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两种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24:01
中国人的两种未来 文/吕伟明     2008年伊始,全国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水平连创新高。2007年春节前夕每公斤13元的猪肉一年之内涨到了每公斤36元,因此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流传着一个《西游记》的新版本,说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妖精们不再眼热吃不吃得着唐僧肉,而是改成千方百计吃猪八戒了。    物价水平的上升拉开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随着物价上涨而缓慢提升的工薪和津贴如杯水车薪,涨工资不仅不等于涨收入,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反而在减少。农作物价格在上涨,饲料价格在上涨,生猪价格在上涨,地皮价格在上涨,商品房价格在上涨,“涨”声一片,“地王”频繁出现,股票牛市灿烂,惟独国人为日常开销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而忧心忡忡。欢笑的,是在物价上升期内收获庞大利益的人;其余的,是沉默的大多数。    富有和贫穷再一次携手站在了中国人的面前。如果说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那么富人可以充分享受现实的利益,充分占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比如可以排队买宾利车,可以让儿女就读最昂贵的贵族学校,可以买下美国任何一处依山傍水的豪宅,可以花三辈子花不完的金钱。那么穷人呢?富人的奢侈若上行下效,那么对穷人的一生无疑是灾难性的。富人用一生来花钱,穷人却是用一生来还债。    为什么还债?不借债行不行?不行!一千年前,杜甫居住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悲苦之中,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俱开颜”。一千年后,买不起房的国人仍然比比皆是,甚至一年的所有收入都买不到黄金地段住宅的一平方米,艰苦奋斗一生依然望楼兴叹。穷人与富人之间,存在着天渊之别。富人造住宅,穷人买住宅,规则由富人掌握,所谓的“利润最大化”,换句说法无疑就是“榨干穷人每一滴血汗”。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从每个毛孔里流出的都是肮脏的东西。我完全相信:金钱的本质能够折射出人的灵魂,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层分离和地位差异,同时催生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冷漠和对立。    曾读到一组统计数字:在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是6.7平方米,国家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1998年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18.7平方米。1998年后,房改工作进一步推进,培育和发展了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这组数字是以户籍人口作为基数计算的,用“人均数”做统计口径的传统方式掩盖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据2007年另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在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中,至少还有1000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更遑论中西部尚未脱贫的低收入民众了。相比之下,上海的“汤臣一品”月租金在5000美元以上,“檀宫”和“紫园”的顶级别墅售价早在2004年都突破了亿元。很多富人并不以一套住房为满足,而是在所有风景宜人的城市置办家产,用以避寒或避暑。如果买下一套占地20亩的豪宅,约合13320平方米,这样就是全国平均数27平方米的500倍,意味着用500个穷人的住房面积来填补这一豪宅的平均数。一个富人的神仙生活,是用500个穷人的贫无立锥换来的。而以人均数为标准衡量全国居民住房水平的改善是多么的不切实际!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打油诗:“张老板有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算盘珠子一平均,个个都值百万金”。中国历史,往往就是在这样一种自欺欺人中慢慢走向衰落和复兴的循环。    不仅是住房,根据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2%。且不说这组数字是否真实,经过2007年下半年的物价上涨,平均收入阶层尚且收入缩水,那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居民日子艰难可想而知。远远超过平均收入的高收入者,其收入份额需要一大批低收入者的低收入来拉平,高者愈高,低者愈低,收入的平均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尚且无法实现,可见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中国人因此有了两种未来,一种是富人的未来,另一种是穷人的未来。美国人有遗产税,中国的遗产法案迟迟不能出台,关键在于暴富的第一代仍然健在。富人想给后世子孙留下享用不尽的财富,岂不知“为富不仁,富不及三代”的历史教训?生活在赤贫之中的富裕能否长久?这原本有一个很浅显的答案。    谢冰心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分》,写两个同时在医院出生的婴儿之间的对话,他们的出身不同,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个的父亲是富有的职员,一个的父亲是贫穷的屠户,他们在出生后的三天里,穿着同样的衣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走出医院后来到茫茫的人海里,却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永远分开了:    我们恋恋的的互相注视着。暮色昏黄里,小朋友的脸,在我微晕的眼光中渐渐的放大了。紧闭的嘴唇,紧锁的眉峰,远望的眼神,微微突出的下颏,处处显出刚决和勇毅。“他宰猪——宰人?”我想着,小手在衾底伸缩着,感出自己的渺小!    今天,我们如果重读“五四”时期的这篇小说,会不会也在猜想“人生派”思考过的相同问题呢?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个富人的未来,还是一个穷人的未来?若干年后,富人越来越少,便越来越显得危如累卵。而穷人的孩子长大之后,杀人与被杀,那可以用一个业已尘封的名词来解释: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