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保安回帖集锦 (二) 2007.12月—2007.9. - 香香圃 - 香香xx - 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30:32
谢保安回帖集锦 (二) 2007.12月—2007.9. [转贴 2008-06-25 04:58:30]    字号:大 中 小

去年我代理夕阳咖啡屋海纳百川斑竹时曾经为明月44编辑过一些文章,知道她的童年时代是在动荡和苦难中渡过的。明月44对“老三届”和当年的“知青情结”都有很深的理解,令我十分感动。这次她要来武汉,并打算为一个流落街头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善举,也令我十分敬佩。只要能够帮得上忙,我们都会鼎力襄助的。期待此事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预祝她的武汉之行愉快顺遂。

求助:请求在武汉的朋友们给予信息查找帮助/明月44 [2007-12-29 2:06:36]

 

我一口气读完了秋丽写的这篇长征回忆录,总的感觉这是一篇面对历史非常诚实的文字。回忆写的很细,很详尽,充满了一个亲历者的真情实感。不管你现在回过头如何去看待当初的革命举动,那都是我们这代人真实人生的记录。最难得的是她在叙述长征队的活动过程时,无形中再现了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氛围和精神风貌。我觉得这种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来记录一个时代的方法,往往比那些简单地臧否更能唤起同时代人的共鸣。我读了以后还久久沉浸在她叙说的那些往事之中。文革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当初的小女生早已是成熟的思考者,经过岁月变迁许多文革的历史痕迹正在被轰鸣的建筑工地,或者林立的高楼所覆盖,可是文革留下的记忆却多少还保留在这代人心中。 文革不应该被简单地忘却,也不应该笼统地把它说成仅仅是一场灾难。正是在那场把一切推向极端的狂热过后,中国人才真正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把荒芜变成绿洲。这个话题就很长了。

于 2007-12-20 15:56:33 发表评论: Re: 毛泽东思想长征队/秋丽

 

 

下面这位朋友引用的这封信,是大罕一个月前发给我的邮件。我尊重大罕的意愿没有在海上公开。看来这是大罕自己发到海上来的。大罕是海纳百川最早的撰稿人之一,他的文章、诗歌、音乐制作品,曾经给诸多海友带来了快乐和享受,所以我对他的离去的确感到非常惋惜!但大罕生性执着,不大容易与某些他所厌恶的现象调和,更谈不上与之妥协,这也是不能强求的事情。下面这位朋友在他的这封信后所加的这段话,我觉得不妥。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也可以就某些不同的看法与他交换看法,但不要轻易去伤害一个人。特别是对象他这样一个与世无争,从不主动去挑起是非的兄长,有什么必要出此恶言呢?你不觉得这有失厚道吗?

于 2007-12-3 11:45:53 发表评论: Re: 海纳现状之我愚见/香香

 

昨晚我作为一个不速之客贸然闯入香香圃,一下子就被夙愿的这篇《邂逅》吸引住了。清丽婉约的文字无不流淌着真情实感,细腻朴实的叙述处处展现着对人性的解读。在我看来,一部成功的作品,总是要表现出人性中某种真切的欲望才能够感动人。《邂逅》发生在那样一种严酷的环境下,可以想象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扭曲到怎样一种地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生命之花依然多姿多彩,依然透出醉人的芬芳。特别难得的是,在夙愿的叙述中没有说教,没有矫情,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对苦难的同情,这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我觉得,结尾部分的那段内心独白,写的特别好:“我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之所以牵挂小彭,是由于这个人在特殊的环境中向我表示了爱慕和理解,是由于大家同为天涯沦落人;更是由于命运把我和包括我的男朋友在内的那些充满活力和思辩的大脑隔离;是因为对未来的一种无法预知的恐惧;是因为我的心被一种深刻的寂寞和无奈填满。”这样成熟的文字,不是经历了大悲大苦后的大彻大悟,是万万写不出来的。夙愿的青年时代和我一样,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历经坎坷。我从她写的文字中总能够找到自己早年的一些影子。而她在回眸往事时所表现出的思考却比我要深刻的多。

于 2007-11-22 1:51:09 发表评论: Re: /夙愿

 

老莫非常感谢你的理解。我在读了你的主帖后,这一天多来心里总感到有些话要说,但不知从何说起。下午家良、青山、文年和我在家切磋牌局,我一直是心猿意马。晚饭后首富来了,我才坐在电脑旁一气呵成的写下了这个跟帖。我真的是对宜昌这方水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日子。正是在这种境遇中,我遇到很多善良的人。是他们给了我许多温暖,使我得以渡过了那段难关。尽管我今天也谈不上过的什么好日子。但我对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都怀有一种深深地感恩情结!

读“感恩节想到的”…/老谢 [2007-11-24 21:43:36]

 

麸子:还是听听斋主的劝告吧!都这个年纪了,何必还象年轻人那样任情使性呢?你首先应该把删除了的文章恢复。因为一篇文章一经发表,就不能再简单地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它已经与读者融合在一起了,特别是对那些认真地写了跟帖的读者来说,你这样处理是很不公平的。就拿我来说,曾经在你的几篇文章后写过很长的跟帖,那其中就有我的记忆,我的情感在里面。你如此处理是否考虑过我的感受?我真诚地希望海上所有朋友,今后不要再重复这种冲动。也希望你不要带头开创这种不好的先例。望兄妥为斟酌!

劝麸子几句/斋主 [2007-11-30 12:46:01]

 

    胡星斗先生是华工毕业的,我真的是为这个学校感到骄傲。一所理工科大学却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文学者,可见这所学校人文底蕴之深厚!从文革以来,我先后结识过不少出生华工的学子,他们都是工科出生的背景,却在人文领域有着不凡的成就。最近两年以来我读了胡星斗不少的学术著作,感到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他做学问不仅用功很深,而且特别真诚。只要是涉及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纳入了他的学术视野。而且眼光独到,见解深刻。给人一种别具洞天的感觉。他所关注的问题都是当今社会带普遍性的痼疾,他不仅关注它、研究它、还能脚踏实地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他把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特别是那些在困苦中的人。我对他的学识、学品充满了敬意!中国当今最需要象他这样脚踏实地的学者。

反腐败其实很容易/胡星斗 [2007-11-8 14:31:06]

 

我喜欢读张军所写的这些充满岁月沧桑的文字,它记录了我们曾经停留过的那些人生驿站。虽然这一切早已成为往事,但回忆起来仍觉得百味交集,令人唏嘘不已。建议张军退休后把自己的知青生活,以及在神农架的那些日子好好写一写,把你所回忆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了。

于 2007-10-29 18:28:22 发表评论: Re: 工棚的故事/张军

 

我非常感谢香香对海纳百川所怀有的这种美好善良的情意,如果不是出于对海的深沉的爱心,香香是不会这样说的。说实在的,我在看了香香自这场风波以来的所有跟帖后,不仅没有对她产生丝毫的埋怨,倒是非常敬佩她的古道热肠和照顾大局的良苦用心。麸子和覃兄之间的这场龃龉使得海上这些天来空气沉闷,我感到整个海纳百川都受到了伤害。香香以及许多朋友都是在为弥合这个伤口在做出努力,希望麸子和覃兄都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各自退让一步,尽释前嫌。我们都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深感到真正的思想,也即自由的思想,是萌蘖于禁锢和奴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冰山正在融化,我们才能够在步入人生暮年之时,这里进行自由地讨论和交流,这是多么的宝贵和不易啊!理应倍加珍惜。所以,我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基本上是摒弃那套所谓的“斗争哲学的”,根本就找不到“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那种感觉。如果因为这种理念我有什么不周之处,还敬请大家原谅。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版主、博主。海纳百川自开埠以来从来也没有什么版主、博主一说。大家都是以一个自由、平等的参入者的身份出现的,没有人可以享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特权。因此海纳百川的秩序是靠每一个参入者的自律和理智来维持的,并没有制定一个行之于文的章程,一切都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我认为这正是它充满活力的原因。只要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善待它,把自由和尊严的意识真正贯彻到底,推人及己,所有阴云都能扫除,海纳百川就会每经历一次挫折后,都会变得成熟起来。我真诚地希望,这里的春秋无义之战就此结束吧!

于 2007-11-1 19:31:02 发表评论: Re: 接受意见〔覃兄〕

 

    斋主祖居汉阳三里坡,可能是因为从小在归元寺傍边长大的,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的浸润熏陶。他对佛教的知识和理解在我们同学中是极为罕见的。这次的黄梅——湖口之行随时都能听到他对佛教方面的高论,使我受益匪浅。他甚至能够在四祖道场与专业人士谈经论道,使对方激发起更多的宗教灵感。我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斋主对宗教、人生、宇宙万物的思考是持之以恒的,从我与他几十年的交往中这个印象特别深刻。特别难得的是,斋主能够把自己的思考体悟贯穿到自己日常的生活态度中去,不管世界怎样变,他总是活得那么优游、那么从容、那么有自己的个性。几十年来,他过得很平凡,但谁能否论他活得如此精彩呢?

黄梅五祖寺游之疑惑和顿悟/斋主 [2007-10-4 18:53:59]

 

    我是最后一个被招进禅房受所谓的高僧法师指点迷津的。整个过程没有用上三分钟。法师问过我的生辰八字后,说我面相善良厚道,早年受过磨难,但没有伤及元气。今年会有贵人相助。随即就要我烧柱香以表对观音菩萨的虔敬之心。我问需多少钱?僧曰:五百元。我说你看错人了吧?僧曰:三百元也行。我起身要走,僧曰:你未必连三百元都舍不得。我怒斥:你这哪象出家人说的话!随即丢了一百元到功德箱内起身离去。其实,我当时做的并不彻底。心里还是隐约存有对宗教的迷惑和敬畏,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老莫实在是高抬我了。我之所以只丢了一百元,也不是为了故意违拗法师的意愿,是因为囊中羞涩使然。其实,我除了恨他这场说我“你未必连三百元都舍不得”这句欺穷的话外,我与其他人并无两样——都成了这场宗教骗局的待宰羔羊。后来出了报慈禅林的大雄宝殿后,看到镶嵌在大殿通往昭忠祠门边墙壁上由彭玉嶙亲拟的昭忠祠管理条例中明明写道:“尤宜恪尊戒律,倘有游荡赌博,不守清规,荒芜祠宇,冷落香火者,准湖口县公正绅耆指禀地方官查明革逐。”云云。也怪我们自己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活该受人宰割。望后来者再莫上当受骗。

小钟石蒙骗记--石钟山游记/大老莫 [2007-10-4 23:46:53]

 

    看了钟逸写的上述文字以及夙愿写的跟帖后,我与你们很有同感。的确在今天的中国,感受到民生艰难的人已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群体了。我昨天从黄梅回来后,又赶到武汉市近郊的蔡甸农村,那里是我三十五年前插队的地方。我是去参加一个农民朋友孩子的婚庆典礼。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仅看到农民当下生计的艰难,更为他们眼下的生计是以透支未来才得以勉强维持这一现实深以为忧。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农民最根本的生存保障,是农民的“命根子”。但这几年来,蔡甸附近的农民正是以廉价出卖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在活命。而这种出卖完全是“指令性”的,是由当地政府与开发商相互勾结后,再通过基层的d组织去逼迫农民出卖的。无疑,这种交易的背后很快就会造就一部分人暴富起来,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却很快就要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严重局面。他们过的是一种没有未来的日子。现在这个矛盾还没有显露出来,还可以得过且过,五年、十年以后怎么办?还能够和谐得过去吗?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培养了那么多高学位的知识精英,可是有几个能够象老田和李昌平那样为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普通农民“鼓与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作为社会良知的精英群体都集体堕落了,那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来自工农 不忘工农 永远做工农的代言人/钟 逸 [2007-10-4 17:50:39]

 

一口气看完老田的新作,虽然篇幅很长,但读的很畅快,而且我在读的过程中情感也逐渐融入了老田的叙说氛围和思想境界之中。以前读老田写的东西总是感到很吃力,特别是他写的政论方面的文章,我几乎没有完整的读完过。虽然几次下决心要把它读完,但都是半途而废。原因倒不是因为他持什么学术观点,而是他的文字表述方式太令人不堪忍受,太费解了。这篇他写的怀念远去的父亲母亲的文章,文字亲切朴实,情感真挚感人。使我看到了老田作为学者,他始终在关注中国这块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普通人群的历史命运,他是一个充满道义情感,敢说真话的学人。在他叙说的家庭故事中,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是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学理和思辩,具有一种大历史观。从而使我理解了老田作为一个学者为什么会具有那么执着的信念追求。他既是中国农民的儿子,也是一个诚实的现代学者。我对他表示敬意!

于 2007-9-30 13:39:32 发表评论: Re: “人渡人的人生——怀念远去的父亲母亲/老 田

 

我很喜欢读张军写的回忆文字。早年的艰苦磨炼在张军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对他后来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他待人善良宽厚,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怨天尤人,处事低调,毫不张扬。是一个诚信忠厚值得信赖的朋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种品格实属难得。

我在神农架当司务长 [2007-9-29 10:20:37]

 

    同意望江楼主和翠微路的意见。网上的自由言论是谁也无法禁止的。何况海纳百川只是一个小小的博客,从技术上来讲也不可能实行登记准入制度。这就对所有参入海纳百川的朋友提出至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你是报着来做客的心态参加博客讨论的,还是以主人的姿态来参入这里的讨论?第二,你是报着与人讨论问题的态度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是居高临下的以一个明星的姿态来这里布道,只准备接受鲜花或掌声的?这两点一定要先搞清白。否则你就会感到失望。
翠微路朋友说“在网上匿名骂人,这是网络文化的特点,它是由网络的虚拟性决定的,它既不是海纳百川所独有,也不是海纳百川所提倡的,应该说它其实与海纳百川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不要动辄把这些不良现象与海纳百川挂钩。”这个意见概括的非常好,我是完全赞成的。
我在海纳百川创办初期也说过:“海纳百川没有制定明文的规章制度,参入者进出自由,所有的人只要在百度搜索上点击“3Z1966”即可进入其中;它没有版主制度,每个参入的朋友都在履行版主的职责,共同呵护这块宝贵的精神家园;它没有栏目划分和固定议题,所有参入的朋友可以即兴发挥他愿意选择的任何话题;文章和议论只要能够通过网络检查即可发表,文责自负。当然,遵守现有法规,尊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是每个参入者的义务。“海纳百川”这些不成熟之处,有如一个新生“婴儿”,赤条条地将自己呈现在世界面前,它虽然带有新生儿幼稚的特征,但又何尝不是“赤条来去无牵挂”的品性使然。我在这里自曝家丑,其实是想让所有来到这里的朋友事先有一点思想准备,切不可对“海纳百川”报以太高的期望,否则,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失望。”
我还想补偿一点那就是,现代网络技术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我相信所有来到这里的朋友都会十分珍惜这分迟到的权力。因此特别需要参入者持一种宽容和克制的态度,当我们梦寐以求多年的自由到来时,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善待它,如何让它把我们带到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去,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讲什么周详不周详! / 麸子 [2007-9-25 12:54:31]

 

麸子与人打口水战,激发了诗兴,信手写了这首“诗帖”埋入跟帖中,我觉得如此对待自己的作品,太可惜了!特拣来作为主帖贴入海上,有那么一点惺惺相惜的意味吧!倒不是支持他与人打口水战。这点需要声明。

于 2007-9-18 15:14:00 发表评论: Re: 圈圈歌/麸子

 

     我也常常想起大罕,想起他所制作的那些优美的,精致的作品。上次聚会时我还专门给他打电话,想邀请他参加。可惜电话都没有打通,托付戚伏生也没能找到他。向大罕问好!

想你一一大罕哥哥/菊香 [2007-9-18 14:54:56]

 

    以下是引用 匿名者于 2007-9-18 14:23:55 的发言: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激励鼓舞我们整整一代人,还将继续激励鼓舞后来者。
莫安德

这些诗句曾经伴随了我们这代人的全部成长过程。历史的那一页虽然已经翻过去了,但对它的记忆还是那么鲜活。感谢金水桥畔为我们唤回了许多遥远的记忆。

 

    德大:我建议象这类短小的转贴文章,最好还是合并在一个题目下发表,或者放在评论栏目里即可,不必单独作为主帖发表,以免挤压了我们自己原创的作品。而且这种空洞的格言式的文章也没有什么转贴价值。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我希望海纳百川最好还是以原创作品为主,哪怕是稚嫩一点也无妨。在海上,读原创或转贴文章感受都不一样,比如,你和安德这两天写的有关早年知青生活的帖子,我读后就很感动,但,如果多有几篇这种转贴文章就很快被淹了。因为我们是老友,故不妨直说。

文摘(02) [2007-9-16 10:07:50]

 

    老谢在“曾国藩致好为人师者言 ”一文的跟帖中这样写道:
“我真诚地希望海友们还是适当的抑制一下自己转贴的冲动。最好是能够自己动手写点东西,哪怕是粗浅一点也没有关系。毕竟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何必让我们自己的声音淹没在转贴的草丛中去呢?象这样转贴下去,我们自己人的原创作品很快就沉下去了。”
过路客在老谢的跟帖中说:
“赞成老谢所言。曾国藩的确不失为一代大儒,他为中国近代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楼主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加以介绍。也可以就他的个别言论加以引用和评说。中国历史上圣人多的是,如果我们把《论语》原篇照录搬到海上来,那会成为什么景象?”
将以上两帖转贴至此,供楼主参考。

文摘(02) [2007-9-16 10:11:39]匿名者

 

    快四十年了,一人单处的时候,思绪总是禁不住飞回到那难忘的知青岁月,以及宜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身边。安德是写记忆中的这些梦境的高手。每次读他写的这类回忆文字,都会使我在情感上受到一次震撼。从他写的野菊花系列到这次的猫子沟,无不如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他的文采不凡所带来的美学效应,另一方面,还是安德对知青年月刻骨铭心的感受渗透到字里行间,特别容易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我非常赞成向旺明所说的下面这段话:"我们经历了残酷的政治动荡年代,却因此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安德的知青回忆总能拨动我们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琴弦。

猫子沟/莫安德 [2007-9-16 11:01:40]

 

覃兄的文采好生了得!诙谐、辛辣、深刻。这是我读完后的第一感觉。不仅文笔老辣,思想内涵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也是非常独特的。听说他是学数学的,却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实在是令人钦佩!祝老兄文思泉涌,佳作连绵。

于 2007-9-13 8:45:35 发表评论: Re: 想起当年混车船票 〔覃兄

 

徐善同老师不仅仅是三中当年最好的物理老师,也是湖北教育界历史上优秀的前辈之一。他早年毕业于清华,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十分器重的学生之一。抗战时期即任湖北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简称“高工”)校长。那时,湖北没有专门的工科高校,高工即是当时湖北工科最高学府。说他是湖北教育界的元老级人物一点不为过。徐善同老师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共双方都在争取他,包括曾任过湖北省省主席的国民党元老陈诚也动员他去台湾。还有当时许多清华系的科技界的名流也动员他去台湾或去美国从事科研,都被他婉拒了。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却没有想到1957年招此大祸,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他都没有幸免。文革开始后就进了牛棚,受的什么罪,大家有目共睹。他在教师评级时,因政治历史问题仅评为二级教师。若论他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他就是去华工或武大这样的高校,评个教授也是没有问题的。而那些那些靠搞政治献媚的人,如赵孝功之流,却评了一级教师。这就是突出政治的结果。徐善同最后死于癌症,那时,我们已经离校多年了。

于 2007-9-12 4:12:57 发表评论: Re: 忆老师/家良

 

鄙人在给季宝朋友为拙作“黄钟大吕绕梁去 羽衣霓裳入梦来 ”所写的帖子回帖时,发现老谢在“黄钟大吕”这篇文章後的跟帖与德大的“三中老师印象”这篇文章的主题非常符合,现抄录如下,也算是对德大的“三中老师印象”这篇文章的跟帖:
“去年盛夏我们几个老同学结伴去洪湖旅游,我与安德同住一个房间,为了躲避室外的高温,晚饭后我们两人关在空调房间里闲聊。那段时间正是三中筹备百年校庆的日子,我们的话题也很自然地顺着这个方向聊开了。我和安德都很感触在三中那段难忘的岁月,都认为真正影响我们一生发展的,或者说对我们一生发展起到了关键影响的无疑是中学阶段,特别是三中良好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熏染影响几乎是终生的。而这种影响又总是通过名师,以及这些名师的教学活动、个人的人格魅力来传承的。在谈到当年的老师时,我俩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许瑶卿老师就是这种当之无愧的名师。安德曾受学于许老师,而且在校乐队时从许老师那里受益颇多。对许老师那种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敬业奉教、不求闻达、超然处世、爱护学生的风范感佩不已。故萌发了要写回忆许老师的文章,以报恩师知遇之恩的念头,也是他献给母校“百年庆典”的礼物。安德回汉后第二天就写就了这篇<黄钟大吕绕梁去 羽衣霓裳入梦来>的文章,并被收入到武汉三中百年校庆书系,载入了三中校史。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老谢”

于 2007-9-10 17:16:40 发表评论: Re: 三中老师印象

 

    这位梁奶奶的儿子叫梁国瑞,是武汉毛巾厂的一般干部,文革中参加过造反派,我与他相识,他还请我去他家做过客。就住在麸子家那栋房子的一楼。印象中,他们家养了一条大狼狗,训练的很好。我与主人谈了半天话也没听到那条狗叫一声。正如麸子所介绍的那样,梁奶奶是一个地道的俄国人,但并不是白俄罗斯种族。你所说的白俄罗斯可能是对“白俄”一说的误解。所谓“白俄”其实是一种非常意识形态化的称谓,这是一群在苏联十月革命后被扫地出门的旧俄罗斯的贵族及其后裔。在上个世纪初页,准确地说应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俄国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国内战争,所有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敌对势力都被称为“白匪”,如高尔察克、邓尼金之流。这在我们早年读过的教科书中都有记载。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以及《静静的顿河》中都有对那场战争的记录。“白匪”在战场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白俄”了大量的流亡,他们因政治上的失败而失去了祖国,许多“白俄”最后逃亡到中国的东北一带,也有的流落到大上海的风月场上,其处境非常悲惨!由此可见,所有的布尔什维克革命都是以剥夺失败者为前提的。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亡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梁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和蔼,沉默的老妇人。我几乎没有听到她说过话,她是能够听懂汉语的,她对客人总是微笑,也只有微笑,因为,在那个年月中国人的事情太复杂了,连中国人自己都弄不明白,她一个外籍老媪更是无以置喙。我想,她在中国生活的太寂寞了!她的内心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除了她的儿子外,是不会有人知道的。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嫁给一个陌生的中国男人,生儿育女,几十年来语言的障碍,生活习俗的不通,但她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并且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通过自己的儿孙融入到我华夏民族,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和妻子,她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是令人敬重的,也是值得纪念的。麸子的这幅画画的很好,非常逼真。看来,麸子也不是专门搞笑的的才子,他对妇女问题的研究功夫下的很深啊!

白俄梁奶奶 [画里话外.十] / 麸子 [2007-9-10 3:55:45]

 

    夙愿:感谢你对海纳百川的的赞誉和厚爱。能在海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老朋友的身影,真是太令人高兴了。你这次回汉承蒙余德亨的精心安排,使我终于一偿多年夙愿,得以与你握手相聚。早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就听说在一中的朋友圈中,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我那时就很想与你结识,可惜一直没有机缘走近你。但我在心里一直记住了你的名字。这么多年过去了,青年时代的影子早已消逝在这一路坎坷的人生旅途之中,我们都在走近夕阳,但感觉尚好。早些年我也听说了你的一些情况,在我们同时代人中你是坚强的,从钟逸转来的你写的文字中,我对你的这种印象尤为深刻,因此,我对你的敬意历久弥深。时下的武汉正值金秋,而东北恐怕已是深秋季节了,请你多多保重。

也谈我所知道的李江/谢保安 [2007-9-28 11:26:40]

 

    我真诚地希望海友们还是适当的抑制一下自己转贴的冲动。最好是能够自己动手写点东西,哪怕是粗浅一点也没有关系。毕竟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何必让我们自己的声音淹没在转贴的草丛中去呢?象这样转贴下去,我们自己人的原创作品很快就沉下去了。

曾国藩致好为人师者言 [2007-9-7 10:20:16]

 

感谢金水桥畔为我们转贴了这么美的文字与画面。受他托付已有多日,但由于我没有能力在电脑上操作,所以拖延了好久。秋丽听我说后,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虽说不尽完美,但终于使我们大家能够在海纳百川上得以欣赏到“苏联时代”文化遗产中的精萃。
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伴随苏联文化的熏陶成长起来的。记得我幼年时,就读于武昌华师附小,那时的华师有个露天电影场,就在桂子山大操场旁。每周末都要放映电影。其中,就有很多苏联影片。有些是为外语系的教学服务的,是苏联原声片,没有翻译过来,但有字幕,大致还是能够看懂得。我也不知看了多少部苏联电影?俄罗斯大地上的山脉、河流、冰雪、森林、草原就这么一点一滴印入我的脑海。在我读小学五年级之前,我们班上还有两个苏联同学,一个叫阿辽莎,另一个叫娜塔莎。是两个非常典型俄国名字。他们的父母亲都是华师外语系的特聘专家,当然是教授俄语。但他们好象并不是根据中苏友好交流派来的。据说,他们属于白俄。是被苏联早期革命扫地出门的前俄国上层贵族的后裔。我还去过他们家,在当年华师“三十六家”(地名)。他们的父母对我们非常友好,不仅能够用让人大致听得懂的中国话与我们交谈,还和我们一起唱歌,做游戏。后来中苏关系恶化,阿辽莎一家都搬迁到澳洲去了。记得阿辽莎与我告别时是那么不舍,还流了眼泪。
我的俄罗斯情结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以后我又读了许多俄国名家的文学作品,更感觉得这个民族的智慧、伟大。他们不管是在人文科学的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及在组织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方面,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有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感到骄傲的民族。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由俄国输出的革命曾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以至于当人们回顾二十世纪那段历史时,不能不把它称为革命的世纪,那是一段充满了激情的历史。尽管这段历史已经谢幕,但它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不管今天的人们如何去评价这种影响,如何去看待那段正在消亡的历史,我相信俄罗斯民族都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曾经如此深深地影响了世纪历史的进程而感到骄傲。

于 2007-9-7 9:45:11 发表评论: Re: 灵魂中的苏联

 

麸子,你大水冲了龙王庙,又把投枪射向兄弟我了。哈哈!此文是我转发的。是我的一位不曾谋面的朋友写的。他是华工红反团的成员,与聂年生、鲁礼安都是校友。这是他在国内网站的首发,可视为原创作品。其中可能有些提法不妥,但作为叙说文革历史的回忆文字,不失为一家之言。加之,许多这个年龄的朋友,也都是刚刚学习上网,对网络文化的把握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有机会见面时可以当面交流。你也是出于好心才写下这些话的。不怪不怪!

于 2007-9-4 13:55:31 发表评论: Re: 述评鲁礼安文革回忆录《仰天长啸》中的聂年生和红反团

 

    覃兄请不要轻易说再见。由于你的到来给海纳百川增添了许多新的气象。你写的帖子为什么总是能够受到大家的喜爱?我想,这还是因为我们都是老三届的,彼此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所以我每每看你写的帖子时都能够调动自己的情感,一字一句“总关情”嘛!从网上得知你是武汉一中的,其实我与你们学校的好多同学都有很深的交往,而且这种交往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其间,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但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始终都没有变。当网络时代到来时,我们又能够通过海纳百川走到一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网络文化毕竟有着它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基于其多元性质而派生出来的一些问题常常令人难以适应。已经有很多朋友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迄今还是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想这也不是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所能操控的。尤其是博客这种形式在管理上就更难操作了。我们顶多也只能用呼吁和自身表率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秩序和交流氛围。这一点还须大家谅解。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博客是一种最便捷、最民主的交流工具。多少年来我们大家不是都在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吗?为什么当平等自由真正到来时,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又这么不珍惜它呢?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

海纳百川,我想说再见〔覃兄〕 [2007-9-3 2: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