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治世界”新诠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3:26

中美“共治世界”新诠释

                             [杜平] (2009-12-18)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美两国谈判代表发生正面言辞冲突,其激烈程度在近年来的国际场合鲜少听闻。整个争执的焦点是温室气体减排幅度和时间表,最大分歧是各自究竟应该承担何种国际责任。双方之间针锋相对的姿态,使两国前个时期相敬如宾的外交气氛一扫而光。

  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的务实和善变早已是众所周知,偶尔翻脸变卦也不足为奇。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外交姿态的转变。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官员一反常态,不再“韬光养晦”,不再鸭子划水般搞低调外交,而是高调亮相、高调发声、高调出击。

   一反常态地高调发声

  在会议开幕之前,美国主动宣布2020年之前的减排目标,借此减少国际压力,并且转守为攻,把国际社会的焦点转移到中国身上。中国对这一策略似乎早有准备,它紧接着也宣布了自己的减排计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以此抵销了美国的道义攻势。

  会议开幕之后,中美较量立即进入短兵相接的状态。美国谈判代表斯特恩抵达哥本哈根之后就首先发难,公开指责中国是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因此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国谈判代表立即作出反击,批评美国的减排指标远远不够,并指出哥本哈根峰会能否成功,要取决于美国愿意采取何种措施。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在与美国进行对抗之时,中国对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左右开弓。国家发改委负责气候变化事务的司长苏伟在记者会上直接用英语批评欧盟的减排目标“不够”,指责日本为减排设下了“不可能”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记者会上同样以英语指责说,美国谈判代表斯特恩的有关言论“缺乏常识”,而欧盟准备为穷国提供的减排资金微不足道,“我怀疑他们的诚意”。

  人们应该都还记得,1989年之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遵循邓小平的几条遗训,除了上文提到的“韬光养晦”之外,还有“决不当头”,亦即绝不做发展中国家的领袖。但在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这两点训诫都没有发挥约束力。面对美国的攻势,中国毫不示弱,反击时不留情面,甚至嬉笑怒骂地调侃;面对发展中国家,中国旗帜鲜明地替它们发声,并和它们一起挑战发达国家的立场。

  由此可以看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对自身的角色和策略似乎早有清晰的定位:若继续深藏守拙、韬光养晦,结果只会闷声吃亏、被动挨打;若自己超然于发展中国家之外,不站出来为它们主持公道,自己就会失道寡助、孤立无援。

  哥本哈根会议闭幕在即,各方能否达成一份有意义、又比较公平的减排协定,答案就会揭晓,因此本文不予讨论。笔者之所以关注中国此次的外交姿态,包括其攻守策略,是因为日新月异的中国及其对外政策和行为,是催化世界格局演变的最大变因之一,也是这个演变过程的主要内容。

   对G2机制欲迎还拒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些人认为中国“因祸得福”,原本不被看好的发展模式突然散发出一股魅力,而其国际地位就如同“水落石出”的景观一般,更加突出地浮现在世界面前。自那之后,国际舆论便开始津津乐道于中美G2机制。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更助长了关于中美“共治世界”的议论。

  对于深陷经济困境的美国来说,与中国这个最大的债主结成权宜性的准盟友关系,让它承担自己不能或不愿独自承担的责任,符合其特殊时期的应急之需。美国一些官员在不同场合对G2机制间接表露出积极态度,就是这个原因。

  而对中国来说,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是其强国目标的内容之一,按理应该对G2机制充满期待。但事实远非如此。中国官方对此说法始终保持缄默,直到奥巴马总统上个月访问北京时,中国总理温家宝才当面表明了立场。他指出,全球事务不能由中美两国说了算,必须让所有国家共同商量和参与,因此不赞成搞G2机制。这一权威表态可以说一锤定音,使这个话题逐渐降温。

  中国为何拒绝这一看似善意的倡议?背后究竟有什么考虑?人们可以对此做更深入的思考。而就笔者粗浅的理解,其中也许有三大原因:其一,中国毕竟有自知之明,不愿打肿脸充胖子去高攀美国;其二,中美各有其志,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三,说到底,中国根本就不相信美国愿意与它平等地共治世界。

  对于笔者的上述分析,中美两国在哥本哈根发生的交锋就是最好佐证。很显然,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务之一就是应对全球气候暖化,中美若要共治世界,可以说正当其时。但是,全世界正在目睹的事实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指责美国自私自利,企图牺牲穷国的利益来成全自己。至于中美之间,两国立场同样是南辕北辙,实在看不到有共治世界的基础。

   对立统一才能求取均衡

  然而,换一个角度再看,中美共治并非没有基础,关键是如何理解“共治”的内涵。人们的普遍理解是,没有共识就谈不上共治,其实不尽然。实际上,有共识固然有助于共治,但保持分歧也是一种共治方式。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经常尔虞我诈,分歧和矛盾处处可见,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共治世界。有共识可以一致行动,无共识可以相互牵制。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共治的范畴。

  中美之间既有利益冲突,更有利益重叠,合作与牵制的必要性同时存在。这种矛盾状态,也许更适合它们处理世界事务。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合作,有利于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对美国进行牵制,有利于各国之间达致利益均衡。该合作就合作,该牵制就牵制,这才是健康的共治模式,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影响全球事务的能力远远不够,因此其外交行为还会继续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求得平衡。中国现在不愿谈论G2机制,这是主要原因。

  但是,为了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中国又必须以崛起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身份,积极介入国际事务,有时候必须与美国合作,有时候却不能与之合作。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客观上都会构成实质上的共治。中国无法回避,而必须正视。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世界很多事务越来越需要中美之间的合作;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也有很多世界事务越来越不能缺少中美之间的不合作。和而不同,对立统一,才能达到相对的均衡。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共治。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