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4:41
西方社会的基本思维是自然主义的,它试图按照自然规律的视角来探究社会现象,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把研究对象限制在物质资源配置的私人领域之后,更是把自然科学视为模仿的对象;在当前国内的经济学界,尽管还留存一群局限于主义和立场之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而新一代的年轻学者则基本上已经皈依在自然科学的石榴裙下,强调经济学的科学化和客观化,但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果真如此接近吗?是以重拾旧文一篇以明其事。

请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差异

——告有志于经济学理论探索的青年学子(二十)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主要体现人对自然物的探索,这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是逐渐深入的,而且往往只有在有关研究视角、分析工具或者物理机理等方面取得某些重大突破以后,才可以开启一个新的认知,并导致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科学的革命;另一方面,自然世界是由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都相对不变的一个物理上的一致体系所支配的,即自然现象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自然规律在任何地点或时间都是有效的。由此出发就衍生出自然科学研究的这样几个含义:

(1)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理论和应用。其中,基础理论主要是探究自然现象之间的规律,这种规律在有限的人类历史中是稳定的;因此,每个历史阶段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将成为自然科学走向更进步、更正确的阶梯,这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连续性和“直线性”。应用研究则是把迄今为止理论研究中获得最为正确的认识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基础理论的正确性,同时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也正因如此,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特别关注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关注理论的适用性。

(2)在新的科学革命没有出现之前的很长时期内,自然科学中主流的基本原理都得到了共识,自然科学也没有出现新体系。因此,自然科学领域中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要是基于常规范式下对一些细节问题作些微小的理论修补和发展,从而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具有非常强烈的继承性的;二是在掌握了现有的知识原理之后结合具体自然环境作些应用性研究,从而很注重实验室的日常检验。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现象本身具有稳定性以及自然科学的实验是可控的,因而这种对基础理论的变通性应用往往是可行的,从而需要关注相应领域的国际研究。

(3)由于自然科学理论本身建立在抽象逻辑的基础之上,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旦有了重大发现,或者对一些原来留存的难点获得了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理论前提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整个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乃至研究范式的转换;因此,尽管自然科学领域的日常科研往往是基于现有理论和常规范式进行一些局部的探索或作一些应用性研究,但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高水平的研究则是对某些理论难题的攻克。显然,试图通过对一些难关的攻克引发理论的革命,这也就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当然,这些工作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殿堂,而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往往都是那些具有异常高智商的天才人物。

(4)在自然科学没有发生理论革命之前,自然科学学成了较为稳定的常规范式,这种常规范式下的基本规律以及理论体系对那些研究者而言往往是不言而喻和深入人心的;此时,自然科学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基于对一些特定难题的探究或者应用中细枝末节的发现,或者是一个具体应用的条件或流程设计。因此,自然科学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往往体现在就这些细枝末节上的新观点或新发现所撰写成的一些paper上,相反,他一般不会热衷于撰写整体性的理论著作,除非他希望重新编一套吸收最新成果或者更适合教学逻辑的的教材;事实上,在很长时期的常规范式下,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著作往往都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教材体式,主要是总结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而缺乏给予撰写者本人研究成果的个性差异。

(5)当自然科学理论在逻辑或实践上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并由此而取得了新的重大科研突破,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就出现了;此时,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也就需要进行重新阐述,因而那些相关领域的大师特别是那些取得理论突破的研究者本人就会撰写一部新的理论专著,如那些对自然科学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等人都曾撰写过具有全新体系的巨著。事实上,写进自然科学教材的理论基本上是已经得到检验或者学界认可的,当然,在新理论和范式的提出和推广过程中,也会因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差异而出现的稍有不同的教材体系。

(6)由于自然规律仅仅依赖普遍的自然环境,这与人及社会的因素相对无关;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以致自然规律一旦发现之后就可以迅速被传播、验证和应用。正因如此,自然科学领域的激励往往锦标赛的特点,科学的桂冠集中戴在那些最先最早地发现规律或取得突破的学者身上;相反,即使其他人在自然科学领域也独自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论进展,但如果国际上的类似研究已经在先,那么他那“独自”的研究也往往变得毫无价值。正因如此,自然科学领域为什么往往会出现为冠名权或谁先谁后的争夺,有的则成为难以揭开的公案;这也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关注前沿的原因,每个顶尖学者都希望尽可能地利用他人的研究而成为第一个最终发现“圣杯”的人。

(7)由于自然规律及其理论的普遍性,同时,理论和应用之间往往又存在时滞;因此,那些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研究者往往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发现,那些应用性的理论研究尤其如此。特别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强的获利性,像一些专利、发明等都是实实在在的,都可以直接从市场上为个人或者所在单位、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利益;正因如此,每个发明者、团体都比较注重对一些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保护,国际上也就制定相应的专利制度和保密制度等。

(8)当然,因为基础理论往往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市场利益,而长时期的隐藏或保护会限制人类知识的发展,因此,国际上往往规定基础理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是社会对那些发现者提供一定的奖励回报。在这种制度下,为了争夺优先发现权,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往往是公开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甚至一些应用性研究为了获得优先发明权也会尽早公开其研究成果;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切忌闭门造车,而需要并可以时刻追随相关研究的国际前沿,这不仅体现在基础性理论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上。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

尽管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但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根本不同的特点,因而两者的研究思维和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类社会以及由人造成的社会现象,它的对象更复杂,更多变,很难发现固定不变的社会规律,因而社会科学的理论也难以有一元单线的发展路径,而往往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认知轨迹。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社会科学是相对晚近的学科,因而相对于之前出现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而言,它的研究和理论最具体、最复杂,与实用关系也最直接,并需要利用所有其他科学的一切成果。正因如此,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常常把自然科学中所发现的物质法则当作可作论据的事实来接受,而不是专注于技术性问题;事实上,经济学中的技术性手段如线性规划、对策论、统计理论等都是数学家或其他自然科学家发现的,因而这方面的难题攻关本身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就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而言,它试图把人类在自然科学或其他领域中所发现的规律、公理以及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之中;显然,这是绝大多数学者所主要从事的内容,因为包含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本身具有更为强烈的实用性。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在如何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方面却与自然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存在根本性区别: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中由于可以进行可控实验而能够直接使用自然科学理论中发现的原理;相反,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仅仅把自然规律视为假设性条件,以此假设得出的命题只有在那些没有考虑的因素不发生作用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然而,由于这些因素的探究是解释和预测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因此,社会科学的应用特别要注意这些具体复杂的影响因素;即使那些有关属于私人领域的物质资源配置范畴的理论在应用时也必须关注具体的条件,因为社会科学中没有任何问题是纯粹私人性的。

(3)就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言,这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者的研究特点和要求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基于数理逻辑的功能性研究,这是基于层层假设前提的纯粹象牙塔的研究,其任务是推理不同条件变化下的结果反应或者寻找更适宜互动模型和检验工具;显然,这种研究的成果往往是抽象的,因而尽管它能够对人类实践或制度变革提供启发但却完全不能直接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从事这类攻关性研究的基本上那些自然科学出身的学者,而他们有关人类社会的具体知识却非常缺乏。二是基于内在机理的因果性研究,首要任务在于对具体的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本质的揭示以及事物之间因果作用机理的剖析;显然,由于所有社会现象又是相互依赖的,因而要对社会现象取得任何一点真正的认识都需要非常广泛的个人知识,而且,对本质的探究体现了个人的认知和立场,从而使得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规范色彩。

(4)正因为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和国别性,因而它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达成普遍的共识,更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形成“真理性”的知识;相反,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主要是增进个人的认知,通过提高个人的认知再影响他人的认识,因而社会科学领域的那些大家一生都在努力地不断增进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而且,由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认知首先是个人的,因而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并不看重时间上的先后之别;事实上,社会科学上思想的真正发展本身就是很缓慢的,个人获得一些真正的人之更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和思索。特别是,尽管他人的研究或思想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但要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或者加以时代的检验毕竟还是要通过个体的理解和消化这一环节;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社会科学方面所积累的理论或知识,只有通过后人的咀嚼、反思以及补充、完善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深化。

(5)由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首先来源于人类实践,来源于人们的日用人伦,因而社会科学中的绝大多数观点、理论以及相应的研究思维实际上都已为前人所提及;当然,由于受时代背景、知识积累以及个人认知的限制,前人的论述往往比较粗糙,理论体系也有待完善和发展。因此,社会科学家并不是要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在推翻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促进理论的革新或发展,而是要通过详细剖析前人理论的特点及其适应的社会背景并结合后来的实践对之进行深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时下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呈现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轨迹,这反映在体现经验事实的社会科学理论上也是如此,人们对社会科学理论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种回溯或返祖现象,并将这种认识传授给后来者。

(6)正是由于社会科学理论的返祖现象,社会科学的知识也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不能说后来的知识比以前的更为进步了,而只能说认识更为精微或深化了;究其原因在于,社会规律本身就是基于不同时间和地点而不同的,对社会现象的认知都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1]而且,由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视角所产生的认识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的人对同一社会现象的认知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以致社会科学领域很难产生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基本原理,无法形成真正的共识。事实上,社会科学即使特定时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特定范式,但这种范式也往往无法维持很久;相反,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相差迥异的各种观点乃至不同流派,而且,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在不同体系、不同范式以及不同观点的争论、交流和折中下得以发展的。

(7)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把经验事实和人类理想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知,从而以此影响人们的行动;而揭示较自然现象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往往需要更为广博的知识,并且,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大量的个人知识及其独特视角的基础之上。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讲,社会科学都与基于某一特定狭隘领域进行攻关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注重的不是寻求某种技术性的突破,无法在对一些基本常识都无知的情况下就对某些“社会难题”进行所谓的“攻克”;相反,它需要在系统地梳理前人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对社会更全面的认知。而且,由于社会现象本身是不可分隔的,因而社会科学家不应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局限于撰写某些基于具体疑难的paper;相反,社会科学领域的真正学者往往更立志于撰写巨著,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寄希望将之传授于后来者。[2]

(8)正是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因而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往往是抽象的,无法直接加以应用;同时,那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本身则较强的特殊性和专用性,它的使用效果依赖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特殊的行为习惯,因而也不能简单地搬用。正因为社会科学的一般抽象性和具体专用性这两个特征,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公开的,既没有专利也不用保密。也正因如此,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传播往往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理论本身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它的传播不但不会受到人为的限制,反而会受到鼓励,因为社会科学认知上的一致性便于建立更好的协作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社会科学的思想往往更容易传播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环境下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不同,因而社会科学的思想的传播又往往比较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为受接受者本身的接受和应用能力的限制。

 



[1] 熊彼特就指出,经济学领域的“有些成果被中途遗忘或搁置数百年之久。这要比物理学中更屡见不鲜。我们会遇到一些简直令人吃惊的事例。研究经济学史的经济学家,常常会碰到很有启发性的间接以及有用的教益,这与同样情况下的物理学家很不一样:因为后者一般可以相信,在他的先辈们从事的工作中,几乎没有湮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熊彼特,1991,20~21);也正因如此,社会“科学分析不单纯是逻辑上前后一贯的一种过程,从某些初步观念开始,然后按照直线的方式往上面增添内容。它不是单纯地对一个客体实体的逐渐那发现——例如像刚果盆地的发现那样。它毋宁说是与我们自己和我们前辈人头脑里创造的东西的一直永无休止的搏斗;同时,如果它所有‘前进’的话,那时一种正交叉的方式前进的;它的前进不是受逻辑的支配,而是受新思想,新观察或新需要的冲击以及新一代人的偏好与气质支配。因此,任何企图表述‘科学现状’的论述实际上是在表述为历史所规定的方法、问题与结果,只有对照其所由产生的历史背景来考察才有意义”(熊彼特,1991,17~18)。

[2] 当然,一个希望能够提出比前人的认知更深刻的人,也必须不断地吸取最新出现的知识,与时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