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0:24
文/吴子健
2010年5月8日   05:观点·手拉手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研究学生的理念自教育诞生时就产生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教育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保障。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可以说,教育的高度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了解的深度,这是古往今来被反复证明的真理。
孔子就近乎完美地实行 “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认识到 “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 “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孔子曾说: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刚。”他只用一两个字就刻画出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甚至连颜回、子贡二人的经济条件也十分清楚,足见其研究学生之细致认真。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把学生的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而天然素质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可见他对学生个性也是相当重视的。
如果我们重温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可以看到他们始终把研究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数百万字的教育专著都渗透着研究学生而归纳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
研究学生是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我们都知道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人性、追求个性,促进人的发展,这就更要求我们研究学生、了解学生。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民主、教育自由的期待和呼唤,是教育摆脱功利化、工具化追求的必由之路,其首要前提也是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和吕叔湘先生谈到教育时,吕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叶圣陶先生非常赞同并把它写进自己的文章《教育是农业》中,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都知道工业是标准化、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而农业是对生命天性的尊重,如果不尊重生命的规律,譬如 “拔苗助长”只能得到糟糕的结果。这其实就说明教育工作者不是流水线上的 “技术工”,而应是真正关注生命发展的农民,也就是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学生。
一位幼儿园老师就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美术活动时,她要求大家画熊猫。示范时,当她画完一只眼睛后,随口问了一句, “这样就可以了吗?”很多人说: “没有。”但郑同学却说已经画好了。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她忍不住问了一句:“那你说说为什么这样就画好了呢?熊猫只有一个眼睛吗?”郑同学站起来: “我妈妈上次带我去海洋公园拍的照片上,熊猫就只有一个眼睛。”一时间,孩子们争论起来。她急中生智,先正面对着孩子们问: “你们说,老师有几只耳朵?”大家齐声回答: “两只耳朵。”她侧转身子问: “那么,现在你们能看到老师几只耳朵?”幼儿一起说: “一只耳朵。”这时,另一个孩子喊了起来: “我知道熊猫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了。” “是呀,所以郑同学也没有说谎,只是她妈妈拍的照片上的熊猫正好侧对着我们。”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在成年人看来,郑同学这个回答是幼稚的、错误的,但是从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劈头盖脸地说小朋友的回答是错误的,可能会对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这个时候运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让他们去感知,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说,要真正地教育好学生,必须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心理特点,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研究学生更是当今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实施和发展的目标,而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即面向每一位个体间存在差异的学生,促进他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遗传、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身体、心理、智能等方面都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只有承认这些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一次校庆中,一位年轻校友的发言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在校期间,他理科的 “零天赋”和文学上的造诣是全校闻名的,就是这样一位学生现在成了复旦大学的教师,正如他所说的他的成功离不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我在大学期间游历全国各地时,更加深刻感受到我所享受的得天独厚的优良教育环境”。
由于社会文化的开放,教师面对的学生也越来越有个性,如果不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而仅仅用同一种模式去对待,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扼杀人才。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著名的高等学府都实行了自主招生并准备实施校长推荐,它其实就是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一种新探索。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则仅仅在某个方面很精通,难道我们就说他们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吗?而且现在的社会也需要一批有着专业技术的 “偏才”,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研究学生,发展学生个性,这样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各种不同人才的需要。
(作者为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