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胡绳诗存》四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38:24

评《胡绳诗存》四篇

  

苍苍莽莽自雄奇

——读《胡绳诗存》

曾镇南

 

不久前,因为参加《中国文化报》“党与文化事业”征文发奖活动,有幸到井冈山一游。在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的碑林时,读到了不少当代俊彦吟咏井冈山的诗词,胡绳的《井冈山》(四首)也在其中:   

以弱敌强天下奇,罗霄中段树红旗。谁知血战荒原日,已奠千秋建国基!   

阴霾当日黯神州,志士挥戈争自由。端为生民除痼疾,舍身不惜少年头。   

路入茅坪访旧营,木楼枫石倍生情。云间遥认黄洋界,风动似闻战伐声。   

山势嵯峨百代新,斡回天地气如神。篮蒌荜路愚公业,当代还推第一人。   

我们一行人,在镌刻这四首诗的碑前驻足凝神了好一会儿。这四首诗,笔势健举,境界高迈,情感深沉,语言凝炼,表现出不凡的功力。这里有史家的公论,志士的英魂,诗人的情怀。尤其第三首,把茅坪至黄洋界的游踪密织在一起,虚实相间,远近互映,情景交融,声态并作,端的是一首好诗。刚刚亲炙过革命胜地的风采,我们将自己的印象、感触和诗境比照,觉得特别亲切有味。   

回来后,我把从友人处借来的《胡绳诗存》吟诵一过,才发现集中还有一首有关井冈山的诗:《过莲花》:“古渡荒村水不波,田间难觅旧时歌。东行游子悄然去,南望青山无限多。”那是1941年,作者在党的安排下出川后,由湘入赣经闽渡海去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途经莲花县境时写下了这首诗。那时的井冈山地区处于反动派的摧残、控制之下,村落荒凉,古渡岑寂,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慷慨悲歌已暂时难觅,但作为一个向往、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路经这里,还是禁不住怦然心动。“南望青山无限多”,诗的结句,展开了“青山无限”的辽阔空间,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余想。把这首诗和《井冈山》(四首)放在一起吟咏,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是的,读着《胡绳诗存》是不能不产生这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的。   

《胡绳诗存》(三联书店1992年版)共分为四辑。甲辑从1937年到1948年,收诗12首,记录了抗日战争时的国难家仇以及40年代初作者东行、南下、北上的一段行踪,抒写了作者“推窗疑昧旦,寂寞待鸡音”的心境。其中,《晓发罗源喜晴》这首七言歌行写得尤其畅酣淋漓,意深词美。作者以旅行中遇大雨旋复转晴为题材,寄寓了对历史巨变的瞩望,对革命前途的确信。在“云如浊浪去复来”,“天地混沌看不透”的时候,天公“急遣羲和破积阴”。结果是“岂知一夕乾坤旋,举头只见青青天。积潴道上犹狼藉,朝暾已上万树巅”。作者从这种大自然的变化中悟到某种历史的辩证法:“群峰不言亦不语,原知反覆指顾间”。这种对历史辩证法的敏悟,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确信,一直贯穿在作者的全部吟咏之中。

《诗存》的乙辑从1958年到1975年,共收诗39首。如果说解放前作者虽然“窃好吟咏”,但只是“于烽火干戈之罅,情怀触发,偶赋短章”而已,那么,“文革”中作者却在尽失故业的情况下寻章搜句以自遣,“数载吟哦,遂成结习”,成了“欲已于言而不得”的诗家了。所谓“感深方得句,垂老作诗人”(《深秋漫笔》),此之谓也。这一辑中除少量打鬼讽世之作,大多为寄慨遥深的感怀诗。其时作者被迫乡居,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史家的雄心与器识,冷眼静观天地翻覆、沧桑之变。在雷雨骤来的凌晨,作者写道:“争鸣万窍扫岑寂,起坐床头听疾雷。”在“土床白屋纸窗台”的简陋居室,作者晓梦乍回,怔忡之中“茫然欲问身何处”,便觉“四海风云掀枕来”。当作者在“村外田边信脚游”,看到“雪融处处麦苗稠”的时候,也会“忽惊世事雷霆急,遥想云涛万里舟”(《村外》),使一首看似寻常的田园诗,在突转中迸发出不寻常的史家感慨。   

丙、丁两辑从1981年到1990年,共收诗51首,这可以说是作者的创作勃发期。虽然作者自谦“此身不是诗人种”,“非敢树吟坛之帜”,但实际上他的很多诗已经传诵人口,为识者所珍。这两辑的诗多为纪游诗。作者自谓:“老来更爱山川壮,海角天涯恨到迟”,“老健犹堪行万里,一年一度看花来”。作者的游踪,几乎遍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大史迹因而他的纪游诗,往往也是咏史之作。我们看到,在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作者感慨着“遗踪拜前烈,后起竟全功。流水百年逝,山花烂漫红”。在林则徐祠堂,作者朗吟着:“一炬虎门寰海惊,百年战斗此先行。长留正气人间仰,国格如山不可倾”。在威海,作者缅怀甲午海战的将士,体味着他们内心的抑郁悲怆:“刘公岛上树降旗,铁舰无声将士悲。依旧当年苦战地,沙鸥闲傍浪花飞。”在娄山关,作者追寻长征将士的足迹,感受着他们大无畏的战斗豪情:“鸟道凌虚关势雄,敢从逆境战飙风。沙场旧迹浑难辨,似海苍山望不穷。”在嘉兴南湖,作者从党的征程中又一次感受到历史的辩证法的威力:“薄寒春雾似轻罗,烟雨楼头感慨多。当日扁舟才一芥,风涛万里始微波。”百年史事,千灾万劫,风雨纵横,神州转旋,终于迎来人民的春天。   

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胡绳的吟咏,流露出他史家的本色、史家的识见、史家的情怀。诗人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又是中国革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史学研究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史事的剔抉爬梳中揭橥历史的规律、时代的归趋;而他治学之余的吟咏,则是以诗的内涵和形式,结合他独特的经历和游踪,在情怀的触发中映照出同样的历史规律和时代归趋。早在1940年,作者就写过《诗与真实》一文,主张科学与诗的结合与统一,说:“现实中有着诗,也有着科学。脱离了科学的诗是无病的呻吟,脱离了诗的科学是木乃伊。”(《诗与真实》,见《胡绳文集(1935—1948)》第745页。)《胡绳诗存》,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班马笔意,也可以感到屈子诗心。聂绀弩称赞他说:“著述等身光史学,江山到眼诵诗才”,语诚不诬。   

胡绳的诗,除了具有发唱感世变,触处史意盈的史家本色外,更重要更感人的是,他的诗率真无碍地表现了自己的鲜明个性和人格力量。集中许多感怀抒志之作,其思想内涵、艺术功力,我觉得比他的纪游咏史诗更胜一筹。   

胡绳的感怀抒志诗,贯穿着一根红线,那就是积极入世、永不颓靡的革命的人生态度和虚心自省,为学不倦的真正的学者积习。早年所作《下雪峰山而至洞口歌》就以略带民歌风的韵调表达了一种入世的精神:“松踊跃,石蹁跹,纷纷挥去毋相怜,宁入人间不作仙。”遭“文革”之奇变后,作者这种关心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艰难颠踬之中锤炼得愈加坚定。“半世肺肝常激烈,一身颜鬓敢蹉跎”(《登楼》),这是作者对自己个性的写照,也是他立身处世之方的概括。当他在乡下梦回故寓的时候,还不忘自勉:“犹思挥笔追班马,不用频蹉发已华。”在春天的早晨,他“不辞齿豁头童日,袒袖振衣学稼耕”。在立夏时分的田间,他表示“疲马犹知思大漠,壮怀岂尽付流觞”,筹划着“为祛旧惑重开卷,偶赋新诗待插秧”。得到妻子的家书,他不因“覆水坳堂舟一芥,年年咫尺是天涯”而伤感,却豪迈地吟唱:“南溟合展垂天翼,东郭休培避世瓜”。陈毅元帅逝世周年,他作诗缅怀:“剩有丹心悬日月,何尝丛棘蔽兰芝”,沉郁中透着坚定的信念。七律《七三年元旦大风》在咏怀诸作中,写得最为意气风发,浑和深细:“北风卷地扫寒林,岁转星回气肃森。万马争鸣多变世,百年强半未灰心。披荆斩棘有余勇,履薄临深须自箴。业绩不祈金石永,雪泥鸿爪要追寻。”与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魄相配称的,则是作者在读书为学的漫长生涯中培养成的虚心自省的求知探索精神:“读书卅载探龙穴,云水茫茫未得珠。知有神方疗俗骨,难排蛊毒困穷隅。岂甘樗栎逃绳墨,思竭驽骀效策驱。犹幸春雷动天地,寸心粗觉识归趋。”(《偶感》)这里所说的“神方”,当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这里所说的“绳墨”,当指共产党人的高度党性要求。在这里,不断学习、改造思想与奋发图进、探求真理和谐地统一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身上。   

在“文革”浩劫结束后的新时期里,作者精神振作,著述斐然有成。《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历史与现实》等等相继出版,享誉史坛。但作者孜孜为学的精神,并不稍减。他感叹:“去日读书常恨少,老来为学勉求深”(《京都丙寅仲春》)。《诗存》中最后一首诗《海滨》,集中地表达出作者自强不息而又谦虚谨慎的为人为学的态度:“水暖沙平到海滨,松苍柏翠净无尘。连峰山上朝阳丽,鸽子窝前夜雨频。欲假数年重学易,可能没世略知津。涛声卷起千堆雪,未敢偷安作幸民。”从早年的“宁入人间不作仙”到晚年的“未敢偷安作幸民”,作者积极入世、万事关心的人生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在40年代,作者曾著文阐扬鲁迅先生直面现实,关心世道,切实生活的精神,指出:“历代的士大夫,纵然本来也满怀热烈,然而一遭到流离丧乱、痛苦颠沛之际,就往往堕入了道家思想的烟瘴之中,于是便努力使自己对一切无所用心,把不敢去计较一切的懦怯的心情,用‘一切都不值得计较’的理由来掩盖下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见《胡绳文集(1935—1948)》第839页。)这种故作“旷达”的消极人生观,是“半世肺肝常激烈”的作者所弃绝的。胡绳的诗,说到底,是革命者积极进取,奋勇搏击的人生进行曲。它的激昂慷慨的声音,对于读者来说,是晨钟暮鼓,将起着激励前行的作用。   

胡绳虽无心作诗家,但他的诗,在当代吟坛上,却是自成一家,自有风骨的。吟诵之际,能给人以艺术上的满足,能叩动读者共鸣的心弦。我感到,胡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有以下数端:   

第一,胡诗在艺术上主要师承杜甫、陆游,杜的沉郁顿挫,陆的豪放雄丽,在胡诗中都能觅到回响。但胡诗又是善于“转益多师”的,李义山的绵密蕴藉,苏东坡的爽朗高旷,胡诗有时也能兼而祧之。例如《有怀》(二首):“不堪凝恨转轻颦,相顾应怜白发新。极目孤鸿泯没处,星沉云壑雾迷津。”“蓬山梦泽两模糊,秋菊春兰事已殊。浩荡江湖流日夜,相忘犹胜沫相濡。”读者不须细考诗的本事,也能在诗句中感受到作者幽深的情愫,绵长的怀思,聆听到微茫的历史烟涛中一缕似隐似现的心曲。说这两首诗深得李义山无题诗之风致,大约不算妄断吧?   

第二,胡诗虽然格调高迈,气势雄浑,但并不流于空疏浮泛,而是含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包举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细部的。作者是敏于观察,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并多所摄取的。这使他的诗,读来亲切有味,颇有情致。如《暂回故寓》之一:“小院无声昼掩门,颓墙断砌染苔痕。书囊密锁惟陈土,罗幄低垂有旧温。寂寞海棠空识主,婆娑老柿漫迎君。蔷薇最是多情致,浥露含苞慰我魂。”作者遭“文革”之奇变,故寓长别,旧业尽失,心情抑郁可知。暂回故寓,目睹熟稔之旧物,感触万端,但发为吟咏,却没有一个字直写心境,而是凝睇于故寓门墙、书囊、罗幄,移情于院里海棠、老柿、蔷薇,细致入微地写出它们的风貌姿态,使待慰之魂,徜徉其中,灼然如见。应该说,这是抒情诗的精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   

第三,胡诗中七律最善。作者运用这种严格的格律体,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能使流转自如的诗意,随势赋形地熔铸在谨严的诗律之中。尤其是七律中间的两联对句,常常突放异彩。除前面引诗所列举之外,如“飞来辽鹤原无迹,烂尽樵柯尚有家。四海翻腾惊岁月,一身俯仰乱蓬麻”(《梦回故寓》)。“与少年游增志锐,芟蒿草尽觉身轻”(《耘田》)。“世事驱人多别梦,歧途误我已华颠”(《感旧有赠》)。“书同阅历常嫌少,酒助精神岂在多”(《上熊老(瑾玎)》)。“智慧多经魔障出,风光好傍白头来”(《次韵奉和绀弩见寄》)等等,都是语精句炼,过目不忘的佳对,其中凝结着的身世之感与人生智慧,绝非纸上得来,而是躬行所悟,所以感人至深,觉人至明。   

胡诗中七绝用于纪游咏史,也写得词采清丽,灵妙可喜。如《漓江》:“扑面奇峰迭嶂来,船行碧水画屏开。山灵为媚游人意,故遣烟云绕半腮。”巧思妙想,令人解颐。又如《景洪》:“日照澜沧江上云,凤凰花放粲如焚。傣家少女多聪慧,高髻银环五色裙。”色彩明艳,图画天成。再如《莫高窟》之一:“人间奇迹叹鸣沙,岩壁光开五色霞。力士横眉菩萨哂,天王轻挽绛云车。”神采飞扬,使人如沐仙风。而《阳关遗址》:“白杨夹道柳依依,不向琵琶怨别离。游客犹寻秦汉迹,春风已过戌关西”,则更是别弹古调翻新意的佳作了。   

在“文革”中,有感于文风的隳坏,胡绳曾作《文风》三首以刺之。其二曰:“味同嚼蜡厌浮词,波浅流孱故弄姿。不见大江东出峡,苍苍莽莽自雄奇!”这里讲的是文风,但诗风又何尝不是同理?胡诗无意于雕缋华藻却能自铸伟词,探其因由,就在于它是劳者之歌,病者之呻,从作者的革命历程、学术生涯中自然流出,犹如大江出峡,水深流峻,率真任情,合于天籁。所谓“苍苍莽莽自雄奇”,借以为胡诗的写照,岂不宜哉!

1991年11月14日

原载《中流》1992年第3期

 

深心警世,情满神州

——读《胡绳诗存》

张 炯

 

1996年7月胡绳同志为大钟寺题诗:“隆隆古寺大声钟,为颂升平祝岁丰。更有深心常警世,须防骄泰弃前功。”太平之世不忘敲响防止骄泰奢逸的警钟,实在深意寓焉!拜读《胡绳诗存》(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深感他的全部诗作存警世之心,而且可以说是情满神州大地。胡老是我国著名的前辈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但他也是一位难得的诗人。他在《胡绳诗存》的自序中说:“余束发从学,窃好吟咏。初效五四后新体诗,未能造堂哜胾。继作五七言旧体诗,又苦乏师承。抗日战争期间,于烽火干戈之罅,情怀触发,偶赋短章,不甚示人,亦不自珍惜。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不复再作。六六年遭“文化大革命”之奇变,尽失故业,操杂役事稼穑者数年,初亦甘之。而世事侜张,风云变幻,欲已于言而不得。乃以余暇,寻章搜句,未克写心,徒自遣耳。数载吟哦,遂成结习。“文革”既了,续有篇章,多述旅途观感,聊堪当记事之珠,非敢树吟坛之帜。偶有刊入报章者,友人见之,怂恿编集。重违盛意,乃略加理董,以时日为序,汇为一册。……出版有期,略述经过,以见劳者之歌、病者之呻,乐则笑而愤则呼,固无意于雕缋华藻也。”好个“劳者之歌,病者之呻,乐则笑而愤则呼”!这篇短序不仅把他写诗的经过作了简略的介绍,而且道出了自己诗作表达真情真意的特点。   

古人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在文学的各种品类中,我国历代都重视诗。这应非偶然。作诗几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作旧体诗因要遵循一定的严格体式与韵律,相当不易,要写出好诗则更难。以故,今天国学根底浅的诗人或诗歌爱好者敢于作旧体诗的便不多。像胡绳同志这样,几十年执著耕耘于旧体诗词园地的就更少。胡绳同志虽是学者,但他确实富于诗的禀赋。他的诗总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感情之真挚固不待言,而且于自然着墨处诗意盎然,高士情怀跃然纸上。如1937年10月《过南京夜闻东北流亡学生唱“松花江上”》:“木落山空夜更凉,石头城下唱松江。沃原千里无颜色,志士如何不断肠!”短短四句,山川景色,时代氛围,家国恨,壮士忧,莫不熔铸于苍凉悲怆的意境中,而又无所雕琢,仿佛信笔写来,令人读之,热血沸腾,壮怀激烈。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写的《襄城纪事》、《过松坎》、《衡阳见柳》、《东江》等,均有类似的特色。像1942年4月的《韶关》:“曲江风度自翩翩,罗刹桥边泊画船。入夜明灯浮万盏,不知何处是烽烟。”就不但意境佳,把曲江的夜色写得很美,笔锋一转,“不知何处是烽烟”,便把读者的战乱情怀勾上心头,顿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样的效果,后方的和平欢乐景象跟前方的浴血搏战构成强烈的对照,国士悲壮的情怀更力透纸背了。而《晓发罗源喜晴》一首,更见气势磅礴,笔底生花:“我来巴山沧海行,山色日远海气侵。天公亦知斯人喜,急遣羲和破积阴。忆昨风狂雨又骤,斗舆如舟处处漏。局促真同井底蛙,天地混沌看不透。远山纷纷雾中没,飞泉入野犹怒吼。大峰千尺独矜持,突兀云外露其头。云如浊浪去复来,何时始罢令人愁。岂知一夕乾坤旋,举头只见青青天。积潴道上犹狼藉,朝暾已上万树颠。却讶群峰何苍翠,绿头花鸟鸣声妍。……”这首长歌有如李白的《蜀道难》,声调铿锵,想象丰奇,所写山海景色变幻,于我尤为亲切。因我是闽东人,曾从三都澳多次攀越宁德、罗源之间高千尺的飞鸾岭。这些景色早就身历。胡老此诗作于1941年3月,时值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闽东各地均在搜捕和杀害共产党人。他于诗后自注云:“其时余急趋福建三都澳港口上船。罗源距三都澳十公里。”这“急趋”二字便道出时代背景,也道出他当时急于摆脱政治险境见青天的心境。因而这首诗实际上是寄情托志于景的佳作。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许多高级知识分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胡绳同志也曾被贬达七年之久,其间到农村劳动五年。生活的艰难和前后反差可以想见。而可贵的是,胡绳同志仍然保持坚强的革命信心和旷达、恬淡、乐观的心情,写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田园诗。如1967年的《扫地》:“不待鸡鸣破曙光,朝朝拥彗出前廊。和风稍借三分力,夜雨微滋四角墙。功未到时尘不去,学无止境路还长。忽报东方红一曲,惊天震地有华章。”又如1972年6月的《耘田》:“百亩葱茏一望平,高飞燕子喜天晴。汗流点点佳禾润,锄落行行菽气盈。与少年游增志锐,刈蒿草尽觉身轻。书生积习尚存否,万事从无唾手成。”还有像五言《春节》:“栖息此村落,四年迎岁华。顽童燃爆竹,邻女剪窗花。鸡熟流香雾,炉红炽绮霞。何需望天末,四海可为家。”这些诗都不但朴素、自然,有类农家田园风光的素描,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概,不过又与陶渊明隐遁田园有别,句句透出共产党人尊重劳动,喜爱劳动,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休戚的入世情怀。其中像“功未到时尘不去,学无止境路还长”,“与少年游增志锐,刈蒿草尽觉身轻”,“合需望天末,四海可为家”等句,都富于哲理,正是深存警世的意义。十年之间,风云变幻,除了新田园诗外,胡老还有许多缅怀故人、感系沧桑之作。如《赠友人》、《陈毅元帅逝世周年》、《悼何伟同志》、《有怀》、《得家书》等诗,或亿友,或怀念亲人,写来皆情真意挚,动人肺腑。《为政治骗子画像》、《沉渣》等诗之揭露“四人帮”,笔锋犀利,怒形于色。《暂回故寓》、《过天安门》等诗之吟咏回城的感慨,或叹“六年人事太匆匆,隔世归来类转蓬。深巷多风门似洗,孤松待晓月如弓”。或感“亲朋多白首,儿女忽成人。闻说妖氛靖,贪看城阙新”。在沧海桑田之感中多寓革命的乐观主义。而像《越南胜利》、《渤海油田》等词更为友邦革命胜利和我国建设的新捷吟唱喜悦的颂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愫溢于言表。从以上十年灾困岁月中的诗篇,都让读者见出一个耿介的革命知识分子,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崇高精神和节操。   

80年代以来,胡老的诗如他自己所说“多述旅游观感”。十多年间他致力学术著述的同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四海边陲,而且横跨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可以说,所到之处,他莫不诗兴大发,往往佳作连篇。或写山水之美,或纪名迹之胜,思今吊古,感旧泄怀,为读者留下许多画卷般的诗句。自魏晋以降,山水诗兴。这种诗之佳者固要传神地描画山川的美色,还要寄情托意于景,使读者得到高远脱俗情操的陶冶。胡老的不少旅游诗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像《漓江》:“扑面奇峰叠嶂来,船行碧水画屏开。山灵为媚游人意,故遣烟云绕半腮。”像《景洪》:“日照澜沧江上云,凤凰花开灿如焚。傣家少女多聪慧,高髻银环五色裙。”像《九寨沟》:“谁移碧海白云边?下窥潜龙潭底眠。造化犹嫌不称意,更挥五彩染清泉。”读来都让读者仿佛赏玩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笔触清晰、真切的画图。至如登临名胜古迹之作,像《眉山》:“小邑犹藏粟万钟,蜀中处处话年丰。东坡故里游人众,翠竹千杆满院松。”像《娄山关》:“鸟道凌虚关势雄,敢从逆境战飙风。沙场旧迹浑难辨,似海苍山往不穷。”像《嘉兴南湖》:“薄寒春雾似轻罗,烟雨楼头感慨多。当日扁舟才一芥,风涛万里始微波。”更于写景中熔入览今吊古的情思,并且努力开拓广阔的时空,于有限的画幅中让读者感受到无限的境界和蕴含的深邃哲理。   

抚今每每思旧,这是老人常有的特点。今昔的反差对比,往往构成苍茫的历史感。进入90年代,胡绳同志尤多这方面的诗。苏州和扬州都是他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居留过的地方,因而他吟咏苏、扬两地的诗更富深情。像《寒山寺》:“记曾幽梦到枫桥,夜半钟声卷怒潮。今日寒山寺门立,淡烟修竹雨萧萧。”像《旧学前》:“沧桑历尽古苏州,十里烟花处处楼。北塔应知扶杖客,踟蹰难觅旧桥头。”吟哦之间,都令人感慨系之,有“逝者如斯夫”的白头之叹!他的怀念故人之作,情思绵绵,更感人肺腑。如《故人》:“故人玉骨已成灰,犹是酡颜灯下开。旧梦无端来眼底,频搔短发顿生哀。”如《无题》:“共说韶光不许回,也知倩影总成埃。如何夜夜寒窗梦,常到巴山风雨台?”这种魂牵梦萦的怀思,把人生普遍的经验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意境,正是表达得极有力度。在抚今思昔的对比中,胡绳同志有许多诗是侧重歌颂今天,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日新月异的。如《苏南农村》:“茅舍疏篱浅水塘,千年此景说还乡。村居今日如城市,稻麦连天田巨方。”如《上海·浦东》:“江边犹闻昔时钟,土木宣阗改旧容。更喜长虹跨两浦,新城突兀起桥东。”   

《胡绳诗存》所录的诗分六辑,收有他自1937—1996年的诗共289首,题材相当丰富,形式也颇多样,虽以七言绝句、律诗为多,也有五言和词体。其中尤以绝句见长。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道:“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胡老的七绝可谓贴近。就风格而论,胡老的诗除少数悱恻悲怆之作外,大多都见旷达、雄放,透露出作者革命的胸怀和博邃的视野。如近作《将上手术台》吟道:“不知明日在何处,敢信神陀胜病妖。欲觅人间新世纪,当胸喋血受银刀。”一股豪雄之气贯于言表,实在可以代表他的情怀与风格。在这里,我们祝愿胡老早日恢复健康,为新诗与古体诗双水分流的我国诗坛写出更多的好诗。

1997年2月16日改定于望京新城

原载《诗刊》1997年第5期

 

——读《胡绳诗存》

楼肇明

 

“著述等身光史学,江山到眼颂诗才”,是已故著名作家、卓越的古体诗人聂绀弩赠胡绳一首七律中的一联,诗友之间情谊笃深的缅怀,不失史家确评。作为晚辈,我恭读《胡绳诗存》,除了发现史家和诗人集于一身的意外惊喜,更顺理成章地有一份诗和史,诗才和史识,诗风、学风和人格风范之间存在着深层次联系的触动和震撼。   

胡绳是我国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胡绳诗存》,则是一部古体诗集。七言绝句占全书七八成,余为七律及其他古体诗词。诗集分为六辑。据诗人《自序》,“余束发从学,窃好吟咏”,“抗日战争期间,于烽火干戈之罅,情怀触发,偶赋短章”,是其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段落;“六六年遭文化大革命之奇变,尽失故业,操杂役事稼穑者数年……乃以余暇,寻章搜句”,“数载吟哦,遂成结习”,是为第二个段落;“‘文革’既了,续有篇章”迄今,是为第三个段落。即从诗人的心态,各个时期诗篇主题内涵的相对集中看,这三个段落也是清晰可辨的。一般地讲,中国古体诗词的创作,作为一种文学体式的类型,随着“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已从20世纪中国文学舞台的前台淡出了,但本世纪来在这一园区的业余耕耘者,且取得重要业绩的,却代不乏人,波及甚广。从鲁迅到郁达夫、郭沫若,从毛泽东到陈毅、叶剑英,从陈寅恪到钱钟书、聂绀弩,只是他们古体诗词的成就被他们的主要成就不可比拟的辉煌和盛名所遮蔽了。事实上,20世纪中国文坛仍颇有生机地存在着这样一个并非舞文弄墨者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园区。胡绳在《自序》中和诗篇中向读者交心,“非敢树吟坛之帜”,“无意于雕缋华藻也”,“黄钟大吕,不废村笛俗讴”,“不敢逢人嘲獭祭”,等等,既是自谦,又是对史实的尊重,既是诗美学的告白和追求,又是诗品与人品合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和定位。我想,一种本来可以送进历史博物馆里去的古董文学体式,何以在它退出历史前台之后仍有如此顽强的生机,是不能仅仅从“不易掌握”的形式方面寻找原因的。归根结蒂还在文学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人,人是任何时代文学的永恒的主旋律,忠奸善恶,美丑妍媸,古今相通,“诗言志,歌咏言”的审美规律如同江河日月那样是永恒地起作用的。就诗歌风格方面讲,由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太丰厚了,几乎所有的风格类型都已十分齐备,留给后人原创的机会几乎已经没有,这就只能从自己的气质和爱好择善而从,综合创造,发扬光大。胡绳的诗歌风格,一起步就基本定型,是古典诗歌中树格调,重神韵,语言平淡朴素,内蕴丰厚苕秀,韵致悠长的一路。写于1938年12月的《襄城记事》:“戎马仓皇渡口寒,城荒酒店一灯残。樽前忽见纷飞雪,犬吠村村觅路还。”和写于1995年4月的《襄阳为余弱冠时旧游地,重来抒感》四首之二的:“烽火城荒草木惊,如烟往事去无声。逶迤小径今何在,月黯灯昏躞蹀行。”这两首写作时间前后相差近60年的诗篇,却在风格上是全然吻合的。这倒不是一前一后的诗篇所承载的情感氛围相同,一为“记事”,一为“追忆”,而是处理诗情和意象经营上的前后一贯。写于1941年的《过莲花》:“古渡荒村水不波,田间难觅旧时歌。东行游子悄然去,南望青山无限多。”写于1941年的《东江》:“又是仓皇万里行,岭南春半半阴晴。东江船女歌如哭,月黑波深待曙星。”与写于1994年的《竹海》之二:“起伏岗峦一片青,幽篁成海待潮生。初春月朗风轻夜,遍地苏苏解箨声。”三首诗的情感内涵分别为故国河山深挚的热爱之情,暗夜如磐对黎明的期盼,和在大自然美景(竹海)之前浑然忘我的欢欣,但无论是“南望青山无限多”,“月黑波深待曙星”,“遍地苏苏解箨声”,其艺术肌理和诗美风格如出一辙,我们很容易联想起:“月白风清欲堕时”,“门外野风开白莲”一类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以及由此提升概括出被称为之为“神韵”的艺术风格。在这里,我无意就“神韵”说诠释辨正。我的兴趣和疑问所在,确切说是我被深深触动的灵府畴区,正是在史学和文学之间,在严谨科学和浪漫诗情之间,是被何种形而上的内在奥秘联结起来而交相辉映的?洞烛历史幽微的史学家和得神韵真髓的诗人,如何能凭借其区别和联结,而集于一身?史学是研究和描述人类社会的兴衰存亡,创造和毁灭的规律的,诗是呈现创造和毁灭之美的;史学力求客观,诗重表现和艺术想象。古希腊哲人原本就有贬低诗和诗优于历史两种针锋相对的不同意见。这看似冰炭不同炉又何以相安共居一室,其乐融融?史实润泽诗篇,却又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在胡绳不少评论历史人物的诗篇中,就表现了揭示时代和历史人物命运带规律性的启人心智的卓识,如《瞿唐峡》:“纵横风雨下夔东,万壑千峰势不穷。始信放翁诗意好,艰难最是出英雄。”写辛弃疾的“衰世英雄最萧瑟,只将词赋动千秋。”等等。史家的诗篇能透视历史运行的规律,真实的历史原本就是雄伟的诗篇,似乎用不着诧异和赞叹,问题是历史终究是事实的世界,诗毕竟是与曾有的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神韵”派所创导和执著追求的“妙悟”和“妙谛”,从严沧浪到王渔洋,以世尊拈花微笑,羚羊挂角,镜花水月作喻,“妙”是形容词,关戾在“悟”和“谛”;从空间的疆域看,“悟”每每发生在两个世界的门槛上、交界处,从时间、心绪的流动上看,这是瞬息和永恒相契,意识和无意识、现象和本质相交相汇最生动的一刹那。它化静为动,从封闭和狭窄走向开放和广袤,从晦蔽走向敞亮和澄明。要言之,是实有世界从封闭自足型向未有世界的开放,让对未有世界的向往投影到已有世界中来,诗的包孕和圆融,在两个世界似断似连、若隐若显的联系之中,在物理世界向精神灵界的袅袅升腾之中。胡绳的诗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了充满质感的世界,而这个事实的世界是敞开着的,潋滟波光,温馨澄明,或者是对事实世界的提炼,或者是一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的折射和叠印。得“神韵”之精髓,史和诗在此汇合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绳的命运和很多老干部老学者那样,头顶“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批斗,“牛棚”和“五·七”干校的那些岁月里,“操杂役,事稼穑”。我猜测,这也许是他有生以来精神最为苦闷的时期,他在这个时期诗兴勃发,圆了少年时代的诗之梦。家国之思,和个人遭受摧残,才学被闲置、抛荒造成的郁闷,两者是二而一、唇齿相依的。诗有时是苦闷的精神产物,恰如珍珠是受了伤的蚌以生命的痛苦为代价之结晶;诗不一定非象征不可,“苦闷”的“言志”,才显得特别结实和有分量。因此,胡绳的诗与在这个领域里附庸风雅,或以诗艺为装饰羽毛的票友心态是迥然有别的。“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杜甫诗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可以说正是他在这一时段的思绪和诗情的写照。这一时段的诗篇,几乎篇篇都是郁闷中升腾的心志,死生之际,壮怀激烈,化为字字千钧、铭之金石的箴言。为了与读者共赏,不妨集锦式地援引如下:   

半世肺肝常激烈,一身颜鬓敢蹉跎。

(《登楼》1968年11月)   

犹思挥笔追班马,不用频嗟发已华。

(《梦回故寓》1970年)   

暂扫襟尘还远瞩,玉衡耿耿柄朝东。

(《暂回故寓》之二,1972年5月)   

岂甘樗栎逃绳墨,思竭驽骀效策驱。

(《偶感》1972年11月)   

极目孤鸿泯没处,星沉云壑雾迷津。

(《有怀》之一,1972年8月)   

争鸣万窍扫岑寂,起坐床头听疾雷。

(《凌晨雷雨》1972年8月13日

南溟合展垂天翼,东郭休培避世瓜。

(《得家书》1972年9月30日

伏枥犹存千里志,劳生岂为一身谋。

文章未必垂千古,有骨应能斡万牛。

(《赠友人》1972年11月)

这些铮铮作响,照人心明的诗篇,是有关诗人个人的心灵和家国历史的共同诉说,心灵波澜和社会历史大场同样风云激荡,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大磁场忠奸善恶被倒置了,个人心灵的千山万壑间正气喷薄欲出,“雾迷津”和“听惊雷”,“效驱策”和“敢蹉跎”,“避世瓜”和“斡万牛”是对大小磁场及其联系的折射和写照,一共三组强弱对比矛盾构成颉顽和振荡,诗篇极富内蕴和艺术冲击力。   

胡绳说他第三个时段的诗“多旅途观感,聊堪当记事之珠”。这个说法,过于自谦了。他的旅途观感也是与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他在垂暮之年旧地重游,回想往事,再一次看到自己生命走过来的脚印时,可以说是蕴藉温婉的诗才和卓见史识的又一重融合。我特别喜欢《重来》(1982年6月)、《有忆》(1992年12月)、《苏州杂咏》、《无题》(1994年11月)等篇章。这些篇章,有童年、少年过往岁月的追怀,有对亲人、旧情无以排遣,因而永远铭记心头的真切诉说。这些篇章,看似纯个人,只关一己的生命和哀乐的,但其实,是有关岁月的流失中人世间什么是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永恒价值的肯定。历史是以时间长河为框架的,但生命的价值正是诗和历史要共同回答的课题。胡绳的这一批诗作,以垂暮之年的我看那个过往岁月中的我之情和事,无庸讳言,暮年的因素,使走可珍惜的人事真情得以凸现,往返岁月的流川,使诗情更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年年幽梦入荆门,觅遍沙间屐齿痕。芳草长堤无限绿,江声不听怕勾魂。”(《重来》之一)“共说韶光不许回,也知倩影总成埃。如何夜夜寒窗梦,常到巴山风雨台?”(《无题》)“桥头应有旧河滩,夜色朦胧执手看。少小不知离别恨,一弯初月落西山。”(《有怀》之三)往事如烟如雾,如幻如梦,但它们并不因为如幻如梦就不存在了,在岁月的冲刷下剥蚀漶漫了,而恰恰相反的是,反反复复地梦抗住了剥蚀和漶漫。铭心蚀骨的真情和历史大场的浩然正气、节操,在诗国的天平上,应该拥有同等的砝码。    

胡绳的近期诗作,一部分是直接写垂暮之年的,写人人都无可逃避的人生的最后一幕,这与前述以暮年之我写过往岁月之我,构成他第三时段诗作的两翼。倘说前一翼已令后学如我辈钦敬他高超的诗艺及诗艺和史实的统一,并从这统一中窥见他的人格风范。我是从做人、做学问、做诗三位一体来着眼的。有感于我自己这一代学者学识的支离破碎的单维度化,在“金本位”、“地位本位”的波及下,学者、作家、诗人队伍的学养、素质的某种退化、蜕化,乃至人格和追求真理现年的滑坡,老院长如下的这些诗句,不折不扣,起码对于我,是一堂如何做人、做学问、做诗的教育课。“濒临八十心犹热,渐觉昨非今是初。古圣勉人朝悟道,纵然夕死草间庐。”(《医院杂咏》之二)“欲假数年重学易,可能没世略知津。涛声卷起千堆雪,未敢偷安作幸民。”(《海滨》)“生死比邻隔一墙,人间重到亦寻常。自知于世无多补,赢得余年看小康。”(《遣怀》)“绿损红消水不流,孤亭荒径独淹留。是非谁与同论定,残照犹栖十一楼。”(《忆胡乔木》)作为一名史学家,既使是面对老上级和挚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性立场,仍可适用,功过是非,一时难以厘清,存而不论,恰是历史学家的谨慎和诚实;对朋友的一片深切悲悼,绵长思念,又溢于言表,马克思主义和由中国古圣贤奠定的传统文化人格,在胡绳身上,不仅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水乳般地交融一起。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相统一,是做任何一门学问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这是恩格斯说的。爱因斯坦用是否美、是否符合美学准则来最后检验他发现的物理学定律。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又该如何处之。史学和诗才,殊途同归。诗才为学识打了底色,做人为学问打了底色。                        

《光明日报》1997年4月29日刊载本文时作了删节,现予恢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胡绳诗存》增订本所收诗作截至1996年7月。本文笔者还读到此时以后的诗作若干首。这里引用的《医院杂咏》、《忆胡乔木》为增订本中所无。

 

略论《胡绳诗存》的艺术特色

刘金琼

 

胡绳先生是我国颇具影响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工作,因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而饮誉海内外。   

先生又雅爱诗词,多有吟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印行的《胡绳诗存》,

分四辑收存先生174首诗词。   

先生诗集前有自序一篇,述其诗词写作经过及心态,言简意赅,文采斐然。   

细读先生《诗存》,中情感奋,多所启迪。   

《诗存》之特色,其一为:立意深刻警拔,时见哲人睿智。先生是研究我国近现代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以余暇,寻章搜句”,却每每显现出卓绝的史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前人评述唐代刘禹锡作诗“以意为主”,先生之诗亦然。无论是感怀时事,还是抒发怀抱,选材构思,确定主题,塑造形象,均从表现深刻的思想出发。如《晓发罗源喜晴》,似为登山临水之作,述写在狂风暴雨、“突兀云外”的大峰之中艰辛奔波之苦,而先生着力抒发的却是从“积潴道上犹狼藉”,看到的“朝暾已上万树颠”的欣喜之情;从“群峰不言亦不语”的山间景象,感悟到的是“原知反覆指顾间”的哲理。试想:我们的革命斗争,不也像是在山势逶迤中艰难行进,才见灿烂曙光吗?《诗存》中多有纪游、咏物之作,先生自谦为“多述旅途观感,聊堪当记事之珠”,实则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法,给人以启迪。如《凌晨雷雨》:“霹雳惊天晓景开,太行骤雨破空来。争鸣万窍扫岑寂,起坐床头听惊雷。”写作者在沉寂中对于骤雨疾雷的渴望。此诗写于“四人帮”横行肆暴的1972年,只要我们联系那个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年代,是不难领略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情怀的。作者总是以饱含情致的哲理之笔,从“如磐夜气压山城”联想到“万里江山照眼明”(《重庆红岩》)。从“蟠曲生根乱石中”的白公馆的榴树,到阐发革命先烈“忠魂不与身俱逝”的不屈斗争精神(《“白公馆”榴树》),从瞿塘峡的“纵横风雨”、“万壑千峰”,到发抒“艰难最是出英雄”的感慨(《瞿塘峡》),均以议论入诗,立意无不深刻隽永,发人深省。   

集中多有臧否历史人物,评述当代领袖之作,持论公允,不为流俗所羁,亦足见一位史家的识见与情怀。   

《诗存》之特色,其二为:形象鲜明生动,情感真切深沉。先生为史学界巨擘和知名学者,令人“高山仰止”,然而先生也是有情有义有肝胆的血肉之躯。诗中自抒襟怀、吟别送友、讽世明志之作,描述了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了真切深沉的情感。我身处边塞,杜门简出,未能拜谒先生。揣摩诗词,亦可见先生鲜明的个性和品格:“半世肺肝常激烈,一身颜鬓敢蹉跎”(《登楼》),“犹思挥笔追班马,不用频嗟发已华”(《梦回故寓》),积极入世,永不颓废之精神可赞;“相期晚节同珍重,饮马咸池更着鞭”(《感旧有赠》),“岂甘樗栎逃绳墨,思竭驽骀效策驱”(《偶感》),珍重晚节,谦逊自处之品格令人敬佩;“老妻念我早回家,为报寒窗菊有华”,但“南溟合展垂天翼,东郭休培避世瓜”(《得家书》),于老妻既深于情专于情,而又以事业为重,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直嗤黑店无真药,深剖红楼见大才。智慧多经魔障出,风光好傍白头来”(《次韵奉和绀弩见寄》),对朋友的智慧和才干,予以由衷的肯定和赞扬。集中的政治讽刺诗,更写得尖锐泼辣,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怒斥“四人帮”一伙是“冠带沐猴”,是口蜜腹剑的阴谋家,是“破鞋充压寨,王八作先锋”,揭露他们“窃国乱军本性”和“谣言诡辩家风”的伎俩。指出他们“机关算尽总成空”的可耻下场,充分表达了作者“乐则笑而愤则呼”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诗存》之特色,其三为:风格苍莽雄奇,语言开朗流畅。古人论诗,曾言“风格如其人”,胡绳先生的诗,是“劳者之歌,病者之呻”,率直任性,是自己心底发出的歌唱,脱尽文人雕镂苦吟的习气。先生谦称“此身不是诗人种”,“未敢树吟坛之帜”,诗词却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先生的诗,立足现实,关心民瘼,写得沉郁苍凉,感慨无限。如赞歌“篮蒌荜路”、“以弱敌强天下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四首)诸作;有的又写得横放杰出,雄奇北伟,如上述《晓发罗源喜晴》及《海行赴大连》“鱼龙浩漫水无穷,一叶扁舟天地空。荒岛繁星夤夜泊,明朝破浪到辽东。”先生承继传统,又能转益多师,革命革新,诸如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之冲淡秀稚,李商隐无题词之绵密蕴藉,杜牧咏史抒怀诗之飘逸俊爽,在先生《诗存》中都能觅到回响,然先生诗词之基本风格则是苍莽雄奇而又明快流畅,用先生之诗“不见大江东出峡,苍苍莽莽自雄奇”来比喻,是很确当的。先生“无意于雕缋华藻”,不屑于寻章琢句,“情怀触发”一任肺肝流出,自故诗词语言开朗流畅而又含思婉转。“曲尽其形”而又“至于其理”,格律工妥而又姿态横生。论述不免流于空泛,不妨以例证之。   

文革”十年,风云变幻,黑白颠倒,先生也横遭厄运,故业尽失,操杂役,事稼穑,索然村居。先生虽心情抑郁,却安之若素,怡然自得。如五律《春节》:“皓雪三千里,人间近岁年。村童燃爆竹,邻女剪窗花。鸡熟流香雾,炉红炽绮霞。何须望天末,四海可为家。”五律《村居》:“君来过我,步履且从容。出郭径趋北,进村还向东。榆槐缘道绿,桃杏隔墙红。猪圈临窗牖,鸡啼入室中。”两诗何其冲淡清远,朴素自然。如话家常,如对故人,亲切感人。   

先生擅长写作七言绝句,集中有134首之多。用以纪游咏史之作,写得气俊思活,飒爽流利。如《漓江》:“扑面奇峰叠障来,船行碧水画屏开。山灵为媚游人意,故遣烟云绕半腮。”桂林山容水态,如韩愈诗云“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令人神往。先生又将其比作含情少女,构思巧妙,令人遐思。《景洪》:“日照澜沧江上云,凤凰花放灿如焚。傣家少女多聪慧,高髻银环五色裙。”南国风土人情,历历如绘;再如《莫高窟》:“人间奇迹叹鸣沙,岩壁光开五色霞。力士横眉菩萨哂,天王轻挽绛云车。”状物传神,尽态极妍,使人沐浴仙风,身神俱爽。   

先生诗词用语明白晓畅,即使是用典之句,亦点铁成金,毫无晦涩之感。如七律《悼何伟同志》中之领联:“蹭蹬愈坚壮士志,蹭蹬愈坚壮士志,呴濡多见故人情。”蹭蹬,失意、潦倒。陆游《楼上醉书》:“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雕朱颜”,先生化用其意,用以赞扬何伟同志刻苦自励、矢志不渝的精神;呴濡,本意为张口出气。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先生用以比喻朋友同处困境,互相救助,含意深刻而又语义显豁。   

先生《诗存》中,词仅5首,却兼有豪放与婉约之风。《渤海油田(调寄蝶恋花)》,歌颂我国石油工人大无畏的创业精神。此词写于“四人帮”叫嚣抛弃传统,不要文化之日,更弥足珍贵。

原载石家庄《文论报》199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