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元事件的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4:08
 杨元元是上海海事大学一名研究生,于2009年11月26日在宿舍24#506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30岁的生命。

个人经历


  

1979年11月出生于湖北宜昌市
  200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002年8月-2004年8月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担任英语讲师
  2004年9月-2005年9月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担任客户代表
  2005年9月-2009年9月曾在报社担任过编辑,也做过衣帽等小商品生意,但基本上不赚也不赔
  2009年9月考取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个人背景


  杨元元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毕业时因拖欠武汉大学3970元学费,所以直至2007年才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本科毕业偿还债务和贷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海商法公费研究生,2007年2月,杨元元曾为姐姐购买了一台6850元的笔记本电脑。
  性格:
  疼爱家人
  杨元元的母亲讲述女儿自杀时的场景
  杨元元的弟弟杨平平,目前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读博士。从小,杨元元对弟弟就照顾有加。
  曾流露轻生念头
  杨元元的母亲曾向警方表示:“杨元元在11月25日跟我说过她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奋斗多年想改变人生,但还是这样。她还说,在武汉代课时她的一个15岁学生自杀的事情,以及其他地方大学生自杀的事情。”
  内向好强
  同学们反映说,杨元元为人大方,在学校一直是学生干部,大学还入了党,同学有什么矛盾,她还帮着调解。杨元元很要强,家里有困难,却从来不跟同学、朋友说。与杨元元住同一楼层寝室的同学说,因为与杨元元在年龄上有差距,平时沟通不多,但杨元元看上去有点孤僻。
  早年丧父,携母求学
  杨元元出生时,父亲为她取了名字,希望她长大后挣大钱。
  望瑞玲称,丈夫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一直是儿女的榜样。1986年3月,丈夫因肝病去世,留给望瑞玲的只有6岁大的女儿杨元元和4岁大的儿子杨平平。
  望瑞玲在湖北的一家军工厂里当过车工,也看过大门。两个孩子成绩不错,1998年,杨元元考取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两年后弟弟杨平平也考取了武大环境科学专业。
  杨元元上大三时,望瑞玲所在工厂计划将职工居住区迁至宜昌市区,所有工人需要赎买房子。望瑞玲没钱,又不想继续住在老厂区,她在厂里办了内退,去了武汉,与女儿同住学生宿舍。
  最初,武大无法接受望瑞玲长期借宿学生宿舍,后来杨元元提出申请,介绍了家庭情况。不久,望瑞玲在另一个寝室拥有了铺位。
  杨平平本科室友李思琪(化名)记得,在武大读书期间,望瑞玲在学校里照顾姐弟俩的伙食,顺带做点小生意,每天还能赚10来块钱。从那时起,望瑞玲就喜欢上了大学的氛围,很快与学校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混得很熟。
  同班同学李某和卢某回忆,本科期间,元元腼腆、内向,没谈过恋爱。
  进入大学前,杨元元梦想当个老板,挣好多好多钱,所以选了经济专业。望瑞玲说,后来,杨元元发现,没有资本基础,几乎实现不了老板梦,索性跨院学起了法学,“她说,今后要给穷人维护正义”。
  毕业欠贷,求职受挫
  临近毕业,因无力偿还助学贷款,杨元元毕业证和学位证被学校扣留。
  2002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像现在难。然而,杨平平说,没有两证,意味着姐姐很难找到一个“正经”工作。
  望瑞玲现在都想不通,女儿为什么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不可能啊,我小学生都能进厂找到工作。”
  望瑞玲介绍,当时摆在女儿面前的选择有五个。
  最好的,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不过自费生需要缴3万元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至今,杨元元的遗物中,笔记本内仍夹着一张当年北大法硕入学考试题单。
  杨平平说,姐姐考虑借此证明实力,但也耽误了找工作。
  当时最稳定的工作是去湖北枝江县当公务员,望瑞玲说,“不用考,先到先选”。但这个选择遭到望瑞玲的强烈反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
  另一个机会,西北大学向元元发来面试通知。杨元元买好了火车票,但望瑞玲担心女儿被骗,不让去。
  另外的选择,一个是到广西青州港经贸公司当文员,一个是到浙江义乌工厂当会计,母女两人认为不靠谱,未去。
   生活困顿,工作漂泊
  毕业前,杨元元向往月薪3000元以上的工作,但始终没有获得这种机会。
  毕业后,杨元元第一份工作是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当讲师。每月七八百元钱。工作后攒了5年钱,杨元元才还清本科助学贷款3970元,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杨元元觉得当讲师没前途,存不到钱,两年后放弃这个工作。
  从2004年9月,杨元元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拉了一年保险。随后4年,望瑞玲介绍,杨元元工作愈加不稳定。她曾出几千元,和一些同学成立《花语》杂志社,办过“小记者培训班”。可杂志社和培训班很快不了了之,钱也赔了。
  本科同班同学卢某称,到2009年读硕,杨元元同班同学纷纷硕博毕业,在上海、北京等地金融业、大企业里混得有滋有味,“她从不和我们交往,想等自己混好了再说。”
  不管有没有工作,杨元元一直与母亲在武汉市区租房同住,不曾分开。杨元元还告诉妈妈,“两个人分开是痛苦,在一起就是快乐。”
   上海求学,艰难租房
  望瑞玲小学学历,曾于上世纪70年代赴上海进修过5年船舶技工,望瑞玲常说她有“上海情结”。而女儿今年9月最终带着她到了上海。
  同学许帆说,杨元元盘着一个很夸张的大发髻,“头发一定很长”,手里提着双份的饭菜,衣着朴素,可以说很土。而望瑞玲,“声音很粗,嗓门大,像个男的,一般不出门”。
  杨元元与母亲一起进出食堂,一同散步,同睡一张床。斜对门宿舍的女生说,杨元元没有朋友,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她和家长在一起,我们也不好意思去串门”。
  开学不久,同寝室同学搬走,把床位腾给了杨元元母亲望瑞玲。
  一切从11月21日发生了变化,校方开始禁止望瑞玲进入宿舍借住。
  从11月20日开始,母女俩忙着找房,最终与学校一体育老师商定一处校外房屋,每月450元,先交半年。450元,也是母女俩一个月伙食费。但母女俩必须等到23日下午才能拿到钥匙。
  中间的两天成了难题。21日,杨元元陪母亲夜宿宾馆,130元,望瑞玲感到心疼。22日晚,望瑞玲拒绝女儿陪住要求,并告诉女儿找到了每晚50元的住处,让杨元元放心。
  望瑞玲觉得不安全,最终没去。是夜,最低气温降至4℃,她在学校电影院与礼堂间徘徊。下半夜,一名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允许望瑞玲在电影院的坐椅上靠着休息到天亮。
  望瑞玲后来得知,那一夜,女儿彻夜无眠,她看着母亲的空铺位发愣,确定母亲舍不得花钱住旅店。
  第二天,杨元元找到妈妈,在操场上搂着妈妈,沉沉睡去。晚上,杨元元陪妈妈一起拿着钥匙看房。房里没有任何装饰,没有家具,没有床。杨元元返回学校,带来被褥垫子。两人把地拖干净后,在水泥地上睡了一夜。
   半蹲自缢,争议频出
  11月26日,杨元元自杀,而那个盥洗池距地面不足一米。同学说,只要有一丝生存欲,杨元元随时可以站起来重回生门。
  家属认为,发现杨元元时,她仍有心跳和脉搏。校方称,120赶到现场,9时5分左右,将杨元元抬上救护车,送往南汇区中心医院。9时15分,杨元元的心电图,只剩一根直线。入院后,医生宣布杨元元死亡。在死亡证明上,死亡日期为26日10时,发病到死亡间隔时间为“不详(3小时)”。
  参与抢救的保卫处陈老师说,杨元元当时身体发硬,瞳孔放大,脉搏消失。陈老师回忆,120医生赶到时说:“这有什么好救的?”
  望瑞玲没有上救护车,她在宿舍楼道里时断时续地哭,并对杨元元对门的同学说,“她教育我们,杨元元就是太内向了,你们不要太内向。”
  至今,望瑞玲仍坚持,造成杨元元的直接死因是学校领导和宿管员说过一些特别伤自尊的话。
  从11月20日始,学校责令望瑞玲搬出宿舍。
  望瑞玲称,一见到24号楼宿舍管理员高华梅,就知道对方不通融。望瑞玲指认,事发前几天,在她试图进楼时,高华梅曾称她“乡下人”,并告知:如再违规进楼,就对杨元元不发毕业证。
  高华梅成为众矢之的,至今未公开露面,校方称其心理压力太大,目前已调离岗位。校方说,高华梅坚称从未说过那些话。
  对于家属的指责,24号楼的同学也有疑问。
  “高华梅对同学们都很好,工作也认真。”一名同学为高华梅抱不平。
  另一个指控抛向了分管学生工作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希平。望瑞玲称,11月22日,在解决住宿问题时,李希平曾当面对杨元元说过“没钱就不要读书”一类的话。
  杨元元的班主任吴志毅当时在场,他说没听过李说过那些话。宣传部部长彭东凯保证,他和李希平都是辅导员出身,绝不可能说那种话。
  有网友透露,杨元元自杀前曾与望瑞玲大吵过,此事未得到同学确认,而望瑞玲否认此事,“我声音大就以为是在吵架呀?”
   追求完美,或处抑郁
  望瑞玲透露,杨元元生前担忧毕业前景,曾表示毕业后想留校当辅导员。
  自杀前几天,杨元元曾对母亲提到武大校内的一些自杀事件,还有她当老师时一个小孩逃学自杀。
  望瑞玲回忆,11月25日下午吃饭时,女儿突然对她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当晚8点多,她照旧参加了“自然辩证法”课堂表演的排练,内容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她只是担心表演不好。参加排练的同学也未发现她有异样。
  “她是完美主义者,可能有压力。”弟弟杨平平说。
  找房时,杨元元曾告诉母亲:“我30岁了,你跟我不但没享到福,还受罪。”望瑞玲感觉杨元元压力过大,曾提议陪女儿去看心理医生,但被杨元元拒绝,“找妈妈宽心一下就好了”。
  12月13日,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董海涛老师说,杨元元自杀前有80%的可能处于抑郁症状态。如果能尽早疏导,就不会出事。因此,他倍感痛心。
  董海涛表示,杨元元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消极面非常关注,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对自己要求苛刻。
  据多人描述,30岁的杨元元在临终前仍未等来她的第一场爱情。
  望瑞玲承认,自己也为女儿的婚事着急,但女儿在她面前表现得对男性没有一丝兴趣,她甚至连喜欢的男明星也没有。
  杨元元的姑妈曾帮她介绍男友,杨元元回说,未立业,没有成家的基础。
  杨元元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千万富翁在一群女子中征婚,她告诉妈妈:“你看,不是大款就别找。”
  个子不高、相貌平平、性格内向、家庭贫寒,杨元元没能力打扮自己。望瑞玲说,女儿一辈子连最便宜的护手霜都没用过。
  杨元元生前最大的嗜好,除了游泳,就是翻来覆去地读《红楼梦》。杨平平说,姐姐喜欢读一切细腻的文字。
  杨元元临走前一天,她对妈妈说:“那些巧克力再也吃不完了”。那些巧克力,是弟弟从荷兰带给她的。
  在课堂表演作业上,杨元元扮演罗密欧的第一句台词是:“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伤痕。”
    

事件背景


  

       2009年11月25日,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像往常一样起床,那天她没有住在宿舍,而是陪着妈妈住在海事小区刚租来的出租房里,她告诉母亲,“地上好冷,我去找学校去,我们还是要住回学校宿舍去。”
  这是杨元元30岁生命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凌晨,她被发现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24小时
  

()

11月25日清晨,说知识难改命运,她喃喃自语,“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下午5点左右,带母亲到宿舍洗澡,她对母亲说,8点前离开宿舍,别让宿管员再来赶人。
  晚上10点,电话叮嘱让妈妈放心,杨元元告诉杨母她在排练节目,让杨母放心回去。
  11月26日8点30分,杨母想进宿舍遭拒绝,杨元元没有像往常一样同母亲吃早餐。[1][2][3][4][5][6]
  最后现场,杨元元被发现“还有心跳”,杨母眼前,杨元元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痛苦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半个月后,网络上出现帖子直指海事大学刻意隐瞒杨元元死亡真相,指海事大学强行撵走住在女儿宿舍里的杨元元母亲导致杨元元精神崩溃。尽管校方强调,帖子内容和事实严重不符,但围绕着杨元元到底为何自杀,在社会上掀起巨大的争议。
  

双方态度


  家属
  杨元元的弟弟表示,11月26日早晨7时20分左右,母亲觉得杨元元可能出事,到7点30分左右苦苦哀求说明情况请求宿管人员上楼查,被宿管人员断然拒绝,恶语撵走。直到9点才开门救人。
  家属们认为,致杨元元的抢救时间从7点20分一直延迟到9点,学校在宿舍管理的应急上存有漏洞,而且这直接导致了杨元元的不幸。但学校却称,11月26日上午7:30左右,杨母进过宿舍楼但未找到女儿,然后就离开。
  校方称,目前,杨元元的家属向校方提出要3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
  按照校方的说法,这笔3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中,5万元是用来处理后事的,另外的30万元用来给杨母购置住房。
  杨元元的弟弟表示,家属认为杨元元的死亡,他们不会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但是他们也决不同意学校“完全没有责任”的说法。他们认为,杨元元的自杀首先是自己想不开,但是学校宿管人员对杨元元及其母亲的恶劣态度多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希望,学校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发生过程中,学校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必须要处理相关责任人,要给杨元元组织一个遗体告别会,并让相关责任人给家属道歉。
  校方
  校方证实,9月12日入学报到以来,杨母与杨元元同住一间寝室,睡同一张床。后因感觉生活不便就提出更换宿舍,并得到许可。
  期间,学校在发现杨母借住学生宿舍后,因为相关的住宿规定,相关老师曾多次约杨元元母女谈话,要求其遵守学校管理规定,建议杨母到校外租房居住。
  后杨母搬入附近的海事小区居住,而房主则是海事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租金为每月450元。由于生活设施的匮乏,母亲只能在水泥地面上铺着被子睡。
  对于杨元元事件,学校方面的态度是“痛惜”,并认为杨元元的死亡对于其家庭、学校、还有国家都是一种“损失”。
  学校强调,帖子中描述“学校强行赶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这样的情况并不存在。
  另外,从开学到杨母搬出学校,时间近70天,说明学校已经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搬迁,这与“校方突然强行撵人”的描述不符。
  学校表示,从11月开始,学校积极安排了杨元元勤工俭学,以此补贴房租,并非“学校领导态度冷漠”,学校也从未表示“没钱不应该读书”的言论。同时,学校曾积极考虑为杨母寻找工作,而寻找在事发前还在进行。
  校方强调,上海海事大学成立以来,该校未发生一例学生因贫困而退学的案例。
  此外,在网络的发帖中,有发帖者质疑“事发后,校方有封锁消息”之嫌。对此,海事大学表示,学校只是不希望因此而引起恐慌。
     

相关讨论


  根据网帖的描述,2009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学校某研究生宿舍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帖称,杨元元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本科毕业偿还债务和贷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海商法公费研究生,就带着母亲一起来校,想一边读书一边继续照顾母亲。因家境贫困且学校地理位置偏僻租房不易,元元和母亲暂时挤在宿舍的小床上将就度日。
  该帖这样描述“学校撵人引发自杀”一事:“期间,元元多次向学校申请,说明情况,请求学校能够体谅其特殊情况,能让母亲暂住。但学校领导态度冷漠,先是说‘没钱不应该来读书’,然后又给了一个永远没有兑现的‘一定会安排解决’的口头承诺。元元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找房。在觅租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被逼无奈的母亲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在找房没有着落时,校方相关人员不断给元元施压,致其5天5夜没有合眼,元元的精神彻底崩溃绝望,发生了11月26日早上在卫生间自缢的人间悲剧。”
  杨元元弟弟表示,网上的帖子是杨元元表妹的朋友所发。事发后,家属与学校就如何处理相关人员问题分歧很大。杨元元表妹的朋友听说后,根据表妹的述说,将杨元元的事情发帖到网上。
  此后,杨元元弟弟的很多同学知晓后也帮忙跟帖和顶帖。 还有很多网友给杨元元的网上纪念馆献花、点香表示哀悼
  晚发帖原因
  杨平平表示,在11月底和12月初,他们曾二度想发帖,“但都被我制止了”。杨平平解释,考虑到姐姐的死是其个人原因,不想给校方增添麻烦,因此曾两度改变了发帖的打算。
  但在姐姐轻生后,校方在善后工作中,反复“推卸责任”让家属感到“异常冷漠”,这使得他们无法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前一天采访中,校方称绝没有冷漠对待这对母女。
  杨平平称,发帖有助于让大家了解事情真相。至于帖子内容与校方的表述存在出入,杨平平认为,这肯定会有差异,但对于事实本身的描述,他敢接受测谎仪的测试。
  网友指责:
  在网上出现了海事大学研究生发帖《于“海事大学杨元元之死”之我见》指责网上报道不实 并称出自死者表妹的朋友
  经济拮据不是祸首 矛头指向亲弟弟
  这位网友在文中指出,杨元元在海事大学读研究生属于公费性质,只需交1300元的住宿费(住在靠近阳光一面的是1500元)。海大读书的同学中比她贫困的还有很多,而且杨之前在社会上工作过,多少有点积蓄。所以经济拮据不是罪魁祸首。另外,据发帖人称网上热传的校方“逼死”杨元元的种种报道也是子虚乌有,并暗示“某几个人利用了社会的同情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善良美德恶意攻击我校名声”。而矛头直指杨元元的亲弟弟。
  对姐姐尸首不闻不问 开口向校方索要35万
  据发帖人叙述,杨元元的弟弟在姐姐自杀后,从未去看过姐姐的尸首,也根本不知道姐姐的尸首在哪里。而他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像上海海事大学索要安葬费,开口就是35万元。作者还爆出,其弟索要这35万,其实是用来充当购房款。
  网友声声质疑 公道自在人心
  此贴一出,引来长达23页的跟帖。很多网友开始质疑:“他们家那么多亲戚,出事前怎么像个世外高人出事后就全部出山了?”还有网友一针见血的评论道:“想要为学校平反,除非找个杨元元自杀的原因,否则话再多也是挨骂的份!”。当然,大部分网友还是比较理性,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评论该事件,认为公道自在人心。
  
   专家评述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表示,若是社会层面的事情,不要落到学校的原因。个人的困难,应寻求“制度”层面的保障,而不是落在“特例”。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顾俊认为,这些“穷孩子”很不容易,但让学校来突破“制度”,学校做不到。杨元元的个案,让学校“为难”,而杨母的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由此发生的问题不能落到学校。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研究室主任杜亚丰教授对杨元元自杀的行为表示遗憾和惋惜的同时,表示贫困并不是她自杀的原因,因为人应该学会坚强,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难,都要坚强理性地对待,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杜教授表示,杨元元选择轻生实在“太傻”,面对这种情况有很多方法解决,自己勤工俭学也好,向同学求助也好,都能帮母亲解决住处问题,完全没必要选择这条不归路。杜教授还表示,我们不应将大学生视为一个特殊人群,事实上很多人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关怀。特别是说到贫困,很多贫穷的人都有自卑感,但他们不愿将自己的困难告诉别人。其实贫穷并不丢人,在你将自己的困难告诉朋友之时,不仅能得到帮助,心理也能得到舒缓。
  一个直得注意的现象是,元元可能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而是因为上了20年学,名校毕业,又工作了7年,人到中年却依然贫穷而自杀。而这几年,像元元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蜗居,农民工,大学生失业,蚁族,城市低收入人群等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知名教育家徐小平:盲目考研杀死了杨元元
  知名教育咨询专家徐小平14日在博客上发文,称“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自杀。但杨元元的死,还是特别震撼了我……作为一个教育咨询者,我甚至觉得元元的死与我有关。”
  根据此前相关报道显示,杨元元有记录的工作经历只是在武汉一家英语培训学校的两年工作经历,其余五年人们不知道她在干什么,但徐小平断言:“不用猜测,我相信她基本都是在考研的漫漫长夜中度过。”对于这一过早逝去的生命,徐小平痛心地写道:“假如元元在考上研究生之前任何一刻找到我,我都会用我生命最强大的力量,告诉她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他为元元提出了四条颇具建设性的建议,令人深思的是,其中前三条建议的关键字均为“工作”,最后一条建议则是“工作之后再进修”:
  1.工作。她要做的,是努力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表现,提高工作收入。
  2.工作。经验改变命运。
  3.工作。说不定她的顶头上司听了她的课特别欣赏她,就任命她做了副手,月薪两万多元。
  4.工作之后再进修。工作了七八年的杨元元,手上肯定有了不少钱,为妈妈肯定尽了很多孝,为社会肯定也做了很多善,这个时候,她觉得知识不够用了,需要去北大清华进修进修了……
  文末,徐小平写道:“盲目考研杀了杨元元!”
  谁逼死了女大学生杨元元
  天涯杂谈,也许已可以称为中国第一媒体。许多人到这里申冤,但很多人的冤情被证明是一种谎言,而他们的申冤最终也演绎成一个笑话。
  譬如,有人上天涯杂谈发帖子攻击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称他打岳母,数次惊动110,居委会多次调解无效。这个帖子,只在第一页回帖中赢得了大多数支持,从第二页开始,有网友仅仅从这个帖子本身就发现诸多漏洞,于是开始质疑乃至攻击发帖者。接下来不断涌现的事实也显示,这个帖子是谎言,其实不是女婿打岳母,而是岳母打女婿,还想霸占女儿的房子,而向110和居委会求助的也不是岳母,而是女婿。
  最近轰动天涯的杨元元之死,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先是有人到天涯上发帖,说上海海事大学强势地逼死了一心想尽孝的贫困硕士生杨元元。这个帖子在很长时间中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同情,但同时不断有网友发现帖子的漏洞,且也不断有新的事实呈现,最终多数网友转向了发帖者的对立面。
  孟家的故事,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家务事,没有悲情故事,也没有宏大的借口可以转移话题,所以网友们可以很快地发现真相,而且一起对孟领的岳父母和小舅子发起攻击。
  相比之下,杨元元之死是一个凄惨的悲剧。死亡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量,议论逝者时需要背负着这个重量,质疑者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发帖者也引入了宏大的话题,一是尽孝,二是贫困的个人与强势的大学,尤其是后一个宏大的话题,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个重要话题,所以有相当的迷惑性。这直接导致不仅无数网友会被诱导,甚至多数媒体报道也被诱导。
  但在这个最火热的媒体上发帖子要小心,因为这里既有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的特征,也有无数明眼人。并且相关人士都有可能上网,所以必定会有各个角度的声音、各个层面的事实涌现,最终谎言几乎总是被还原为谎言,真相几乎总是得以澄清。
  关于杨元元自杀事件,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与其说这是贫困个人在缺乏温情的社会中挣扎这样一个宏大话题下的缩影,不如说这就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个人成长的悲剧。
  社会把母女俩逼得“走投无路”?
  11月26日清晨,杨元元在学校宿舍的洗手间,用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接在一起,一头绑在水龙头上,一头套在脖子上,而她蹲在地上,用这种难以想象的方式痛苦地结束了生命。
  天涯网友“待岗游民”发帖称,冷漠的校方逼死了杨元元。杨母望瑞玲因下岗且所住的家属楼被关闭,只好跟着女儿一起到了上海。因为贫穷,租不起房子,而能租到的房子又太冷,所以一直挤在女儿在学校宿舍的床上。接下来,校方要杨母望瑞玲搬出宿舍,当两母女哀求时,一官员说:“没钱,没钱读什么书?”一个宿管阿姨高某威胁,如果望瑞玲不搬出去,杨元元就别想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斥责望瑞玲是“乡下人”。当发现杨自杀后,校方人员还阻挠望瑞玲救助。帖子还描绘了一个感人细节,说望瑞玲被赶出宿舍后,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杨元元发现后痛哭,抱着妈妈给妈妈取暖。
  这些细节最终一一被驳倒,或者只是杨家的一面之词。有网友最后整理出“学校没给望瑞玲安排住所”、“她坐在礼堂前过夜”等帖子内容并不靠谱。
  杨元元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待岗游民”称,2001年杨元元读大三时,望瑞玲所在军工厂要搬迁而失去住处,于是她来到女儿宿舍,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数月后,托一个老师的关系,住进了一间只有一张桌子的闲置房。
  武汉大学如此有情义,就愈发衬托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冷漠。但是,这一细节并不可靠。有知情的网友发帖子称:“说家乡没住的,假的,404厂家属区现在还在,住着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说在武汉大学时就一起住宿舍,假的,武汉大学的同学出来告诉了我们,望瑞玲当时在宿舍旁边的出租屋住……”
  甚至一些不是很关键的细节也变得不可靠了。杨家称,杨元元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但网友称,这是假的。事实是,杨元元考入的是另一所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这一学校并入了武汉大学。
  共生的母女,病态地纠缠在一起
  澄清这些细节后,最关键的细节就成了解读这一事件的钥匙。这一关键细节就是,从杨元元大三起,望瑞玲就和女儿住到了一起。这被“待岗游民”描绘成了杨元元尽孝的最佳证明。然而,这一细节非常诡异,难道杨元元非得用这种方式尽孝吗?
  因种种家庭困境,中国大学生有过很多感人故事。譬如,大学生洪战辉带妹妹求学,大学生张恒带父亲求学,这两件事感动了世人,而它们的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帮助。但洪战辉和张恒都是无奈之举,带亲人求学,几乎可以说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洪战辉妹妹年幼且无人照顾,而张恒父亲瘫痪也无人照看。
  然而,带母亲求学并不是杨元元的唯一选择,甚至远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望瑞玲年仅50余岁,而且身体健康,每个月有937元退休金,足以养活望瑞玲自己。并且望瑞玲并不是无处可住,她的单位仍提供宿舍,若望瑞玲能去找一份家政之类的工作,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为什么望瑞玲非要和杨元元住在一起呢,而且是用和女儿挤在学生宿舍同一张床的方式?这是杨元元的尽孝需要还是望瑞玲自己的需要?
  心理学术语“共生”可以很好地解释望瑞玲的行为。所谓共生,指两人无法离开彼此,他们之间或许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两人就是无法离开,而要紧密地、病态地纠缠到一起。
  比较常见的共生现象多见于情侣和亲子这两种亲密关系。所不同的是,如果是情侣关系,它是相对平衡的,因两个成年人的力量是相匹敌的,但如果是亲子关系共生,那这常常是失衡的,这首先会是父母的需要,父母从心理上离不开孩子,假若孩子离开就像失去自我一样,会空虚,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会死死抓住孩子不放。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常常意识上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但他们的内心中会非常痛苦,他们内心中会很渴望走向独立,但他们意识上会认为这是错误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接受自己走向独立的动力。
  从杨元元的人生经历来看,离开母亲走向独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动力。1998年高考填志愿时,杨元元想去大连海事大学读海商法,但被母亲拒绝了,望瑞玲拒绝女儿的理由是,考武汉的大学可以省些路费。
  这个未了的心愿是杨元元的心结。望瑞玲说,女儿自杀前一天把从小到大的事情都回顾了一遍――这是自杀者死前常做的事。她说,如果你当年支持我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现在一切都好了。她还提起一个15岁女孩因为学习压力而跳楼自杀的事。
  孝:砍孩子一刀,再埋在土中
  望瑞玲说,杨元元之所以想学法律,是因为高中时她的“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被当地领导通过关系夺走给了自己孩子。也许这是真的,但我认为杨元元的志愿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去遥远的大连,是她想离开母亲,拥有独立的空间。她曾两次考上外省一个小城市的公务员,但都没去。望瑞玲说,一是因为距离远,二是因为不是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但或许,离开家去遥远地方,是杨元元的梦想,而不想让女儿去“距离远”的地方,并想让女儿去一线城市,只是望瑞玲自己的梦想。
  一个论坛上,有网友想找女友,而有人建议一定不要找那种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读书和工作的女孩,尤其是工作后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女孩。反过来,假若是女孩找男友,这个建议也成立。一个人从孩子变成大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这种对独立空间的渴求,其实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愿望。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说,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离家远远的。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父母的反对。
  从心理学上看,父母反对孩子离开家,是因为父母将孩子视为“我”的一部分,即父母看到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否则就找不到存在感,“心里空空的”。孩子离家时,大多数父母多少都会有失落感,但假如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自我存在感,就不会过于害怕孩子独立,甚至还会鼓励孩子走向独立。但假如严重缺乏自我存在感,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当孩子离开时,自己就会恐惧,于是想尽办法阻挠孩子走向独立,不想孩子和自己有任何界限。
  杨元元想学海商法,象征了对宽广世界的渴求。法律的世界是清晰有据的,不像心理世界那么模糊,可以随意被侵占。
  在我们的社会,孝道延续了几千年,要求孩子对父母无条件忠诚,因而当母亲向女儿要求存在空间时,女儿无处可逃而只有服从。因为孝道,母亲与女儿同睡在一张床这个最诡异的细节被人忽略,反而被描绘成女儿尽孝的伟大表现。
  “孝”字拆开来可以理解为“砍孩子一刀,再将孩子埋在土中”,真不明白它为何就一直被奉为伟大的存在。
  她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
  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读书,这个愿望杨元元没有实现,但她将这个愿望加给了弟弟。她给弟弟写信说“你以后不要听妈的……”而当同样在武汉读书的弟弟杨平平本科毕业想留校时,杨元元为弟弟树立了不容分说的目标――读北京大学研究生,而弟弟也果真帮她完成了这一愿望。
  但是,这毕竟是弟弟的事情,而她的愿望没有完成的机会。2009年,杨元元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似乎,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差别不大,但其实完全不同,因为,到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来,首先是望瑞玲的愿望。
  杨元元去上海读书时,望瑞玲理所当然地认为“要跟着女儿去”,当杨元元的舅舅提醒姐姐是否考虑过女儿的终身大事时,望瑞玲回答说:“我们楼上三十好几没结婚的多了。”
  去上海,和女儿睡在一张床上,这不仅是过去生活的延续,也多了另一重含义。上海是望瑞玲的梦想,她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她年轻时来过上海,喜欢这样的大都市。
  到新学校后,杨元元勤奋而本分,一个同学说:“(杨元元)每次上课都独自坐第一排,现在还有这样的研究生吗?”
  望瑞玲说,女儿自杀前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听上去,杨元元似乎在感叹贫困的挣扎,但真是这样吗?或者,除此以外,杨元元所说的“命运”有没有别的含义?
  至少会看到,妈妈一直跟着她的这个命运是改变不了了。望瑞玲先是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还搬来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大约一个月后,杨元元同宿舍的同学主动搬走了。
  杨元元的梦想有大海般宽广,但她真实的世界无比狭小,除了母亲不再有其他。她的辅导员说,印象中杨元元一项集体活动都没参加过,“每次她都沉默地跟在母亲的背后,听她母亲说话。”
  也许她根本没机会进入更宽广的世界。2001年,望瑞玲从工厂内退后,就搬到了女儿学校和女儿一起住。白天杨元元上学时,望瑞玲会在学校里摆摊卖一些东西,而放学时,杨元元会帮妈妈去看摊。她的本科同学回忆说,那时杨元元很少和人交往,经常说一句话就不再开口了。
  对此,同学的解释是,看上去杨元元非常自卑。也许并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有绝望和艳羡,她明白自己无法像同学一样进入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在学校里摆摊、在宿舍里同挤一张床的妈妈已将她的世界关闭,她似乎只能通过妈妈才能和外界有一点联系。
  望瑞玲之所以2001年才和女儿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看上去和退休有关。之前,她有工作可以寄托,有同事可以交谈,但退休后,她的世界狭小了很多,也许那时她会感到恐慌,恐慌找不到自己,恐慌自己在世界上不存在。那么,是不是通过一个读大学的女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呢?
  杨元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大学毕业后,她曾4次考研失败,度过了长达8年毫无成就感的不堪岁月。看起来,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的研究生,这样一个身份似乎是一个转折点,可以照亮她的人生。
  但是,她却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这是她的一个好友对她一生的总结。退场前,她在排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很焦虑,但她非常精彩地扮演了朱丽叶,据同学说,那次排演堪称完美。
  难道是朱丽叶的感叹击中了她?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和罗密欧一样会感叹命运,她有预感,似乎有一种宿命,要她的家族和罗密欧的家族出现牺牲,这两个家族才可能会停止流血,而她就是承担这个宿命的人。
  最终,朱丽叶和罗密欧双双承担了这份宿命,而他们年轻的生命逝去后,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终于停止了世仇。
  那么,杨元元能否有朱丽叶的这份命运的回报。她年轻的生命的失去,能否让她的家庭乃至我们这个社会的命运之轮减缓运转?
   (来源:广州日报)(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http://baike.baidu.com/view/35034.htm?fr=ala0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