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教育知识测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11:27

全课程教育知识测试(样卷)

 

一、名词解释

1、全课程教育:学校教育中接受管理和可控制的一切教育内容都是课程。即依据国家颁的课程标准去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2、非学科课程:即把学科课程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视为课程。

3、家本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的延伸,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独立分支。家本课程是在学校的指导和建议下,由学校或学校与家庭设计教学方案,由家长和学校或由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参照方案共同完成的探究性课程或活动课程。

4、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们一般说这个人有没有文化,实质上是说某人或某一类人的群体知晓、习得了人类创造的某些物质财富和某些精神财富后,在某人或某一类人的群体中固化了的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自动化了的行为。

 

二、填空(也可作为简答出现)

1、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是:育人观的问题、课程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问题、家校联动的问题。

2、要想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首先要培养会管理、善经营、懂教学的三A型专家校长和懂理论、会实践的草根型专家教师。其次是选准切入点:即课程改革

3、全课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包括:有知识、有文化、有计划、有办法

4、全课程教育的四个课程层级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家本课程。

5、全课程教育的四个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非学科课程,即:(应试学科课程+非应试学科课程)+(时间性非学科课程+非时间性非学科课程)

6、全课程教育的四个课程模式是:学中练、练中学、学中玩、玩中学

7、全课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8、全课程教育提出的由智慧的学生,是指智力商数、情感商数、理财商数和方法商数的习得在一个人身上的和谐体现,也就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计划、有方法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表现。

9、国家课程: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主要是学中练的课程模式;地方课程:团队参与,动手制作,获得能力,主要是练中学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在群体互动中生成出能力,主要是学中玩的课程模式;家本课程:在家庭活动中感悟习得出能力,主要是玩中学的课程模式。

10、全课程教育下学科课程常规要求:①备②讲③批④辅⑤考⑥评⑦纠⑧补⑨研⑩练⊙习⊙能。

11、全课程教育实施的是:有理念、须具体、可操作、要扎实。

12、全课程教育实施的有理念,主张先挖掘现有教育教学载体的潜能,后补充搭建教育教学体系中缺少的载体,去完善体系。

13、全课程教育实施的须具体,主张在教育思想引领,教学制度规范,教师专业提升,教研项目拉动,网状结点联动,整体和谐推动方面系统细化。

14、全课程教育实施的可操作原则,主张全课程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框架下的整体联动

15、全课程教育实施的要扎实原则,主张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要有机融通同步实施

16、全课程教育实施的工作质量要求,包括工作到位、工作规范、工作严谨、工作创新。

17、2008——2009学年全课程教育的任务是:全课程教育下的人文关爱

18、“全课程教育下的人文关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贯彻实施,其内涵必须是细化了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其策略必须是依附在课程标准的精髓之中,只有这样去贯彻实施,学校新文化才能承担起基础教育变革的重任,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19、三A型校长指的是要做到:会管理、善经营、懂教学

20、基层校长应该做到“会管理、善经营、懂教学”;应该是融“专家型、管理型、教学实践型”为一体的教育管理者,是一个“指导、协调、管理、权威性总结”的管理高手,是一个“有理念、会具体、善操作、求高效”的操作能手。

21、我们洛龙区教育局极关注、看中在着力打造一个县域内高素质的校长群体,以提升教育管理者管理课程的水平为切入点,进行着一个县域内引为自豪的从教育理论者教育管理者教学施教者三位一体融通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学制度规范、教师专业提升、教研项目拉动、网状结点联动、整体和谐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

22、中小学文化建设中色彩的气息定义的概念应该是两回事,中小学文化建设的概念应该是求同一致的,色彩应该是五光十色的。

23、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创新的行动来加速建构我们中原大地中小学学校的丰富文化,这也应该是学校新文化建设的特质之一,特别是学校新文化中的管理文化的加速建构,必须走出一条超常规的但还是可行的发展之路。

24、在学校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有学校新文化体系的建设: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所占的比重、各要素实施时投入的人财物的性价比,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至少是理智的安排。

25、解决中小学教学整体同质提升的问题必须以教育管理团队素养的提升和有效管理中小学教学为切入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整体联动,必须以非学科课程的系统建构和有效实施为突破口,在学校里以可接受和可控制的教学活动内容”为课程的基础。

三、连线

1、请将全课程教育下的课程层级与其相对应的主要的课程模式连线。

国家课程:主要是学中练的课程模式;

地方课程:主要是练中学的课程模式;

校本课程:主要是学中玩的课程模式;

家本课程:主要是玩中学的课程模式。

 

四、简答

1、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是什么?

育人观的问题、课程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问题、家校联动的问题。

2、全课程教育的课程目的是什么?

浅层次的目的:追求常态,有计划实施;深层次的目的:有机融通,相辅相承;往更深层次的目的:更高质量地去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

3、全课程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4、全课程实施的策略是什么?

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应试学科课程和中考、高考教学成绩这一目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手段、方式去培养学生的 “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

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一目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手段、方式去培养学生应试学科课程和中考、高考的应考能力和学习成绩,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

5、全课程教育的特质都有哪些。

参与人群是课改一线教师、基层管理者、教育理论工作者这三方有机地融为一体,打造成铁板一块的课改共同体,大家确确实实都真正地参与进去。

选择目标是培养有生存能力的人,也就是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计划的人,有办法的人。

切入点是拓宽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有效习得和迁移的学习路径上。

着力点是基层的教导主任、基层的校长和基层的教育局长这一教育管理群体。

6、非学科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浅层次的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深层次的目的是和学科课程融为一体,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有效地落实教育方针,完成素质教育所界定的课标具体列出的生存能力的内容。

7、非学科课程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其价值作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环境,让学生甚至老师有意无意地看似零碎散乱(杂)实质是系统地获得知识、启迪心智、增长能力”。

8、家校联欢课程的意义有哪些?

搭建一个家校联动的大型平台;创设一个多元家庭群体和学校交流的载体;展示学生才艺的平台;愉快教育的有效途径。

9、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亮点

亮点:实现与学科课程融合;难点: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渗透力实现最大化;重点:文化建设实现与课标的同步更替。

10、专家型教师的知识(业务)素质修养要求

本学科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教学理论体系:尽量涉猎,有点有面;了解教育的全过程:站得更高,一览众山;相关的知识信心:古今博览,中西贯通;

11、非学科课程常态化如何理解?

目的是让学科课程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科课程同等地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安排上,都使其在一个体系内去实现,都像对待学科课程那样去设置、开发、编写、实施、评价。

五、分析

1、请具体分析一下全课程教育的实施原则。

全课程教育的实施原则是:有理念、须具体、可操作、要扎实。

有理念:以全课程教育的理念统领教育教学。全课程教育的定义是:学校教育中接受管理和可控制的教育内容,就是课程。教育是随机的,所以主张先挖掘现有教育教学载体的潜能,后补充搭建教育教学体系中缺少的载体,去完善体系。

须具体:教育思想引领,教学制度规范,教师专业提升,教研项目拉动,网状结点联动,整体和谐推动。这些方面都要系统地细化,才能保障实施的效果。

可操作:全课程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框架下的整体联动,即“课程层级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家本课程的整体联动,课程类别中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的整体联动和课程模式中学中练、练中学、学中玩、玩中学的整体联动”。

要扎实: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要形成体系,各层面有机融通再形成体系同步实施。以课程改革为平台,同时解决育人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家校联动等问题。

2、请具体分析全课程教育实施的质量要求。

全课程教育实施的质量要求,包括工作到位、工作规范、工作严谨、工作创新。

工作到位,就是要完成全课程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无论自己是否喜好,都要去认真对待。

工作规范,就是全课程教育系统的每个环节的工作行为都应符合全课程教育的设计要求,认真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力争工作的精细化。

工作严谨,就是在工作的各环节上都要做到严谨、认真、细致地去对待,做到“一认真就要严肃”,“一具体就能深入”,“一督查就会落实”,“一系统就有品位。”

工作创新,就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潜能,结合自己所从事专业国内外的前沿课题,虚心求教,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全课程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地去做工作,争取有所成就,有所建树,有所贡献。争取在全课程教育的实践中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在前沿方面有所系统地领悟和提升,从“想干、会干、能干”的阶段,达到“能干好”的阶段,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发展。

3、请介绍全课程教育的特质都有哪些,并进行分析。

参与人群:课改一线教师、基层管理者、教育理论工作者这三方有机地融为一体,打造成铁板一块的课改共同体,大家确确实实都真正地参与进去。

选择目标:培养有生存能力的人,也就是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计划的人,有办法的人。

切入点:拓宽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有效习得和迁移的学习路径上。

着力点:全课程教育第一个着力点或者说首要的着力点,在于基层的教导主任、基层的校长和基层的教育局长这一教育管理群体。

 

六、论述

1、全课程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或者,你如何理解“全课程教育是追求以人为本的不同水平的成功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多元和谐的愉快教育,即“成功加愉快”的全课程教育

全课程同时解决了国家和家庭希望达到的不同目标:国家希望培养合格的公民,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军,以期国泰民安;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应试成绩好起来,应试能力强起来,以期家族兴旺。

全课程教育使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实施,满足国家和家庭两方面的需求,可称其为和谐教育。

全课程教育注重从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取要求培养的能力点和能力要素,并依据规划出的学生应培养的某一学科能力培养的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有效的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全课程教育过程,去高效培养学生的素质——素养……最终落实到人的“生存”能力。

全课程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不同水平的成功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多元和谐的愉快教育,即“成功加愉快”的全课程教育。

2、全课程教育全面推进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从形式到内容。先做起来、动起来,先搭起个外壳,然后再逐一填充内容。

从管理层到教学层。先让校长们、管理层动起来,起初先不要动教学,保持原来的教学秩序。

从非学科到学科。先从非学科课程做起来,然后再蔓延到学科课程。

从模糊到清晰。刚开始大家会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稍候就会清晰,就会接受了。

从无序到有序。刚开始可能还比较乱,那是大家探索必经的一个过程。

从零星到体系。把那些在实践中诞生、发现的零星的“珍珠”,用一条线穿起来就成为了耀眼的明珠。

3、请介绍生存能力立方体的内容

洛阳新区的教育者们在深入理解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把素质教育转化为全课程教育,并以此细化成为可操作的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三个层面,构建了我这个“生存能力”立方体。

知识是我的底面,四条底边是由智力知识边、情感知识边、理财知识边和方法知识边构成。有了这四条底边,才使我有了知识底面这个牢固的基础。

心智能力是我的立柱,四根心智能力立柱是由相应的四条知识底边相应组成,即智力的心智能力立柱、情感的心智能力立柱、理财的心智能力立柱、方法的心智能力立柱,我的这四根心智能力立柱使我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有效的训练将构成我的“生存”能力顶面。构成“生存”能力顶面的四条能力边分别是学习能力边、实践能力边、适应能力边、创新能力边。这四条能力边的长短和优劣直接决定着我的生存能力顶面的大小和优劣,这四条能力边也直接决定着我这个“生存能力立方体”的完美建构。

至此,一个综合的知识底面,四个心智能力立柱支撑的侧立面和一个综合能力顶面就建构完成,也就圆满地成就了我这个生存能力立方体。

我将给每位奋斗者(学习者)带来福音,只要拥有了我,奋斗者(学习者)必将走向成功和幸福。

4、请举出一个您们学校全课程教育所做的具体的实际案例,并结合这个案例来分析全课程教育的生命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