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0:57
略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思想作者: 苏 诚 夏俊锋   来源: 乡镇经济   2007-11-4  浏览量:76  在毛泽东留给世人丰富的精神遗产中, 关于农业经济建设的思想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40 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所建立的众多农村革命根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基地, 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工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全面分析毛泽东农业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 认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思想应包括土地革命思想和农业生产建设思想两大部分, 并对其作一整体性的分析和阐述,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通常都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 比较偏远、交通闭塞的农村, 经济非常落后。再加上国民党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军事“围剿”( 即所谓“杀死政策”) , 同时又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即所谓“饿死政策”) 。蒋介石的打算是, 通过经济封锁使根据地人民“不能存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的补给”, 造成经济枯竭, 无法生存下去, 因而也无力抗击军事围剿。在这种严峻而迫切的形势下, 发展根据地经济以争取基本的自给自足显得特别重要。毛泽东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下, 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 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目常用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森林的培养, 畜产的增值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同时毛泽东还从保证革命战争供给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给人民以教育等多个方面论证了革命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是为了保证革命战争供给的需要, 从物质上支持革命战争。中国的革命是长期的、复杂的, 走的是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而革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基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外援很少, 有时几乎没有, 自然条件亦非常差“。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 被敌人分割, 因而又是游击的农村环境”, 发展农业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战争的较量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物力的较量“。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 还是经济的竞赛。”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战争对农产品的需求又十分庞大, 供需矛盾突出,在这种形势下, 革命根据地必须利用一切条件发展农业经济, 为其他各项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同
时争取战争所需农产品的基本自给, 为长期进行的革命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物质供给, 革命队伍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有困难, 也就谈不上战胜敌人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其次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革命根据地大多处于贫瘠偏远的地区,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山区, 又处在敌人的进剿、包围之下。因此, 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相当困难。作为人民根本利益忠实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要真正做到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要真正做到关心人民群众疾苦, 为劳动人民谋福利, 就必须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给人民以实实在在的物质福利。因此, 组织、领导、帮助革命根据地人民发展农业经济, 增加物质福利,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和教育根据地人民, 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 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再次是为了给全国人民以教育。中国的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从局部胜利到全国胜利的漫长道路, 而革命根据地一般人口稀少,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要把根据地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解决与劳动人民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 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问题就变成了相当迫切的任务。仅仅政治先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实际的工作成果, 要使劳动人民都看到根据地的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指出“要使全国人民都信服我们所指出的道路的正确性而拥护我们, 而参加革命奋斗, 需要我们拿建设的榜样给他们看, 才能做的到。”也只有切实解决根据地劳动人民的土地问题, 解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把根据地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样板, 才能成为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窗口, 成为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
二、毛泽东的根据地土地革命思想
   “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 而在民主革命阶段,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政权建立之前, 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仍占统治地位, 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 凭借土地这一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使得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种了万担粮, 农民饿肚肠;织了万匹布, 农民无衣裳; 盖了万间屋, 农民住草房。”是根据地人民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要拯救根据地人民, 打破旧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是从井冈山地区开始的。1928年初, 毛泽东到宁冈、永新作调查, 为土地革命作政策指导准备。3 月, 在桂东沙田一带进行分田试点, 随后便在宁冈全县、莲花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永新、遂川、酃县等县的部分地区推广。分田的办法是: 在工农民主政府下成立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土地委员会; 土地分配一般以乡为单位, 实行“全部没收, 彻底分配”的政策, 一律按人口平分, 以原耕为基础, 好坏搭配; 土地分配完毕后组织复查, 把地主原有大地契当众烧毁, 并在各户土地的边界插上写有名字的竹牌; 对大中地主的土地、房屋、耕牛、农具和其他家产, 均于没收, 但还分给地主一份土地和一些小农具, 让他们自食其力, 劳动改造。
   1928 年 12 月, 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实际经验, 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但这个土地法存在几个原则性的错误:( 1) 主张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的土地;( 2) 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农民;( 3) 禁止土地买卖。中共“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等, 对土地政策作了许多正确地规定。但“六大”在土地问题上的缺点是: 主张土地公有; 单独组织富农工会; 还有“中立富农”或“联合富农”的不当提法等。
    毛泽东从井冈山到中央根据地做了一系列探索和斗争,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 逐步克服“六大”决议及以往土地政策的缺点, 完善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 代表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的, 1929 年 1 月, 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向赣南前进的途中, 发布了红四军布告和《共产党宣言》, 就已经对上述的错误有所改正。宣布只“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 分给无田及少田的农民。”4 月, 毛泽东率红四军三纵队到达兴国县, 领导制定了《兴国土地法》,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7 月, 在毛泽东指导下召开的中共闽西党的一大,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使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分田问题方法上, 充分肯定了“以原耕为基础, 抽多补少”的原则; 对大小商店采取“一般的保护政策(即不没收)”; 规定了对小地主同大中地主有区别的政策, 即“对农村小地主主要没收其土地, 废除其债务, 但不要派款及其他过分打击”。1930 年, 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有名的“二七会议”, 在土地问题上强调了“一要分, 二要快”的精神, 确定了以乡为单位, 以原耕为基础, 按人口平分土地的原则。在这些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过程中, 毛泽东始终坚持和李立三
的“左”倾土地政策作斗争。在“南阳会议”上通过的《富农问题》决议案中, 第一次规定了分配土地应于“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的原则; 并规定了一系列正确的限制富农的政策; 批判了“共同生产, 共同消费”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随后, 毛泽东作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 写下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等重要著作, 回答了许多政策问题, 保证了土地革命沿正确的方向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还开展了“查田运动”, 旨在检查分田中土地分配的是否恰当, 纠正过“左”过右的倾向。对此, 毛泽东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只有深入查田运动, 才能彻底地消灭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广大农民迅速地走入经济建设的战线上来。”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经过许多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到 1931 年春, 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各项政策。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政策是: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和一切公共土地, 以乡为单位, 以原耕为基础, 按人口平均分配; 分田的方法是抽多补少, 抽肥补瘦。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解决了革命的根本问题, 为民主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毛泽东的根据地农业生产建设思想
    “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 在土地革命深入开展以后, 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和根据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建设的开展。
   第一, 开展互助合作, 发动妇女参加生产, 解决劳动力和耕牛农具缺乏的问题。发展农业生产, 首先必须解决农动力、耕牛农具等问题。闽西上杭县才溪乡最先于 1930 年春组织了耕田队, 除帮助红军家属外,还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耕田。6 月, 毛泽东在指导工作时, 发现了耕田队并对这一新事物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勉励才溪乡人民团结起来闹革命, 组织起来搞生产, 提出把耕田队提高为“互助社”的建议。在 1933年 11 月的才溪乡调查时, 毛泽东指出:“调剂劳动力的主要方法, 使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 其任务是帮助红属与群众互助。”才溪乡的经验逐渐在根据地内部广泛推广。劳动互助社的建立和发展, 合理地解决了根据地劳动力缺乏的矛盾, 还增强了农民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是解决劳动力紧缺的另一个办法。毛泽东指出“: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生产, 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的最基本的任务。”1930年 6 月, 毛泽东到才溪乡召开妇女代表座谈会时说道“:要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 把妇女组织起来学犁田、耙田、莳田。”才溪乡妇女积极响应号召, 组织妇女耕田队, 成群结队下地参加劳动。“到 1934 年 4 月, 全区 1991 个妇女劳动力中, 有 733 人学会犁田、耙田,特别是才溪乡的红军家属妇女孙大连、金山姑, 一人能耕 5 人的田。”这样, 既解决了根据地劳动力的不足, 又使广大妇女进一步认识到自身解放的巨大力量, 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耕牛是农业重要的生产工具。毛泽东在 1931 年 2 月 28 日发出的《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缺牛一层, 第一, 要提倡耕种互助, 邻近乡村牛多的帮助牛少的种田。第二, 全乡或全区缺牛太多简直不能下耕的, 县区乡等级政府, 应为设法调剂, 鼓动牛多区乡把牛出借或出卖。第三, 禁止杀牛。”
    第二, 进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等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毛泽东指出了“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的著名论断, 要求各区乡组织水利委员会, 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此, 苏维埃政府对水利非常重视, 各级土地部都设立了水利局或水利委员会, 负责水利的兴修。开垦荒地, 扩大种植的面积, 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1933 年 2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动员和鼓励群众开垦荒田的训令, 规定“:今年开垦的土地, 免收土地税三年, 富农开垦的,免收土地税一年, 地主开垦的, 今年就要收税。”据统计, 仅 1933 年, 全中央苏区共开垦荒田 22 万多担, 兴国、瑞金以及上杭县的才溪乡, 基本消灭了荒田。
    第三, 干部参加生产劳动, 密切干部关系, 开展劳动竞赛, 表彰先进模范,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 是根据地干部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先后 3 次到上杭县才溪乡参加劳动, 耕田、除草、劈柴样样精通, 给根据地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今还在人民中传诵。
     综上所述, 在这些正确的理论方针指导下, 革命根据地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各根据地的农业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34 年 1 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 毛泽东在为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对农业的发展作了全面的终结“:红色区域的农业, 现在显然是在向前发展中。1933 年的农产, 在赣南闽西区域, 比较 1932 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 一成半) ,而在闽浙赣边区则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川陕边区的农业收成良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了农业、农民、农村这个大头, 就把握了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农业经济建设的思想, 在当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农业仍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