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教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34:46
灵性教育研究
作者:萧望野
目录:
灵性的感觉
色彩的灵动
故事的真相
通过故事去治疗
回答孩子问题的另一面
如何面对孩子的痛苦
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我与意识
自我与镜子
自我协调身体、精神、灵心
灵性中的意志
幼儿园里有自己的孩子
幼儿园里的环境设计
幼儿教师的位置
用旋律来引导节奏
睡觉是学习放弃自己
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一种隐秘的知识母亲的灵性直觉力
危机中的深层次模仿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
灵性的感觉
较原始的大自然中的人,虽然有最好的培养物质感觉器官(身体)的物质自然环境。可是他们感觉到(看到、听到)的却没有引起灵心的变化。看见代表着宇宙感情的蓝色小花,灵心却无法感受到忧伤、宁静的意境,感受不到它(宇宙)的抚慰。由于灵心没有受到启发,这里的文化还保留着一种孩童期的特点。 这也似乎在说明灵心的感觉并不依赖物质的感觉器官。虽然,在物质世界中,物质与精神是互相作用的。但物质的感觉器官并不直接对灵心起作用。也就是说当物质的身体消亡过后,灵心中感受到的一定以另外一种存在的非物质形式继续存在着。
非通过物质范围感觉到的,一定也以非物质的形式 而继续存在着。
那么,教育也要以一种超越物质的手段,一种形而 上的手段培养和发展灵心的感觉才能。 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弃物质,只是要认识到物质是 精神世界的表征。真正起作用的是精神在物质中,物质 在精神中。这句话当然已经早被人说过了,不过,真理 本来就不是被发明的,而是被发现。最好是,早就被用 在生活中。
在我们想要利用这些超越物质的手段时,要来观察 和研究精神世界通过物质而展现的精神力量和表征。
一种形而上的教育手段,培养灵性的感觉才能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巴哈欧拉)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此时,孩子们在表达灵心中的感受时,似乎是色彩特有的属性引发了灵心的感受。而这个感受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那么是什么使色彩具有这种“灵”性?又为什么只有人类的灵心会对这 种“灵”性产生反应?
对小孩起作用的,是精神范围通过色彩发挥作用。而不同色彩对灵心引起的变化是被精神世界决定好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 但同时,灵心是个体最自我的范围,所以,它对色 彩的反应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感受。这似乎在 说明,人类看见色彩,引起的反应是灵心起的作用,而 不单是眼球的结构与神经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如果问一个模仿人类眼球而制造的照相机,你看见 了什么?它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它却的确“看见”了色 彩。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仅仅是一页相纸,但却传递着 作者的精神、思想、感情……这些非物质的东西以一种 非物质形式,真实地存在着。在昆虫的眼里,色彩是以 另一种方式出现的。因为昆虫的灵心不同于人类的灵心。 如果去掉人的灵心,我们现在所看见的世界,将以另一 种面目出现,就好比昆虫眼中的世界。 真正美的真实世界是超越物质存在着。
我们认识到人类除了身体以外还有灵心和精神,除 了物质的特性,还有非物质的灵性,我们才能真正地教 育人类的小孩。所以,对人理解的不同,将带来教育的 不同。 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老师会理解,只有在生活中 做符合宇宙真理的事情,才会被精神世界中的力量指引。 只有课程设计是符合宇宙真理的思考,他的课程才将是 被宇宙精神范围的力量指引。而对小孩产生作用的不是 老师,而是精神范围的力量。
我们要有对色彩、音乐、语言、文字、科学、宗教、 祈祷、不同文化……有一种精神范围的科学的研究,这 样它们才会真正有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起来。我们 才不会在课堂上教小孩画画,让小孩在一个框框里填颜 色,让小孩画△的房顶,强迫小孩满足一种标准。
其实,这种研究和探索,早已被一些伟大的人发现 真理。而对于我或我的民族却是应该发展对于精神、灵 性范围的研究和探索。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会带来 精神的、科学的、物质的力量。 所以,像鹦鹉和猴子那样模仿别人的课程,不能带 来精神力。鹦鹉和猴子没有人类的灵心力量。 这样,老师就会把自己看成一面镜子,好反射宇宙 的力量。每次进教室的时候,老师要做的是擦一擦自己 灵心的镜子,让它纯净起来。这样做以后,老师会发现 自己的声音、动作、思考、意识、感情……都好象不是 平时的自己的,会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得那些浮游 在身体以外的学生的精神进入学生的身体,让他们物质 的感觉器官与灵心的感觉组织和协调起来。 当老师和学生的做法是受宇宙精神力量的指引时, 老师的做法就有了实质的改变。他能发现无数的“秘密”。 老师才会有创造、快乐、兴趣、智慧、幸福,因为他不 是在面对一群猴子,也不是依靠个人的有限的力量。
因为教育道德的热情和积极性是跟一种强烈的、对 于真理的责任感一起出现的。这样老师就会爱上这个世 界他就会发挥这样的认识和能力:自己充满创造的能力、 面向真理的勇气、自己与小孩的灵心有责任的联系。
色彩的灵动
越和大自然溶在一起的小孩,越能无我的被色彩(精神世界)自己的愿望引导,而进入它灵动中的每一个瞬间。可以想象小孩也是(精神世界)自己的一个愿望,这两个愿望交溶并产生出若干的愿望。这就是小孩在纸上作画,色彩的情景。而此时的大人最好是“消失”掉。
既然色彩带着它强烈的个性,我们就要尊重它,它 是活在小孩灵心中的精神。我们能进入色彩的生命就能 直觉小孩的灵心中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色彩就是表达 在万物中的我们的愿望和情感。
举例来说,在冷的天气中,如果是9岁以后的学生, 给他们红色,因为9岁以后是发挥意识的年龄,在冷的 天气中感受对比的红色会引起他们心理上较强的对比感 受。而6岁以前的小孩还活在环境里,与环境融为一体, 所以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内心与环境融为一体才是美好的 感受。 这样,我们就会在小孩进入色彩的精神世界之前, 让他们的精神做好准备。
6岁以前的小孩有着三原色的气 质,并随着年龄的成长,在三原色的互爱中有了自己独 特的色彩。两岁半--7岁的小孩我们要让他们从最单纯 的开始。比如,在感受“红”时,我们要发挥这样的想 象,纯净的水是精神中的生命,它引导着与孩子们身体 中的意志一样流动的红。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灵静感受 “红”。 如果大人在旁边解说,就让小孩在感受大人的愿望, 事实是,大人的愿望因有太多意识,反而没有小孩在灵 性中同感的进入精神通过色彩发挥的气氛中。而此时的 大人最好是“消失”掉。
我们发挥了灵性中的能力,就 能观察到深层次中的真相。因为,简单说,精神的发展 就让我们的灵性从粗暴意识状态往敏感和细节的过程。 粗暴的无法感觉到细节的。根据这样的科学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能自然的 产生出实际有用的手段和精神作用。
故事的真相
当夜幕降下的时候,白天的景象就退开了,把一切都还原到一个点。孩子躺在床上对你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这时,你觉不觉得她好像是在说:“妈妈,给我讲一讲人生?”孩子继续用她对生命的爱满足地回味: “妈妈,后来,白雪公主醒来了吗?”当我们看着她的时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来”对她是多么重要的一刻。
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吗?你确定你进入了故事 的本质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艳的白雪 公主就好是传说中吸走人的意识的妖,她迷惑人们在表 面的刺激中满足,却丢失白雪公主最深处的心。她和她 看似双生,一个是“真”,另一个却是“假”。 请你用你细腻的灵心来让小孩进入故事吧。 “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时的声音被 “爱”充满温柔,你高贵的精神回到了那个没有时间、 没有地点、没有空间、没有发生过事情的地方。
“很早很 早以前,有一个像雪一样白的公主......”像雪一样白, 感受到了吗?你的心,你此时讲故事的心。每一个声音 和文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精神。现在你看见这些围绕着你 亮晶晶的力量了吗?是!就是这样,你把我们带到了一 个神奇的地方,陌生吗?你从来没有来过,可是,这不 是说它不真实、不存在。这就是童话的世界,一个完全 可以进入、畅游的世界。绝对是你精神中绝对真实的世 界。 把你的担心和顾虑放下来吧,这只是你疲惫的心的 习惯。把你外在的形态忘记吧,属于你的表情、动作、 声音都通通把它们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轻轻 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着他们。
故事结束了,就在这里停下来。要发生的让它自己 去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却。而精神中真理的力 量却不因休息和忘却而减弱,就像孩子在成长中每一次 淡忘的遇见一样: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飘飘的枫叶、 那个放屁的甲壳虫、那个路人的亲善、那个老师的抚摸、 那一天妈妈讲的故事......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给7岁以下的小孩讲故事,所以,就 要先了解7岁以后,他们是怎样接受故事的。这样,对比地看, 我们就不会着急地要让7岁之前的小孩,通过思考来发挥思考中 的意识。给九岁小孩做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在感受了“故事的真相”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 在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写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
讲故事的人,面对的是听众,而在写故事的时候, 是面对自己。而听故事时,我们依赖讲故事的人,也就 是说,是讲故事的人让故事活起来。
而在通过书阅读故 事时,是读者自己与写书的作者的联系,他感受到的更 多是自己。所以,7岁之前的没有与环境断开的小孩更适 合听故事,而9岁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小孩更适合自己看 书。看书的过程就是感受自己和发挥意识的过程。
为了这个,让讲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为了, 讲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达故事,所以,写出来的故事中 的语言,是方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灵心中再造出影 像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这些灵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 受来自由发挥地讲故事。
这种适合利用眼睛来接受故事的写作方式,并不适 合利用耳朵来接受故事。可见,写故事和讲故事是完全 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故事的人没有通过精神在物质中、物质在精神中 的观察和体验,就很难把精神具体化,也就很难适合小 孩。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表面。
如果,我们深深地 体会到这一点,才算读懂了童话。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写 童话的能力,一方面是语言的变异,语言只是为了意识 的交流,甚至只是越来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号。大部 分人感觉不到语言里的精神属性,感觉不到它如同音乐 进入灵心深处的力量。因此,也感觉不到精神世界对我 们说的话。
一些在后面还要讲到的补充 故事中的邪恶:
魔鬼的故事就不适合0-7岁的小孩, 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们常常被真、善、 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对于完美的世界来 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这对于8岁以 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越来越多 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识“它”的时 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力量。有的妈 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哭起来,而那 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 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 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让“魔鬼” 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量,这样, 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成人性的自 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不同做法。 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的较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 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 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 而是通过模仿。 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 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在这时期,我们理解小孩也要 在“丑”的“天使”那里长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发挥比 丑恶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说创造更强的文化。否 则,意识带来的痛苦太强,人们就会没有力量。
声音(灵心)与气氛
如果教师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 角色等等,来吸引小孩的话,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 其实,小孩接受的已经不是故事的最深处的范围。但是, 不是说,我们不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 种角色等等。而是,讲故事的人要灵感到不同的节奏、 气氛、真理并用整个我来含蓄的传达出来。我们是在讲 故事,而不是在表演。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 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请感受《故事的真相》这篇文章)
故事与绘画
孩子们画出来的,也正好是他们感兴趣的,没有印 象的部分,也说明不适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达的方 面,使小孩没有兴趣。)所以,故事并没有完,在观察完 孩子们接受和创作的过程后,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发挥的气氛。画出的形像是对故 事人物及物质世界内在的接受。这就是画(艺术)要对 人产生的力量。
而在刚开始有一定意识感受灵心范围的小孩,如果 没有受“死”的画的影响,那么他们更能直觉得表现本 质中的特点。虽然,普遍人们会觉得他画得甚么都不是。
所以,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画来检验你讲的故事, 有没有把孩子带到精神地带。其实,这是你在写故事时 有没有自己被感动、在讲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到精神作为 中心,你与小孩的连接时就因该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师 要做的就是让“我”传达出精神世界通过“我”要表达 的世界。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请不要误会的是:“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 手”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是,当我在清楚的感受到这个 事实时,我在一本名为《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上, 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 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 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 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 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 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感觉到的不是来源于我的想像。
故事作为手段在活动中要作的分析:
(适合7岁以上 的小孩,更适合9岁以后的小孩)
在孩子经历了昨天的活动过后,再通过在睡眠中自 由的灵心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获得了一种不单是 在物质范围内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经历了太多印 象之后,我们就想睡觉,在醒来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自 由的认识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过后,就分析,孩 子就会很累。因为,感受是往灵心内的,而分析是要进 入生活的。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就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 即使小孩在当时会参与分析很热烈,那么,越热烈,就 意味着把完整的灵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发挥将来 要根据这些感受进入生活的做法。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 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师也要注意,什 么是要保护的灵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是要在经历生活 过后,在将来发芽的,而不是现在。什么是现在应该让 小孩发挥意识的,重要的是,这个得到意识的过程是不 是有足够的感受作为基础,这样获得的意识才能使小孩 有做事的意志。
例如,问孩子:你们最喜欢“探寻之谷”(故事中的 一个片断)里哪些人?他们回答:光明。接着问:你喜 欢他什么?“她是太阳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帮助别 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 ......这样就够了,如果, 继续分析说:7色的彩虹象征着什么,什么。那么这道彩 虹就失去了灵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许最糟糕的是问:你们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 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等。让小孩去发挥判断,而 判断引起的偏见,是建立在这些连老师也说明不了的对 错关系上的。
休息和忘却
简单带来安宁,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带给孩 子灵性中的满足以外,因为简单带来的安宁也让小孩满 足,并使得他们无意识地慢慢欣赏美好的那个真正的自 己。 在活动结束后歌唱与故事有连接的歌,就可以让小 孩在一定的连接中(有道理中)作部分的断开,这样就 让小孩得到休息和释放。
通过故事去治疗
我看到一个7岁小孩受别人的影响,很喜欢想像自己是坏人。有一次他生病了,他身边的大人因为太忙不能陪他,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一人躺在床上,掉眼泪。
我就给她讲了一个我自己编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 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山林里面,住着一些小人, 她们用柳条来编房子,用小草来盖屋顶,因为他们很小, 所以用的很少,在她们的房子周围盛开着各种野花,小 鸟就在他们的房顶上睡觉。 这里的人很快乐,即使生病了也很快乐,小孩子爱 爸爸,爸爸妈妈爱他们,她们爱别人,别人爱小鸟,小 鸟爱小花。
过了这座山林,也住着另一些小人,他们的房子是 用石头做的,因为他们喜欢冷,也不愿意与别人挨在一 起,所以,房子建得很大,用的东西也很多,这里没有 树,草,小鸟,只有石头房子。 即使不生病也不快乐,她们总是打架。
有一天,来了一只乌鸦,它在树枝上用沙哑的声音 唱:"在山的那边,有一个快乐村,他们有一种会发光的 石头,我去偷来给你们,有了钱,可以拥有快乐。 石头村的人就问:那好呀,那你去偷了来。 乌鸦接着唱:不行,不行呀!得有条件,你要把卖 石头的钱给我一半呀! 就这样,她们达成了交易。
快乐村的小人没有了石头,都不快乐起来了。 而石头村的人把石头卖掉之后,有了更多的钱,她 们互相算计钱,卖石头的人说:钱应该我拿最多。 背石头的人说:我要拿最多!他们争来争去,打了起 来,更不快乐,她们上了乌鸦的当。
石头村的其中一个小人在打架的时候,头上被别人 打出了鲜血。鲜血提醒他要找回发光石头,他决定去把 石头找回来。 在经历磨难之后,石头终于回来了,并且去找石头 的人成了一个有着神奇力量的人,不仅找回了石头,还 找到了使用石头的方法,因为石头一但失去之后,人类 已经不能再回到像小孩子那样快乐时代,需要用一些方 法,才能使用石头带来快乐。
这个方法,就是把双手合起来,放在眼睛上,让眼 睛从黑暗的地方往外看,如果发现光,就找到了快乐。 生病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 我讲完这个故事,摸摸他的头离开了,他的额头还 很烫。不过,我在门口却听到嘻嘻的笑声,他正在用手 蒙在眼睛上,发现了指缝间的光。
回答孩子问题的另一面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喜欢问:为什么?有一些教育类的书中就强调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这些教育家以为这正是孩子求知并且是培养智力的好时机。如果,这个教育家只有物质的知觉器官,不能发挥灵性的感受力,就很容易误会。其实,我们用灵性之眼去看的话,就发现孩子想要得到灵性满足。而不只是知识的满足。
假如, 你正在做饭,你3岁的孩子跑来问你:“妈妈,你为什么 要做饭?”“因为不吃饭肚子要饿。”“为什么不吃饭 肚子要饿?”“因为,身体需要营养?”“营养是什么?” “营养是……”
另外一种回答是:“孩子,妈妈爱你,所以,要为 你做饭。来,一起做吧。”递给他一个萝卜,让他切。
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太爱问为什么,我不断的去 满足他,结果他就永远都不满足,并且他现在过早的成 熟,身体也很弱,我有些担心她,怎么办呢? 孩子得不到满足,是不是因为答案跟灵性知觉到的 精神无关呢?会不会是答案先是逻辑的,而且只引发了 孩子的逻辑思考才能,而逻辑思考才能又是有缺陷的 呢?会不会是答案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转化成一 种灵性力量来浸润孩子的灵心呢? 就像前一篇文章里,回答那个老师的答案一样,老 师要给孩子的答案是老师内心里,自己信任的真实的。 而不是给小孩肤浅的答案,或者干脆不理她,嘲笑她, 羞辱她。
如果,他问你:“妈妈,我会死吗?”你怎样回答 他呢?如果你觉得死亡就是意味着所有的结束。那么, 你用物质主意的逻辑回答他:“是的,我们是高级的动 物……”最后,你本能的反对自己,感到你对不起他, 你张皇的补充说:“但是,我们要为社会做一个有用的 人!……。”
但愿你能找到内涵精神真理又与自然科学真理一致 的答案。并还能通过灵性的方式把答案化为是像阳光、 雨露、春风、土壤一样的悄悄地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如何面对孩子的痛苦
如果,一个两岁-7岁的小孩的手指破了,通常,有几种方式来处理:给他糖吃;或者替他报复,打桌子、摔刀子、找肇事者的老子;这些做法的后果,不是我要在这里谈的。这里,这本书是给更高级的思想看的。思想的高级与聪不聪明,与知识的多寡是没有关系的。虽然,人的本质没有阶级之分,但是思想确是有高级与低级之分的。有了这样的区分,人就有了向往和方向,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吸引和幸福。而有了这样的对高级的追求,才是有可能理解下面的内容的:
也许,我们会故意不理他,以为这样可以让他更坚强。这样,的确让小孩更坚强,不过,是心变硬的那种。
还有呢?我们会爱抚他,并肯定他的感受说:是呀, 很疼,吹一吹。以为,这样,可以使小孩被温暖,并模 仿如何去疼爱别人。这样,的确让小孩心灵温暖,并模 仿如何去疼爱别人。但是是在用自己的有限的力量。 这个做法,已经很高级,不过,这里,还想让我们 看到一个更深的事实,就是“有限”和“无限”的区别。 或者说,“人为”与“‘神’为”的区别。
那么,用一种 我们习惯了的“逻辑思考”的方式来理解的话,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帮助他的时候,深深地理解和问自己:是 什么力量让我能对他(孩子),付出这样的爱?没有认识 到这一点的人,这样对待孩子,就会让小孩学会了同情 自己。 同情自己并非不好,不过,“痛苦”总集中在“自我” 上,小孩就会依赖环境为他解脱,他没有被引导去识别 真正的力量。当他身体、精神、灵心渐渐脱离成人后, 就会陷入无助的不安中,或学会使别人依赖自己。并满 足在这些他意识不到的“不安全感”中。
更理想的其中一种做法是:我们用沙布(卫生纸) 给他包一个“茧”,这时,想象自己是善良的女巫,在用 线缠他的手指时,我们念魔语:一圈,一天,一天,一 圈,茧不见了,蝴蝶飞了。最后,在她的“茧”上,打 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想象一下吧,这样,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真正的观察一个小孩或者自己,小孩第 一次被刀划伤小手,他是如何面对的呢?他是欣喜的, 也是一种满足。他被“痛”的体验带入一种由于物质身 体引发的灵心感受中。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被人 类(小伙伴)打了以后,即使不痛,可是眼泪却无法制住。这时候,我们帮他“出气”,结果小孩灵心感受中的 “忧伤的粉红色”被染成“愤怒和胜利的血红色”。
我们要理解,七岁之前的“痛苦”与青春期的“痛 苦”是什么样的关系。生活中的痛苦与生命中(死亡后) 的痛苦是什么样的关系。 环境中的痛苦,是非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即使你改 变了若干痛苦的形式。我们不如学会女巫的魔语。
我们用沙布(卫生纸)给他包一个“茧”,(这是一 种面对问题时,我们要有具体的作法。)这时,想象自己 是善良的女巫,(我们不仅在用我们自己的力量,而在用 精神世界中的力量。)在用线缠他的手指时,我们念魔语: 一圈,一天,一天,一圈,(这就是生活,痛在里面,时 间在外面。)茧(成人提供给小孩的依附)不见了,蝴蝶 (伤痛从蛹蜕变成蝶在灵性的快乐中)飞了。最后,在 她的“茧”上,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伤痛也是美的)。 孩子带着蝴蝶结欢快的跑开了,也跑开了伤害带来 的阴郁。
而这时,真正起作用的是老师的精神力。这个精神力,是由老师在做这些“神奇”的事情时,他是怎样在灵心里确认他对精神世界的认识而发挥的。 想象一下吧,这样,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孩子能从这样的“象征”中,获得精神世 界的秘密?并得到了祂的治疗。进入一个一直就围绕着 他们,让他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的世界? 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原因。
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我与意识
我们常常看见两岁半的小孩,把花朵摘下来,或是弄死一只虫子。大人们如果想要制止他,说“不要摘花,花是有生命的呀!”大人的提醒,使他从“摘”的动作里意识到“破坏”的力量。其实,这时的小孩是从欣赏花(同感)中去摘花,他并未意识到摘花所带来的破坏。大人这样的制止,唤醒了他那邪恶的部分。他会去欣赏这种“破坏”的过程,也是在欣赏自己。
另外一个现象是,故事中的邪恶:魔鬼的故事就不适 合0-7岁的小孩,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 们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 对于完美的世界来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 这对于8岁以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 大,越来越多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 识“它”的时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 力量。有的妈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 哭起来,而那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 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 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 让“魔鬼”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 量,这样,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 成人性的自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 不同做法。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 的较量。
而无论在任何时期,精神文化都要是最重要的 部分。相反的话就会没有力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 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 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 而是通过模仿。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 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观察到,两岁半左右(第一个 叛逆期)的小孩自我意识已经非常不同于此之前。之前 的小孩发展感觉器官及感觉能力,发展走路、说话等等 能力。他虽然是在模仿中学习与形成,受着环境的影响, 同时,他自己却是一个“主动者”,他的一切的生活产生 出来的做法来源于他自我中无意识地引导。例如,在羚 羊群里长大的小孩,由于没有人类的模仿环境,只能象 一只羊一样生活,失去了人的能力。虽然造成的原因从 表面来看是由于没有可模仿的人类环境。同时,也是他 的自我没有被人类引导。“自我”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意 识”。
在比较原始的大自然中生活的人们,还保留着一些 城市人(现代文明人,意识发达的地方)无法做到的能 力,他们的意志更接近动物的意志。大自然的环境让他 们的意识不独立,同时意识的不独立、理性思考的不发 达,也让他们更与环境融为一体,否则,他们无法承受 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从一个角度来总结的话:两岁半左右之前的小孩受 环境的影响,从模仿中学习,并通过自我无意识的指引 中去感受世界。所以,他每完成一个能力时,他会用整 个身体来表达快乐、兴奋、满足。两岁半后的小孩,由 于意识的出现,可以控制部分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自 我)。同时,他们天性中的不足,例如,看见想要的东西 时,会占为己有,等等。他们不会因有一个值得模仿(充 满着公正、分享……)的环境而改变做法,虽然他的做 法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也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 成人内心的斗争,小孩的自我越来越有意识地引导着他 自己。在两岁半左右,通过第一个叛逆期而展现出来。 这时候,除了如同两岁半之前提供一个值得模仿的环境, 真、善、美的物质环境以外,还需要满足小孩“自我” 成长中的灵性意识。
通过模仿环境来学习是理想社会最 理想的做法。不过根据现实,还要有现实中科学的教育。
在两岁半之后,他已经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部分做法 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也喜欢制造出不同的后果来观 察,例如,挑战父母,说“不”。会有灵心中的“害怕”、 “忧伤”等等情感。如同前边所举的例子中的说“故事 中的邪恶”一样,这时的小孩已经有“人格”替换的尝 试,对“母亲”的控制等等。 这一切都在说明这时期的 小孩“自我”在苏醒,由此而发展着“意识”。
当然,这 时期的意识如同不同于两岁半之前一样,也不同于五岁 以后的意识。它更多的时间是溶入到环境中去的。相比 之下,比较原始的大自然中的农村小孩溶入到环境中的 时间更长。 由于小孩的成长过程总不是恰到好处,不管是从模 仿中形成的,还是遗传和天性中的,都将逐渐成为他自 己的一部分。中国谚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从 实际中总结来的。我们也要从实际中去观察和教育不同 时期的小孩,特别是七岁之前的小孩。
当小孩溶入到环境中时,我们就要“消失”掉。比 如,小孩只是同感地摘花时,我们也只是在旁边同感的 欣赏他们。如果他在与小虫子游戏时,我们也是在旁欣 赏他们。可是如果他在无意识中把小虫子弄疼了(他并 未故意、有意识地杀死小虫子),那么,我们不能唤醒他 的意识,而是给他一片叶子,说:“来,小虫子要坐上飞 毯去找他的妈妈了。”然后,把小虫子轻柔地放上“飞毯”, 放到树丛中去。这样做,也等于把小孩子无意识中的“破 坏欲”放飞出去。 如果这时候说“哎呀,小虫子好可怜,它会死的呀!” 这种做法,就是把小孩从无意识中唤醒,产生的后果是, 根据这个小孩的特殊的天性,小孩很苦恼,甚至成为他 的噩梦。这种小孩天性与塑造他的环境会不断地争斗, 并且会表现在他的形态上,尤其是脸的形态。通过观察 小孩的脸也能了解和理解他内心与环境的斗争。这种小 孩,声音哆嗦、压抑,呼吸不顺畅,醒来后哭,非常依 赖成人的心理动力。 另一种类型的小孩,根据他的天性,他会从中获得 快感,并欣赏自己的做法。这种小孩不会有争斗,反而, 脸的形态漂亮。不过,神态与动作却是夸张甚至嚣张。 他们非常依赖成人的自我意识。 如果,没有被唤醒,前一种小孩会获得解放,后一 种小孩会获得宇宙中的精神指引。灵性中的力量会协调 好小孩的形态。这样的小孩脸与动作协调、优美,没有 争斗的痕迹。小孩的样子受遗传的影响,但是,美与不 美不受遗传的影响。
两岁半之前的小孩,尤其是婴儿,因为没有意识争 斗,他们的形态不能表明个性,甚至分不清谁是谁。而 两岁半左右之后的小孩,除以上说的溶入环境中时,也 常常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与环境的关系。并不再仅仅通 过自我指引下模仿来学习和成长。他们要通过自我来试 探这个世界,如果说两岁半之前的小孩是感觉物质的世 界,例如水、火、土、木、金等等。那么,这时期的小 孩要想感觉灵心的世界,例如真、善、美等,七岁之前 的成长与感受将是他一生的基础。但是,不要以为,他 们都是从“正面”来感受的。比如,同样的例子,小孩 在欺侮小虫子时,有意识地破坏时,我们就要唤醒他的 做法。要让高尚的灵性意识取得支配地位。
虽然,我们 要唤醒他的灵性意识,成为支配者,我们的做法却不是 要像拉“警报器”一样的,而是:同样的,让小虫子坐 上飞毯去找它的妈妈。看上去,是同样的做法,实质却 因小孩的清醒的意识与我们的动机、心理范围(宽容、 仁慈、理解、隐藏他的“过失”……)交融,会发生许 多看不见的力量和变化。 同样的,我们不能说“哎呀,小虫子好可怜,它会 死的呀!我们要怎样做才会仁慈呢?”这种做法,就会 让小孩过早使用他的思考。“思考力”是一种最强的让人 独立于自然的力量。也可以说是让小孩从做梦状态(梦 游状态)醒过来的力量。也就是,让小孩很快成长为小 大人的力量。而事实是,小孩要在无意识、有意识及做 梦状态中学习无法用理性思考来学习的更深的东西。如 同 成人在绘画、音乐、科学创造中所诞生的作品一样。
过后,通过故事来引导小孩的灵性自我,都是很好 的做法。
由于小孩的自我还未获得独立,成人的高级自我意 识、精神、心理动力都将直接对小孩起作用。当小孩每 一次“自我”中发挥了高级的灵性力量,我们都要及时 的给予他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通过表扬或物质来实现,因为这样做只会唤醒小孩的自我中心中的小我。我们每 一次过分的让他意识到什么是好的,那么,他们也会意 识到相反的不好的做法。而是与他成长的节奏雷同的,也是含蓄的,隐藏的。例如,当小孩把捡到的小鸟放回 巢穴的时候,我们要从心底里发挥更加喜悦、认同、赞 赏的情感。这样,从内心而流露出的精神让小孩倍感亲切。这样,小孩自我中高贵的灵性就通过你得到了确认。
自我与镜子
如果孩子开始对“钱”带来的力量,感兴趣。我想,要让她感受到“钱”真正的力量是我们如何去使用它。也就是如何去驾驭它。
而这时让她感兴趣的除了“钱”还有镜子。我想, 她真正的开始欣赏自我了。照镜子一方面是发现自己的 美。另一方面也同时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一方面 让自己自信,另一方面对自己失望。如果此时大人把孩 子对自己的失望看成是她对自己的期望,我们就让孩子 得到解放。如果,我们把孩子在镜子里发挥的对自己的 欣赏和关注,看成是孩子高级的自我意识的对美的萌芽, 我们就可以信任镜子里的精灵可以帮助她。或者说我们 就可以成为镜子里的可以帮助她的精灵。
我们其实总是需要一面镜子。老师也是学生的镜子。 孩子需要从环境中来认识自己的美和不美。从而要长大 和成熟。可惜,当孩子在找这面镜子的时候,大人们一 般把镜子藏起来,或者忽视和错解了孩子的高贵的对自 己的欣赏。但是,对于过分意识到自己的小孩,却是有 必要把镜子藏起来的。
照镜子没有错,错的也许是在照镜子时,她对自己发挥了什么?
自我协调身体.精神.灵心
当在自由活动的时候,这里的小孩就好象失去了“自我”的指引。他们显出没有被满足的渴望来,尤其是室外自由活动的时候。虽然这里的自然完美而丰富。可是孩子们却没有探索的热情。他们或无意识地疯狂,或百无聊奈地坐在一边。他们告诉我,他们不喜欢在外面玩,而是喜欢在教室里学习。观察以前那些按照传统课程上课的小孩,他们也愿意坐在教室里上课整整45分钟。
我想,不是课程吸引他们,而是“自我”被指引的 满足。他们需要一种超越大自然(无意识状态)而存在 的需求。他们的内在需要受一种更高级的本能的指引。 这种本能是通过“自我”而发挥的,又通过“工作”(也是运动,甚至是一种工作形式,比如模仿织毛衣,可以有毛线或没有毛线,而不一定要有实质的过程和结果), 把“自我”表达出来。
越原始的大自然越“吸”走人类的意识,而“自我” 又不断地提醒他们要长大,唤醒他们沉睡的意识。如果 没有满足这种自我要发挥意识的长大,小孩就会空虚、 无助、疯狂、乱。 在室内的时间里,我曾一度被孩子们无法做“自由 创想工作游戏”而担忧。这个时间里,他们无序、杂乱, 还会出现突然的空虚。我曾以为是他们是没有一个可以 值得模仿的环境,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不良。虽然有这 些原因,可是如果他们的“自我”受到更高级的本能的 指引,这些坏的习惯就会消失掉。 例如,在积木区的小孩就明显地表现出安宁、充实 的工作状态。从他们创造的积木组合来看,也展现了他 们的“自我”。
这让我想起了蒙台梭利的教具,我突然理解了她。 我相信,“蒙”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开发智力(虽然,结果 也包涵了这个结果),而是这种教具引导了小孩的“自我” 被更高级的本能指引。 如果,我也使用蒙氏教具,我认识到,的确,小孩 的精神、行动都会协调起来。所谓的纪律问题也会自然 解决。
可是,有的教具所体现的意识会不会太强?强过了 小孩要从相对的无意识状态(0-2岁半)--第一个自我 意识苏醒(也就是2岁半左右的叛逆期)--6岁(意识越 来越强)--9岁(意识从环境中独立)这样的渐渐醒来的 过程。 为了要通过工具引导小孩的自我协调好他的身体 (行动、意志)、内在(精神、灵心范围),又要避免“智 力”的过早开发(并不是说反对智力的自然发展,而是 避免“智力”的过早开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意 志、情感与智力的不平衡。其中一个现象是:道理都懂, 意志却无法做到,或头发展得很大,四肢却很弱。)
我想, 只有去研究,给小孩的工具所代表的人类历史或人类意 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为,人类意识的发展通过意识的 产物而表现出来,比如石器时代-科技时代-信息时代。 给小孩的工具也应是符合小孩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 这个逐渐认识宇宙、长大的过程才是重要的。
人逐渐认 识宇宙的过程的显著特征也是先通过咬、摸、听、看等 来感觉,然后在成长中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灵心中的感 受,最后在前者的经验中发展出理性的思考力。 提供给小孩的工具避不开意识,就好象“值得模仿 的环境”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意识一样(由于人类的局 限性,人类在现世生命中将在崇高与低下,真理与谬误 中来回摆荡。“值得模仿的环境”也是内心中不断的崇高 争斗。这种争斗已经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意识。)只是,即 使是意识的产物(例如拼图板),我也认为“自然的意识” 的产物更加协调小孩的灵心(例如归类各种豆类)。
我们用竹筒作为容器,请小孩把各种“感情”色彩 的豆类归类,或把各种“性格”的豆类归类。这种工具 可以引导小孩的精神从浮游的状态回到身体里。他的身 体(行动、意志)、自我(精神)、灵心(情感),也协调 起来。虽然,同样是归类的做法,这种来源于生活、自 然的有依据的做法不同于在每一天同一个盒子里归类色 彩块的做法,前者更加协调了灵心。
这种来源于生活(较 原始的农业生活)的意识产物所设计的“自由创想工作 教室”不仅能让“自我”协调好身体、精神、灵心,还 能避免小孩发挥那种固定的逻辑思考。由于这些物品都 来源于生活,反应了大自然的本质,这种感触(感觉和 触摸)才能帮助小孩建设好正在形成中的感觉器官。
另外,观察我们的小孩子,他们玩泥巴,只是认识 它,慢慢的,他开始利用这个泥巴造型,做成他自己想 要的工具,那么在我们教室里面的所有的工具就是符合 小孩子的。
而通过已经是四岁半以上的小孩的彩色铅笔画,发 现,他们的画没有有意识的交叉点的出现,在画了半学 期以后,才出现不规则的像头一样的圆及与圆连接的线, 这如同与头脑连接的神经一样的图形,出现在所有的小 孩的画上。这标志着小孩从感觉不到身体里的“我”到 意识到最早出现的头和与之相连的神经。但是没有交叉 点意味着他们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四肢。或者说无法控制 自己的意志。
虽然这些图形的出现来得和小孩的年龄应 该有的特征晚,但还是意味着小孩们正在协调建构着自 我与身体、精神、灵心的关系。 因此,小孩的画美不美、和谐还是不和谐,或者有 人所说的成不成功,并不是教小孩画画就能实现的,而 是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协调、建构、和谐好身体、精神(自 我)、灵心。
顺便要提的是,在观察这些小孩的画的时候,如果 一个爱孩子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发挥的是因为爱的感情带 来的欣赏的感受,就不能做到作为一个老师要发挥的研 究的角色所需要的客观。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发现的问题,在有些文章中不得已与一 些教育研究家的研究作比较与分析。而在与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交 流时,我感到他们与我之间有一种互相理解与信任,完全超脱了 世俗的范围。
灵性中的意志
从本欲里发挥的意志是最强的,从感情里发挥的意志是最有力量的,也随着情感的易变容易消失。从思考,也是意识里里发挥的意志是最持久的。从灵性中发挥的意志,是强而持久的。灵性意志,成为他们灵性的生命的意志基础。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出来的意志,成为精神世界的意志的基础,这种意志才会影响整个人的类的意志。
培养小孩的意志要满足他从生命构造也是主欲里发 挥的。也要有情感中的及意识里发挥的。不过,这些方 面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从本欲里发挥的意志;如当孩子 面临痛苦的时候,如与父亲的离别,孩子感到悲伤,如 果我们说:“别哭了,给你糖吃。”这样,当孩子正在感 受、消化处理面对情感的时候却遭到强制的让他注意到 物质身体(本欲、主欲中的需要。)这样的做法会让这个 小孩身体的需求“放大”。注意这里说的是象放大镜里的 效果,而不是小孩身体合理的需求。而灵心中的能力(感 觉、悟觉)萎缩。
也许,另一个小孩天性中的气质过分的要求自己的 灵心接受过多的情感。他喜欢同情自己,也对环境过分 的敏感,自我不能协调灵心中过多的感受,身体也总是 佷累。由于对环境的敏感,也会有较同龄人更强的意识。 那么,“别哭了,给你糖吃。”这样的做法会让这个小孩 从自我的情感中解放出来,容易适应社会。
我们以为这 样就理解了他,但是,这样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洞察这 个小孩发挥独特天性要带来的生活任务。就如天性中的 气质过分的要求自己发挥身体中的欲望的小孩,我们要 通过真、善、美的感受让他的灵心敏感起来(不是聪明 起来)。而另一个天性中的气质过分的要求自己的灵心接 受过多的情感的小孩,如果他的生命构造的活力是在宇 宙力量的保护中的。也就是健康、自然、有生命力的。 那么我们就要理解他灵心中的感受是他的才能,并给他 的生活任务发挥着作用。
我们要了解,小孩的身体、精神、灵心还未或得自 由,他们需要依赖我们的身体、精神、灵心。我们越高 级,他们就越健康。
0--2岁半左右的小孩发挥的意志主导力量来自本 欲,所以,对待饥饿问题毫无商量的余地。2岁半左右 6岁的小孩发挥的意志从情感中有了接受环境的需要 的能力。如果,小孩开始模仿洗碗,我们就要提供这样 的环境发挥他做事的意志。3天过后,他不想做了,我们 需要让他在洗碗的事情上找到乐趣,比如:今天洗小猫 的碗,明天放一些泡泡等等的做法。在这样愉快的气氛 中、由兴趣发挥的做事的意志就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并 且大脑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让头脑活跃,不僵化。
如果给小孩讲道理,让他在意识中发挥做事的力量, 佷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都知道,但是却无法做到。 这种在意识里发挥的意志要持久,需要自我意识及精神 上的自由,它要有自己亲自经历、找到真理的特点。由 于小孩还没有这些基础,过早的醒过来使他意识到自己 及别人的状态。又由于他灵性中本能的对爱的渴望就会 在他敬爱的人面前做出好的样子来。有时象“天使”有 时象“小魔鬼”。
可是,利用手段让小孩服从,无论是善 意的“糖衣炮弹”还是“黄金棍下出好人”培养的都将 是动物性的意志,被奴役的意志。 同样,由于小孩灵性中的本能,他就要与这种打掉 他天性的力量无意识的对抗。这种对抗又无可避免的带 来引发痛苦的意识。假设让小孩不舒服(被迫)在教室 里坐45分钟,那么小孩的头脑就会分泌出有毒的物质, 让他头痛、头重、思维僵化。小孩就会打磕睡,通过睡 觉,精神离开身体,放弃自己与环境的争斗。通过睡眠, 让过多的印象在深睡中被宇宙中的精神力量消化掉。就 像过多的食物引起不适,需要代谢掉一样。这是宇宙力 量对小孩的天然保护。
如果,可怕还在继续,我们不让他睡觉,还把他搞 醒,这个小孩就会失控,或疯狂或抑郁。也就是说,意 志不受他精神中的自我支配。如果,适应了这样的环境, 这些小孩就会在整个人生的生活中醒不过来。虽然他们 有感觉却进入不到灵性的世界。听见音乐,却无法进入 到精神的气氛中。就如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而这种适应就是在文章开始时举的那个例子中被 “放大身体欲望”的小孩容易接受的。如果,这种最强 的欲望中的意志单一的发挥的话,就是这个社会被破坏 的最强的力量。魔鬼就很会利用这种从欲望中发挥意志 的手段。
可是,如果所有的“泡泡”(发挥表面的兴趣的做法, 前一段中洗碗的例子。)都用光了呢?我们要培养的不仅 是根据兴趣而做事的人,还要根据需要。这样,还不理 想,而要兴趣与环境的需要一致,那么才是真实的。这 时发挥的意志就是强而持久的。这就是从灵性中发挥的 意志。
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创造精神文化的行动,这个精 神文化的行动的第一步就是要不依赖形式。脱离所有建 立在形式中才能找到位置的做法。这个脱离成功了,才 能引起改革。这个脱离成功了,我们才能参予到创造教 育改革的榜样中去。
我们不仅让小孩从情感中的欲望、兴趣里去洗碗, 也让小孩的灵性发挥出欲望来。这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 本能。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有着重病妈妈的小孩,这个 小孩会每天把碗洗干净。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灵性深 处有着更高级的本能需求。这种需求,它协调并指导主 欲、本欲、情欲、意识中发挥的意志。灵性让我们有了 与宇宙中的精神真理联系。他渴望妈妈高兴,他无意识 地灵性地进入到“洗碗”的真正意义。所以他快乐。这 并不是说他感觉不到当表面的兴趣消失过后的无趣。
理性高级但没有灵性高级。当理性不能为灵性服务时,它则是危险的。
所有,要有始有终的事情,我们不要让小孩在自由 活动的时间以随便的兴趣来做。0-7岁,是小孩“生命 构造”的建构时期,就是形成脾气、习惯、爱好、良心、 气质、身体的时期。也是形成灵性生命的时期。这种灵 性也会带来心智的才能。这是这个时代小孩要比以往时 代的小孩成熟的真正原因。但要区别的是,不是要支持 智力开发的结果。在这个时期中,没有建构好,那么他 成人以后,就要用“自我意识”去改造。
如果说,0-7 岁阶段形成一个习惯用5天,那他要去改造则需要50年。 比如,模仿织毛衣,对一个由兴趣(情绪)控制意志的 小孩来说,他会做两分钟就跑掉了。而事实上他跑掉的原 因不是对织毛衣没有兴趣了,而是对“坚持”没有兴趣 了。也有可能是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小孩被周围许多 因素影响着,吸引着。而最重要的让小孩留下来的力量 是我们心理动力里面的支持。成人要发挥心理动力的支 持,最重要的条件是“对他的关注”。注意不是“盯着”。
在一天的时间里,在动的节奏过后,我们根据小孩 的年龄选出一个时间段,在一个固定安静的角落和孩子 们一起做手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每个小孩需 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在我们用“灵心”中的力量支 持小孩的基础上,再利用物质的一些手段,如前面举的 洗碗放泡泡的例子。同时还要信任超出老师、小孩物质 范围外的宇宙精神力量的支持。(参阅“灵心的感觉”这 些文章。)
而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做想象性工作游戏时,却 要仅多的给小孩创造在原则范围的选择的自由。 我们了解了小孩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我们就 可以调整成人的节奏,否则,我们就会跟小孩打能量冲 突战和争夺战。
幼儿园里有自己的小孩
由于,我自己经历了这个实属不易的过程,并且成功的让自己的小孩在自由的精神力量下,在我现在的幼儿园里快乐的与别的小孩分享妈妈的爱。重要的是,她不是在压制和妥协中放弃争取。我也知道有别的妈妈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以下,是我的建议:
如果有自己的小孩也在幼儿园里的话,对这个老师 来说开始是非常难的。我们要理解老师与母亲的责任是 不一样的,小孩与母亲的连接和小孩与老师的连接也是 不一样的。因此,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在这个时候就 格外的重要。我们要相信孩子能理解妈妈在幼儿园里的 角色,当然,不是他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 这个相互的理解是重要的。这决定着在痛苦一些时日后, 这样的理解是孩子能超脱的情感基础。
这个情况可以比作刚学走路的小孩,从妈妈的怀抱 离开,学走路的时候 ,向前走几步,然后回头看看, 妈 妈还在那里,再往前走几步,回头看看,妈妈总是在那 里,最后头也不回的走自己的路。让她感到妈妈的爱就 在她的身边,不用怀疑,让她在信任中慢慢的,慢慢的 找到自己。
所以另一个老师的帮助不是来替代妈妈的角色,这 时小孩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妈妈的角色被替代。而是要尽 量让他感觉到安全。要给这个妈妈和小孩慢慢分离的过 程,帮助这个妈妈和分担这个妈妈的困境,也是在帮助 整个幼儿园。 由于整个幼儿园里的气氛是对这个小孩建立在公正 中的保护和理解、他得到一种公正的感受,这种公正的 感受,让他在过程中不自觉的自愿放弃一些利益。反之, 小孩也会反之。这个过程是慢的,也是一场严重的考验。
有人会觉的这样做,有失对别的小孩公平,其实, 这正是小孩们学习公平的机会,他们是从灵心中来发挥 对老师的理解,而不是从现象中来判断。因此,这个妈 妈要根据自己作为母亲对小孩的直觉来做出判断什么是 “原则”。 比如:小孩在想引起妈妈的注意时,通常他这样做 说明他被妈妈忽视很久了,他会怎么样呢?你不要期望 他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事实上他会故意不合作。 这个时候,这个妈妈怎样做才是“原则又公正”的呢? 如果根据现象我们很容易要给这个小孩建立一些规则, 虽然规则是很重要的。在快乐、幸福、自信、祥和的环 境中时规则才是有用的。如果,我们坚持的原则,虽然 从道理上它100%的对,但是,它已经破坏了我们与孩子 之间的连接,已经涉及到小孩的尊严,已经演变成孩子 与成人的一场争夺战,那么,不如暂时放弃。而此时, 我们要做的是灵心中的理解。
当然,如果你是出于心里发挥的“溺爱”,那么,小 孩就会来控制并操纵你。而别的小孩就会感到不公平。 但是,如果你是出于“理解”,那么,小孩就会学会感恩 并信任你。而别的小孩就会感到安全。
虽然在外面来看, 它们很像。没有发挥精神力的人会不容易分清它们本质 中的不同。 有人会觉得我在这里说的太抽象,可是如果没有这 种来源于精神中感受和研究,把做法建立在一套套的方 法上,比如,把教学定好,老师虽然好理解了,却不管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不同小孩的本质和经历。这样的理 论,我才觉得太抽象。
总之,“如果有爱存在,就不会有麻烦,而时间总是 会有的。”
幼儿园里的环境设计
我们要从精神的科学的感受和眼光来看待这些事情,就要发挥这样的感受:……妈妈希望照到天上的光能驱逐乌云,就让家每天清洁。妈妈希望照到地上的光能使土地生长出结果实的树,开出美丽的花,就采集自然中的色彩装饰家。妈妈希望照到海上的光能团结所有的河流,就用源头的水喂养他们…… 其实,这就是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依寻的做法。
比如:“每天清洁”,这个做法,对于用物质主意的 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人,也许,就会请一个“清洁工”,他 们巧妙地称呼她们为“阿姨”,来做这些清洁又低级的事 情。 而另外的情况是,你在孩子们的周围,用一颗温暖 的心在清洁。同时你被阳光照耀下发着光的灰尘吸引。 这些物质世界的美是怎样打动了你?这,就是幼儿要学 习的如何进入物质世界的方式!如果是相反的环境,那 么这个孩子进入物质世界就会无力和痛苦!而且无力和 痛苦的不止是他,也包括你!
再比如:“自然中的色彩”,这个做法,再也自然不 过了。色彩就是表达精神世界进入物质世界的情感。(祥 看,“色彩的灵动”)在色彩的背后,都有一个物质的感 受。(比如,有身命感的叶子、花,冷的石头,温暖的有 孕育力的土,天上的宁静的永恒的蓝天……)而这样的 基础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是小孩要帮助建设物质身 体的基础环境。环境是自然的,真实的,有原因、有过 程才能有结果的,孩子的身体、精神和灵心也才是健康 的、自然的。被自然环境保护的。
为了帮助孩子们对自己将来将作为大自然里的主人 这个特殊的使命,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和崇敬。有的 幼儿园里就专门设计一个名为“四季桌”的地方,让孩 子可以照顾这个地方,也可以从大自然里带来物品摆放 在上面。但是,他们不能随便去使用它们。就像人类不 能随便去使用大自然一样。
在“自我协调身体、精神和灵心”这篇文章里,我 们交流了,被大自然吸走“自我”的状态。所以,在屋 内的利用大自然物品来设计教室, 要注意的是:感受、 感觉、认识大自然,都是为了建构自我。 这样,我们就要满足他们。所以,在室内的环境, 就要有与自然界做断开。如果,没有这样的断开,孩子 就要“疯”起来。所谓的“疯”就是失去“自我”。
我们 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孩子们跑来 跑去,接着,有人哭了,有人打架了…… 与其,辛苦地去控制他们,不如,在空旷的中间, 设置一个“障碍物”。帮助他们精神中的自我回到他们的 身体里去,去控制他们的意志。 是的,物质主意科学的人会笑,他们说:“不就是一 条“板凳”吗?你拿它来挡他了,他当然就不跑了。”他 们宁肯去信念一条板凳也不愿意去信念高级的范围。 这个在物质世界阻挡孩子的“障碍物”,结果却是帮 助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畅通的“交通工具”。所以,不能是 没有道理的。不能只是一条板凳。而是一个能自我遮掩 的设计。 比如:帐篷的封闭的结构,就是和大自然的放射的、 开放的是对比的。
我们也这样来对比的看,就能理解, 我们的头是封闭的,就能帮助我们思考、集中意念。我 们的四肢是放射的,我们就能参与到外界去劳动和行动。 而对于这些“做梦状态”的小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 情感的方式去发挥他们的意志。情感的方式就是“做梦 状态”的。他们就会很舒服。所以,这个封闭的设计不 是用来帮助他们思考,(这对于9岁孩子是必需的),而 是让这个封闭的设计是帮助他们休息,和感受情感。我们就在这个粉红色的帐篷里,放上可以让他们躺 下来的席子,帐篷里是他们的孩子。
又比如:一个“活”的“帐篷”,那就是老师。当有 孩子“疯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他拥抱在怀里。让 他进到你的心里去。而不是,紧张地大叫:住手!安静!
而在另一个区域里,是满足孩子的更深的节奏,就 是安静里面的安宁。 安静是通过物质的环境设计和安排达到的,而安宁 除了这些以外,它不同于安静的状态是,它要有一个清 醒着地自我。简单一点说:睡着了,我们可以说他安静 了。却不能说他安宁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灵心对精神世 界的连接,也就是安宁。我们要有一个给孩子们“祈祷” 的神圣的地方。(为了帮助大家对“祈祷”的理解,避免 误会,请祥看“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等这些文章。)
当孩子们进入这个区域时,就无意识地被这个区域 的崇高的精神力所引导。这是让孩子的一生有方向感, 有目的性的感受。他们会不自觉地放慢他们的脚步。收 敛他们的骄纵。不用多说什么,这是每个正常人都能感 受到的。
在自由的工作游戏的区域里,就是要有秩序。但, 不是成人世界意志里的秩序。是,小孩世界里的秩序。 他们在他们世界里才是主人。所以,即使是乱的,也有 他乱的秩序。而事实上是,孩子会不断地把老师放“错” 位子的物品,重新放回它们该回去的地方。但这一切, 是在孩子创造性的、自由的发挥过后。 如果,把一个篮子里的松果拿出来喂小宝宝,可是 在抱完了小宝宝以后就要把她放回去,那就不能喂小宝 宝了。而积木,他想用来给小宝宝做房子,如果用完了 积木,就必需放回去,才能用别的,那就不能给小宝宝 盖房子了。所以,我们成人世界里的逻辑对他们来说也 不完全是有道理的。
可是,当孩子真的是在行为习惯上的需要帮助时, 我们却是要帮助他们的。(请祥看“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 我与意识”“灵性带来的意志”等等。)
文章的开头还说:妈妈希望照到海上的光能团结所 有的河流,就用源头的水喂养他们……我认为这个源头 的水就是神圣的天启。当然,要以适合他们天性的方式 喂养他们。 这里的“真”就是过程、“善”就是智慧、“美”就 是创造力。
幼儿教师的位置
“在一个森林里,有一个用泥土做成的小屋。 这个家的主人是几个小孩和他们的妈妈。这几个小孩是太阳的光,太阳要在将来让其中的一道光照到天上,又让一道光照到地上,还有一道光照到海上,于是天、地、海就连成一片。
可是这一切只有他们的妈妈知道。妈妈心里藏着这 个秘密,每天和孩子们生活着。
妈妈希望照到天上的光 能驱逐乌云,就让家每天清洁。
妈妈希望照到地上的光 能使土地生长出结果实的树,开出美丽的花,就采集自 然中的色彩装饰家。
妈妈希望照到海上的光能团结所有 的河流,就用源头的水喂养他们。
妈妈问太阳:我所做的可是好的?
太阳回答:是好的,不过,他们是我的孩子,就是 有了光的属性,你要每天让我的光照在他们的身上才是 好的。
妈妈问:我要如何做呢?
太阳回答:通过你自身,你可见过没有擦拭的镜子 就能自行反射光辉的吗?你见过没有点燃的蜡烛就能自 行发光的吗?
妈妈回答:可是我有什么能力让黑暗变成光明吗?
太阳回答:你见过光明里的黑暗吗?自然不呈有的。 不要惧怕黑暗,在黑暗里总是见到光亮的。
妈妈信任了太阳的话,就看见她的孩子们有着另一 个光明的自我在指引着他们的生活。她就按照太阳教给 她的,好象只是反射太阳的镜子。她觉得自己慢慢的也 成为了一道光。无论孩子们在什么地方,孩子们都能感 觉到她......”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也许,我 们经历过做老师做得很累的经历,那么说明我们还没有 找到老师的位置。我们总是和小孩在争夺着什么。那就 是意志的自由。 孩子们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的时候,他们就是他们 世界里的主人。而老师就是引导他们无形的力量,老师 在教室里所做的,是轻松和自然的,甚至是不落痕迹的。 留下来的是“精神”的气氛,也可以说是“爱”的气氛。
这并不是抽象的,如果经历过人生的人,我们沉思 一下,就会感到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这样的“爱”的气氛 中。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们总是在失落、无助、 寻求保护,在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来寻找这个力量。老师 就是这个力量的代表。老师要如同这个藏在万物中的力 量一样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就总是在那里。
所以,老师要有一个固定并能观注全局的角落。这 种固定在无形中让孩子们感到安全。不管是要有意识的 出轨时还是忘我的投入工作游戏时,他会在心里告诉自 己:老师在那里,他总是在那里。 这样,有一天,当孩子长大,虽然有可能他记不起 老师的长相,力量的代表会淡忘,不过那个指引和保护 他的力量不会失去。孩子才会健康。否则,成人就会找 不到自己,也无法给别人安全感。总伴随着患得患失的 人生。
假设老师在用自己的力量来引导小孩,老师就会累, 孩子就会不满意,并挑战人为的权威。这样我们就能理 解,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渴望探求真理,想脱离 成人世界给他们的价值观,如果,要让这时期的孩子有 一种“稳重”的力量,在他们幼年起,我们就要深刻地 帮助他们与精神世界联系。而我们仅仅是工具。
我们要仅可能的让小孩自由的发挥。如何才能让小 孩自由呢?我们看到小孩身体里的另一个自我如何在协 调他的身体、灵心、精神,我们才懂得尊重他。就好象 一个母亲微笑的在旁欣赏她的小孩通过自己的意志学会 走路一样。我们不要给小孩限制他的和让他依赖的学步 车,也不要做学步车的角色。 学走路的小孩,从妈妈的怀抱离开,学走路的时候 , 向前走几步,然后回头看看, 妈妈还在那里,再往前走 几步,回头看看,妈妈总是在那里,最后头也不回的走 自己的路。让她感到妈妈的爱就在她的身边,不用怀疑, 让她在信任中慢慢的,慢慢的找到自己。
为了要理解孩子一样,理解老师的状态,老师要在 这个“家”里面做着自己感兴趣又值得孩子模仿的事情。 这样老师才会有爱的心情。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男的老 师发挥女的老师的特点,除非他感兴趣。
专注于一件事物不容易,不过,幼儿教师在教室做 自己感兴趣又值得孩子模仿的事情时却需要把心拷贝成 无数个。不是一个,而是无数个,可以把每一个完整的 心给任何一个小孩,不是把心分开, 这儿一点,那儿一 点。这是一种修炼。
我建议刚决定尝试这样做的教师可 以放学回家后,回忆一下自己在教室里象妈妈一样一边 做手工,一边照看小孩的时候,周围都发生了什么?
用旋律来引导节奏
最后,我们来看,教室里的设计是和一天的活动联系起来的:和老师一起走山路来学校,春天有野草梅、有蝴蝶;夏天有蝉鸣、也有蝇虫,还有烂泥路;秋天有落叶和果实;冬天有暖阳,只有在冷的天气里,我们才会意识到阳光的温暖。
在枫树下,我们牵起手,用呤唱来晨祷。 进教室,自由活动,也许,有孩子在昨日回去之前, 刚照顾小宝宝睡觉,这时,他最想做的是去看看她醒来 了没有。有的小孩可能最想把他昨天以颜色来分类的豆 子,今天要把它们以种类来分类。(请看,“自我协调身 体、精神和灵心”其中讲到适合孩子的“玩具”。) 这样的舒缓地做完了事情。
接下来,老师开始轻轻 地唱起来: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照顾你, 爸爸收拾家。 有的孩子就开始做妈妈,帮助娃娃睡觉,有的孩子 开始做爸爸,收拾积木…… 有的小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老师就把布的一角 放在他的手里说:来,和我一起把它叠起来。看,老师 没有唤醒他,而是用自己的意志来代替他的意志。孩子 有时就是需要成年人的自我,来引导他们。 而有的小孩总是什么也不想做,有的是要挑战老师, 等等。(请看“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我与意识”其中讲到 如何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 这时候,有的孩子已经把祈祷的角落,摆放好凳子。
为什么,他们这样主动地进入到下一个静的节奏中去 呢?因为-“规律”。 规律,孩子的身体里就藏着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而大自然就有动-静-动,日出-日移-日落,春-夏 -秋-冬。生-死-生。 在这个每天都重复地节奏中,孩子们本能的去服从 这个规律。这就是“睡眠状态的意志”。
祈祷结束后,我们在这个心安宁下来的状态下,听 一个有精神内涵的故事。(请看,“关于故事”)也只有在 安宁的状态下,才可能去感受。所以,接下来,我们感 受水彩或者其它的艺术形式。(请看,“色彩的灵动”)
孩子们会“告诉”你,什么是恰当的时间来结束, 而交换到下一个动的节奏里面。 接下的动,是放射状的,是去参与到外面的世界的。 我们就到室外去劳动或者爬树、修路、洗布等等。
接下来,是吃饭和睡觉。由于,我们这里,孩子们 不用在学校吃饭,所以,我无法帮助他们。不过,在城 市,我就觉得,要把吃饭看成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紧 张的事情,更不是隆重的事情。
而睡觉就是要学习放弃自己。在帮助小孩睡觉时, 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放弃自己。
下午,孩子醒来后,我们慢慢的花时间地帮助孩子 起床,慢慢地醒过来。喝一点水。反正,我们这里没有 点心。每天都是两顿饭,能吃饱就很好。这样,孩子们 也很简单。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请祥看,“睡 觉是学习放弃自己”“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下午,我们就要安排时间一起做事,比如:织毛衣。 用泥巴来做东西。剪纸。编篮子、做木工。根据每个孩 子的意识发展给他们不同程度的意识的产物。不要标准 地给一个5岁的小男孩,玩没有眼睛的布娃娃。要满足 不同的他们的构建自我的需求。否则,孩子就会空虚和 乱。
而这些事情,我们不让孩子以随便的自由活动时间 里来做。为什么呢?(请看“灵性带来的意志”,里面讲 到,不能完全让孩子从情感的欲望来发挥意志。)
最后,整理,告别。 每个环节都是由旋律来引导的。对于一个自我意识 和心理动力都很有力量的老师来说,每一个环节都会是 轻松、自然又愉悦的。
睡觉是学习放弃自己
一位精于教诲之道的老人说道:“儿子啊,你若能不睡,你就能不死,若你睡后不能醒来,你死后便不能复生。” 睡觉就是要学习放弃自己。在帮助小孩睡觉时,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放弃自己。孩子要在睡眠中把白天过多的印象通过睡觉来处理掉,就像食物过多引起不适要消化掉一样。 睡觉就是进入精神世界。许多帮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进入世界的力量都是在精神离开身体的时候,在精神世界里获得的。只是,这些感受,由于,我们在深睡以后,自我消失(离开)了,所以,我们意识不到。
在陪伴孩子睡觉(进入精神世界)时,用“圣诗” 的旋律,来安抚他们。也就是去掉最强的两个音。一 个代表极乐,一个代表痛苦。他们脱离物质世界的感 受越多,进入精神世界就越深,醒来时就越有进入物 质世界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通常我们会把 没有梦的觉,和睡得很深的觉,称为“无忧觉”,醒来 时就会“神清气爽”。 婴儿由于刚从精神世界里来,所以他们需要睡眠 的时间更长。 下午,孩子醒来后,我们慢慢的花时间地帮助孩 子起床,慢慢地醒过来。看上去,他醒过来了,其实, 他身体却还是睡着的。是精神先回来,然后是自我,包 括灵心,最后才是身体。 然后,喝一点水。反正,我们这里没有点心。每天 都是两顿饭,能吃饱就很好。这样,孩子们也很简单。 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由于,我们这里,孩子们不用在学校吃饭,所以,我无法帮助他们。 不过,在城市,我就觉得,要把吃饭看成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紧张的事情,更不是隆重的事情。 食物要简单,一顿饭,最多两种菜。而且,最好不要把食物混在一起做。让孩子感受最简单和最本质也是最美味的感受。不要让孩子面对一桌的菜,烦躁不安。不要让他浪费他的精力来做太多的选择。要营养全面,可以每天变化。
但这个变化还是要有规律。将来要面对世界做的 选择的能力,是由现在的简单和稳定带来的。又由于 从简单中感受到的满足,使小孩在将来面对青春期时, 不用越来越依赖刺激。
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体验饿、冷、困、 痛……这些身体感受,都是引起灵心感受力的。但, 要在适度的范围内。极大的“苦”则会“枯”,极度的 “勤”则会“乏”,极强的“痛”则会“弱”。反之依 然。 适度的感受则会让孩子学会“爱”和“体验”自 己。培养他的高级的自我意识。虽然,这个自我意识 是在他21岁后,才获得独立。但在它独立的时候,他 就可以去驾驭它。因为,一直是他自己在引导自己的 身体。而不是,由别人或者物质来控制他的身体。
我们通常误会的是,给孩子许多的满足,让孩子 爱自己,得到温暖。可是,这并不是结果。后面还要 发生的是:这个“爱”,能带来多大的创造、文明和自 由。 这个“爱”与“体验”却和由于过多的满足引起 小孩爱自己和体验自己是相反的结果。
我们听教育家说:最重要是培养和建构孩子的身 体。我们就误会地,不断地给他满足。把他搞得不清 楚自己的身体在哪儿。更不清楚一个西红柿真正的味 道。当然,也不会为了这个对他来说根本还算多余的 西红柿感恩。那么,就算完了!多可惜,这些范围只 有“人”才有资格,他却失去了!
所以,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却是:最重要是培养和 建构孩子的身体,是要从精神的科学的研究来看。这 样,我们就知道真正的培养是怎样一会事。从物质主 意的角度来看,却完全相反了。也完全误会了。你们 看,我们从精神的角度来看,却并不会让我们失去物 质,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可以把物质利用的更好,更 科学。
一种隐秘的知识
――给“家庭儿童班”的建议
这是2005年3月份的课程,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 由于那时每日只有一小时与孩子们教课的时间,我把课 程的主体放在最隐秘也是最光明的真理知识上。
在造物 主知识的宝库中有一种隐秘的知识,当它得以应用时,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种恐惧感。但是,这样的知识 应该从童年时以适合他们天性的教育方式教起。
而我详细地记录这个过程,是想帮助一些热心于在家 庭里组织“儿童班”的朋友们,也许对他们是有用的。
3月17日,寒假结束了,我们把那个堆着柴、猪草 和垃圾的学校(其实就是两间用黄土堆成的房子,其中 一小间是以前远道的学生用来中午做饭的)变成了一间 “艺术工作学习室”。一间隐藏在大山里的“灵性学校”。 这里一共有16个学生(加上我的女儿),有时屯子里 还会来3、4个3、4岁的孩子。他们的年龄从3岁到8 岁。从5岁开始就正式接受1年级的教学要求,这是我 目前无法改变的。如果屯子里没有老师,孩子们就只能 离家去乡里的中心小学上课,附近的屯子早就没老师了。 在我还没有来之前,这里有一个老师,他用全天的时 间只教数学和语文。没有游戏、手工、音乐、色彩…… “课”。我现在就负责所有这些内容,也负责所有这些课 的教学材料的费用。
我把一个月四个星期的课程(上午10:00-11:00) 的时间安排为“灵性引言”的学习时间。每一个星期重 复学习一则“引言”,并且都重复同样的节奏和做法,所 有的做法里(包括所有的生活中)都包含着这一则“灵 性引言”。
例如,先确立这个星期要感受的引言内容: “仁慈的语言是人心的磁石,它使文字有了内涵,它 是智慧和理解之光的源泉。”
节奏:室外游戏;我和孩子们手牵手围成一圈(他们 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不过,只要我轻轻开始唱歌,他们 就自动围过来抢着牵我的手)。 我们开始一边律动一边歌唱: 仁慈的语言,是一道清泉,带来了纯洁,带来了爱。 仁慈的语言,是一缕阳光, 带来了光明,带来温暖。 朋友啊,朋友! 我们一起努力 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仁慈的语言,是人心的磁石 它是智慧和理解之光的源泉 朋友啊,朋友! 我们一起努力 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唱这样的歌的时候,我常常被他们认真、心灵愉悦的 样子感动。我也要求我自己要做到这样的灵性追求。我 也从不解释引言带来的道理,而只是感受。由于我对此 真理的崇敬和信任,在没有任何解释翻译的情况下,孩 子们流露出追求真理的认真和充实的快乐感来。 我很满意我不会讲壮话的现实,学生接受的过程,完 全是受“引言”带来的真理的那种宇宙力量,也用整个 生命来接受我的自我意识(高级的)、心理动力。
然后, 我们进入教室,把板凳围成一圈。在搬凳子的乱的过程 中,我就轻轻地哼唱这首歌,学生们就自发地跟我一起 轻轻唱。等他们坐好以后,我开始讲故事: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佛陀”的有着神奇力量的人。 他有很多很多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非常敬爱他。有一 天,他给学生上完课之后,走在一条又斜又长的山路上。 突然,山路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穿着黑衣服的人。其中, 有个长得很像蛇脸的人牵来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有教室 这么高,有教室一半这么大,它尖尖的牙齿有板凳这么 长。另外长得像狼脸的人说:“哼!那个佛陀有那么多学 生敬爱他,真让人生气。我们用鞭子打它,把这头大象 赶下去,让它撞死他。” 佛陀好象完全不知道这一切,还是那样安宁地、慢慢 地走着路。只听见大象痛苦地尖叫一声,从山上冲了下 来。眼看大象尖尖的牙齿就要穿过佛陀的身体。(停顿一 会)佛陀慢慢地、慢慢地举起手,再缓缓地把手轻轻地 放在大象的头上,仁慈地说:“你忘记你的温柔之心了 吗?”大象这时像小猫咪一样安静下来,还用它长长的 鼻子轻轻地碰佛陀的衣服,好象是说:“我很喜欢你,很 喜欢你。” 山上的那些人(不能说山上那些坏人)惊呆了,他们 看见佛陀仁慈的力量。
我给他们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想到,他们集体鼓 起掌来。 当然,老师要不要决定用这样的引言,是根据他自己 的内心感受,选择的。这样,才是有用的。他的声音才 会带给孩子灵性的感受。旋律才会优美。对孩子起作用 的旋律是与文字的内涵(灵魂)不能分开的。
有一次,帮我做翻译的老师不在,我就请一个7岁的 调皮小孩做翻译。结果,使这个小孩突然认起真来。我 最担心那个老师忍不住就利用故事来教训(教育)小孩 或者解释故事给孩子听,使孩子在用整个身、心、灵感 受故事的时候,不断地被断开(破坏)。我并不想马上得 到结果,不是让故事的灵性力量停留在思考的范围内, 而是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对于7岁以前的小孩是 最有效果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跟着我一起朗诵这一 则“引言”。不要求他们背下来,也不把字写在黑板上。 如果他们看见字,就把注意力放到去认字上,而且“记 忆力”也很依赖看见的文字。
然后,我们站起来,手牵着手围成一圈,唱我们这个 星期的歌。
最后,我们坐到桌子旁,用三原色蜡笔随意画画(越 能帮助想像的工具越好)。由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里,视 觉的力是最强的,所以在孩子没有自由之前,我不让他 们根据一幅标准的画,来填颜色。就像我不用我有限的 理解来解释“真理”一样。
我也会在黑板上根据灵性引言的内容,创作一副粉笔 画。(孩子们可能是第一次亲自看见一副画是怎样画出来 的,并且看见我不断地修改,一点一点,慢慢地越来越 美,使得他们也越来越自信(刚开始,他们总是临摹书 上的标准的画)。他们很欣赏我的画,也很爱护它,没有 一个学生去把“它”擦掉。他们把书撕下来贴碗柜。我 也很爱护他们的画,收集起来,每个月装订一次,做成 一本画集。)
放学之前,我们就复习轻轻地唱以前学习过的“灵性 引言”改编的歌曲。 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会在山坡上不断地喊:再见! 再见!每天如此。 以上这些文字就是描述我每一天上午的课程。
而下午 的课程(16:00-17:00)我又是怎样设计的呢?
室外,课间游戏。
通常,我会根据观察到的学生需要 学习的、出现的问题来设计游戏内容。比如,他们不会 分享玩具,抢来抢去,打架。那么,这个星期的下午课 间游戏部分就专门玩一种新游戏叫“分享”。传统玩球的 时候是抢球,现在,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谁得到球,要以 最快的速度扔给别人。
得到释放之后,我们进教室围坐成一圈,听故事。下 午的故事与上午的故事特点不一样。上午是真实的精神 领袖的故事,下午的故事是为了让孩子的感情进入这个 星期的“主题”也可以说是“人文”的,但还是精神的, 因为只有精神进入人类的文明,它才是“文化”。
比如,这个星期是感受“色彩”。第一天,天正好下 着雨,我选择了“蓝色”。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有着蓝色 气质的故事。如果是9岁以后的学生,我就给他们红色, 因为9岁以后是发挥意识的年龄,在冷的天气中感受对 比的红色会引起他们心理上较强的对比感受。而这些学 生是还活在环境里,与环境融为一体,所以让他们感受 自己的内心与环境融为一体应该是美好的感受。
“在一个森林里,有一片沼泽地。每一年冬天都会飞 来一群丹顶鹤。它们在沼泽地旁边的芦苇坡休息过后, 就会继续朝南方飞去。 有一天,有一个穿着白衣服的女孩路过这里,她听见 天空里传来悲伤的丹顶鹤的叫声。接着,在沼泽地里也 传来绝望的丹顶鹤的声音,那是一只陷入沼泽地的年轻 的丹顶鹤。那个声音好象在说:“朋友们啊!你们先离开 吧,我已经不能再飞翔了。”而天空中不断盘旋的丹顶鹤 的兄弟姐妹们却不愿离开,他们想和它一起飞到南方去。 这个女孩找来一枝树枝,她慢慢地靠近丹顶鹤,想把它 救上岸。可是,就差一点点,就可以救起丹顶鹤来。眼 看着丹顶鹤就要全沉入沼泽地,小女孩迅速往前……终 于,年轻的丹顶鹤被救上岸,又自由地飞翔在天空。可 是,小女孩却再也没有起来,她永远地被埋在了沼泽地 里。 第二年,这个沼泽地里,就是小女孩没有起来的地方, 盛开了一朵洁白的莲花。每一年,这群丹顶鹤都要在洁 白的莲花上空,不断地盘旋和鸣叫。”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注意地感受到孩子们进 入了一种忧伤、同情的蓝色气氛里。可是,痛苦是带来 意识的。对于这些7岁之前的小孩,我想让他们最后进 入明快的蓝色气氛里。所以,我把故事的结尾改编成一 个光明而美好的感受。
有时候,我也觉得要让小孩了解 人死之后的精神状态,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 在这个故事里,“洁白的莲花”就清楚地让小孩的灵心感 受到精神世界的真理。对这个故事的描述中,有些词汇 是小孩还无法通过智力接受的。并且,他们也从来没有 听过这些新的词汇。不过,在不解释的情况下,我只注 意故事的精神和优美和我的心理动力所发挥的如万有引 力一样看不见的力量。结果,使我的声音也很优美,小 孩接受的很好。我不认为,小孩子只喜欢听小猫、小狗 的故事……
接着,我轻轻唱这个故事改编的歌,让孩子们欣赏: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有没有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 经来过。为何片片白云,为她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 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然后,我请小孩们回到课桌边。同时,继续轻轻地唱 这首曲子,也一边分配感受“蓝”色水彩的材料(当然, 在感受快乐和力量的“红”色时,课程又是另一种气氛)。 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感受完色彩之后,我再请他们和我 一起唱这首歌。(由于在2004年的4月份,我也在这里 与四年级9岁以上的小孩做过教育实验活动,并且也利 用了这个悲伤的故事来唤醒9岁小孩自然出现的“意识” 状态。所以,我也担心,是不是课程有一些“意识”成 分太强了?并不适合7岁以前的小孩?
于是,我通过观 察发现这种在感情里发生的意识是每个小孩(每个人) 的灵性特点,也可以说是灵性意识。“它”不同于智力意 识,不是通过反省、分析教育出来的的道德意识。虽然, 这种9岁以后通过教育手段教育出来的“道德意识”也 会提升一个人的灵性心智的才能。可是,9岁以前的小孩 却是同感到进入这些灵性空间(气氛)里。
我觉得,这 样的课程设计如果避免分析、反省带来的思考意识。就 是可以很好的让小孩发挥他们天性的“灵性同感才能”。 不过,很多大人不敢这样教育小孩,因为他们已经习 惯了传统思维里低级的“人”的状态。所以,对“人” 的认识的不同,将带来做法的根本的不同。
下午放学了,小孩子们通常帮我捡柴。之奴现在也习 惯了和他们相处,在山坡里跑来跑去,也可以说是滚来 滚去。他们帮我拿柴进我家的时候,就会被墙边的一张 桌子吸引。那张桌子上放满了之奴的“工具”:刀、剪子、 木头、土、石头、菜叶等等。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已 经是非常的熟悉了。可是,他们看上去好象很陌生的样 子、好奇的样子。
于是,我想到,原因是,它们从未这 样出现在一个“工作台”上。并且,也从未由一件自然 的状态成为一件“艺术品”。他们的生活也和“美”联系 不起来。虽然,这里的“美”随处可见。如果,问一个 年轻人,你的理想是什么?或者,你上学时最喜爱什么 课程。他们不知道你在问什么。 是不是,这里的小孩没有一个灵心环境给他们模仿及 玩一种可以随意组合的“想象工作游戏”?
所以,从3 月初开始,我就和另外那个老师开始把学校里堆着柴、 猪菜、养蚕的3平方米的小房间收拾出来。我也去集市 买来亮瓦,使昏暗的教室亮一些。设计了陈列着大自然 捡来的“玩具”的“工作间”。孩子们可以随意组合、交 流、自由走动,做“想象性工作游戏”。而外面的教室还 是保留整齐的一排排桌子、板凳。
开始,我觉得这些应 该上幼儿园的小孩,应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可是, 我也认识到这样规矩、严谨的环境使小孩的服从意志特 别坚强。另外,这个老师还要上传统的数学和语文课。 如果,总是这样,小孩的生命构造的活力和心理动力就 好象被关进黑屋子一样。那么,我就尽量使轻松、自由、 自发与严谨、服从达到平衡,也是意志、情感、智力的 平衡。而它们的中心支柱是“灵性”的亘古力量,这些 力量是那些不渴求者无法感觉到的。
也就是: 8:30--9:00自由在“工作间”工作
9:00--10:00传统的语文或数学课。
10:00--11:00“灵性引言”感受。
11:00--14:30放学回家,到田间劳动,喂猪等等。
14:30--15:00“自由”在“工作间”工作。
15:00--16:00传统的语文课或数学课。
16:00--17:00“灵性艺术感受 ”
这一部分,在一个月内,每个星期的主题都不一样, 第一个星期:色彩;第二个星期:泥;第三个星期:手 工(编织、木工、布艺……请当地的农民来指导,我也 和学生一起学习,提供一些艺术感受的建议。并且,在5 岁以上的小孩,我要求他们真实地学习技能,而不单是 感受和游戏。其实,他们的态度也是极其认真,只是成 年人想象他们不行。)第四个星期:前两天,把这一个月 内做的手工选择一些来完善和结合。第三天,用这些“道 具来表演。第四天,到自然界感受并带回一些“天然材 料,有时也带一些食物去(煎黄豆)大家一起在草地上 吃,也吹笛子给他们听。第五天,把一个月来的画装订 成册,这个装订的过程意味着一个总结和一个结果,会 给小孩带来有根据的满足的感受。 17:00以后,放学回家,田间劳动,找马,喂猪, 喂牛,烧火煮饭。
母亲的灵性直觉力
可以影响小孩的灵性能力的主要是母亲。母亲是小 孩的第一个教师,如果母亲有灵性就会把小孩引向灵性 之路。对母亲教育小孩起作用的是母亲的“灵性直觉能 力”。 这是一个当过母亲的人都已经体验过的事实。这里, 不是想证明这个事实。而是想帮助在我们“不自信”的 时候,面对越来越多的“学术”、“技巧”、“方法”、“劝 戒”……中能清楚自己的这一中心精神灵性力量。如果, 不发展自己的灵性直觉力,会不会越来越迷惑或迷信?
小孩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从认知母亲开始的。能 感受到母亲的精神世界,也能感受到宇宙中的精神。这 种感受对个体来说是最真实的。这样,母亲就成为小孩 与精神世界联系的桥梁。她的乳汁也是唤醒小孩精神的 能源。这就是“恩赐”的意义。乳汁代表着精神世界里 的一个任务。它是精神世界进入自然世界里一个不可估 量和抗拒的对婴儿的保护力。 那么,想想,如果,她把自己看成是这样的桥梁, 那么精神世界就会帮助她教育精神世界自己的小孩,也是人类的小孩。并且整个创造界都会获益。而这些小孩 将是整个世界发展的酵素。这胜于拥有血缘上的关系, 和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血缘上的孩子在物质上满足 也不会感激母亲和父亲,而会觉得不论他们做了什么, 只是不得不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他们都不会 在意。然而,灵性的孩子总是很感激父母亲的精神养育 和慈爱。
“恩典之子啊!从空无之荒野,以我命谕之泥土, 我使你显现,并为你的教化注定了存在的每种原子和一 切造物之精华。如此,在你自母腹降世之前,我为你命 定了两股闪亮的乳泉,和看顾你的眼及爱你的心。出于 我的慈爱,庇荫以我的慈悲,我养育着你,并以我仁惠 和恩宠之精华守护你。我这一切的目的是要你能到达我 永恒的领地,并配得我无形的赠礼。而你却留于无觉, 乃至成年,你忽视了我所有的恩典,自顾忙于你的空想, 如此,你变得全然忘怀,甚而离弃朋友之门,住进了我 敌人的庭宇。”
为了避免人类的局限性,在“母亲”这一特殊的时 期,宇宙的精神赐予人类超越“心理动力”的范围,也 是超越“同感”和“反感”的情感。而是在“一夜之间” 被一种“宇宙之无限爱”的精神力替代。 如果有人问:被精神修炼后的改变心理动力范围的 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一种。只是,母亲的“无限爱” 的精神已被赐予,而发挥的精神力量却是需要有意识地 发展的。否则,这种“做梦状态”的精神力会萎缩掉。
做过母亲后,就有了一种“母性”的精神地看世界 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看世界的方式,就有了一种内在的 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做过母亲的人更适合做幼 儿园里的老师。这个教室里还有一个老人就更好。
如果我们要想利用别人来教育自己的小孩(特别是 0-7岁)要清楚,别人是永远也无法获得这种“上帝” 给予你及你的小孩之间的这种神秘的爱的礼物。0-7岁 的小孩的生命构造力还被自然遮掩保护的同时,也还在 母亲的生命体内。母亲可以像感受到自己一样地感受自 己的小孩。小孩同样也是如此。过早失去与母亲的亲密 接触,会形成肤浅的人际关系和依赖。也可以说属于他 在母亲、精神、生命体内的另外一个自我,始终无法进 入他的生命。精神好象浮游在宇宙中,总是在迷失中苦 恼。只有母亲才能准确识别自己小孩的特殊的灵心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此时的母亲更容易因自己小孩而与社会 对自己及小孩的不理解形成冲突。
这个“礼物”--无限爱的精神力,也从物质身体 上表现出来。从而使身体、心灵、精神都强大起来。即 使母亲经历了极大的创痛,也意识不到自己身体的疲劳。 但是,物质主义者认为是“激素”的增加才使母亲 拥有这种不同能量。
在不同级别的动物身上,也能看见 这种现象。那么,动物也有这种“精神”吗? 动物也是有这种精神力的展现,并根据这个物质世 界的统一的完美、和谐,给予不同层级的动物注定的“分 量”。但是,动物身上展现出来的是精神世界直接的精神 力。人,却是可以自由地发展这种“精神力”,并且可以 发展进入无限的精神层次。
有些心理医生也发现激素与身体、心理、精神的关 系,就利用药物或者物质来激发人的健康,使得病人被 这种药物控制,被一种表面的精神力充电。这时的身体 “要求”病人“精神”起来。 可是,“精神”是宇宙精神的力量,要求病人假想精 神力来对抗因为精神的萎缩而引起的身体、心理疾病, 只会使病人越来越依赖药物和心理医生的精神力。
当我尝试从以上的角度来思考母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想, 如果作为母亲要是能认识到自己的超凡而特殊的使命,用灵性的 眼光看到女性的特殊才能。就能发展具有精神意义的“女权运动”。 就能找到属于女性最特殊及伟大的使命――“母亲是人类的第一 个老师”。
只为了女性的地位而努力的行为,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它不 能带来女性的幸福,可能会加速女性深深地失落感。因为还有更 高级的,不那么自私的动机。就是为了团结。是男人和女人的和 谐。看到这一点,我就感谢我们的母亲,是她们的忍耐和牺牲, 建构了今天的社会。
但,我们要努力达到的是,“团结”的真实性。在精神灵性 的路上,我们会发展出完全不同于此之前的看问题的方式。 所以,这里要写的内容不是要像心理医生那样帮助解决心理 问题,或者像教育专家那样帮助分析,提供教育的“技巧”、“方 法”;也不是像一些精神力的朋友那样给予精神力的依靠。而是把 个体的精神力引向“太阳”,寻求照耀和生长。所幸,这种“向光 性”是非个体的意志而早就存在我们人类的意志里。 这样,我就想去说明一些不是能说明的范围。因为过多的探 寻之门是禁闭的。但祂的表征和现象却是清晰而明白无误的。
危机中的深层次模仿
母亲认识到自己是小孩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并有意 识地发展自己的精神力。这样,才有了“值得模仿的灵 性环境”的最基本的特质。
追求精神的母亲,就能知觉到两个环境。一个是正 在发生的物质世界的环境,一个是平常隐藏起来、而现 在同时显现的精神环境。
危机中的深层次模仿。在小孩身边做有道德、有追 求的事情,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中。有人希望提供 完美的环境给小孩模仿,可是不能忘记只有不断追求完 美的过程,才是完美的环境。一个又一个危机,就是为 了满足这种需要不断追求的渴望。
这样就能理解,为什 么即使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小孩的问题还是越来越多。 咨询了很多心理医师、教育专家,使用了一套又一套的 技巧、方法,小孩的问题还是在发展着,并且他擅长模 仿教育者的一套又一套的技巧和方法。
但是,如果发展灵性之眼,把意念集中于深层次的 精神指导意义,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教育者与小孩要在这 些问题中学习(模仿)的灵性品质,及家庭与这个小孩 之间的精神内在关系;还有,引发这些危机的一层又一 层的其它因素。我们必需面对它,“至到,把这些包裹我 们的硬茧一层层剥落。”
如果总是想解决表面问题,宇宙中的精神就会总是 把问题引入更深的局面中,从而问题更加难、更加复杂。 不要以为问题是一种模式出现的,它是根据每个人的生 活任务、精神能量、命运而出现的。那么,谁能解决个 体的困难呢?
这里,所说的“精神”是一种“实体”。要用物质世 界中的文字来形容非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无法完全描述 的。教育者言行的效力大小有赖于心灵品质的优劣、精 神力的卓越。 通常,教育中所使用的技巧、方法如果没有纯洁的 动机、态度,这些技巧、方法往往令人憎恶。而动机、 态度需要真理中的原则来指引。如果没有找到真理中的 原则,动机、态度往往依循的只是个人的还未成熟的价 值观、道德观。
找到了真理中的精神原则,才能把技巧、方法、态 度、动机协调起来。通过精神上的修炼,还能发展灵性 的知觉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超越技巧、方法、态度、动 机。这是一种很实际的力量,比如,感受一个有精神力 的人不依靠表面的做法,就发挥的“安慰”人的力量。
在这里介绍一种最基本的精神上的修炼,但是,这 里写的内容是给那些对“祈祷”“精神”这些词语没有过 敏症状的人阅读的,它只能在心与心之间吐露:
反省。这里所说的反省,与平常在生活中发生的反 思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反省就是要认识自己和环境。先 要让事情和自己联系起来思考,然后,还要让自己离开 自己的身体,好象是另外一个人来看自己。不要认为, 这样的做法很玄说。只要体验过在一、两年前发生的一 件令你痛苦不堪的往事,在两年后,重新回忆和反省, 就是在体验这样一种离开自己看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这 时,要修炼的就是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这就是把 情感中的意志慢慢地发展成情感中的思考。
常人的反省围绕着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而思考 的本质不是发生在物质身体里面(头脑),而是灵性的力 量。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把灵性的思考力集中于探 求宇宙本身就包含的真理。这样,得到的结果不仅“温 暖”还会有“亮”的,来照亮别人和自己。
仅仅靠人的思考,要找到依循真理的做法,是多么 不切实际。怀着探求宇宙本身真理的反省,才能引来宇 宙精神的“注目”,引发崇高、智慧的感受,激起行动的 意志,培养高级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这一点,人类 的思考是以最自私的方式联系到欲望。不管它表现得有 多高级,最终它会以说服自己的动听的方式把我们引向 “无力感”。
冥想和祈祷,
“祈祷可抹去所有世俗的欲念。它所带 来的喜悦,可以消除个人的俗念。无论在深夜和破晓时 分,要如同一个渴求者般乞求祂。人类永远地活在一种 祈祷状态下,并随时与万善之源灵交。祈祷是最崇高的 境界,它即是与精神世界沟通的方式。”“……就像亲近 祂的人一般……你甜美的韵律将点燃你的灵魂……并使 每颗正直的心为之悸动。初时,祈祷者或许未能察觉其 效能,然而惠赐于他的恩宠与美德,终会影响其灵魂。 这就是由威权和智慧之源的意志所命定启示的奥秘。”
冥 想是灵心的渴望,可以带来安宁和内心深处的满足。 还与环境溶为一体的小孩,他们就是生活在一种祈 祷状态中,成为宇宙精神的一部分,陶醉和满足。他们 的天性是认为万物是活的。是有道理的。是有智慧的。 是美的。是充满希望和爱的。这些属性都是精神世界的 本质。所以,他们跟世界的联系的方式更高级。他们对 周围的人更信任。他们把我们当成“上帝”。因为我们是 被“上帝”托付来照料他们的。这样的联系,就是他们 的“信仰”。他们的确是用一种“信仰”的方式来爱我们。 特别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里面,顽强的忽 视这一点,那么,我们一定会失去这个孩子。如果,在 我们的精神活动中,没有真正“祈祷”过,我们就不能 把精神世界给予我们的精神能量带到地球的发展中。
只 有人才有在生活中以很有活力的方式不断的转变。如果, 我们自己具有敬畏和崇敬的含义进入祈祷中,并让我们 的每一个行为具有祈祷的美丽,这样,在我们身边成长 的小孩就获得了一种“祝福”。我们说出来的话,做出来 事才会以很有活力的,以灵性的方式感动和温暖别人。 相反的话,我们说出来的话就是标语,做出来的事就是 形式。以物性的方式要求和冰冻别人。
服务、行动,
在反省、冥想、祈祷之后,精神会渴 望服务这个世界,并且通过行动来改造精神以下的范围: 自我意识-心理动力-生命构造。对于21岁自我意识独 立的成年人,在服务中的行动-冥想-祈祷-反省-行 动,这个修炼的循环过程就可以改造自己,成为灵性的 生命、有精神追求的人。
它的重点是:你重新认识了你自己。因为你追求, 那个力量就伴随着你。
这几个步骤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它就是所有精神活动要联 系到物质的做法的必然规律。并且它是一种有活力的培养“意志”、 “思考”和“感情”的手段。只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表 达它。我自己在这样做的时候,就觉得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步, 也就不会对精神世界有怀疑了。我们常常隔离在与精神的联系中, 使我们变得憔悴和焦躁。
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
在决定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收到这样的问题: 你在文稿中,大量地运用"灵性"这个概念,不知出版社对此有无顾忌。这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说 不定会引来麻烦。是否可以出书时,有意地淡化这些宣教点?教育部的人,对这类"鼓动"用某种带有宗 教色彩的理念去教育低幼孩子的内容,可能会有异议?你再考虑一下,问问相关人员。在文字上作些巧妙 地处理,会更好些。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对那些没有接触到佛陀的人来说,看到这类宣教,会觉得突兀。 建议在具体表述的过程中,适当含糊些。
有一个问题可能真的蛮大的,关于你时不时推崇宗教理念的问题。你一定要想清楚。因为这不是一本 个人散文集,而是一个教育心得集。你知道,国家对小孩子教育,是有明确纲领的。 看到你这样宣教,怪怪的。 教育方面的书,一定要注意理念啊。万一扣上一顶什么大帽子,你不是找罪受吗? 所以说,你在写书时,要"注意技巧"。出版社认为精神性太强了,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些妥协?而你 在书中强调“灵性”,这也带来误会。
我就这样回答她 如果《那美》没有了“灵性”,那么,它还有什么价值呢?就是因为大家那么容易误会“灵性”和“精 神”,我才觉得有意义去帮助大家了解它。你觉得呢?如果我们社会大众总是避而不谈,那么会不会让我们 越来越不敢、不能去科学的研究它呢?
人们对于宗教的误会或者迷信,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使人们远离了通过它而带给人类的真理和力量。当 然,我说的宗教是与科学一致性的宗教。即使,是冒充的宗教,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它,就更会造成更大的 灾难。由于这样的误会,使人们完全不去理会精神世界通过显圣者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这样的误会已经给 人类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灾难。请以没有偏见的来看《那美》及以上的这段话,它并是要去说服别人去 加入某个宗教组织,显然的,它也把对话面向了不是根据清醒的认识、跟随和吸引就加入某种组织的人们。
也许,有人可以确定的说:我不需要宗教信仰。那么他可以确定的声称,我认为人类也不需要宗教信 仰!这样的话吗?好好想想吧!我的朋友们。我们有没有试着去理解宗教给人类带来的意义?比如,书里 提到的通过耶酥基督让人们看到如何让精神面对死亡。我们才可能被精神感动。
又比如,人们说:我给年幼的小孩讲佛陀的故事,让出版社紧张。我就感到抱歉。可是我不知道最真 实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换成是“雷锋”又如何?如果他们知道小孩需要精神的权威,而这个权威又必需是 发挥过精神作用的话,他们就知道,给小孩讲佛陀不是为了佛陀而是为了小孩。通过感受小孩是如何接受 精神的权威而得到的满足感,这样的观察,我们甚至就能理解对于人类发展的幼年期时,佛的精神和特点 带给那时人类的教育和文明。
可见,现在的最大的混乱就是人们之间的不理解。那么,《那美》不是在试图用最温柔的话来促进这 样的理解吗?如果书里由于作者的缺陷有冒犯社会的地方,我感到不安。其实,我与社会中的任何人是一 样的,我也对太多的事物有太多的误会和偏见。所以,我怎么能去更加的误会和偏见的去判断没有理解《那 美》书的朋友们?
我是不是带给大家这样的误会?我是在为了宗教去教育小孩?还是为了小孩,让宗教的精神成为教育 的艺术的一部分。请大家注意的是,我说的重点是“精神”不是“宗教”。
对我来说,《那美》一书不是要劝人加入某种宗教组织,或者脱离某种宗教组织。而是要去寻找“自 由”。
人们碰到这样的书,那么警觉,让我即在意料之中,也让我故意表现诧异。我问自己说:是因为我的 言辞没有通过做法去努力实现,因而不够真挚,或是观点过于儿戏,或是书中的“真理”是没有根据的骗 局?我想,会不会是刚刚相反呢?我们要不要问自己: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太变态了?我们要不要继续变态 下去?抑或,面对精神、面对死亡、面对自由本身就是一个我们不敢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的教育永远 不会纯洁!
我们随处可见瘫痪的人们,随处可听人们发出呻呤声:社会需要精神!我们需要精神!我们的文化需 要精神!我们的教育需要精神!但当有人大声的呼喊出来时,人们就瞪着不安的眼睛用一根苍白而无力的 手指按在抹着口红的嘴巴上,好心的说:小声点,他们受不了这个!我就问:“他们是谁呢?”“他、她……” 我说:“你去真正的了解他们吧!昨天,我还听见就是他们在呼唤。”其实,这些“他、她……”就是我 们。
我自然知道,你的朋友及想保护我的人提出的忠告。如果有人要给我帽子带,我应该退缩吗?
不!只有我们愿意承担后果,后果才会有意义。
最后,我其实最要澄清的事实是:《那美》是在谈灵性教育,不是在谈宗教教育。灵性是人的一种区别 于其“它”的特性。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你都是一个灵性的生命。我们就要发展灵性的教育来 教育不是动物的人类。 而人们提到“灵性”就会想到宗教,可见,会不会是宗教优于人类早就给人类社会提出了教育的核心 性?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可以互相理解的因素?可惜,有人发展宗教团体却不发展灵性的生 命。或者用宗教的教育道德来强加给小孩,又或者完全不给小孩神圣的引导。
如果你们仔细去看《那美》, 会发现我是在努力帮助我们从这种宗教紧扝咒和无精神论(死亡既绝望)的不安中解脱出来。 从我们发展的灵性教育的路来说,《那美》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小到它还没有发芽,也许就将永远 在黑暗中。
由于它出自于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之手,请朋友们原谅它的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