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挑起的征伐吴三桂战争是不义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7:52
一,吴三桂不是不坏,而是康熙太愚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描述康熙和吴三桂之间的关系是极正常的。康熙并不是错在是否收拾吴三桂,而是做的太愚蠢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着极高的智慧;刘邦也能血不染刃收拾了韩信、彭越两心服大患;最不济如朱元璋杀功臣,也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既然吴三桂称王是你封的,你的命令他还服从,你不论用赵匡胤或刘邦的帝王策略,或别种高招皆可,偏要挑起战争,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战争中真正受苦的老百姓,凡是可不打的战争却要去打,就必是不义!
  
在我博客中定位吴三桂曾是咬汉族人及明王朝的恶狗(比卑鄙小人还恶)。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他是有罪的,而且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辨析他的罪责,绝无开脱他的意思,而只是说他的行事根本就构不成康熙挑起战争的理由,清政府对他的指责没有道理。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是不可多得的大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处理不当,他才反过来咬他主子。
  
如家养恶狗,要狗去咬人,你当然得喂狗;如果发现狗太恶,且可能发疯,你不论是吊死、毒死或打死都可,可绝不要在狗链子拴的不太紧时拿棍子去捅鼓恶狗。康熙就是瞎捅鼓恶狗的笨蛋。
  
二,这场战争是康熙挑起的
  
康熙没有用任何谋略,只是简单地去严重触犯吴三桂及其下属的既得利益,这就是其愚蠢之处。
  
昊三桂入云南是在1659年(吴四十七岁),起兵时为1673年(吴六十二岁),他和他的部下已经在云贵盘据了十多年。不止他本人在云贵置下了极大家业,他部将,乃至一般的藩丁,也在云贵立脚扎根,其中也有置下一点家业的。康熙下令吴三桂及其藩属全部迁移到东北,他们必须舍弃他们在云贵的既得利益,到东北去。当时,没有暖气,没有玻璃,在东北生活不如云贵,而且他们是要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垦荒盖房。他们可能愿意吗?
  
那些降将本来就无廉耻可言,他们降清就是为了一已私利,侵犯了他们利益,会有什么反应!?至于藩丁,有个落身之处,还可能娶了当地女为妻,好不容易有得一点家业,在穷汉眼中可能更宝贵,他们能诚心服从满清?何况他们对满清,是立下大功的,撤藩也会积下受骗的怨恨。吴三桂起兵得到了部下的积极拥护,开战后士气甚高,打得清兵屁滚尿流,只能用吴三桂的部下是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来解释。
  
康熙这种兔死狗烹的手段,对汉族将领极不信任的态度,也刺激了其他降将。有不少原明朝降将响应吴三桂,响应的有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的提督(省级军事长官),还有湖广、广州、潮州、温州等总兵,提督中就有著名悍将王辅臣。
  
如果没有部下的支持,没有降将的响应,吴三桂很难起兵,即使起兵了,也难有大作为。
  
所以,康熙逼吴三桂及其藩属于绝路的撤藩,而不是采用些谋略处理,实质上就是在挑起战争。
  
三,这场战争有可能避免吗?
  
回答是肯定的,避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说撤藩也反,不撤藩也会反,只是为康熙的愚蠢遮丑。
  
吴三桂干预行政的权力被取消了,他管辖的军队也在裁军,拨给他的军费也在下降,这一切都意味着,康熙本来是可能采取某种谋略来进一步削减吴三桂的势力,消除隐患,而不要采取撤藩这样的激烈手段,所以,是可能不挑起战争的。
  
即使不采取什么高明的策略,只是无所作为的拖着,也可能避免战争。起兵时吴三桂虽然已经六十二岁了,在阅兵时,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激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但是,这样的能力还能维持多长时间?设想如果再过几年,他年近古稀,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他是在起兵后五年死去的。如果拖几年,吴三桂翘辫子,谁还可能有那样的号召力?其子吴应熊被招为额附,对满清一直保持着绝对奴才相。即使他想反,也没那两下子。
  
断言不论撤藩与否,吴三桂都会反的说法似乎是表明康熙在撤藩时已经有了预见。实际上绝非如此。康熙二十年,平定吴三桂之后,康熙帝曾说过一段话,其中有指责臣下的意思,他说当撤藩时,群臣有同意撤,有不同意撤,但是“并不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也”。即当时没有一个臣子说撤藩后吴三桂会造反,(见《清圣祖实录.99》P10)可见不论是君是臣,没有一人有这种预见,如果康熙有此预见,他当然不会再说这样的话。
  
说不论撤藩否吴三桂必反,只是重复为掩盖康熙愚蠢所编造的谎言。我们不是留辫子的满清遗老,不必那样贱。
  
四,为什么康熙要激起这场战争
这样一场战争是康熙没有估计到吴三桂可能造反而冒然撤藩所激起的。为什么康熙要这么冒失地干这傻事呢?原因有二:
  
一是康熙对汉人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在敝人发的博客《满清闭关锁国原因——对汉人的防范》《康熙是千古罪人论证之一:康熙使火器发展停滞》中都说过,康熙是极其精明的,正是因为他精明,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被压迫族十分不放心,因而中断了和东南亚的贸易,中断了火器的发展。这种不信任感落实到军事问题上,就是对掌有精兵的吴三桂极度不放心。
  
这对于一个本族人连全部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的皇帝,特别是一个极精明的皇帝来说,不放心是正常的,但是,正是如果到极度不放心,就会使他干出蠢事。极精明的人常会这样“极度”。
  
二是康熙有着强烈的集权思想,政令必需由他一人发出。康熙曾说过:“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见章梫《康熙政要》卷二《政体》)。还说过:“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见《清圣祖实录.275》)成功的帝王大约都是这样,都是要独裁的,不过对于清醒一点的,可以独的时候独,没到时机,要创造条件后再去独。康熙就是太强烈了,对于吴三桂这样的,只是宏观调控,不能政令直接下到他的藩部,无法容忍,于是就急不可待的撤藩,激起反叛。
  
集权于一身的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可怪的是,现在许多小说电视剧却在宣扬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可能算讲雍正的那个电视剧吧。有些史学家们也在若明若暗的宣扬这种集权力于一身的思想,不是更为可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