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12:51

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



【摘  要】

 

    青年时代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正在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因此,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进行基本素质的培养。本文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的基本对策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青年社会化 过程中 隐忧与对策

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

 

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既保证了其发展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隐忧问题。

(一)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思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目前,不少学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

第二、思想教育方法的滞后性。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纠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用那些靠浮于形式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滞后的教育内容,是很难使那些正确的理论能够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

(二)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

一是模仿心理。青少年模仿能力强且辨别能力差,在社会不良影响刺激下,容易出现盲目的模仿行为,如吸烟、酗酒、斗殴、敲诈、勒索、偷盗等等。有些青年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果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时,这种行为慢慢养成,以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是享受心理。有些孩子从小被过分溺爱,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追求,学习上不刻苦,生活上图享受。

三是团伙心理。青少年独立性不断增强,开始疏远父母而向同伴靠近,这时渴望团体接受、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日益增长,如果在家庭或班集体中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正面肯定,他们就会把视线转向外界:在游戏机房、网吧、电脑室等社会场所与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勾搭在一起。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感到原来在学校、家庭被否定的行为举止得到了认同,并产生共鸣,他的自尊在这里得到满足,于是会慢慢地脱离学校及家庭而向团伙靠拢,并热衷于团伙行为。

四是刺激心理。有些青少年虽然不缺钱花,但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对此失去信心,干脆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去寻找抽烟、斗殴之类的刺激。

(三)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习、经济水平、交友、个性自评等几个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并因此影响到自强精神。与此同时,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是教育观念的偏颇。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例如,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自我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意志来培养孩子。

第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怠惰、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青年社会化过程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四)中老年人对青年社会化的逆反性。青年人应该既是社会文化的塑造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内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外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从“无奈”中走到“兴奋”,从封闭走向开放,沿着时空转换,从竞争中找到进取,在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而成年人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似乎有些“不适应”,在不少方面却表现出无奈。当青年人把“迪斯科”跳得熟悉透了的时候,那些长辈才开始学习“老年迪斯科”;当青年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时,那些长辈们还呆在家里守土如根;当青年人整天沉浸在电脑的海洋里,那些白发老人似乎还不知此乃何物。也就是说,那些本应规范青年人社会进程的成人却反过来学习和楷模青年人在新时代中所创造的新文化。从而强烈地表现出青年社会化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

针对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和青年自身内化的质量。为此,必须着重抓好对青年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以实践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边教育边实践,形成教育与实践为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同时,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为此:

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青年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回归人本“生命、生活、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的原则,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从“唱高调、说大话、讲空话”变为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进行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不同文化层次开展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一,适应现代信息,进行超前教育,克服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使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化教育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发挥信息教育的功能,使青年接受更多新知识,而不是陈词滥调。

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克服教育形式的呆板性。不能局限于“灌输”这种单一模式,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有机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达到理论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的有效整合。比如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会、辩论赛、校园青春风彩大赛、校园戏曲小品、体育节等活动。使青年在其中接受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三,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比如:对学生吸烟、酗酒、斗殴、敲诈、勒索、偷盗等等的帮助教育,如何防止青少年出现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压着他们学。对学习有兴趣了,对其它方面的兴趣就会减少。其次是要注意青少年的交往伙伴,不要与一些来历不明的社会人员交往。平时注意一些细节,常常与他们交谈,了解交往的朋友及其有关情况,及时防止青少年交错朋友。再其次是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和位置,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因无聊而去寻找其他的娱乐途径。还有,对孩子平时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只看到孩子的弱点,甚至扩大化,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即使发现孩子身上已经出现不良行为,也不能采取辱骂等过激行为,要认真分析原因,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从根本上说,这是当前社会的产物。然而当掂量“不知道”和“不愿这样”两句话时,我们应当感到青年社会化问题的沉重的分量:在他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学校和老师为何没有成功地向学生们讲清楚?而“不愿这样”则分明表示了某种无奈——没有更能吸引他们的事可做;家庭的父母、爷爷奶奶非常疼爱、溺爱他们,他们放任自流,家庭成员无可奈何;社会向他们敞开着吸烟、泡网吧、早恋的大门;这样的状态也无人来干涉和有效制止。他们太年轻了,他们没有抵御诱惑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远离“香烟”,远离“迷人网吧”,远离“温柔恋爱”。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社会的栋梁,切实抓好和引导对青年社会化的隐忧意识教育,使他们成为底蕴丰厚、忧国忧民、志向高远、与时俱进的社会精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课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

2、课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