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9:35
一 技术创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特点
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与经济的整合已成为产业界和政府广泛关注的持久命题,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这样的时代背景,使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体化。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知识形态或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对元件产品和工艺设备等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进行创新的活动,它的这种性质要求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一体化。一体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外部,产、学、研形成一体化。二是在企业内部,技术开发部门与生产现场及质量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形成一体化,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往往根据生产及管理销售部门的意见进行设计,使新技术的开发,从设计、生产到管理销售等环节都能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从而保证技术开发的顺利实施。
(2)技术创新主体的国际化。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技术互补性有利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需要追求大规模的经济性,这样就导致技术创新主体的国际化。它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地区的作用或国家间技术创新合作趋势正逐步加强。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机构的多国籍化,即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崛起。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中央研究所作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中心,发展其世界性的技术战略,并将它作为经营战略的中心,保持和强化国际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使技术创新成为一个过程,其突变性又使创新过程分为若干关节点。这就要求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在进行某种产品生产时,迅速捕捉下一代的开发目标,从而形成既分阶段、又能持续的创新能力。
(4)技术开发所需经费的差异性。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经费的比率是有较大差异的,基础性开发、应用性开发、发展性开发三者大致比例是1:10:100。当然,这种比率也因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经济状况不同而不同。技术开发经费的差异性对技术开发主体是有影响的。由于基础性开发所需经费比较少,它主要依靠技术知识和人才来完成技术创新,因此,这类开发通常是由科研院所、大学或小型高技术企业来完成的。而应用性和发展性开发使技术进入实用阶段,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经费添置、增加人员,以及开拓应用领域和产品市场,所以这两种开发的主体只能是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或由产、学、研形成的技术共同体。
(5)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风险性。技术创新与开发是一风险性活动,国外统计资料表明,技术创新和开发通常只有2/3的成功率,风险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
二 目前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几方面障碍因素
技术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主要战略。作为现代技术后发展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特点,又有着独特发展历程和实践情境,与技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亟需我们去分析和认真面对。
首先来分析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因素。近年来,我国科技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说来,企业还没有形成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由于创新机制不灵、不力,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难以开展和收效不大。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体制,科技和经济相脱离。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多数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却没有研究开发(R&D)机构;应用型研究机构和设计单位与企业化转制迟缓,使得科技成果的供给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能形成最佳结合机制;企业没有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的管理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的风险机制急需建立和完善。
二是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成果不成熟,二是技术水平不高,三是技术协作攻关不力。技术成果根据成熟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产业化水平、中试水平和实验水平。目前我国科研院所提供的科技成果只有少数达到产业化水平,能直接投入使用;绝大多数仍然处于实验室水平。处于中试水平和实验室水平的科技成果一般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不成熟的科技成果使企业的技术可选择量在引入时大为减少。
三是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严重缺乏。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更为不足。一方面是企业自有资金短缺,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向社会和银行筹集资金,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有限,因此,不少企业想搞技术创新或已找到技术创新项目急于想上,但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资金或没有?资金而十分遗憾地放弃了。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信心和积极性,而且使企业失掉了许多难得的大好机会。
四是技术创新的中试阶段往往为人忽视。中试阶段既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又是技术是否成功的风险考验。技术一般包括研究阶段、中试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试阶段非常重要。如果科技界只在理论上和实验上下功夫,成果只停留在样品或样机上,而产业界只管现有的规模生产而不顾及技术设备,那么,中试阶段将无人问津和无人投入,造成科技与产业间的断层现象。这样,企业不但要经历使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压力,也要经历中试风险的考验,企业不堪重负。
五是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全。技术创新的成果是企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要推销或转让出去,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经过市场这个环节。由于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不承认技术的商品性,技术在各单位之间靠行政命令无偿使用,根本不存在技术市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技术市场才开始萌芽和发育,政府亦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法律,但是执法不到位和执法力度不够的现象很多。我国目前技术市场不令人乐观,技术市场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技术市场形式单一,还不能很好地将技术需方和供方有效地联系起来,促成它们的交易。
三 对于我国目前存在技术创新障碍因素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以上几方面的障碍因素,因此,为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和形成以下建制条件:
第一、树立技术创新意识,使“技术力量代表我们未来”的观念深入人心。要使企业领导人真正树立科技重要的观念,时刻想到科技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二、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实践证明,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是实现技术创新主体化的现实选择。在我国技术创新模式构建过程中,R&D部门企业外部化障碍重重,一体化到企业内部条件还不成熟,而由独立于企业的R&D部门"全面出击"又不可能。我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有新的思路。总的来讲,我国技术创新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国家体系为目标,但在向最终目标过渡的时期,目前应克服科技和经济的相互分离,以及科技系统内部、经济系统内部的条块分割,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我国现有的R&D活动主要承担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并实现与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营销、生产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多层次合作,形成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达到优势互补和相互学习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主体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由于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应鼓励风险投资。广开投资渠道,就应该全面开放市场准入,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可采取“银企结合”、“银技结合”、合作筹资、抵押贷款、向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寻求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多种有效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同时,政府必须保证对基础性、长远性和公益性研究项目的支持,从供给上保证技术创新所需科学技术知识来源。
第四、消除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拉力。但是,市场机制的形成不是自发的,它需要许多条件,需要政府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技术创新市场亦需要有健全的市场机制。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涉及利益主体机制、激励机制、政策机制和法律机制以及其他支撑机制。要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而不是其他因素获取竞争的优势。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诱导性和鼓励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来推动技术创新,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成为创新利益的获益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