社会问题
  •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瞄准七寸精准推进
  • ·王福重:收入分配是2010年中国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