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被分解及其价值澄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6:36
作者:姜丽华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2002(12)
点击数: 346    更新时间:5/12/200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被分解及其价值澄清
作者:姜丽华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2002(12)
[摘   要]  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混淆的情况,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学科课程完全或部分分解掉。针对于此,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予以澄清。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分解;澄清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实验区,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验的一个方面在许多实验学校开展着。从实验的状况看,对于这一新型的课程形态实验区的教师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致使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学科课程完全或部分分解掉的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予以澄清。
一、学科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解
事例一:“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笔者参加的一个全国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上,来自实验区的一位小学教师在发言中提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在座其他人的一致纠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不是在学科教学中分散实施的一项活动。其实,不仅仅是这位发言的教师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在各实验区中也有许多教师、教研员有着这样的误解,他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各学科的课外活动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开展调查、访问、讨论、研究制作、表演等活动。正是在这种误解之下,课改之初,有的实验区就曾出现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外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学科名称之下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些“新型”的课程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失去了其独特的课程价值,被学科课程分解掉了。
事例二:“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各科教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体化的尝试”
在这一研讨会上,一些学校在介绍经验时,提到学校正在“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各科教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体化的尝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又是什么呢?该实验学校的教师将其归纳为:知识的综合、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围绕着这些理念,实验学校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改革。首先指出的是,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体化的尝试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各科教学”就让人有些疑惑了。实际上,打破学科壁垒,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等是此次课程改革对所有课程的总体要求。将课改的理念归为一门课程的理念,显然是本末倒置。而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以及“一体化”的做法,无疑会使人忽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存在的价值,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趋同,最终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被学科课程掩盖和分解掉。
上述两种做法,其共同之处就是混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课程的区别,忽略或部分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存在的价值。
二、价值澄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有着根本区别,在课程类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活动课程,上述事例中,许多教师之所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混淆主要是认为二者在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上是相同的,如都强调内容的综合、强调研究性学习等等,而实质上二者在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 在课程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高度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以主题或专题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而活动的主题或专题往往是横跨几个学科领域知识高度综合的内容。比如“居民生活小区的设计”(小学高年级的一个实验课题)这一专题,需要学生了解民用建筑方面的知识,学习设计、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撰写报告、绘制平面图、制作模型等等,这就涉及语文、数学、几何、美术、建筑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与他人交往、交流、合作等学科课程所不能解决的技能、技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是知识、技能上的高度综合。而学科课程的内容,无论是单科课程(如:音、体、美)还是综合课程(如:艺术)都要围绕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即使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也只能涉及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一两个学科的知识,这种课程内容上的综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还相差很多。
2.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要结合自己学校、社区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学生接触感受得到的自然环境、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例如:垃圾的分类与处理、水资源的节约、矿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人口的变化与生活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碰到的真实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逐渐认识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科课程的内容虽然也要求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但由于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编排、构建知识的,因此,学科课程中的问题是从众多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典型,不是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具体问题,从而也就不再那么“真实”了。
3.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也就是说没有预先规范好的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虽然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但在具体课题的产生、选定上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校与社区的资源、自然条件等情况来确定的。在确定课题之后,在探究与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课题提出新设想,这就又会打断原先计划好的课题目标、内容、程序等,这样课题得到了完善与更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与此不同,学科课程有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预先计划、规范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在课堂上临时确定教学内容,也不会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二) 在学习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是以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来贯穿、统领其他三个活动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上的发展,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获得提高。由于学科课程是以学生掌握间接知识与经验为主要目标,所以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效率角度考虑,学科课程要以接受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只能是辅助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也是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深入到社会中进行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以走进社区图书馆、养老院、居民区,走进科技馆、气象台,走到马路、地铁、山间、田野进行研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一门课程,它给予学生更多的经验与体验,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与此相比,学科课程主要是在校内或课内进行的,学生即使进行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也多是在课内面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来展开的。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的课程形态还是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如果只看到二者的共同之处,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就会陷入“学科中心主义”的泥潭,看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性,也就认识不到课程自身的价值。
(作者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辽宁师范大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