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四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31:45

 

狄更斯

  • 发布日期: 2010-12-27 00:00
  • 作者:曹 众

1822年冬日,伦敦泰晤士河畔旁的一家商店橱窗内,一个10岁男孩在娴熟地向路人展示包装鞋油的技巧。这个男孩后来又当过清洗玻璃瓶、粘贴标签的工人。童年的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饱受屈辱与磨难,只为赎出负债入狱的父亲。

他从不把苦难挂在口上,也不把它传递给别人。他犹如一片霜叶,尽管随风雪四下飘零,却永远期盼着阳光的照耀。

他就是英国文坛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著名的文学家狄更斯。

他的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经久传诵不绝。

我们从其作品《大卫·科伯菲尔》中的主人公大卫之口,窥得了他成功的奥秘:

“无论我在生活中试图做什么,都全力以赴地做好它”,“无论我献身于什么事业,都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我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我始终认为,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才干,若不与坚忍不拔、谦逊踏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相结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如叶,经霜才红。

两百年过去了,狄更斯的14部作品仍在传世。 
“管得着”和“管不着”作者:林稀


  中产阶级居民居里的一套别墅,房前有绿地,花圃,屋后在一个大院子,家里孩子多,常有小朋友来玩,主人想挖一个游泳池,在咱们中国,该是谁也管不着的事吧。

  住在美国,我却遇到一桩邻居想挖游泳池的事。

  一天晚上,住在我家隔壁的美国人敲门找到我的儿子,站在门外,叽里咕噜地说了好半天,还看见儿子在那美国人手里的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那个美国人连连地向儿子表示感谢,最后敬礼致意,又向下一家邻居走去了。

  儿子回来,我问他那个邻居找你什么事。儿子回答说,他要修游泳池。我问,在什么地方修?儿子说,自然是在他家后院修。我说,那关我们什么事?儿子说,不光是关我们的事,只有在附近几户人家都签字同意之后,他才能修。

  哦,美国,办点事也是这样麻烦。

  但这种麻烦是有道理的。儿子向我介绍说,这户人家想修游泳池,先向管理部门提出报告,有关部门早就来人查过了,认为对房屋建筑,居住环境没有影响,如此管理部门才让他去征询邻居们的意见,于是他拿着管理部门印好的一个什么征询意见书,挨家挨户地来征求意见。

  这份征询意见书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也像我们中国的公文一样,先要说明理由,这家主人说,他和他的太太喜爱游泳运动,儿子正在成长,更要锻炼身体,因此决定在自家后院修筑游泳池一座。随后说明这座游泳池的位置,距离左邻院墙多远,距离右邻院墙多远,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绝对不会破坏邻居家后院的土壤质量,更不会对邻居日常生活造成干扰。

  然后,说明这座游泳池的规模,长度、宽度,多深,使用什么材料,如何防漏水,如何保证水质,夏天多长时间换一次水,冬天如何保护游泳池不被冻裂,还有施工时间,某月某日,早晨8时开始,下午6时完工,保证不影响邻居工作休息,不造成尘土飞扬,不在公共道路堆积垃圾,等等等等。

  我的天呀,这在咱们中国,我自己家里的事,你管得着吗?

  从这户人家来征询意见,过了一个星期,肯定有的邻居“嵫歪”,其中也做了一些修订,最后好像是大家都认同了。动工前一天晚上,这位邻居又来了,告知各位邻居,明天就要动工了,种种不便,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好奇,我不相信一座游泳池,会在8小时之内完成,建筑游泳池的事我也看到过,没有两个月时间休想完工。

  第二天,儿子孙女走了,我趴在楼上窗户后面看邻居动工修游泳池。果然7点多钟,施工人员到了,开来了挖掘机,垫了大型机械出入道路,准8点,施工开始,挖掘机进入那户人家后院,运垃圾的汽车停在旁边,挖一下,装一车,前面的汽车开走,第二辆汽车开进来,挖掘机不停工作,汽车跑来跑去,中午12点,一座游泳池挖好了。出来看,外面道路上没有一点垃圾,原来就是在院里挖游泳池的时候,外面更有人安排随时清扫垃圾,绝对不像我们这里,运土的汽车一路颠簸,在城里画出一条施工路线图。

  挖掘工作完成,中午12点,各种材料准时运到。前一拨工人走了,换来一拨建筑技术工人,铺水泥版,砌池,重新铺地面,铺被破坏的草皮,重建花圃。下午4时,灌水,立电线杆,安装照明。不到下午6时,再看,一个人没有,那座游泳池,就像是前两年修的一样,可以使用了。

  如此严密的施工程序真是令人赞叹,而更让人感到可贵的是,城市居民区的管理细致严格。一户人家建一座游泳池,没有一个严格规定,必然造成许多后患,环境破坏、邻里纠纷,很可能闹得不可开交。

  晚上儿子回来,问我邻居游泳池动工了没有,我拉他到楼上看,他也为之感到惊讶。美国城市居民区的生活管理,没有管不着的事,事先管得着,就不必事后麻烦了,你修游泳池,扬言“管得着”吗,事后闹出邻里纠纷,引出公愤,再出来强拆违章建筑,那不是更麻烦了吗?

  美国人法律观念比我们强,在美国没有管不着的事——我家前院的草地黄了一片,一天看见警车在小区转,小孙女吓得往房里跑,小声对我说,咱们快把那片草地补好了吧。自然,我也不敢说他“管得着”吗?第二天,买来草皮,把那片秃地面补好了,如此再看见警车,小孙女就不往房里跑了。

当下京城“孟尝君”作者:扬克


  “他白衣胜雪,面白如玉,身材挺拔,头发一丝不乱,热忱好客,低调儒雅。”一位女士这样描摹诗人楚天舒,极言他是当下京城的“孟尝君”。

  这位“孟尝君”是“老故事餐吧”的“掌柜”。这间一千多平方米的餐吧可谓充满“老故事”,挂满了上百年来大大小小的老照片。这里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的地头,拥有国内唯一完整的从清末、民国到共和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影像。

  这里还是“中国诗人俱乐部”所在地,不单是在京诗人最常去,外地凡写诗的到北京,很少有不去那里的。近三年间,这里举办过二百多场诗歌朗诵会,恐怕是世界之最。我也曾在此为安徽的诗歌民刊《不解》客串过颁奖活动的主持人。从“省长诗人”到“流浪诗人”,从法国文化年的客人到阿拉伯诗歌大师,不分贵贱,来的都有茶有酒,楚天舒一一优待有加。

  当初楚天舒来广东,找我做“中国诗人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我还担心聚拢不了人气,想不到才几年间,他就在“老故事”里把诗歌闹得红红火火。

  诗人本来习性就散漫,俱乐部又是民间性质,一般人会以为,这里的朗诵也不外乎某个酒吧偶尔有过的情景:几杯酒下肚,兴之所至,某人突然神叨叨高声朗诵。殊不知在这里就像正规演出一样,不少诗歌朗诵会都经过彩排。楚天舒以严谨的职业经理人的方式,用经营生意的手段来打理诗歌。

  去年,楚天舒又成立了“中国诗人俱乐部朗诵艺术团”,请来“中戏”和“北影”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帅哥靓女,有五十余人被他囊括到旗下。这些人来为诗歌献声,几乎完全是义务的。包括八一电影制片厂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东方子等名家,也曾来客串表演。

  “老故事”就此成了辐射全国的“诗歌俱乐部”,成为京城一个艺术地标。其中不少朗诵会,都是免费为作者举办的,从精神间歇失常的老诗人食指,到身残志坚的诗人殷龙龙,都得到过楚天舒的帮助。最让我纳闷的是,“老故事”居然没亏损,生意照样异常红火。所以楚天舒不需要像孟尝君那样请冯谖替其收债。

  不久前再次到“老故事”去,见到楚天舒,依然温和儒雅。他不仅捧出了中国诗人俱乐部新出版的《大诗歌》,还侃侃而谈想请一些诗人出访有关国家的计划,当然费用也是由他这个当下“孟尝君”资助。 
38比1作者:乔桥


  应邀参加一个会议,住湖北钟祥莫愁湖宾馆。印象中,钟祥在湖北不算有名,但这里有一个莫愁湖,湖水很清,风平浪静。空气进入鼻孔的那样的感觉很舒服,是住在大城市所体会不到的。导游说,这里有明显陵,湖北评上世界遗产的景点只有钟祥的明显陵和武当山两处。意思是不可以小看了钟祥。

  在莫愁湖宾馆楼下,一处墙壁挂有百岁老人图,有39位百岁老人,系湖北省原建设厅厅长所摄。从图像中判断,有一位是练书法而高寿的城里人,其他38位全是乡下人,他们有的相伴着猪牛,有的蹲在水井边晒太阳,有的在庄稼地里干活。贫寒的家境一目了然。

  农村那么苦,百岁老人何以反而更多?我好奇地询问同事,他回答说农村空气好,农村人只琢磨庄稼,目标单纯,线条简洁,用心用力于劳动中,在艰苦中反倒过得安稳妥帖。城市就不一样了,职称,职务,孩子,车子,房子等等,全都是大事,一件都放不下。今天追求甲事,明天琢磨乙事,后天又焦虑丙事,大后天又担忧丁事。一桩接一桩,马不停蹄,左比右比,总有失败感或失落感,一些城里人心灵磨损太厉害了。所以,才出现38比1这样一组反差很大的数据。现在,钟祥的105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已达到70位,也仍然是农村人居多。

  也许他的解释有一定道理,在城市的喧嚣中,真的需要有一个莫愁湖,来过滤一下我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