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7:13

全课程时代

 

文:小小草

 

 

文:小小草

 

一.全课程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文艺复兴,百业竞流,风云突起,教育先行。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研究教育教学的风气蔚然成风。
“全课程”的提法出自洛阳,一点也不必惊诧。洛阳自古富庶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为世界瞩目,奇人奇事、奇思妙想、丰功伟业层出不穷。2006年是“全课程”理想得以酝酿、权衡并使之成为网络真实的一年,“全课程”这个新鲜事物的诞生,也是洛阳人文教育探索过程中文化认识积淀的必然结果。
      经济建设的中心离不开超前的、尖端的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播科学文化的教育载体也是生产力。“新课程”是生产力,从事文化教育的教师是生产力,我们的课堂和课程也是生产力。无疑,研究“全课程”,深化“全课程”并使之健全,圆满,多姿多彩,魅力四射,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参与它,呵护它,发展它,实践并壮大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别有一番现实意义的。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丰富和深化“全课程”这个生产力的内涵。研究文化教育的基地和实验田在各大学府、中小学校,教育者是实践者,探索者,教育理念和优良传统的传播者,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要生力军,教师是思维最活跃、认识最广泛、体验最深刻的教育研究群体,探索“全课程”教育的责任自然落在我们的身上。
      “全课程”的新概念在千年帝都洛阳的提出,给全国的教育人麻木的神经带来了莫大的新鲜刺激,广大教师一改往日的惰性,不得不激动兴奋起来。这个新兴事物的诞生之初,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片哗然。有人茫然,有人调侃,有人怀疑,也 不乏有“好事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投石问路,或窃窃私语,或猛踹一脚,看它是人是妖,试试痛痒。新的,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总是有生命力的。所有“全课程人”对“全课程”未来和前景充满信心。



二.全课程理想不是“神话”


      一个事物的成功不外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像贯彻社会主义理想那样贯彻全课程理念。领导人和决策人坚定不移的求索诱因,是部属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不退却,不犹豫,不停滞,一步一个脚印,以学术为依托,以媒体宣传为渠道,壮大自己的声威,提高全课程的声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认同。譬如可以持之以恒地做媒体报道专访,扩大影响。
      二.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编纂发行关于学术研讨的书籍,报刊。我们所处的是经济社会,任何事情的成功离不开经济力量的促成和推动。我们的优秀文章需要传播,我们的学术需要规范、深入和优化,我们的学说和思想需要张扬和呼应,尤其我们全课程需要有自己的刊物。这就是“兵马欲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三、设定“中国全课程理论学术研究中心办公室”。将洛龙区这个局部地域隐含到全国范围,是为了让全课程走得更远,保持更大的发展势头,包容、引进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理念和素材。全课程的基地在洛阳,却不仅仅属于洛阳人。全课程创立地点在洛阳的洛龙区,却不仅仅属于洛龙区。全课程是面向世界开放的,欢迎全国以至国外所有朋友的加入、争鸣和支持。
      创立“中国全课程理论学术研究中心办公室”,教育局领导做先导,聘请国内外专家坐镇,撰写一整套理论体系的专著来阐明自己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让它成长为真理,并指导我们的工作,成为我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三.全课程是在新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举


      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的领导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全课程”这个更大、更宽、更加厚重的新概念。这是领导善于思考、着眼于创新的表现。
      首先,今天的全课程和昔日的新课程相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课程是什么? “一、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大纲相配套;二、新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初中)九年级成为一个上下连贯的科目和教材系列; 其中,小学阶段设有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科目;三、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四、目前针对新课程,国家基础教育司已经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了相关的教师新课程继续培训教材。五、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内容将更加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更新,能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素质。”(摘自
百度百科-新课程)
      全课程是什么?全课程在内容涵盖上要比“新课程”大得多。这里的“全课程”应该是狭义的全课程,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课程。
      因为洛龙区教育的范围、职责和能力是无法达到大学、硕士、教授以及军事、医学、经济等更大的范围的。即便“全课程”要扩及更远、更广、更深的范围,也是需要更多人参与的,仅仅依靠某个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即使加上一系列中小学教育名家和学问家也是不够的。而发动教育之外的其它人士来参与丰富我们的全课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我们分内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来做,我们只能做我们工作生活相关的“全课程”。更大的“全课程”需要更大的机构来实践完成。
      所以,我们研究的全课程领域是有限的,必须也只能紧扣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就像全课程教育网的设置那样,将我们研究的课题分为相应的板块,参与者只需将自我的文字对号入座即可。具体从事全课程研究能做些什么呢?那就从论坛板块的要求开始吧,写写工作心得、内心反思、生活与思考、所见所闻......全课程不是浮在天空的彩虹,它就蕴涵在我们日常踏踏实实的工作、生活实践之中。
      全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和非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自然是教师和学生在家长的协作、支持下,重点在学校内完成的教学内容,即校本课程。“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地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摘自
百度百科-校本课程)
      非校本课程包含的面很广,譬如火灾与落水逃生技能、安全乘车的本领,遇到坏人的脱身智慧,生活的小窍门、教师家校沟通的技能,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育儿规律探索,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利与弊......本土人文历史条件对于学生爱家爱国思想观念形成的因素等等。
      全课程与新课程是从属关系,新课程包含在全课程之中。全课程的范围大于新课程(与时代节奏吻合的校本课程)。全课程是从新课程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新型理论事物。



四.全课程人任重道远


      全课程现象从古代教育之始就已经存在。教育要为实际服务,为现实服务,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服务,并被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所影响、左右。社会发达,教育教学艺术也发展迅速;反之,教育教学将受到局限和制约,走向萧条和没落。
从古至今一概如此。古今中外的校本课程都是从人民的生产劳动、科学技术和思想认识中发展起来,并为回报社会、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服务。任何一种教育都受到家庭、社会、科学和学术进步的影响。一项发明能加速历史进程,一场世界战争能让一切教育陷于停滞和危机。教育呼吁和平,和平能给教育带来更多成功和际遇。教育呼吁科技进步,譬如电子计算机在我们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快捷方便、得心应手。教育需要察言观色、左顾右盼,顺势而导,与社会协调进步!教育呼吁文明的、良好的道德秩序,背道而驰的社会观念只会削弱教育的力量。
      所以说,全课程人不仅负载着教育学生的职责,还承担着家长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任。全课程人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



五.全课程人,在阳光和风雨中沐浴成长



      做,就是要务实,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进取。
      全课程新生伊始,对于大多数拭目以待的朋友来说,我们所说的“全课程”概念是模糊的,笼统的,泛泛而谈的。全课程的范畴是什么?内涵和外延是什么?需要论证,更需要百家争鸣,有个确切的定义才好界定。
      如果说全课程是天下之大,包罗万象的,那么全课程仅靠教师站在教育的观点上来研讨是不全面的,全课程需要全社会人的共同讨论和参与。
      全课程需要全社会的人们来参与它,丰富它,拓展它,并使之延伸到更深远的领域。
我们的全课程理论还不十分具体,内容过于分散,不够集中,我们的教育宗旨、可操作的步骤都需要进一步论证,并需要构建一整套体系作为指导。
      中小学教师的全课程是基础教育意义上的全课程。让我们呵护着它,和它一起成长!


2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