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教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3:55
我看教育研究
作者:袁振国    文章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2006-11-26

(国家级科研培训袁振国教授的讲话录音)

  结合从事教育科研二十多年的经验和体会,围绕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把握问题这一主题与大家共同讨论:一是问题是研究的动力,也是衡量研究水平的标准。二是找到真问题,把握真问题。三是问题的创新,或者叫做具有创新价值的科研。

一、问题是研究的动力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但是问题是最难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研究水平、研究层次的关键。我国研究队伍庞大,可没有诺贝尔奖,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深度,没有找到最具有意义的问题是我国在科学上没有诺贝尔奖的原因。电视上有条消息,美国航天总署拨款7.5亿美元去验证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来,能够在60 、80年以后让一个国家愿意拿出7.5亿美元去验证这个假设,说明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搞数学的同志都知道,整个20世纪的数学发展,是与1900年德国数学家赫尔巴特的19个重大的数学命题、假设有关系的,或者说,20世纪的数学发展就是由19个重大命题、假设猜想的指引下展开的。这种洞察力、想象力是超凡的,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所以,没有诺贝尔奖的原因,不是我们国家不重视科研,不是我们缺乏科研能力,也不是我们的科研设备、条件落后,有的高校实验设备并不比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差,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问题。问题能力是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是一个整体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状况的反映。问题意识的普遍缺乏,与我国长期的教育制度、人才制度、研究制度有关。在研究生教育中,我们的研究生最大的欠缺也是没有问题意识。我们有很好的学者,也有很好的学生,但与西方相比,在整体上我们的问题意识太差,没有问题研究的冲动和牺牲精神。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十五、六岁就形成了对某一问题朦胧的兴趣和探究其规律的信念。他们的成果许多是博士论文或者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事实上,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很复杂、很困难,但问题本身是很简单的,在生活中,在工业、农业、环保等领域,我们随处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存在。对于教育科学研究而言,道理是一样的。如果问题提好了,抓住了,科研的水平就上去了。

  如果拿某一杂志作样本,将其罗列起来,研究一下,看看这些文章提出了哪些问题,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不知所云。许多文章是什么都想说,结果是什么也没有说清楚。事实上是没有问题意识,或者问题意识很模糊。所以,我们要逐渐建立起以问题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尽管社会科学的评价是个难题,但如果我们没有如此的追求,我们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大的进展。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每次教育思想、教育整体的变化都是由核心问题推动的。比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用?这个问题对整个教育制度、课程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小学的课程基础。若干年以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最有效?他根据传授知识的思想,建立了五步教学法,后来经过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改造,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一个反命题,教育有没有目的,如果有,教育的目的在哪里?这个命题打破了整个传统教育的框架,建立了全新的以活动为中心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框架。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是这样,教育的每一步进展,都可以抽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不管从社会的,还是从学术的、个体的角度,问题都是第一重要的,问题的深度决定了你学术水平的高度。
  问题不一定很漂亮,但它应该是真问题,对人的发展,对研究者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二、找到真问题,把握真问题
  教育学科也好,自然学科也好,问题有些是真的,有些不是真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呢?没有标准答案,但根据我所看的书和我个人的经验,有这样一些标准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1.问题是有意义的
  什么叫有意义的呢?就是说它在学术上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是有意义的,对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意义的。就像写小说,你可以用优秀的文笔写任何故事,但如果除了你自己感兴趣外,其他人不感兴趣,对其他人没什么美感,也没有什么启发,那么这个小说就没有意义,没有社会意义。因为你写的不是日记,日记是写你自己关心的事,写小说是给别人看的。我们做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要把问题的意义搞明白,有什么价值。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可能有自己的兴趣,也可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到某种结论。比如说,一个班里学生成绩不一样,发现有些人穿皮鞋,有些人穿球鞋,这时候可以研究一下,穿鞋和成绩有没有关系。这在研究方法上是可行的,而且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穿皮鞋的学生的成绩比穿球鞋的学生的成绩高多少个百分点,甚至可以得出一些相关的系数来说明。这从方法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没什么意义。

  现在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旨在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做出贡献。贡献是个很广泛的词义,可以发生影响、进行批评、提出咨询,总之,对社会的公共教育产生影响。第二类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我觉得所有的研究类型都可以归纳到这两个大的方面去。观察我们的教育研究,真正能够对教育的效能、对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教学、对整个教学活动,产生切实影响的这种教育研究,真正能拿得出来有价值的成果很少。我们应该说对课程、对教学研究的论文不少,前段时间流行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又流行什么多尔的课程理论,文章铺天盖地,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关心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很时髦。我不反对时髦,但我不明白这么多人研究它干什么,研究是为了什么目的,想要告诉人们什么,这样的文章很多。你要做这件事情,花这么多时间,看那么多书,再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你总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吧,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你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你总要去回答吧。其实,教育中的现实问题非常多,但很多很实际的东西,在某些人的观念当中不算是科研,而弄几个外国人名,弄一些罗马字母,这就是论文了。这跟我们的科研导向有关。包括我们一些很像样的杂志,很多文章我看几遍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第一遍我看不懂我想是个人水平低,我就耐心再看一遍,我还是看不懂,我绝对不会看第三遍,为什么呢?它没有问题。有些人在讲外国人的东西时,没有搞清楚不同的外国学者不同的流派其实讲的是同样一件事。国外学者也好,我们自己也好,都希望标新立异、创新,希望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我们没有弄明白不同的解释方式说的是一件事。因此,人们把各种理论、概念拿来讲一通,讲完之后也搞不清楚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有些研究者还公然地说,什么叫研究?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说成人家看不懂了,就是进入状态了。一个好的学者,会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毛主席就把中国最复杂的问题——阶级问题、社会构成的问题,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讲出来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最主要问题。分析阶级问题,谁是我们依靠的力量,谁是我们斗争的对象,谁是我们可以团结的对象,文章不长,分析得清清楚楚,农民也看得懂。《毛泽东选集》中,第一篇就是简单的问题,第一句话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只搞革命,搞不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革命怎么搞啊?有人说农民好的很,有人说农民糟的很,到底是好还是糟呢?咱们来看看,这是回答问题嘛。没有用多少深奥的语言,也没有欧化的句子,简单明了,可是非常吸引人,非常有思想,非常准确。搞研究就要弄明白到底要干什么,要回答什么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什么意义。

  关于教育政策方面,以前我们不是很重视。以前搞教育研究的人认为,教育政策是政府的事,跟教育研究没有关系。但是现在观念转变过来了,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政策对国家的发展太重要了,必须要去关心它。这个政策是怎么制订的?怎么能制订出一个好的政策?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它牵扯到我们经济的、政治的、科学技术的、人口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背景。前不久教育部编写了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把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一个教育研究的范本。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让全党、全国人民形成一个观念: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观念;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基础保证。然后就围绕这样的一个论点,从各个方面展开,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让你觉得是这么回事。而且知道我们的位置,我们的困难,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不仅要关心自己微观的教学问题,事实上很多教学问题,你往深处一想,跟我们的宏观政策有关系,两类课题是相互联系的。有些政策的最后实施也要通过微观的落实才能体现出来。总之,研究问题要跟社会生活、跟事业的进展息息相关。不管是影响了一个人还是影响了两个人,不管是影响了一个县还是一个国家,总之,它是有社会意义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科学研究的早期是不考虑它的社会价值的。科学研究的发生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开始的,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我们的观念、我们的事实、我们的结论被接受了会产生什么影响,应该产生什么影响。有同志说,我不关心产生什么影响,也不关心谁看,把问题讲清楚就行了,这样做研究在现代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问题要有根据
  问题提出来,要有内在的联系性。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花很多的精力,但是误入歧途,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呢?就是对问题内在的联系性没有搞明白。我记得有个很勤奋的中学教师,他在研究提高差生的学习问题,说已经研究很多年了,我很感动,他是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我问他怎么研究呢?他说记了很多笔记,他认为差生之所以差,是父母的原因,所以他要办一个家长学校,来解决差生问题。我说你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他就讲了很多往事。我说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确有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暴力、打麻将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但你认为所有的差生都是因为父母而学习不好,这一结论可能靠不住。而且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我有90%的把握说,主要原因不是这个,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教和学不匹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匹配。教只管自己的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没有了解,没有针对性。二是学生跟不上,智力水平有原因,难度不适当。实际上班级授课制注定了一部分人是要跟不上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至少目前我们只能用班级授课制。其他还有家庭的文化背景、期望值等都跟学生的学习有关系。然后我告诉他一些参考文献,他有研究的热情,但他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是从查找文献开始的。这种情况现在不多了。但是很多研究没有充分占有资料,根据自己的局部的经验,来判定问题的原因,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充分占有资料是比较容易的。要充分研究人们已经研究了什么,在拷问人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研究价值。这个非常重要。

3.问题要有针对性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限的,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我们研究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把一个问题尽可能地简单化,把相关的因素尽可能地剥离,最好只剩下一个因素。如果当你的研究,剔除了所有其他的因素,只剩一个因素的时候,你就很好做了。但在我们的教育研究当中,很难做到这一点。经常会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排除它,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根本的不同。如果这是个物理实验或者化学实验,把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的话,是没有办法进行的,一定要把所有的因素排除得只剩一个因素。我们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那么有些人就有一种观念,就是要用系统论的、综合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样很有哲学观,但是说到最后你的还是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很多人写文章也是这样,写的题目都是大而无当的。我在香港大学的时候,一个院长跟我说,每年申请博士研究计划的,仅看一下题目85%就要淘汰。为什么呢?“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素质教育的问题研究”这些研究是有意义的,但是10个教授研究10年也未必能回答,没有研究的针对性,说明还没有进入到研究状态。如果我们去做一个统计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研究的标题、题目、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我们研究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有创造力,或者说这个孩子的创造力强不强?这个研究很有价值。那么你怎么研究呢?怎么说这个孩子的创造力高还是不高?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往往会拿这个问题和其他的品质进行比较:创造力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比如说和他的理科能力的关系,和他的文科能力的关系,这个问题好不好?很好,很有价值。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说,这是个假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当讲到创造力的时候,至少有几十种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中,对创造力的理解和解释是不一样的,你怎么研究?所以,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是一步步细化的。创造力很重要,那么我们就慢慢地把它放到能研究的层面上。创造力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是它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能力怎么研究呢?美国的一个教育家发明了一很简单的方法,变成一个共用的研究方法,就是砖头的用途。我放一个砖头在那里,然后问你,砖头的用途是什么?你在5分钟之内回答。你尽可能地想象,可以造房子、可以用来砸人、可以临时作为凳子、可以垫高,你去想好了。选择一个层面的学生,比如说高中生,抽取5000个样本,统计回答数,他们的平均数是18个,即有18个用途,这就建立一个常模,那么你回答了18个,你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就是中等水平。根据它的数学公式就可以说高出几分、低出几分,然后就可以测量了,就知道发散思维水平是什么样的了。例如皮亚杰测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就巧妙地运用量筒盛水实验,回避了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的。那么怎么建立跟另外一个学科的关系呢?我不能笼统地讲物理、化学、生物,我们没办法做,我就用某一种试卷,比如说托福成绩,那么语言和创造力有没有关系呢?我们看看托福成绩,如果是600分你的发散性思维的分数是多少?建立了一种联系,当然仅一对联系是不行的。通过大量的联系以后我们发现,可能会得出两个结论,以托福为手段测量的语言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是正相关的;但也有可能得出另外一种结论,语言和发散性思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你研究到这一步的话,就可以考虑深入下去了。人的发散性思维可不可以训练?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不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

  我想再谈谈问题的可解决性,可解决性不是说它一定要解决,不解决就没有价值,这是不对的,很多重大的问题是猜想,自己解决不了,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这个猜想本身对于科学进步有重大的意义,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可解决性是指这个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的,而不是一个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结果。所以,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要尽可能的使我们的问题可解决、可验证。教育上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哲学问题,一个是科学问题,哲学问题谈不上验证的问题,哲学问题是一种信仰,没有办法验证,哲学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而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来说,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能解决和可验证,即它是有解的,不是无解方程。所以我们在设置题目、形成假设时,虽然不象自然科学假设的程序那样严密、严格,但是是有一个假设的,这个假设可能很明确表述出来,也可能没有明确表述出来,这个假设或多或少是可以验证的。

三、问题的创新
  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科研是要创造出、产生出独特性的东西。什么是创新?什么样的问题具有创造性价值?考察问题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1.资料的创新,或者说新的资料的发现,资料工作有时候是划时代的,资料本身的发现,包括对数据的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资料的价值,或者注意到了资料的价值,但是没有应用到所研究的项目中去。资料的创新是很大的贡献。2.发现某种事实。事实是存在的,但不一定被发现。3.观点的创新。要有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有自己的问题。4.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创新。手段、方法的突破是产生其它重大科研成果的条件。许多重大成果的取得就是由于手段、方法的突破来实现的。

袁振国: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

转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