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创新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17:01
2008年09月22日16:07 [我来说两句(6)] [字号:大中小]

来源:搜狐教育
[问题背景]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万。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绍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全市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总数已超过100万,接近常住人口的1/4。农民工进城后,其子女的入学问题,成为流入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决策过程]
绍兴市委、市政府认为,外来农民工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一大社会问题、一大政治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到千万家庭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有利于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快民工的城市融入,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基于这一认识,绍兴市政府坚持以实现“外来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同城待遇”为目标,以“两个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为方针,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较好地解决义务教育段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2002年,绍兴市教育局在与市妇联等部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先后下发了《关于市区流动人口中义务教育对象就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绍兴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坚持政府主导,作出了拆掉门槛、规范收费、指定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敞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等一系列政策规定。
2005年8月,市政府还专门召开全市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会议,就入学对象、入学模式、收费标准和管理职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具体措施]
绍兴市教育局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四句话:一是纳入政务范畴,保证农民工子女正轨入学;二是拓宽入学渠道,保证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三是实行“入学绿卡”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四是落实同城待遇,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
一、把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纳入政务范畴,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来抓,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来落实,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步入正规。
1、撤办并举,规范办学。从2002年开始,我们针对当时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秩序较为混乱的实际,坚持“堵疏结合”的方针,一手抓取缔非法办学,一手抓入学渠道畅通。通过两年努力,全市共取缔非法办学30余起。
2、投入倾斜,树立样板。为切实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 “两个为主”的管理要求,让农民工子女共享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坚持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敞开大门接纳,另一方面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实施投入倾斜,花巨资创办样板学校。2006年秋季,一所由市政府全额投入3200万元、占地40亩、设计规模为36个班级,在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建成开学,学校冠名“绍兴市群贤小学”,取意“群贤毕至”。
二、拓宽入学渠道,保证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
由于农民工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经济、文化、习俗、学业等背景各有特点,因此,来到城市后,入学需求也不尽相同。绍兴市教育局因需制宜,大力开展体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了基本适合农民工不同入学需求的多渠道入学模式。
1、以公办学校入学为主。即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渠道。在城区,根据农民工暂住地的分布现状和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专门确定农民工子女入学施教区域和入学学校;在农村,所有公办中小学都向农民工子女敞门接纳。
2、以民办公助和国有民办学校入学为辅。按照“坚持标准、多种模式”的要求,适度发展“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体制的民工子弟学校。这种办学体制的优点是一方面缓解公办中小学入学压力,另一方面将公办资源输入学校,确保办学的稳定,促进学校的规范办学和与当地教育的有机融合。如绍兴县,2004年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公办学校和公办教师创办规范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意见》,利用网点调整后的学校积极发展民办性质的民工子弟学校,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包括根据学校规模和管理情况实行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补助,对公办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任教给予保留编制、工资照发等政策倾斜等等,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
3、以民办学校入学为补充。为尊重农民工子女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受教育实际,绍兴积极鼓励外来公民个人独立举办民工子弟学校。而且,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在学校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上,每年都有不低于上年度的补助。市教育局同时派出指导员,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指导和管理。
三、实行“入学绿卡”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
为了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管理,从2005年开始,绍兴市首创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
“入学绿卡”有四大功能:一是保障入学。凡在绍兴市区务工就业的外地人,凭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材料,就可为子女申领“入学绿卡”。只要持有“入学绿卡”,就可以到指定学校入学,学校无条件接收。二是规范入学。只要持有“入学绿卡”,一律免缴学杂费、借读费、课本作业本费。三是方便入学。根据父母暂住地和施教区域,教育局就近安排入学学校,入学学校和年级均在“入学绿卡”上写明,学生凭卡入学,学校凭卡接收。四是凭卡补助。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中小学,除了按学生实际人数拨足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外,还实行经费奖励性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个农民工子女每年400元,学校凭卡结算。
四、落实同城待遇,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
绍兴市不仅致力于让农民工子女有学可上,而且努力让他们读得起书、读上好书,让他们像本地孩子一样共同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1、实行“一费制”,让农民工子女入学没有门槛。2003年上半年,绍兴县率先实行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零门槛”的办法,规定独立举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即每人每学期总共只需交纳300元这一笔费用。
2、实行“教育券”制度,让贫困民工子女入学无忧。绍兴有一项以“低保户子女、福利监护对象、烈士子女、五保供养对象、残疾学生、低收入家庭”等八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资助对象的政府“教育券”工程,“教育券”每学期发放一次,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列支,每学期由教育行政部门汇总统一报结。“教育券”一开始只对符合条件的本地学生发放,现在这项制度我们已经扩大到所有的中小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凡符合八类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也列入发放对象,享受同城待遇。
3、实行“同等”政策,让民工子女在校享受平等待遇。为消除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可能出现的歧视,绍兴出台政策严格规定: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所有学校,必须在文化学习、奖励评优、入队入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对民工子女各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享受读书成长的乐趣。
[制度创新]
绍兴市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受教育问题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制度设计的全面性:公办学校解决基础上对民办学校的开放与财政资助制度、入学门槛制度、系统提高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制度等等。其中,“入学绿卡”、“教育券”等具体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儿童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问题。
[实施效果]
第一,农民工子女在绍兴的数量增长迅速,为绍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2007年全市民工子女在绍入学人数达6.16万,比2004年翻了一番,并且以每年近1万人的规模递增;市区达1.41万人,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数的18.07%,2008年达到近1.6万人,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数的20%。
第二,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数量获得巨大增长。目前,全市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入学人数占农民工子女入学数的73%,2006年秋季开始,绍兴全市各地均同步免去了农民工子女的杂费,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这些措施很好地落实了国务院的“两为主”政策,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民工子弟学校得到政府扶持,数量呈增长趋势,办学更加规范,教育质量有了保障。目前,全市共扶植合法举办的民工子弟学校21所,在校学生达12450人,约占农民工子女入学总数的1/4。同时,外来公民个人独立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全市目前共有4所,全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2008年,绍兴市对外来公民个人独立举办的民工子弟学校提供财政补助100万元,使这类学校得到了良性发展。
[案例点评]
绍兴市属于东部发达地区,接收农民工的数量较多,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融合难度最大。绍兴市政府在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问题上的开放与融合政策,首先是基于其观念的深刻变化,即把农民工作为推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观念为北京等大城市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迪意义。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绍兴市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站在打工家庭的立场上、站在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立场上思考政策的可操作性,从而使一系列政策有了“民生”的意味,有了“人本”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