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魏书生现象” - 民主式教学 - 我知道教育,老师学生的幸福教育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51:42
我看“魏书生现象”
陆爱民
最近,几大教育网站都在议论魏书生的问题,我在不同的论坛发表了一些想法,集中在这里,希望能引起关于魏书生现象的思考与讨论。
一、
说起魏书生,我觉得真正的悲哀在于没有“与时俱进”!
当初,在语文教学界依然死气沉沉,一切惟“大纲”“教材”转的时候,他的那一套自然是先进的。我曾经说过:在80年代出名的那批名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象他这样以“颠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为特征的改革。当然,他的体系、做法也有明显的局限--一切围着考试转,但在那个时代,为了应试,人们都沉迷于题海之中时,他却把“应试”放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上,应该说是很先进很值得借鉴的。
但是,时代发展了,魏书生当官了--我们现在还没当什么大官就已经感到在教学业务的钻研上力不从心了,何况当了大官的魏书生--固步自封了,他的理论、他的实践,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停滞了!时代当然会无情地把他抛下!后来的风光,靠的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我觉得谈论魏书生,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我们为他在80年代的创新而鼓舞,也为他的停滞而悲哀……
现在出名的,或者正要出名的老师们,千万记住魏书生的教训,要真正做一个“与时俱进”的革新者,你才能永远保持青春!
二、
对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不应该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评价。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统治着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魏书生的改革,对重新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如任何改革的实践都有局限一样,魏书生的教育思想自然也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这种局限的产生,也同样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现在的认识提出置疑,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问题是:质疑,要找准要害。楼主提出的三个问题(指那个网站的首贴人提出的:1、魏书生的思想有余,思考颇勤,但缺乏坚实的教育教学的系统理论,因而在指导教学实践时难免捉襟见肘;2、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的明显局限是师生均被现成的教材牵着鼻子走,没有发挥教学主体角色的作用。3、魏书生语文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过于功利化。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我以为前两个并不准确。
--对于教育理论,是不是一定要系统化?我是存疑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系统,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相反,我们身边有多少看似“著作等身,系统严密”的理论家,又有多少实践的老师们“卖他们的帐”?
--至于魏书生要求“围着教材转”,我觉得并不公平。要么我没有真正吃透魏书生的精神?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魏书生是第一个敢于跳出教材的人!他不是要求“开学第一周就进行期末考试”么,如果“围着教材转”,会这样吗?
--我以为,魏书生教育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应试功利色彩太浓”。这当然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但这确实是需要加以改进的!
三、
1、何谓“理论”?我以为只要是能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描述、解释和推断的,就是“理论”。至于“理论”是不是好,有没有用,关键是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准确地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描述、解释和推断。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不是没有“理论”,而是没有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所见到的那种成体系的“理论”。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的理论的特点呢。至于一个人对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的描述、解释、推断是不是“学术的丰碑”,这不是作者本人或者是某些人在短时期内就能评价的。它需要时间、实践的考验。作为当代人,我们至多只能说:某某专著(理论),相比较而言,对某某问题、某某现象的描述、解释和推断比较准确一些而已。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洋洋洒洒的专著有多少,有多少在诞生之初就就被贴上“里程碑”“开山之作”的帽子,结果呢?
2、对于教材,我觉得还是应该抱着正确的态度。应该看到,一本教材编成,往往集中了多少人的精力、智力和学识,是多少人劳动的结晶,即使某教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不奇怪,实事求是地指出就是了。我一向反对盲目的“对教材质疑”。特别是那些刚刚进入这个学习领域,对这个学习领域还知之不多的时候。这样做,未必是正确的。记得“文革时期”,当时正是高举造反大旗,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我记得甚至于还要到课文的插图中去寻找所谓的反动罪证,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其实任何真正严肃的质疑、批判,都应该建立在对所涉及的领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这样说,决不意味着对教材不能质疑、批评,而是要正确处理好接受与批判的关系,真正使我们的学生能学到东西的同时,养成批判的眼光。
四、
在我看来:有些帖子对魏书生的批评,犹如一个生活在计算机十分发达的时代的人,在那里指责孔夫子教学生时为什么不用计算机,为什么不让学生做微积分题目!
还是那句老话: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完成已经具备相应条件的历史任务。我们可以讨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但不应该苛求他做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做到的事。--所以,我还是建议:在讨论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时,应该学点哲学。至少不应该充斥许多“对**,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某某是错的”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