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30:48

身带“低碳八宝”的政协委员(人与自然)

——记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的绿色生活

朱霜霜 冯宇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月30日   第 03 版)

  郭耕介绍他的“低碳八宝”。

  2010年1月22日,北京市政协委员郭耕捧着一个鼓鼓的布袋上会,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这里面有我的‘低碳八宝’。”郭耕翻出里面的“宝贝”:“环保布袋、手帕、牙刷、水杯、筷子,这些东西随身携带可以减少一次性使用的浪费。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计算器和手动充电电筒可以减少能源损耗。”郭耕和他的“低碳八宝”,为今年的北京“两会”吹进了一股“低碳”新风。

  从动物饲养员做起

  “万物有情皆可爱,一生无悔为众生”是郭耕的座右铭。这位用“四不像”来形容自己的环保卫士有着很特别的职业轨迹。

  郭耕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了北京一家进出口公司做进出口贸易。在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到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做动物饲养员。也许是自幼喜欢小动物的天性让他对于饲养动物有着执著的渴望,这使他毅然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此与环保结缘。

  1987年,26岁生日那天,郭耕来到北京南郊大兴榆垡东胡林新建的濒危动物繁殖中心。在那里,他找到了他所热爱的新生活天地。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郭耕已是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并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科普演讲团、绿色北京宣讲团成员。

  从动物饲养员到动物保护专家,再到环保科普工作者,郭耕称自己是“四不像”: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对于这四种身份,他最认可的定位是“科普作家”。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学会常务理事,到目前他已出版了包括《鸟兽悲歌》、《兽殇》、《天地狼心》等与环保有关的十几部作品。

  热心环保科普宣传

  “人类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了资源,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缺少地球伦理、生态道德,侵犯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既损害了物种世界,也在戕害自己,对自己的后代也是不负责任的。”郭耕谈到这些时很激动,他认为,无论在大气污染、水污染还是动物灭绝等方面,人类的无知和过失都难辞其咎。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郭耕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要让大众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藐视万物、忽视自然”的思维陋习,让大家都形成顺应自然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的环境伦理道德。

  郭耕在他的博客中写道:节能减排,不仅要从生产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国际合作层面入手,还要从生活层面、消费层面、从日常陋习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克制上入手,让大众更清楚地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

  多年来,郭耕活跃在科普工作的各个领域。他利用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自然保护,在学校进行自然保护演讲,为教师和环保干部举办自然保护讲座。他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有关文章,并身体力行地从事动物救助活动。

  “现在社会很需要他这样的人,他从事的环保科普宣传,对于开启人们的环保意识真的很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关系学院教授张惟英这样评价郭耕的工作。

  恪守“减碳、简约、减法”

  “古语道: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对子孙后代的关照,表现了古人的智慧,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就是‘低碳生活’。”郭耕说。

  在日常生活中,郭耕不仅是“低碳生活”的热情宣传者,也是“低碳生活”的自觉实践行者,他的衣食住行始终恪守着“减碳、简约、减法”的准则。

  “一家三口住着60平方米的小屋,我觉得足够了,过犹不及。”郭耕笑道。在用水方面,他们家也很注意节约,用淘米的水洗菜,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拖地,决不让它们白白流到下水道里去。他说:“这样做我觉得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没有丝毫的负罪感。”

  “降低碳排放的最佳方式是素食。”在本届政协会议上,郭耕提交了《减碳生活,从‘素’做起》的提案。他说,人们吃肉引起的碳排放要远远高于汽车的尾气排放,大约占到碳排放总量的18%。另一方面,过度食肉还会提高人体患病几率,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他认为,“素食”是一种既环保又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予提倡。

  “在衣着方面也应提倡简约,每人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相当于节煤2.5公斤,减排二氧化碳6.4公斤。一个小小的行为就能有这么大的效果,为什么不去做呢?”郭耕说:“低碳是一种生存方式,表明你很热爱生活,很有生活档次,既符合国际潮流,又响应政府号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应该甘当低碳一族,引领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